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王朝你怎麼看
本來明朝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有「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美贊。但是,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王朝,對於有這樣的評價,我們當然會覺得有疑問,那幾天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的確,明朝出現了很多限制人精神自由與人身自由的事物,比如後期的東廠,宦官當道,百姓受欺壓,苦不堪言。這就是差勁的明朝啊。明朝因為文化的落寞,文字獄、八股文等的事件,讓我們世人中有人覺得是最差勁的王朝,確實如此,明朝的確出現過很多問題,但是並不能抹滅它存在的意義。
⑵ 歷史大師們,請教: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循環
看看(美)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你就明白了
當然我不反對以上原因,但以上只是統治思想的核心,我補充一下歷史上的朝代循環。
人們歷來把中國歷史解釋成是一再重復的王朝循環史,這一傳統的說法掩蔽了某些時期在循環表象背後發生的一些根本性變化。當然,諸王朝的興亡確是呈循環式。凡是王朝的創立者總是一個有才幹、有魄力的活動家,但是幾代以後,在宮廷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其子孫後裔,很可能變得軟弱無能、放盪不羈。雖然有時會出現一個強悍的統治者或一個能幹、忠誠的大臣來設法阻擋這種墮落,但總的趨向是朝下坡路走,直到成功的起義推翻王朝,重新開始大家所熟悉的循環。
不過,比王朝循環更為根本的是所謂的經濟管理的循環。這種循環是從每個重要王朝剛建立時所共有的安寧和繁榮開始的。社會安定的恢復導致人口的增加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相應地使收入增多、國庫充實。但是,個人野心、家族影響和制度的壓力這三者的結合必然遲早會使皇帝們去承擔過多的義務。他們將人力和財力分散到公路、運河、防禦工事、宮殿、宮廷鋪張和邊疆戰爭上。因而,每個王朝在它建立約100年後都開始面臨財政上的種種困難。
為了彌補虧空,政府提高賦稅,賦稅大部分沉重地壓在中國社會的主要成分自耕農頭上。每個朝代開始時,自耕農總是占農民的大多數。但是,隨著賦稅的增加,他們愈來愈被迫將自己的小塊土地讓與大地主,而自己則淪為佃農。地主憑借與他們的財產相當的政治影響,只交納微不足道的稅,所以他們佔有的土地愈多,政府的歲入愈下降,落在數目日趨減少的自耕農頭上的賦稅愈增加。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賦稅增加,歲入下降,公路和溝渠的整修被忽視,生產率下降,最後是飢荒、盜匪活動和全面的農民起義。在這同時,邊防可能也被忽略,招致游牧部落越境前來劫掠。常常正是這種內亂和外侵的結合,使搖搖欲墜的王朝潰滅,為新的開端掃清道路。
⑶ 如何評價中國歷史的短命王朝
秦國相繼攻滅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持續數百年的混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公元前215年,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收回河套地區。此外,秦朝修築長城和秦直道,加強北部邊防。公元前214年,開鑿靈渠,平定嶺南。在進雲貴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區開辟五尺道,並在其中部分地區任命官吏,是該地區進入中原統一政權版圖的開始。不僅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秦朝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設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加強專制主義。秦始皇的皇帝制度為歷代王朝所繼承。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新朝王莽 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6] ,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⑷ 對中國歷史朝代的評價。
趙無眠
中國自秦以降,一共出過九個大王朝,它們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另外,還出過五十幾個小王朝,它們是:
三國時的魏、蜀、吳,共三個;
十六國時的東晉、前趙、北涼、夏、後趙,鮮卑:前燕、後燕、西燕、南燕、西秦、南涼、遼西、代、成漢、前秦、後涼、仇池、後秦、前涼、冉魏、西涼、北燕、後蜀,共二十三個;
南朝的劉宋、蕭齊、梁、後梁、陳,共五個;
北朝的北魏(含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共三個;
五代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五個;
十國的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荊南、北漢,共十個;
夏、遼、金、南宋,共四個。
王朝的大小,主要是指有效統治的地域而言。能夠大致囊括傳統中國疆域,也就是所謂「一統天下」的王朝,是大王朝;否則就是小王朝。這里,大王朝不包括東晉和南宋,也不包括楚項、新莽、更始、武周和洪憲。小王朝中,不包括西域諸國、匈奴、柔然、突厥、回紇、朝鮮、安南、吐蕃、緬甸、琉球等藩屬;西遼、大理、元朝四大汗國、帖木兒帝國;殘元、南明;大順、太平天國及其他歷代農民割據政權;民國時俄國控制的外蒙,日本控制的滿洲國。
小王朝既然是大分裂時代的割據政權,在評分上相對於大王朝已經處於劣勢;其政權的好壞,基本上也只產生和作用於局部,對整個中國並無直接的大影響。我主張大小王朝分開來討論,重點放在大王朝上。
評價一個王朝的好壞優劣,主要有哪些考量呢?
