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有哪些悲情的帝王

中國有哪些悲情的帝王

發布時間:2022-07-28 00:25:29

❶ 不願做亡國之君的悲情皇帝是誰呢

唐昭宗和崇禎帝是名聲比較好的末代皇帝(雖然唐昭宗之後還有他的兒子唐哀帝李柷,但是李柷完全是傀儡,一般都以唐昭宗作為唐朝末代帝)。兩位末代皇帝有一定相似之處,都是少年登基,兩個人都有重振朝綱的雄心壯志,可惜兩個人都太急躁,他們急於求成,彷彿給病入膏肓的病人下了一劑猛葯,結果反而加速了政權的滅亡。

其實他們兩個人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相對來說,崇禎繼位時的條件比唐昭宗優越很多,如果崇禎不瞎折騰,是不至於把大明搞垮的。唐昭宗是比較無辜的末代皇帝,而崇禎卻是昏君,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先說說兩人剛繼位時的內外環境。唐昭宗繼位時,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朝廷能控制的地盤不過是彈丸之地。而崇禎繼位時的條件好多了,國內只有魏忠賢專權,而全國所有地方還是效忠朝廷,外部雖然有崛起的後金(後來皇太極改國號清),但是那時的後金實力不強,後來皇太極甚至想向明朝稱臣議和。

因此,唐昭宗是最悲情的亡國之君。他繼位時,唐朝的形勢類似於東周,皇帝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各地的藩鎮完全沒有把皇帝放在眼裡。唐昭宗本身也是大好青年,有志向,有理想,也有干勁,可惜沒有遇到好時代,他空有重振朝綱的壯志卻沒有相應的條件,他的救國舉措反而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崇禎則是被美化了的末代皇帝。因為明朝的歷史是由清朝編撰,而明朝亡於流寇,清朝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入關的。所以崇禎被漂白了。其實崇禎接手大明時局勢並不壞,只是由於他的猜忌、刻薄和不願負領導責任,導致眾叛親離,把大明推向了深淵。

❷ 誰才是中國古代最令人痛惜的帝王:苻堅的個人悲劇

秦王苻堅的遺憾,不僅僅是淝水之戰的落敗,更多的,則是來自他內心的糾結。他萬萬沒有想到,對他頂禮膜拜的臣子,他真誠善待的朋友,會紛紛離他而去,打起反秦的旗幟。昔日如手足般的兄弟,卻成了兩軍對壘的另一方。這般結局,是苻堅始料不及、也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而英雄一世的苻堅,最終被他最為寵信的部將姚萇殺死,除了憤怒,那一刻,也許是苻堅一生中最為糾結、最為遺憾的時刻。
苻堅——傳奇與悲劇色彩並存的帝王
苻堅(公元338年—385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帝王,也是一個極具悲劇色彩的帝王。他前期的輝煌,和晚景的凄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有著英雄未竟的無奈,也有壯志未酬的遺憾。苻堅東亡前燕,西並前涼,北吞代國,平仇池、定益州,完成了五胡時期北方的唯一一次統一,單憑這一點,苻堅便無愧神武的稱號。然而,戰敗之後的前秦,有如定時爆破的大廈,立刻變得四分五裂,苻堅辛苦聚攏的四方之眾,也像潮水一樣奔瀉而去。曾經風光無限的王國,落到這般田地,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其實,在路衛兵看來,戰場上的失敗,並沒有對前秦的滅亡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或者說,東晉的一擊還不足以徹底打垮前秦。牆倒眾人推的無奈,也許才是帝國滅亡的最終原因。
苻堅也是一位極其特殊的帝王。說它特殊,是因為在以鐵血征伐定天下的五胡亂世,他堅持了「為政之體,德化為先」(《晉書》)的治國理念,而且成效顯著。思想開化至此,這對一個少數民族帝王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苻堅自幼「聰敏好施,舉止不逾規矩」,長大後飽讀詩書,頗有儒家風范,這也是他以仁治政,以德治國的基礎所在。「留心儒學,整齊風俗」(《晉書》),是苻堅一貫堅持的治政理念。苻堅的輝煌,不只體現在他的武功上,他還開創出了五胡時期少有的繁榮景象。「關、隴清晏,百姓豐樂,自長安至於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貿販於道」(《晉書》)。百姓安居,商業繁榮,路上行人絡繹不絕,還配有給養站。盛世繁榮莫過於此,在五胡亂世,這簡直就是人間天堂。

