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著名的廳、堂、樓、閣、亭有哪些
1、北京: 看故宮、天壇、頤和園、八達嶺、北京胡同、潭柘寺、戒台寺
2、西安: 看兵馬俑、華清池、半坡遺址、乾陵、法門寺、永泰公主墓、大雁
塔、小雁塔、碑林、古城牆、黃帝陵、延安
3、成都: 看武侯祠、文殊院、杜普草堂、大熊貓基地、樂山大佛、古棧道、峨
眉山、都江堰
4、三峽: 葛洲壩、乘船長江風光游、大三峽、小三峽
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為我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這座規模宏大的園林,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山區佔了整個園林面積的4/5。從西北部高峰到東南部湖沼、平原地帶,相對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環繞、,色壑縱橫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當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澗等地形,修建了多處園林、寺廟,解放前多遭破壞,但現在山區景物仍然十分迷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遙相對立的兩個山峰上的亭子,一個叫「南山積雪」,一個叫「四面雲山」。在亭子上遠眺,山莊的各風景點,山莊外的幾座大廟,以及承德市區,周圍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覽無余。在另一座山峰上還有一座亭子叫「錘峰落照」,在這里磬錘峰首先映入眼簾,每當夕陽西照,磬錘峰被紅霞照得金碧生輝,故名「錘峰落照」.
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
宮殿區的主要建築
宮殿區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帝後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已毀)四組建築。正宮是宮殿區的主體建築,包括9進院落,分為「前朝」、「後寢」兩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種隆重的大典都在這里舉行。其後的殿堂分別叫「四知書屋」、「煙波致爽」、「雲山勝地」等,是皇帝處理朝政、讀書和居住的地方。「煙波致爽」殿是一座五開間平房。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清帝咸豐逃到避暑山莊避難,在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條約》等幾個賣國條約。
「天然風景勝西湖」的湖區
苑景區的精華基本上在湖區,康熙曾誇耀說,「天然風景勝西湖」。湖區雖然沒有頤和園的昆明湖那麼大,但是由於洲島錯落,湖面被長堤和洲島分割成5個湖,各湖之間又有橋相通,兩岸綠樹成蔭,山莊主要的風景建築又都散落在湖區的周圍,因此顯得曲折有致,秀麗多姿。
湖區的風景建築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如「煙雨樓」,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的形狀修的。金山島的布局仿自江蘇鎮江金山。湖中的兩個島分別有兩組建築,一組叫「如意洲」,一組叫「月色江聲」。「如意洲」上有假山、涼亭、殿堂、廟宇、水池等建築,布局巧妙,是風景區的中心。「月色江聲」是由一座精緻的四合院和幾座亭、堂組成。每當月上東山的夜晚,蛟潔的月光,映照著平靜的湖水,山莊內萬籟俱寂,只有湖水在輕拍堤岸,發出悅耳的聲音,「月色江聲」的題名便是由此而來。
平原區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樹林。當年這里有萬樹園,園內有不同規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徑達7丈2尺,是皇帝的臨時宮殿,乾隆經常在此召見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和外國使節。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引人注目的三大殿
里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富有生活氣的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收藏文物100萬件
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鍾表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為製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
⑵ 中國四大古剎在哪兒
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濟南的靈岩寺和湖北當陽的玉泉寺。
1、棲霞寺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
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1983年4月,棲霞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國清寺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佔地面積7.3萬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立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影響遠及國內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
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
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
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台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
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靈岩寺
靈岩寺(Lingyan Temple),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地處泰山西北,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
靈岩寺始建於東晉,於北魏孝明帝正興元年開始重建,至唐代達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觀。
靈岩寺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南京棲霞寺、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並稱天下「四大名剎」。唐玄奘曾住在寺內翻譯經文,唐高宗以來的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也多到寺內參拜。
1982年國務院公布靈岩寺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玉泉寺
