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各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
1、上古時期:神話傳說。
2、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
3、兩漢時期:辭賦、樂府民歌、歷史散文。
4、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等。
5、唐代時期:詩。
6、宋代時期:詞。
7、元代時期:曲。
8、明清時期:小說。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中國幾千年來的的封建王朝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學的繁榮發展,唐詩、宋詞、元曲的繁榮發展,配合其他漢樂府、歌賦等百家爭鳴,形成了悠久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學史。
而鴉片戰爭帶來的變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帶來無數新的靈感。從此中國文學開始向救亡圖存、改良社會等方向發展,形成近代特色的文學。
(1)中國古代文學史如何體現民族特徵擴展閱讀
在我國文學史上,詩人詞家多若繁星,他們或因風格相近,或因時代相同,或因同鄉好友,或因父子師生,而各自被歸人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有前有後,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們,對於詩歌欣賞是大有裨益的。
1、【屈宋】
屈宋指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和宋玉。他們都是「騷體」的創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詩人,代表作品有《離騷》等。宋玉寫有《九辯》《風賦》等。他們的詩篇在藝術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多用楚國方言,多依楚國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華美的風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高度評價說:「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過,屈宋雖並稱,也有共同之處,但成就的大小卻不能相提並論。
2、【漢賦四大家】
漢賦四大家是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時及後世文壇影響深遠,是漢大賦的最高成就者,標志著漢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
3、【三曹】
三曹指漢魏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因他們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是建安文學的代表,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4、【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⑵ 學習中國文學史後的心得體會
通過學習《中國文學史》不但使自己欣賞到了各個年代的文學作品,並且增長了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古人優秀的情操。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的過程中就像是給了我一把開啟中華文學的鑰匙,學習這學期的中國文學史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魏晉南北朝文學。
從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一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志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
(2)中國古代文學史如何體現民族特徵擴展閱讀
中國文學,除了因為漢文字語言具有自己的特徵以外,還具有它自己的獨特文學觀念體系。這種觀念體系受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所支配,其思想淵源在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影響中國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義、禮、智、信」為標準的道德觀念。
其三,是以「天、地、君、親、師」為次序的倫理觀念;其四,是以「允執其中」(《論語》)為規范的中庸哲學。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詩文以教化為功用的中國文學在內容上偏重於政治主題和倫理道德主題。將文學視為政治的附庸和說教的傾向一直被當作一種無可非議的傾向。
⑶ 《 中國古代文學史》簡介急急急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中下冊)》內容為:中國文學史的編寫,開始於二十世紀初。目前已知的中國文學史著作,最早有兩部:一是黃人(號慕庵,1877年一1914年,江蘇常熟人)的《中國文學史》,國學扶輪社印行,編寫於作者在蘇州東吳大學執教期間(1900年一1914年),可惜印行時未標明出版年月。一是後來被人們視為第一部中國人自編的文學史,即林傳甲(字歸雲,1877年一1921年,福建閩縣人)的《中國文學史》,武林謀新室出版,日本宏文堂印刷,一九一。年初版,這是他在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執教時所編的講義。此後國人相繼編寫出版的中國文學通史,至上世紀末,大約在二百部左右。這些文學史著作,雖精粗、因創程度不一,大都能適應當時的需要並為後出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但其價值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縮小。這原因就在於:古代文學作品與古代其他歷史資料不同,其他資料只能是歷史的、過去了的;而古代文學作品則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
⑷ 學習文學史,特別是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具體意義是什麼
了解傳承古代的文化文明,理清漢語文學發展的脈絡。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讀大量的古代文學作品,去嘗試感受古人的心境與思考,重溫他們的情感和志向。。提高自己的思維方式,讓自己的精神得到生長。。。因為古代人面對的很多問題,對生命的困惑,在我們現在也是要面對的,你可以從中找到答案。。重要的是同感力。
⑸ 中國的古典文學有什麼特點
(1)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層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單一,少變化;把刻畫人物的行動、語言和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作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獵人物的內心世界。
(2)情節曲折、故事完整。如唐傳奇布局雄偉,情節發展有戲劇性,頭尾完整,復雜矛盾沖突始終圍繞一條主線。
(3)語言准確簡潔、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如《水滸傳》中對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的描寫就是一例。
(4)敘述時常帶有說書人的印記,行文常是說書人的敘述口氣,如「看官聽說」、「且把閑話休提」、「只說正話等」。
⑹ 談談你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感受體會與收獲。
寫作思路:可以運用舉例子的手法來敘述,分別列舉古代名人的事跡來加以佐證,比如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讓我們炎黃子孫祖祖輩輩都為此而驕傲,欣賞到了古代文學的藝術,而且增長了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熏陶我自己個人的情操等等。
正文:
學習階段的眾多科目中,我最鍾意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史,因為這是一門兼有文學和史學性質的科目。我通過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特別是聽取丁楹博士每一節課的精彩講授,不但使我自己欣賞到了古代文學的藝術,而且增長了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熏陶我自己個人的情操。
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讓我們炎黃子孫祖祖輩輩都為此而驕傲。且看,絕大多數孩子從小就會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些千古名句更是跨越時空,流傳至今。如《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為廣大青年男子所用,向追求心中的女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意。
屈原《離騷》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鼓勵著多少的人奮發圖強。又如李商隱《登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為多少人借鑒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雖然我是一個文科生,也接觸不少的古詩古文,但我面對這些古文化,仍像對藏在盒子里的寶貝一樣,懷著一種崇敬,好奇的心理,想深入一探其究竟,卻又不得不止步於自身淺薄的知識。
但是,丁博以其幽默的語言藝術,深厚的專業知識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史使我培養了濃厚的興趣。丁博在授課過程中對古詩詞信手拈來,朗讀古詩詞感情飽滿而富有節奏感,令人欽佩。特別是丁博善於把講授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或者時下流行文化進行授課的方式,幽默有趣,容易激發學習興趣,讓人記憶猶新。
丁博帶領我們遨遊自先秦到明清的文學世界過程中,我品味了情深景深,風神搖曳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感受楚國詩人屈原的悲憤憂郁;體味文人在漢末社會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
了解唐五代的王維,李白,杜甫等詩人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創造的高峰。在眾多的詩人大家中,我個人比較欣賞的是曹操這位梟雄,聽完丁博介紹他的諸多文學作品,特別是《短歌行》,我總會被他的文學才華折服。
《短歌行》這首出色的政治抒情詩,表達方式委婉曲折,情感幾經起伏,充分表達詩人內心情感,抒發詩人的胸懷和壯志。詩中有憂郁,有感慨,有激情,比喻生動形象,語言質朴自然,讓讀者融入詩的意境中,真切體會詩人的感受。
我個人覺得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不僅僅要掌握中國古代著名作家,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文學體系,了解中國文學的起源,發展,繁榮的文學史過程,文體演變和文學現象,能夠對中國古代文學思潮學會從宏觀的歷史角度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分析。
蘇東坡曾有言「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在信息量巨大而且便捷的當今社會,我們不應該放下書本,該多讀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古經典,「腹有詩書氣自華」,在閱讀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知識的影響,讓書卷氣來點綴生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