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人為什麼陷入了道德危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從古到今,道德在中國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位置。犧牲自己以利他人,犧牲個人以利整體的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宣傳比任何別的國家都響亮。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當下的中國正在討論的卻是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根本談不上去建設更高的毫不利己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中國人的道德是怎麼敗壞的?作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在逐步建立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但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社會的道德倫理機制,這才是中國人變得「缺德」的真正根源。眾所周知,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發展了幾百年,而市場經濟理論的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經濟學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傑出的倫理學家。亞當·斯密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留下了兩部傳世佳作:《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富論》)。他在《國富論》中闡述了「看不見的手」的古典經濟學體系已被我國思想理論界所熟知,但在《道德情操論》中闡述的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卻長期未被我國思想理論界所關注,而這兩部巨著也正是西方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學基礎和倫理學基礎。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典故:辛亥革命前,嚴復先生於1901年翻譯了《國富論》,卻把《道德情操論》留在了英國。「五四運動」期間,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是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西方的各種理論學派和著作大量湧入中國,但奇怪的是,其中竟沒有市場經濟社會的倫理學基礎著作《道德情操論》,由於思想理論界對《道德情操論》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直到今天,中國也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倫理觀。據筆者考證,中國最早《道德情操論》的中譯本是在1997年,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被整整耽誤了96年,這實在是中華民族之不幸。 為什麼說《道德情操論》建立了西方市場經濟制度的倫理道德基礎呢?在亞當·斯密所處的18世紀,英國的社會、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但西方傳統的道德學家們仍堅信「貧則德高、富則腐化」,贊美古代社會為有德的社會,近代商業社會則是「奢侈、墮落」的社會。當時的學術界及社會輿論,普遍關心的核心問題也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道德是否會墮落。當時大多數的「有識之士」皆認為:商業化的發展必將使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衰敗,終將招致人類文明的衰退。 亞當·斯密對當時的英國社會現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與傳統道德學家們完全不同的看法。亞當·斯密將其倫理學研究建築在激發利己心的基礎之上,他認為仁慈、利他主義等都是不穩定的、偶發的、非持久性地心理驅動力。面向普通的人們,傳統的道德說教方式——樹立聖人、英雄人物,以其所謂的先進事跡教育大眾的方式無濟於事,這樣的理想,在現實中不過是不正常的、特例而已。而利己心則是人類的本能,在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制度下,利己心具有自發地趨向美德的內在力量。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社會中,無需道德說教,市場化過程本身就是培育並實現良好道德、倫理的場所。它不僅擁有自動調節社會資源分配的經濟力量,還具有自動調節人性,使之趨向公益的道德力量。在市場經濟中,追求富裕的過程就是道德修煉的過程,這是一個無意之中的結果,意味著每一個市場的參加者誰也沒有意識到在經商中使自己高尚起來。 亞當·斯密還提出,自由和獨立的人格是自然產生美德的兩大條件。在市場經濟社會里,社會和經濟活動的主體必須具有自由和獨立的人格,其個人倫理或者說國民性才表現為基於利己心的慎思之德。隨著商業的發達,市場社會的國民在經濟上自立為生的過程中自然會具備道德涵養,勤勉、謹慎等美德也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從長期看,一個民族或國家將通過自由的市場經濟而成為有德之國,其國民的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將自然而然地同時實現。即國民在積累經濟資本的同時,積累勤勉、節儉、誠實、守約、守時等道德。這是因為市場社會存在著看不見的道德強製作用,無形之手的倫理學涵義正在於此。 理解了亞當·斯密的道德倫理學,也就不難理解美國的民主,不難理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將數百億美元巨額財富捐獻給社會的慈善行為,他只不過按照亞當·斯密所奠定的社會道德准則行事,鋼鐵大王卡內基、「股神」 巴菲特的慈善行為不也是對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忠實履行嗎?因為在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中,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同時實現的最終結果就是:市場社會的國民富而有德,因為國民在追求富裕的過程中進行了道德修煉。 跟儒家思想在中國一樣,亞當·斯密的原著雖然比較晦澀難懂,但其倫理思想在西方的影響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亞當·斯密的學說成為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主流道德倫理標准,已經滲透到每個西方發達國家國民的骨子裡面。這些國家的政府就是要讓所有的國民,包括從嬰兒到老人,清清楚楚地知道,作為一般的國民,不需要太高的道德要求,只要遵守法律,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來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富裕與道德就可以同時實現。 作為市場經濟的聖經和商業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亞當·斯密的道德倫理學說已無須冗言論證。但由於中國社會的主體人群長期以來對亞當·斯密道德哲學的了解甚少,在這種背景下,亞當·斯密的商業道德哲學能否結合中國的國情,逐漸形成新的市場經濟社會條件下的道德標准,尚是個未知數。 可以說,千百年來,中國從沒有進入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國的道德傳統完全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礎上的,現在我們進入了市場經濟社會,我們的道德倫理教育要麼停留在以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階段,要麼祭出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法寶,但這些道德教育都解釋不了市場經濟社會的各種現實,很多道德說教甚至是與現在的市場經濟完全矛盾的,所以主張回歸道德傳統的論點可能會使國人的道德價值觀念更加混亂。