納諫,說來容易,做卻很難。皇帝講威嚴,自認高人一等,誰說聽誰的豈不很遜?所以善於納諫的唐太宗令人敬佩。在路衛兵看來,苻堅的納諫,猶在太宗之上。苻堅在取得一系列的成就之後,也會放鬆一下,就去鄴城的西山游獵,伶人王洛攔馬勸諫,說你身為天子,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怎麼可以游獵無度呢!「若禍起須臾,變在不測者,其如宗廟何」(《晉書》),您老還是為國家想想吧。這要擱別人,還不當下砍了王洛的腦袋啊,純屬找死。可苻堅偉大就偉大在這,「自是遂不復獵(《晉書》)。一個地位卑賤的戲子的話都能聽進去,這點連唐太宗也未必能做得到。當然,伶人的話說得有道理,說到苻堅心坎里去了。可話又說回來了,你說得對就得聽你的呀,你看現在一些當官的,即便你說的再對,那也不行,偏要跟你反著來,為嘛?道理很簡單,因為你傷了他的面子,壞了他的威嚴。
也許正是這種心胸寬廣的霽月胸懷,才讓苻堅擁有了包容天下的大智慧。治軍上的仁,讓他得到各部族的支持。比如匈奴的左賢王劉衛辰遣使來降,雲中護軍賈雍卻派人 「縱兵掠奪」,苻堅不但命令賈雍將「所獲資產,悉以歸之」,還罷了他的官。「不以小利忘大信」(《晉書》)不但讓劉衛辰誠心歸附,烏丸和鮮卑的一些部落聽說後,也紛紛來投。而治世的仁,則讓他獲得了百姓的支持。苻堅很注重民生,一次國內大旱,糧食絕收,百姓困苦,苻堅一方面消減後宮的靡費用度,降低官員工資,「省節谷帛之費,太官、後官減常度二等,百僚之秩以次降之」(《晉書》)。還「遣使巡察四方」,對那些「高年孤寡,不能自存」的人予以照顧,相當於現在的送溫暖活動。
苻堅成效最為顯著的,則是他治政上的仁,這使他的政權更加穩固。慕容垂來投時,王猛說慕容垂是「蛟龍猛獸,非可馴之物」,是個狠角色,「不如除之」,苻堅說,「吾方以義致英豪,……今而害之,人將謂我何!」(《晉書》),他在乎的是仁義而不是動機,所以他「郊迎執手,禮之甚重」(《通鑒》)。滅掉前燕後,苻堅還妥善安置了慕容氏的皇族舊臣。對待羌酉姚萇,苻堅更是高看一眼。未當皇帝前的苻堅,曾經做過龍驤將軍一職,當皇帝後,「龍驤之號未曾假人」(《晉書》),然而他卻將這個封號給了姚萇。應該說,不管後來的結果如何,能讓桀驁不馴的五胡勢力,盡為前秦效力,這就已經成功了。他那包容天下、目光遠大的帝王風范,讓人由生敬佩。事實上,苻堅的仁,也讓慕容垂和姚萇感動不已,他們也確實為帝國的興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勛。遺憾的是,苻堅的仁,也最終讓他栽了跟頭。慕容垂、姚萇的相繼叛離,無異於在苻堅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其實客觀上說,苻堅的仁政是沒有錯的,仁政也是苻堅最終勝出的根本所在。五胡時期的帝王,多以武力征服,以殺止殺,其結果得到的卻是反抗。遠的不說,苻堅的前任厲王苻生,便是以兇殘暴虐著稱,造成了人心渙散。絕大多數的人,還是為苻堅的仁義所感動的。比如赤膽忠心的王猛,在臨終前仍不忘為前秦的未來做出規劃,勸苻堅「勿以晉為圖」(《通鑒》),還讓他提防慕容垂和姚萇, 「鮮卑、西羌……終為人患,宜漸除之」(《通鑒》),其言切切。遠征西域的大將呂光,在聽說苻堅被姚萇殺害後,「奮怒哀號,三軍縞素」,下令官員「服斬縗三月,庶人哭泣三日」(《晉書》),舉國哭悼,這是歷史上都是少有的。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以德治之,以情感化,當然會收到效果。然而,在路衛兵看來,單純的仁政也有弊端。施以仁政,需要你的施政對象也要講德有德才行,也就是說,你的仁德,應該成為他們報效國家誓死效忠的動力,而不能成為他們恣意妄為借雞生蛋的借口。可以肯定,如果所有臣子都像王猛、呂光這樣的忠心,即便是淝水落敗了,前秦也不至於就破敗到無法收拾的境地。然而,政治就是這樣殘酷,它是不以情感作為衡量標準的,道德本就不是政治家們所遵循的行為准則。

