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代出現了哪些救國運動,哪些階級提出的,有何實踐活動,結果如何
救國運動, 階級, 實踐活動, 結果
洋務運動 地主 自強求富 失敗
維新運動 地主 戊戌變法 失敗
義和團 農民 扶清反洋 失敗
辛亥革命 資產 武昌起義 一定程度成功,最終失敗
⑵ 近代中國有哪幾種救國方案
大概記得的是四種方案:1、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迭多數是通過農民起義的形式來完成的,但是這樣的形式到了近代太具有局限性,已經不適應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勉強算是一種吧;2、洋務運動。以張之洞等洋務派為代表推動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救國運動,核心思想是「中體西用」「師夷制夷」,不過封建制度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國際形勢,所以也是王朝余暉,以甲午海戰的失敗而告終;3、資產階級革命。孫中山領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總體來講還是一次自上而下的革命運動,一開始所帶動的革命人士也多是社會的中上層,極少發動佔中國社會多數的底層群眾,基因決定了其缺乏廣泛的支持(當然是對比TG);4、最後一種我就不具體寫了,不過對比之前的三種,其所具有的更先進的革命思想、能最大程度發動的群眾隊伍,戰鬥力已經爆棚了。
⑶ 近代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救國方案(簡要答出救國的基本方案)
①洋務派(奕、曾、左、張、李):發起以維護清朝統治,學習西方為內容的洋務運動,結果甲午中日戰爭中被打敗失敗。說明:封建地主統治階級不可能挽救、發展、強盛中國。②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梁):發起以挽救中國,學習西方為內容的資產階級變法運動,結果鎮壓失敗。說明: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改革不可能挽救、發展、強盛中國。③資產階級革命派(孫):發起以推翻清朝,走資本主義道路為目的的辛亥革命,結果被袁竊取果實失敗。說明:資產階級革命派,資本主義道路不可能挽救、發展、強盛中國。④無產階級革命(中共領導):進行了以反帝反封,走社會主義道路為目的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新中國。
⑷ 中國近代的五大運動
1、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拳匪、拳亂、庚子拳亂等,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義和團本來是長期流行在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會社,有人認為與白蓮教等傳統民間秘密團體有關;然而也有部分人認為義和團源於一種勤王的民團組織。他們利用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方法秘密聚眾,稱為「義和拳」,其中摻雜有大量教授信眾「刀槍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義和拳同當時清朝大部分秘密團體一樣,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遭到鎮壓。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
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3、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4、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5、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隨著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義和團運動
網路-辛亥革命
網路-戊戌變法
⑸ 近代中國人民提出了哪些救國方案結果怎樣
1.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沒有實行。
2農民階級洪仁玕提出資產階級治國方案《資政新篇》,結果沒有執行。
3.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失敗告終。
4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之路,結果還是失敗。
5.辛亥革命,走資本主義民主革命道路,因為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失敗。
資產階級實業派提出:實業救國思想,結果失敗。
6.新文化運動,資產階級激進主義者提出「MZ,科學」救國,失敗。
7.社會主義道路,經過28年奮斗,成功建立新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逐漸富強起來
⑹ 中國人民都發動了什麼運動進行救國
自1840年反對英國侵略斗爭開始,中國人民先後發動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等,尋求富國強兵、挽救民族危機的道路,尤其是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將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⑺ 中國近代各階級愛國救亡運動。
1、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同治維新、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1861年1月11日,奕欣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
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重用洋務派,洋務派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歷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失敗。
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2、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3、太平天國運動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憑借《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濟各方面大肆侵華。
清政府為了支付高達2800萬元的戰爭賠款和贖城費,彌補由於鴉片大量輸入而造成的財政虧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銀1000萬元),加緊橫征暴斂,增加稅收一至三倍以上。
兼之外國工業品大量傾銷,使中國城鄉手工業受到摧殘,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地主階級乘機兼並土地,加重剝削。
民族矛盾的加劇促進了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廣大農民飢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鴉片戰爭後十年間,各族人民自發的反清起義達100多次。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清朝統治者對廣大少數民族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十分嚴酷;又加以天災人禍,廣大農民苦不堪言,反抗斗爭此伏彼起,終於在道光三十年末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4、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5、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⑻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挽救中國的愛國運動有哪些
一、近代前期農民階級的抗爭
1、太平天國運動 2、義和團運動
二、近代前期地主階級的探索
1、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地主階級的早期探索
對當時知識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學習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其中,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近代向國內介紹西方情況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國圖志》系統介紹了西方史地和科學技術知識,還介紹了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
2、洋務運動——地主階級「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改革運動.
三、近代前期民族資產階級的探索
1、戊戌變法——愛國救亡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維新派把西方政治制度同中國傳統儒學相結合,試圖通過社會制度改良來實現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
作為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學的傳播,符合歷史潮流,有進步意義.
把救亡圖存作為首要目的,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會上起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人民的覺醒.
2、辛亥革命及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國的實踐
3、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民族資產階級實業救國思想及實踐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一戰期間,出現「短暫的春天」,實業救國與民主共和成為主要社會思潮.
4、新文化運動——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它既是資產階級變法和革命運動的繼續,又是近代中國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短暫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對民主政治的要求更加迫切.為了掃除封建思想殘余和尊孔復古逆流,用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取代封建專制主義思想,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和蔡元培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派,從1915年《新青年》創刊開始,展開了新文化運動.運動前期,它以西方民主和科學的思想為指導思想,以提倡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學為主要內容,矛頭指向儒家傳統道德,力圖鏟除封建主義的根源,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等進步分子逐步引入馬克思主義,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宣傳的新階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和中共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