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東麓,中心景區面積8.9平方公里。相傳東漢建安年間,僧人普凈結廬於此。南朝後梁時,梁宣帝敕玉泉為「覆船山寺」。
隋代改為「玉泉寺」。玉泉寺大雄寶殿為中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築。殿前置隋代大型鐵質文物十餘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
現存的玉泉鐵塔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玉泉寺為佛教聖地天台宗祖庭之一 ,曾與浙江天台國清寺、山東長清靈嚴寺、江蘇南京棲霞寺並稱為「天下四絕」,被譽為「三楚名山」 。1982年,玉泉寺及鐵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中國四大殿堂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建築格局:
1、棲霞寺
棲霞寺佔地面積40多畝,共有毗盧殿、藏經樓三進院勤務,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棲霞寺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郁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
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鑒真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後有千佛岩等眾多名勝。
2、國清寺
國清寺為建於清早期的建築為官式建築,彌勒殿和雨華殿為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三聖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築,妙法堂、方丈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璧。
國清寺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按四條南北軸線布列六百多間古建築,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葯師殿、觀音殿;
還有放生池、鍾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聖殿、妙法堂(上為藏經樓)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大雄寶殿正中設明代銅鑄釋迦牟尼坐像。
西軸線為安養堂、三聖殿、羅漢堂(文物室)、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東二軸線為里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
像背壁後,有以觀音像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羅漢坐像。山門外各建築物——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干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它們順地勢安排,沒有一個相互平行,也沒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處,卻顯得和諧協調。
一進朝東的山門轉入正中甬道,甬道兩旁是僅高1.7米的黃色矮牆,矮牆後面是茂密的竹林。構成一個擁有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3萬平方米、8000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群。
3、靈岩寺
寺院背倚覆船山,可稱為玄武,山門前的溪水可稱為朱雀,溪流上的雙橋,可起到聚氣、止氣的作用。整座寺院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形成了與天象相吻合的四靈獸的格局。
寺院背山朝陽,抵擋西北方向的寒流,面臨溪水,接納東南方向的涼風,山門東向,有良好的光照。寺院後隆起的八字小山脈,緩解了山洪對寺院的威脅。
4、玉泉寺
玉泉寺殿宇飛檐斗拱,彩畫斑斕。殿前陳列著1500公斤重的隋鐵鑊以及元鐵釜和鍾,殿側有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畫的石刻觀音像。
寺內種植古柏、銀杏、月桂,四季飄香,寺前山泉叮咚,清韻宜人。玉泉寺左側,有玉泉鐵塔,鑄於北宋,全部用生鐵鑄成,為中國古鐵塔之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名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棲霞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清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靈岩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玉泉寺
⑶ 中國四大博物館是哪幾個
1、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市城區中心,正式成立於1925年,是我國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2、陝西省博物館:陝西省博物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三學街文廟舊址。文廟始建於宋徽宗宣和年間,距今已有870多年,歷經元、明、清各代,屢經修葺。該館建於1952年,共有10個陳列室,陳列面積為4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古典建築形式和園林化的博物館。
3、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門中山東路321號,始建於1933年,面積約9萬平方米。它的前身即「中央博物院」,為中國著名文物薈萃地,收藏有歷代藝術瑰寶、明清宮廷文物、少數民族珍品等數十萬件,是一所全代史博物館,又是一所藝術博物館。展出以江蘇發掘的歷史文物為主,再現了自遠古時代至1919年人類的發展史。
4、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位於上海市延安東路河南路口,是中國大型博物館之一。該館建於1952年,現有藏品逾11萬件,以收藏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和古代書畫之精善而蜚聲海內外。其中西周大克鼎、春秋晚期的牲尊等青銅器、唐越窖海棠式大碗等陶瓷器和晉王獻之《鴨頭丸帖》、唐孫位《高逸圖》等書畫,都是舉世矚目的稀世珍品,而宋王安石之手書《楞嚴經旨要卷》更屬首次披露的存世孤墨。
(3)中國四大殿堂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中國博物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的統計,中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數量已由的2200多個,發展到3589個,並繼續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中國平均每40萬人擁有1個博物館;到2020年,將發展到25萬人擁有1個博物館。中國統計在冊的民辦博物館有400多家,再加上未正式注冊的,數量已近千家。近幾年,先後進行了博物館等級評估和博物館運行評估,共評出一級博物館83座,這是代表中國博物館水平的第一方陣。