❸ 除了永樂大帝,還有哪位皇帝是生於戰火死於征途如何評價他們

朱棣征戰一生,登基後更是五次北伐,消滅殘元勢力,最終死於第五次北伐勝利凱旋的路上,可以說朱棣真正的詮釋了什麼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為大明朝後世君王開了一個典範。那麼歷史上是否還有也如朱棣這般死於社稷的帝王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公元1258年,蒙哥和其弟弟忽必烈,大將兀良合台分三路進攻南宋,蒙哥親率部隊主攻四川,在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區後,於1259年在合州(重慶合川區)釣魚城受到南宋軍民的強烈抵抗,蒙古大軍竟數月不能克,最後蒙哥突發惡疾,抱憾於釣魚城下,時年五十歲,值得一提的是釣魚城從建城起先後抵抗了蒙軍長達36年的圍攻,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攻防戰的奇跡,不可一世的蒙古軍隊接連在釣魚城受挫,其大汗也戰死於此,因為釣魚城,蒙古軍隊不得不撤軍,延緩南下的攻勢,南宋政權得以延續,由此釣魚城被阿拉伯人稱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❹ 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悲劇人物有哪些

有才能卻有著悲慘結局的人物:
1 關羽~武聖人一生威風八面,最後卻落得個敗走麥城,何其凄慘。
2 岳飛~被政治玩弄了的大將。
3 周亞夫~雖有赫赫戰功,但景帝出於政治需要,最後落得個獄中猝死。
4 韓信~和周亞夫的遭遇差不多,只不過劉邦沒像他孫子一樣耍哪么多手段。
5 袁崇煥~太慘了。
6 李文忠~明太祖的侄子,勇冠三軍,卻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7 史萬歲~隋朝大將,因和楊堅說話不注重言辭,被楊堅殺了。
8 斛律光~又一個死在自己人刀下的猛將。
9 狄青~一生為國,飽受排擠。
10 楊再興~戰場上拚命廝殺,力戰不退,後金兵焚燒其屍體,得到箭頭2升有餘。
11 劉武~漢景帝胞弟,一代梟雄,卻死的黯然。
12 史可法~寧死不降。
13 文天祥~
14 項羽~雖然悲情,卻是自己的錯。
15 典韋~都是領導大意惹得禍。
16 鄧世昌~
17 左宗棠~
18 藍玉~
19 李廣~個人的悲情,家族的悲情。
20 扶蘇~傳說他很有能力,如果他登基,秦也不至於滅亡。
21 吳三桂~夠悲情,但不知道該不該算英雄。
22 諸葛亮~
23 李鴻章~整個清朝的腐敗和屈辱,都在他一個人身上。
24 關天培~鴉片戰爭,廣東水師提督,虎門要塞殉國。
25 商鞅~
26 譚嗣同~
27 徐達~有個愛殺功臣的皇上,想不悲情也難啊,慶幸的是最後還有個善終。
28 鄭芝龍~
29 李自成~
30 光緒~傳說中崇禎般勵精圖治的皇帝,卻沒有自己的舞台.
31 李隆基~皇帝棄都逃跑,兵變殺妃。
32 趙匡義~四處征伐,卻鮮有效果,高梁河之戰還差點被俘。
33 朱允文~廣施仁政,最後落了個被篡位的結局。
34 朱由檢~勵精圖治,卻亡了國。