一,國勢的強盛;
二,民生的安福;
三,政治的清明;
四,文化的發達;
五,結局和影響。
這些題目,還是大了一點。具體來說,應該包括:疆域,國祚,軍事,皇帝,攝政,治世,變亂,綱紀,宮廷,效能,人口,民生,民族,文化,影響,結局,等等。我們來看看九大王朝的各項排名。
疆域清、元、唐、漢、明、晉、隋、秦、宋
評說:宋朝的疆域最小,似無異議,甚至都可以將之列進小王朝中去。唐、漢、明、晉、隋各朝的版圖形狀相差不大,即自秦開始的中國「傳統疆域」,只是邊疆地區時有出入;差別較大的是勢力范圍。元、清情況較為特殊。元是大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與四大汗國及吐蕃並列。元朝本部也就是其實際統治的疆域,包括中國和蒙古兩部分,超過中國傳統疆域一倍以上,但還是遠不及清朝的面積。漢時的西域,唐時的吐蕃,包括元本部的中國和蒙古,幾乎全都正式納入了清朝的版圖。
國祚漢、清、唐、明、宋、元、晉、隋、秦
評說:漢四百一十年(西漢214年,東漢196年),清二百九十六年,唐二百八十九年,明二百七十六年,宋一百六十七年,元一百六十二年,晉四十五年,隋三十七年,秦十五年。秦是中國的創立者,從「始皇帝」算起是十五年;從秦王政即位算起是四十年;從秦滅周室,史家以秦代周紀年算起是四十九年。秦以外,所有的朝代都從立國者建立的「小王朝」算起,至退出中原統治地位截止。因而不包括東晉、南宋、殘元、南明。這一演算法,與史家通常定義的開國皇帝和亡國之君較為相符。
兩漢實可分為兩個王朝,因為中間出現了大的斷裂,即王莽的新朝,十五年。東漢末自建安元年起,習慣上認為已進入曹魏、三國時代,因而東漢實際可只算作一百七十二年。唐代,其中武則天的「周朝」也可算作一個斷裂,也有十五年。斷裂是應該給予大大扣分的一個重要參數。如果把連續性考慮進去,清朝的國祚應排諸朝之首。
軍事元、清、唐、漢、明、隋、秦、宋、晉
評說:古代國家的建立和守成,強大的軍事力量是一個基本前提。幾乎每個王朝的軍力,都是前期較為強大,後期逐漸衰弱。軍事實力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外(征討、防禦),一是對內(平亂、掌控)。掌控也是一個因素,不能完全掌控的軍事力量,往往形成對自身安危存亡的威脅。如唐代的安史之亂、藩鎮之亂。宋代是「積弱」的典型,但它尚能守住一百六十八年的江山,遠遠超過了晉,對「中央軍」的掌控,是一個重要原因。晉室根基喪失於八王之亂,就由於失去這種掌控力。各朝都有農民起義、諸侯反叛和割據之亂。秦、隋、晉、元四朝一亂即亡,說明其平亂能力甚差。兩百年以上的王朝,軍事實力都堪稱強大。元是一個特例,以強大的軍事對外征伐,建立了極為龐大的帝國。它的對外征伐幾乎是戰無不勝的,除了兩次東征日本的失敗。唐朝軍力勝於漢,漢勝於明,似無異議。
⑸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王朝嗎怎樣看待呢
明朝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強盛無比的中原王朝,也是最後一個漢人所建的封建王朝,享國兩百七十六年,傳帝十六位。那麼,中國明朝到底有多輝煌,多強大?