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學習,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市場經濟的發展打破了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觀,使得原有的價值觀沒人信奉,而新的價值觀又沒有形成。所以今天中國社會的道德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傳統的、沒落的連同新生的許多道德觀念混雜在一起,尚沒有形成被普通大眾信服和接受的主流道德標准。缺少適當的道德理論引導,又失去了宗教信仰的道德約束作用,中國人也就無所畏懼,不擇手段地追求起自己的利益來。 按照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國仍然不是真正意義上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同時實現的前提條件並沒有出現。特權階層依靠制度缺陷和社會不公迅速致富,大量沒有經過道德修煉過程的暴發戶成為社會道德淪喪的毒瘤,他們使整個社會傾向於投機取巧而非勤勞致富,這些都是違背亞當·斯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理論而種下的惡果。 亞當·斯密的理論在幾百年前就很好地解釋了商業社會中道德敗壞和腐敗產生的根源。他認為妨礙人們勤勞工作、阻止人們實現生活改善願望的制度就是社會道德墮落的根源。例如:特權、壟斷、管制、保護等制度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道德風險,不僅僅阻礙了社會經濟的自然運行,而且還造成了商人的腐敗和墮落,它使商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投機取巧而獲得壟斷和超額利潤上,導致腐敗的產生和社會道德的敗壞。 選擇了資本主義並不等於就是市場經濟社會,一個國家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主要看這個國家市場的自由競爭程度。如果中國消除不了特權、壟斷以及不勞而獲的各種根源,讓社會中的特權階層繼續依靠權力和關系去掠奪財富,而不是讓國民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去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並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國商業社會的道德倫理觀,目前中國社會道德觀念的混亂狀態就難以改變,也就無法防止整個社會的道德下滑。 作者並不主張完全模仿西方的東西,特別在國人最重視和引以自豪的倫理道德方面,如果傳統的道德理論能夠解決現有道德危機問題,則無需畫蛇添足地學習西方。理論無國界,市場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發展了幾百年,除了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尚沒有任何其它理論能夠解釋市場經濟社會所發生的一切,不實行拿來主義,借鑒經過西方社會幾百年檢驗的商業道德哲學,中國很難避免國民「缺德」和「文明古國」世風日下的道德尷尬。
② 如何看待分析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准則。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天經地義的神聖道德觀。
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託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准,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模範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幹部道德風貌的主流。道德理論發展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道德議題的熱度持續走高,對道德問題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各類媒體常說常新的話題。無論是贊美道德模範的感言,還是抨擊敗德現象的批評,似乎都在印證這樣的評論: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論辯各方對道德問題超乎尋常的關注和唇槍舌劍,折射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底蘊和中國人濃重的道德責任心結。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隨,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風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旅遊景區等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積極變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總之,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資料來源——
求是理論網(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③ 中國人現在還有道德觀嗎
現在的人確實沒有了道德觀,不信你看評論,我震驚了,這不是傳不傳統的問題,而是作為神創造的高等動物,他們竟然拋棄了最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我是得說這群人是太愚昧,還是年齡太小,沒經歷過什麼嗎?這條善惡道德規則自古以來都沒有停息,所謂天道輪回,因果報應。自己所做之事不要以為沒有誰看得到。人活著需要對自然敬畏,不要太過於傲慢。而現在人就是覺得自己是天是地,而開始為所慾望,人前為人,人後當鬼。還美名其約,沒有道德,沒有是非,沒有善惡。自己就是新「道德「,新「法律」的制定者。希望有一天他們不會為自己的話而後悔
④ 為什麼中國道德體系崩潰
其實古代中國道德和社會風氣都蠻好的,雖然吱吱呀呀呀也會出現幾一些傷風敗德的人,但不過分。但現在就很過分了,男女未婚的,伴侶混亂。已婚的,會婚外戀等等的。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對小女孩子性侵,也有一些女孩子出賣自己換取金錢成為別人的小三。更有些執法人員受賄賂,也有一些醫生為了提成亂開葯或者亂開刀等等的傷風敗德的行為很多。
總的來說中國道德體系崩潰的原因,我個人覺得是缺少好的母親吧,缺少情緒穩定,不會隨便把脾氣發給小孩的母親。也缺少對孩子無條件付出愛、正確愛的母親,更缺少把正確的價值觀和如何成為君子的人品道德教育、智慧教給孩子的母親。因為小時候孩子的在成長過程中缺愛,由此延伸了不正常需求連接,這是最終極的核心。愛不在心中恆定,是非對錯黑白也分不清,良心做不了主,那孩子的品德和價值觀就很容易受到這個世界污染的。
人之處,性本善,小孩子最初的本性都是善的,無論就這一生,一個小孩的出生,ta是善還是惡,但ta最初的那一世,ta最初的本質,都是善的。只是因為缺愛,或者自己對自己的愛,或者缺少別人的愛,心理會有很多過程關卡去走的。所以這樣的人,考驗很多,如果不是說自我控制力很好,良心沒有辦法做主,心中的惡就容易增加。心中的惡多了,自然而然和外界的產生連接的需求就是不正常,所以就容易道德淪陷了。其次是現在的人很多心中貪念重,不相信天理,沒有信仰,不明理,真我不穩定,良心、沒有辦法做主,毅力、定力不夠,這些都是中國道德體系崩潰的主要原因。
⑤ 為什麼現在中國人的道德到了幾近淪喪的地步
國情決定的 再加上兩極分化 低級總想往上爬 高級總打壓 凌辱 蔑視低級階層 人群對立
因此低社會地位的人要不放棄奮斗 糊里糊塗過日子 要麼 放棄道德觀念往上爬
這兩種人都是不願意被看到的 所以這幾年中國的重要階段 看領導人能不能順利把中國帶入平穩走向發達國家的正軌上 但是最重要的是需要人民自己意識到 中國的復興強大 自己有很大的責任 人民的這種意識被公認後 行為 道德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我本人在國外留學 發現中國人的地位處在一個很奇怪的位置 就似乎 人家想尊敬你這個天朝大國來的人 但是似乎找不到尊敬你的理由 因為國人的口碑在國際上也實在不怎麼樣 再說直接點 中國公民在國際上的地位很低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自己沒有天朝大國的榮辱感 自己不能約束自己惟利是圖 丑態百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