❺ 明末崇禎皇帝和清末光緒皇帝校比較,誰比較悲情

在中國歷史上,崇禎皇帝可以算得上最悲情的皇帝。明朝雖然是在崇禎在位時滅亡的,但這哥們兒卻少有亡國之君的做派,更少有亡國之君的罵名。且看歷史上那些個亡國之君的做派,漢末的漢獻帝,軟弱無能。陳後主陳叔寶,是個荒淫無恥有了名的皇帝。隋煬帝楊廣,不說了,暴君的名氣可與秦始皇並列。南唐後主李煜,長於婦人之手,幾曾識過干戈?雖有一手的好詞,卻是以三千里江山為代價,最後做了違命候,連個自己的皇後都保不住。北宋二帝,徽宗與李煜差不離。這些人在歷史上,是罵名多於同情。南唐後主李煜也僅僅因為文學上的成就掩蓋了那麼一點亡國之恨。
崇禎以一個十七歲少年之軀當上了大明帝國的皇帝,並以非比尋常的勇氣和手段一舉鏟除了危害多年的閹黨魏忠賢集團,大量啟用了民主黨派東林黨人士上台執政。躊躇滿志的崇禎皇帝後來才發現,原來這所謂的東林黨人士也不過是書生意氣,拆台、罵戰、整材料告黒狀、空談闊論使他們的一貫作風,個個是行家裡手。干正經事兒的沒幾個,要論外出打仗,這個說他年邁老朽、那個說他二姨生孩子,總之是能躲則躲,要是在躲不過那也就只能硬上,結果只能是壯烈殉國,還多半是自殺。崇禎生性多疑、脾氣暴躁,看到這幫大臣這么不爭氣,他就像現在看到孩子不爭氣的家長一樣,撈起棍子開打,希望能打出個大明盛世來。結果是越大越不成器,於是崇禎撈起刀子開殺。在明朝末年的崇禎朝當官是一件高危險職業,很多官員早上出門上班都要跟家人留下遺書,等官員走了之後,家人趕緊准備後事,香燭、紙錢、棺材都得提前預備著,沒准下午下班就用得著了。據史書記載,崇禎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計其數,其中僅總督就有7人,巡撫有11人。內閣重臣更頻繁替換走馬燈,先後用了近五十人。崇禎以唯才是用為標准,有諷刺意味的是,居然滿朝無可撐局面之人。難怪崇禎皇帝在臨終遺言中嘆道:諸臣誤我!
崇禎在位十七年,不遜聲色、憂勸惕勵、殫心竭慮,沒有過一天安生日子。史書上說:「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不可救」。形勢可謂爛到極致,外有強敵犯境,內有流民四起。很多人因兵荒馬亂放棄土地跑了,剩下的人就得承擔跑掉的賦稅,十室九空就這樣被造出來。「賊」越剿越多,早上派出去鎮壓農民軍的部隊到了晚上就可能很農民軍成了戰友,與民軍一起搶劫官府。碰到這種狀況,恐怕秦始皇、漢武帝、李世民、趙匡胤這些牛人全部上陣,估計也沒轍。但崇禎選擇了堅持,他獨自一人支撐著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但似乎上天也不願意眷顧這個獨自戰斗的皇帝。崇禎上台前後,全球氣候異常,乾旱、洪水、地震、沙塵暴、甚至海嘯接二連三發生(史書記載,崇禎元年,浙江發生海縊,死兩萬多人),什麼慘來什麼,要給一般人估計早就花天酒地去了,但崇禎還是比較較真的,他向全國人民檢討(下罪己詔),希望上天能夠看在黎明百姓的份上,讓大明朝逃過這一劫。
但崇禎的悲劇命運似乎是註定,上天沒給他機會,也沒給朱元璋面子,同樣是農民起義領袖的李自成帶領的隊伍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崇禎選擇了上吊自殺,十七年的苦撐和煎熬已使他心力憔悴,或許已經承受不住寶劍割喉的劇痛。又一個命運錯位的皇帝,又一聲生不逢時的哀嘆。歷史有時很精彩,有時也很無奈。