而根據國家文物局2013年7月發布的2012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顯示,到了2012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3866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219家(文物行政部門管理的國有博物館2560家,其他行業性國有博物館659家),民辦博物館647家。
為服務社會公眾,現將其中專業化程度較高、功能比較完善、社會作用比較明顯的有3322家博物館。包括國有博物館2843家(文物行政部門管理的國有博物館2292家,其他行業性國有博物館551家),民辦博物館479家。
⑷ 我國有哪四大名樓
我國四大名樓是指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鸛雀樓。另一說是黃鶴樓、岳陽樓、騰王閣、蓬萊閣
中國四大名樓:黃鶴樓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歷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於世,可考證的就達30餘次之多。黃鶴樓最後的一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一架。
重建黃鶴樓的問題,早在建國初期決定興建長江大橋時就已提出來了。經過幾十年的反復研究准備,終於1981年7月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84年底建成,離最後一座黃鶴樓被毀的時間恰好是整整100年,重建的黃鶴樓在蛇山西端的高觀山西坡上,正對武昌舊城區司門口,處於穿過長江大橋的京廣鐵路和分路引橋之間的三角形地帶內。新樓5層,高51.4米,鋼筋混凝士仿古結構。雖較黃鶴樓故址離江遠了些,但因山高樓聳,氣勢雄偉,視野開闊,黃鶴樓大觀空前,無與倫比。
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知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曲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顛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游覽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後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戚戚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崔顥提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加了層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樓共五層,高50.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彷彿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製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了黃鶴樓和武昌城相建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為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於我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志。
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
岳陽樓為位於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陽,岳陽古稱「巴陵」,位於湖南省北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與綿延萬里的長江在這里交匯,名冠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岳陽樓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一古城西門城頭。岳陽,山、水、樓俱備,風景如畫,名勝古跡眾多。岳陽風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鍾於岳陽一樓。以岳陽樓、君山為中心而構成的巴陵勝景,聞名遐邇,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而享譽天下,不愧為「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岳陽的岳陽樓,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膝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岳陽市西門城牆上,西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里長江,水光樓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岳陽樓高21.5米,三層、飛檐、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岳陽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陽樓名揚天下。公元1045年,慶歷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並請好友、文學家范仲淹作了《岳陽樓記》,從此,岳陽樓更加聞名遐邇。岳陽樓內陳設別具特色。各層內懸掛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一、二樓各嵌有一副《岳陽樓記》雕屏,一樓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紀的復品;二樓所嵌雕屏為公元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一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是毛澤東書杜甫詩《登岳陽樓》,筆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備。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輝。1988年岳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久經滄桑,屢毀屢修。現在看到的岳陽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個樓的建築,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四柱、三層、飛檐、純木。岳陽樓主樓高3層,高達15米,中間以4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30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建築沒有用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 12個飛檐,檐牙高啄(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斗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古籍里載述,岳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這種古老的建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