❻ 為什麼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

伴隨乾隆帝「禪位」鍾聲,「康乾盛世」降下帷幕。嘉慶皇帝,大清歷史上一個悲劇皇帝,從父皇手中接過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他的帝王生涯。

在267年的大清歷史中,嘉慶在位的25年只是這漫長歲月鏈條中短暫的一環,可他身處驚心動魄的動盪時代。康乾鼎盛達到頂點,大清江河日下,開始衰頹和敗落;而西方世界擺脫封建桎梏,大踏步地走上資本主義殖民掠奪,給仍在昏暗中的東方古國帶來危機與挑戰。

「唯其難,方顯英雄本色」。永琰登上皇帝寶座,但太上皇仍牢牢地控制著一切,太上皇犀利目光下,永琰的皇上做得很辛苦,對貪臣和珅忍氣吞聲,甚至自己心愛的皇後病重他不能守候一旁,死了他不敢流露悲傷,害怕和珅密報太上皇自己重情寡孝。

正是在這種艱難之下,嘉慶看清了釀成吏治腐敗種種弊端,韜光養晦中醞釀矯正父皇晚年偏信和珅造成歪風邪氣。太上皇剛一辭世,嘉慶就一舉粉碎禍國殃民的和珅集團,破獲大清立國以來最大一樁貪污案。

在王傑、董誥、朱珪、戴衢亨等這些賢臣廉吏輔助下,躊躇滿志地全力整治吏治,消弭社會動亂,提倡精簡節約,蔑視玉石古玩,一反父皇奢華陋習,開大清一代帝王勤儉簡朴的先河。嘉慶把吏治腐敗當作心腹之患,殺革降了一批官吏,取得明顯效果。

當一個個貪污大案被揭露出來,一道道彈劾奏摺放在嘉慶皇上眼前時,他由震驚變為憂心忡忡,又由憂心忡忡變為恐懼,盡管他了解父皇晚年偏信和珅釀成吏治腐敗,貪污成風,也決心根治腐敗。

但是,當蓋子一旦揭開,嘉慶皇上看到的不僅是大清有幾個蛀蟲污吏,而是整個大廈的根基在腐爛。大清不能亡在我的手裡,祖宗的基業不能就這樣衰落,嘉慶皇上祭奠亡妻——皇後喜塔臘氏時發出這樣的感嘆。

從此,嘉慶不敢象親政初期那樣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特別是許多案子還牽扯到父皇的聲譽,一直生活在父皇的陰影中的永琰,自然不敢觸及有損父皇聲譽的事。

匡正弊端後一度中興之勢成為曇花一現,反貪愈貪、反腐愈腐,廉吏直臣們見皇上手軟起來,憂心如焚,洪亮吉首先站出來直言時弊,上書《千言書》力主大刀闊斧整頓吏治,說到嘉慶皇上的痛處,也就是大清的痛處。

內心負擔很重的嘉慶帝不覺就惱羞成怒,把洪亮吉抓了起來。但當逢迎拍皇上馬屁精官員請奏殺洪亮吉時,心照不宣的皇上卻不默許,只讓將洪亮吉流放新疆,後來連流放也不想了,就讓洪亮吉歸鄉,卻把洪亮吉的《千言書》懸掛在自己的案頭,視為座右銘。

其實,嘉慶帝早感覺到這「痛處」,只是不敢承認罷了,作為大清皇上,嘉慶心裡很矛盾,憂郁煩躁籠罩著他。那些他曾經信賴的心腹大臣,要幺撒手人寰,要幺跌倒在腐敗上,被他親自下令殺掉。

他變得越來越「孤家寡人」,越來越孤獨,而水患、官逼民反,甚至起義農民竟然攻佔紫禁城,這在大清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之事一件件向他襲來。沿海也不安靜,海盜時不時地來騷擾天朝大國,大英帝國想在他統治的帝國沿海「紮根」住下,與他的天朝子民做買賣。

嘉慶以秉承祖宗基業為最高宗旨,這樣的事他如何放心得下。更有甚者,夷人竟將鴉片運進天朝港口,不法地方官吏收受賄賂,對鴉片放任自流。

鴉片盛行,讓嘉慶帝憂心忡忡,甚至王公八旗子弟吸上鴉片,懈怠公務,連宮里的太監也沾鴉片。永琰眼看著他統治的帝國開始走向衰敗,也曾意氣奮發過,充滿信心,想守成祖宗基業、盼中興、革弊端、整吏治。終究積重難返,無力阻大山之崩陷,挽狂瀾於既倒。

(6)中國有哪些悲情的帝王擴展閱讀: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簡介: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污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❼ 歷史上那個皇帝死得最冤

據說,史上死的最窩囊的,是東晉孝武帝司馬曜。這位老哥跟大多數皇帝一樣,沉迷於聲色,成天摟著嬪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寵妃張貴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訓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對罵的吵架。最後司馬同學給惹急了,甩出一句賭氣的話:「俺不理你了!俺那麼多妃子,俺找別人去!」說完,倒頭呼呼大睡了。

還在那兒清醒著的張貴人開始琢磨了,老傢伙要不理我了?找別人去,那哪兒能行?!現在我這么年輕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將來等我老了,還有好日子過啊?!越想越氣,越想越不妙,最後,張女士一咬牙,一狠心,招來幾個宮女,搬了幾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還在香甜睡夢中的司馬同學給活活捂死了。可憐純真的司馬同學,為了小兩口拌嘴得這么一句氣話,丟了幾輩次才修來的一條皇帝命。

據說,史上死的最離奇的,史春秋時晉國的國君晉景公姬獳。

這老哥是真正掌握生殺大權的一代國君,上了年紀,多少有點老年病。晉國的一位算命先生,大概是活膩味了,跟國君說,您老啊,活不過今年吃新麥子的時候了。姬老先生一聽當然不痛快了,到了當年新麥子下來的時候,把算命的招來,捧著飯碗說:你看,你說餓活不到吃新麥子,餓這就吃給你看!不過,你得先給餓死,誰叫你算得不準!說罷叫人把算命的推出去砍了。姬老頭子端起飯碗,剛要吃,突然覺得肚子不舒服,跟左右說,不成,餓得先去上趟茅房,說著放下碗出去了。左右侍從左等右等,飯都涼了,還不見國君回來,咋回事呢?私下分頭去找,宮里哪兒都找不到,最後,在茅房,發現了姬老先生,原來掉進了糞坑裡,已然了。後來有人贊揚說,姬老先生是第一個殉難於廁所的帝王。汗一個;

其實俺心裡一直有個疑問,2000多年前的廁所,真的有那麼落後嗎?連一國之君都要蹲坑,難道就沒有馬桶嗎……再汗一個;一向以文筆簡潔有力著稱的《左傳》,僅用了一句話描寫這一事件:「將食,漲,如廁,陷而卒」……狂汗不已。

不記得誰問過我了,什麼叫傻缺?我說,好像就是傻帽加缺心眼兒吧。我覺著,以下兩位可以競爭死的最傻缺的……

一位是秦國的君王秦武王贏盪(先汗一下,這位國君的名字有夠「淫盪」啊)。其實這位國君多好的前途啊,17歲即位,年輕有為,秦國也國勢鼎盛,諸侯皆懼。哪兒哪兒都好,就是有點傻缺,喜歡跟人家比力氣,見什麼都不服不吝,尤其看不得大玩意。23歲那年外出,看見人家洛陽的大鼎,較上勁了,聽說姓孟的大力士能舉起來,非說自己也能舉起來,結果還真舉起來了,可是沒抗住,掉下來砸斷了大腿,擱著當時醫療條件也差點,沒過兩天就死在洛陽了。