再說民間故事。緣於歷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陽樓修建(而且屢毀屢修)工藝精巧,而且歷代人文薈萃,因此,岳陽和洞庭湖畔流傳著許多關於岳陽樓的傳說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價值。其中關於修建岳陽樓的就分別有魯班,呂洞賓、張果老等名匠、仙人;關於講述岳陽樓淵源的,則有《魯肅閱兵台》、《岳陽樓三個字》等;關於岳陽樓雕屏的,又有《張照題屏》、《真假雕屏》;關於岳陽樓風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呂洞賓三醉岳陽樓》,此外還有《朗吟亭》如果把岳陽樓附近有關風物的傳說故事也算進去的話,那麼,就還有《梅溪橋》、《金鵲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見岳陽樓及有關的傳說故事何其多也、展現的風采又是怎樣的豐美綺麗。
中國四大名樓:滕王閣
騰王閣巍然聳立於贛江之濱,是一座聲貫古今,譽播海內外的千古名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李元纓,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為滕王,後遷到洪洲(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別無建樹。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台為別居,此樓便是「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它就與黃鶴樓、岳陽樓和蓬萊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真詞,觀看燈火。滕王閣建立1300多年來,歷經興廢28次,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1926年軍閥混戰時,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建國後,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閣。如今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九層,高57.5 米,佔地達47000平方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一共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主閣南北兩側配以「壓江」、「挹翠」二亭,與主閣相接。主閣之外,還有庭園、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築,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於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如今,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築更巍峨雄壯,充分表現「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內有多間仿古建築的廳堂,用作古樂、歌舞、戲曲的表演廳或展覽館等。登樓眺望,南昌景緻盡收眼底。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彷彿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丙衡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已作為主閣正門的巨聯。
暮秋之後,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只侯鳥飛臨,那將構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為滕王閣的一大勝景。
中國四大名樓:鸛雀樓
鸛雀樓建於北周,廢毀於元初。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於1997年12月0日,鸛雀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鸛雀樓景區佔地總面積1470畝,樓院佔地108畝,主樓建築面積為8362平方米,樓體為仿唐形制,總高73.9米,共七層。鸛雀樓景區位於秦、晉、豫三省交匯的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域的中心,是一個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娛樂餐飲服務一體化的景區。
整個景區分為三大區 。北區以鸛雀樓為中心,形成黃河文化游覽區。遊客自北進入景區,功能以參觀、購物為主。分為鸛雀樓區、仿古商業步行街。中區以水上公園為中心,形成娛樂、游覽區。功能以垂釣、劃船、康樂為主。分為水上游覽區、垂釣區。南區以北方風俗民居為中心,形成休閑、度假區。功能以住宿、餐飲、休閑度假為主。分為度假村區和植物園區。
鸛雀樓,位於秦、晉、豫三省交匯的「黃河金三角」區域——山西省永濟市。
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樓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將軍宇文護(鮮卑族)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詩人王之渙登樓時有感而發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催人奮發向上,激勵民族振興的千古絕唱,早已膾炙人口。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如李益的《登鸛雀樓》:「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悵。又如暢當的《題鸛雀樓》:「迥臨飛鳥上,河流入斷山。天勢圍平野,高出塵世間」。此詩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馬戴、司馬札、吳融等鋒頭極盛的詩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傳至今,婦孺皆知的詩冠,當屬太原才子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一開口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因此,千百年來這首詩不僅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學真理。