前兩天在中體網上看見了一篇文章,還說秦武王舉鼎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舉重比賽,我汗,那照這么說,贏同學就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出國參加比賽獻身體育事業的舉重運動員嘍,看來,雖然傻缺,意義非凡啊……。

另一位最傻缺獎的候選人,不是帝王,但是怎麼說也是金枝玉葉呀,漢武帝的兒子,名頭夠響的吧,廣陵王劉胥。這位劉同學也是好胚子,天生的身強體壯,勇力過人。可是您再能耐,也不能喜歡這么變態的活動吧。劉同學不愛金銀美女,就喜歡跟狗熊打架。據說他在自己的封地里有一個很大的熊苑,裡面豢養著棕熊,灰熊,黑熊,馬來熊,白熊……白熊?!誰知道呢。總之,劉同學成天啥也不幹,就琢磨著怎麼跟熊掐架,還為此請了老師。隔三差五的,進熊苑去揪出一隻熊來一頓胖揍,英雄啊!不過哩,英雄也有失手的時候,終於有一天,劉同學遇著厲害熊了,打著打著,被狗熊給撓死了。
你說堂堂漢武帝,多英明天縱啊,怎麼趁這么個寶貝兒子……。

當然了,還有一個皇帝,他死的就有意思了,就是明朝四大疑案的"紅丸案",說的是明朝哪個皇帝忘了,就是春葯吃多了,連馭數女,結果精流不止,最後死亡,真真正正的精盡人亡:)對這幾個皇帝來說,他算死的比較值得的一個了

❽ 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帝王有哪些

1、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他推翻王莽政權,建立東漢王朝,即漢光武帝。劉秀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是歷史有名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在位期間,為一賢明的君王。同時,也是個情深義重的男人。他此生鍾情陰麗華,從未變心。

劉秀的人生最高理想就是當執金吾,娶陰麗華。陰麗華娶到了,劉秀即位後,欲封陰麗華為後,但陰麗華深明大義,她為了幫助劉秀鞏固皇位,讓郭氏為後了。

可是後來劉秀還是廢了郭皇後,立陰麗華為後。此時的陰麗華已是老太婆了,陰麗華也是一生謙德,相夫教子。因為有了她,劉秀專心國事。他們的愛情歌曲里唱的最浪漫的事,與你慢慢變老。同時,也造就了「光武中興」的時代。

❾ 史上最悲情的皇帝崇禎,你怎麼看呢

對於明末崇禎皇帝,人們褒貶不一。褒者,認為他勤政節儉、勵精圖治,非亡國之君;貶者,認為他剛愎自用、自毀長城,乃咎由自取。

那麼,真實的崇禎皇帝是什麼樣子?


事實上,這對大明來說是絕對的利好,如果答應,極有可能不會亡國,但崇禎不能接受割地的條件,堅決反對。北京城破之前,本來他有南逃南京另組政權的機會,可他寧願選擇留下來守護列祖列宗,最終自縊殉國,展現了不屈不服的態度和「君王死社稷」的擔當。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哪些悲情的帝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的高鐵如何使世界驚嘆 瀏覽:166
伊朗總統每年工資多少 瀏覽:439
在越南住酒店多少錢 瀏覽:582
英國簽證有效期過了怎麼辦 瀏覽:223
中國的富二代有哪些 瀏覽:670
中國為什麼禁止臉譜網 瀏覽:808
伊朗包機為啥什麼要直飛甘肅蘭州呢 瀏覽:419
蘇聯為什麼打中國 瀏覽:864
美國為什麼解凍伊朗油 瀏覽:718
英國二手車一年多少錢啊 瀏覽:120
中國海洋大學疫情期間如何出入 瀏覽:392
錫金是怎麼從印度獨立出去的 瀏覽:552
伊朗與什麼國家接壤 瀏覽:700
為什麼美國要去打伊朗 瀏覽:236
為什麼印尼海嘯破壞極其慘重 瀏覽:310
一元硬幣是多少越南盾 瀏覽:406
義大利的皮鞋是什麼皮 瀏覽:100
去印尼玩不會說印尼話怎麼辦 瀏覽:328
印度落後中國多少錢啊 瀏覽:664
越南號碼抖音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