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鸛雀樓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僅占河山之勝,而且據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時期就被譽為中州大地的登高勝地,名播遐邇。鸛雀樓立晉望秦,它獨立於中州,前瞻中條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氣度關而西入,黃河觸華而東匯,龍踞虎視,下臨八州,宏偉壯闊的山川景象,吸引了無數歷代名流,登臨作賦。擁山河之勝的蒲州名樓,幾乎成了當時大詩人們賽詩的舞台。鸛雀樓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在此折返大海。永濟古稱蒲坂,夏、商、周以前,堯和舜帝都在這里建都。這里的文明史源遠流長,距鸛雀樓20公里的西侯度古人類文化遺址,展示了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開始用火,並且使用打制石器。傳說華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媧、黃帝,都在這一帶留下了斧辟刀鑿的歷史痕跡。「華夏」一詞的「夏」指的是歷史大夏民族,它的繁榮正是以堯舜禹為象徵的,活動的核心就在河東一帶。而據《太炎文錄》說,「華」指的是華山一帶,就是黃河西岸這塊地方。西為華,東為夏,鸛雀樓正好座落在華夏歷史座標的中點上。這一巧合使鸛雀樓蒙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想一想,鸛雀樓所演繹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不能不為之贊嘆。詩因樓作,樓因詩名。滕王閣因王勃而出名,岳陽樓因范仲淹而不朽,黃鶴樓因崔灝、李白而名揚天下,鸛雀樓也因王之渙而名留千古。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在發行一套四大名樓的郵票時,由於當時鸛雀樓還未重建,故將蓬萊閣收入四大名樓。
中國四大名樓:蓬萊閣
蓬萊閣位於煙台市西(一小時車程),坐落在蓬萊城北面的丹崖山上,自古就有「仙境」之稱,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全國四大名樓。據文獻記載,唐代這里便建過龍王宮和彌陀寺;宋朝時的1061年,由郡守朱處約建蓬萊閣供人游覽;明萬曆十七年,也就是1589年,巡撫李戴在蓬萊閣附近操辦增建了一批建築物;1819年,情知府志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又主持擴建,才使蓬萊閣具有了現在的規模。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岩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蓬萊閣建於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
蓬萊閣下方有結構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橋,那是神話中八仙過海的地方;東側有上清宮、呂祖殿、普照樓和觀瀾亭等;西廂為避風亭、天後宮(俗稱娘娘殿)、戲樓和龍王宮。這些樓閣高低錯落有致,與蓬萊閣渾然一體,統稱「蓬萊閣」。「蓬萊閣」是佔地3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8960平方米的龐大古建築群(共有100多間),樓亭殿閣分布得宜,建築園林交相輝映,各因地勢,協調壯觀,山丹海碧,清風宜人,遂成為名揚四海的游覽名區。1982年國務院公布水城及蓬萊閣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閣每個建築單體由多種風格的樓亭殿閣所簇擁,猶如眾星拱月。閣內布局奇巧,渾然成體;層層迭迭,錯落有致。各亭殿內楹聯碑文琳琅滿目。蓬萊閣主閣是一座雙層木結構建築,丹窗朱戶,飛檐列瓦,雕梁畫棟,古樸壯觀。登上主閣,憑欄四顧,輕紗般的雲霧纏繞閣下,亭樓殿閣在掩映中時映時現,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建於明代的水城 蓬萊閣游覽區還包括「水城」在內。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在丹崖山下,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築起,周圍約3華里,中間是一個人工湖。水城的南門與陸路相通,北門叫水門,是出海口。水門設有巨大的閘門,平時閘門高懸,大小航船進出無阻;有事則放下閘門,切斷海上通道。水門外東西兩側,各有炮台一座,互為犄角,控制著附近海面。水城初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後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海上防禦體系。明代明將戚繼光曾在這里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斗爭,肅清了倭患。兩艘古代戰船停於城內,接待遊人在水城中航行,飽覽水城雄姿。
⑸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
咸陽宮總面積相當漢長安城的百倍,故.宮的兩千多倍。
咸陽宮的「博」和「大」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它的大致布局為:一號宮所在是初建時的咸陽宮城,它西起塔兒坡,經咸陽塬東北行,至涇、渭交匯處,折向南過渭河,整個范圍以咸陽為中心,離宮上百,直徑80餘千米。咸陽宮城佔地面積3.72平方千米。
咸陽宮秦朝皇宮,在秦昭王時期就已經建成,後秦始皇一統六國,遷都咸陽後不斷地進行擴建。秦末時期,項羽攻入咸陽,屠城放.火,燒毀大半咸陽宮。
⑹ 道教的主要殿堂有哪些
道觀的名稱有宮、觀、廟、道院等。稱「宮」的為有特殊地位的道觀。道觀主要殿堂有山門殿、靈官殿、三清殿、玉皇殿、三官殿等。
(一)山門殿
一般供奉青龍神和白虎神,相當於佛寺的二王尊。有的道觀山門殿即為靈官殿。
(二)靈官殿
相當於佛教的天王殿。供奉王靈官。
(三)三清殿
相當於佛教的大雄寶殿。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
(四)玉皇殿
供玉皇大帝,有的供奉四御。
(五)三官殿
供奉天官、地官、水官。
⑺ 中國五大寺廟是那些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12公里處,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有中國佛寺「祖庭」之稱,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
靈隱寺;中國佛教著名寺院,又名雲林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通常認為也屬於西湖景區。
少林寺;座落於河南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唐初十三棍僧救駕李世民後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視,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美譽。這里是少林武術的發地。
寒山寺;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公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
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里街,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凈寺;位於泉州市南塗門街,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伊斯蘭教寺院。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名艾蘇哈子大寺。
相國寺;位於河南開封市自由路西段,原為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齊天寶六年(555年)始建國寺。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禪宗勝地,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卧佛寺;卧佛寺即"十方普覺寺"。位於北京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由於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後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扎什倫布寺;是中國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寺院。位於西藏日喀則的尼色日山下。明正統十二年(1447)宗喀巴弟子根敦主興建。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塔爾寺又名塔兒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⑻ 四大孔廟
華夏的四大孔廟
曲阜孔廟:位於孔子的家鄉山東省曲阜市。孔子死後一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三間改建為廟,歷經各代不斷擴建,前後共九進院落,全廟共有殿堂閣廡466間,另有54個門坊,2000餘塊碑刻,南北長1公里有餘,總面積327.5 畝,是我國最早、規模最大、建築成就最高的孔廟。
恭城孔廟:位於廣西恭城。依山就勢,高低錯落,建於明代十三年(1477年),清康熙時毀於兵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整個建築由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組成。
台北孔廟:位於台灣省台北大龍峒。始建於清朝光緒五年(1879年),後為日本人所毀。民國十四年(1925年)重修,分為星門、儀門、孔門、義門、大成殿、崇聖祠、泮宮、泮池等部分。
北京孔廟:位於北京東城區成賢街。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佔地2萬平方米,共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院內有碑亭多座,還有198塊進士題名碑。
⑼ 中國四大名窟是哪四個
⑽ 請問:中國有哪四大名寺
中國四大名寺廟是: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濟南的靈岩寺和湖北當陽的玉泉寺。
一、棲霞寺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
棲霞寺始建於南北朝齊永明七年。它最初是南齊的隱士明成紹的私人住宅。後宮由禪師直篤主持。梁僧郎在這里提倡「三話」學說,被譽為長江以南「三話」的始祖。文帝在公元83年建佛塔,其佛塔由江州棲霞寺領導。
棲霞寺在歷史上曾多次改名。原名棲霞經社。唐代改稱共德寺和銀軍棲霞寺。南唐時期,棲霞寺進行了改建,更名為苗銀寺。宋代因崇寶寺,景德棲霞寺,虎穴寺(因棲霞山又稱虎穴山)而更名為蒲雲寺,棲霞寺和燕。明洪武五年改稱棲霞寺。清末,太平天國與清軍作戰時,棲霞寺被戰爭摧毀。當前的聖殿於1919年重建。
1983年4月,棲霞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國清寺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佔地面積7.3萬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立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影響遠及國內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
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台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
三、靈岩寺
靈岩寺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地處泰山西北,始建於東晉,於北魏孝明帝正興元年開始重建,至唐代達到鼎盛。
靈岩寺風景秀麗,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登泰山不至靈岩不成游」之說。寺內千佛殿藏有四十羅漢泥塑,其中三十二座製作於宋代,八座作於明代,塑像栩栩如生,形態各異,被梁啟超稱為「海內第一名塑」。
辟支塔始建於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於嘉祐二年(1057年),位於千佛殿西北,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高55.7米。墓塔林是唐代以來埋葬歷代靈岩寺住持高僧的地方,塔林中共有墓塔167座,墓誌銘、石碑81幢。靈岩寺地位尊崇,僧人玄奘曾住在寺內翻譯經文;自唐高宗以來,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也多到寺內參拜。
四、玉泉寺
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東麓,中心景區面積8.9平方公里。相傳東漢建安年間,僧人普凈結廬於此。南朝後梁時,梁宣帝敕玉泉為「覆船山寺」。隋代改為「玉泉寺」。玉泉寺大雄寶殿為中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築。
殿前置隋代大型鐵質文物十餘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現存的玉泉鐵塔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玉泉寺為佛教聖地天台宗祖庭之一,曾與浙江天台國清寺、山東長清靈嚴寺、江蘇南京棲霞寺並稱為「天下四絕」,被譽為「三楚名山」。1982年,玉泉寺及鐵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中國四大殿堂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佔地面積7.3萬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立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
影響遠及國內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比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
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台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