首先,明朝時期,是中國對世界影響力最強大時期,不僅萬國來朝,更是主動影響了世界,這一點漢唐也比不了。當時南方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而且政府對活躍的市場經濟非常支持,如果明朝不滅亡,中國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第一個走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中國也將率先開始工業革命。
而且明朝文學著作很多,我國的四大名著全部出現在明朝,看完這些你是不是感覺到了明朝的強大?而明朝也是一個很受喜歡的朝代,因為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臣死社稷。
⑹ 怎樣評價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唐宋元明清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總稱。
唐宋元明清這5個朝代在歷史上時間長,而且又一步步接近現代,人口也逐漸增多,每一次變革對中國的影響比較大。
唐朝(618年-907年):
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唐高祖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東都洛陽,武周時期洛陽神都。還設有太原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雄厚,軍事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從此中國了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唐朝共歷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宋朝(960年-1279年):
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問題。1127年金兵大舉南侵,造成了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遷建立了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佔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宋朝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時中國GDP佔世界比重60%,為各朝代第一,期間出現了宋明理學,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人口至大觀四年(1110年)的1億1275萬。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人不在少數。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元朝(1271年-1368年):
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北京市)。
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並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隨後逐步消滅金朝、西夏、大理等國,1276年攻佔臨安,南宋覆亡。1279年經崖山海戰後消滅南宋殘余勢力,全面佔領中國,結束了自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面。後對外擴張,但在侵略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經濟也未恢復到宋朝時期的水平,但是仍有發展。
後期因統治腐敗,宰相專權和內亂頻發和民族矛盾過深,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各地人民紛紛起兵反抗元朝暴政,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軍攻佔南京,改國號為大明,正式建元稱帝,隨後明軍北伐,佔領元大都。元朝在中國的統治結束,元政權退居漠北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島設置巡檢司。元朝實行一省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處理政務。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期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等盛世,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和天災導致國力下降,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隨後滿清趁亂入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明鄭結束。
明朝疆域囊括內地十八省之范圍,初年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黑龍江流域諸部落有宗主權,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撤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並曾在今滿洲、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曾短暫收復安南,1424年,明朝領土面積達到約1100萬平方公里。
明朝時期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達、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人口方面,《明實錄》所載明朝人口有7000餘萬,但許多學者認為實際上逾億,也有人指出明末人口接近兩億。
明朝是繼漢唐宋後又一個強盛的中原王朝。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清朝官修史書《明史》中評價明朝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清朝(1636年-1912年):
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國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末農民將領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朝覆亡。清軍趁勢入關,政治上推行剃發易服,軍事上打擊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逐步佔領中國。然後歷經康雍乾三朝,發展到鼎峰。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但是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停滯逐步落後於世界。1840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階級進行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之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開始進行戊戌變法,但是變法失敗。1900年夏天八國聯軍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侵略中國。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
⑺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王朝你怎麼看呢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有「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美贊。
但是,也有人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腐朽殘暴的王朝。對於這樣的評價,都是基於哪些原因呢?
後來還有大太監劉瑾專權亂政。更有甚者魏忠賢,自稱「九千歲」,還為自己建造「生祠」,權勢儼然就是一個真皇帝。
這幫依附著皇帝的宦官,掌握著東廠、西廠、錦衣衛等游離於國家法制體系之外的特務機構,隨意的抓捕、殺害大量反對他們的人,給國家帶來嚴重的災難。
所以,有人對明朝做出一些負面的評價,不是沒有道理。當然,對於這樣的評價,你認同嗎?
⑻ 如何看待朝代的興衰
朝代的興衰有其必然的趨勢,每一個朝代的興起和每一個朝代的滅亡都有其必然性和其歷史積累,就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秦朝它的滅亡也不是什麼突發事件,是由於無度的暴政和殘酷的刑罰使人民受到了嚴重的壓迫,所以才發生了推翻秦朝的事,我記得我們老師有說過,中國人一向都是到萬不得已才會反抗,惰性是很強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全說朝代的衰亡就一定不好,總會有新的政權不是么,一點一點的改進,而且在前一個朝代也會有其遺留下來的優點,比如有了新的國家體制,有了新的行政機構什麼的,就秦朝還留下了郡縣制和科舉制了呢,所以說朝代的興衰是有兩面性的,有積極的作用也有落後的一面呢!
(1)傳統的中國是一個「人治社會「,君主的好壞標志著他們執政的成敗。每次朝代興衰的經過大體相似。
(2)朝代的興衰是中國歷史的必然。朝代存在的時間久了,必然會產生懈怠之情,朝代盛極而衰在所難免。
(3)朝代的興衰所產生的後果和百姓有著直接的關系。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其中更揭示了封建王朝的本質。
一個朝代的興衰在於那個時代的經濟,軍事,政治~說白了,就是江山社稷,主要在於君王,中國5000年文明一直都是帝王統治,現在才出現的公民制,但也需要執政黨的能力,如果腐敗,那總有一天會被推翻或者被侵略~~~~~~~如果按目前中國這樣的態度繼續下去,我想最少可以維持500年,如果越來越資本化,武力化,不管對內對外,我想最多300年~
http://..com/question/91390773.html
這是我曾經回答過的,不知道好不好,但希望樓主看看就行了。
朝代的興衰是有規律的,沒有長盛不衰的,
就像三國演義中說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斗爭和矛盾是存在的,並且將長期存在。
話說天下大勢,分就必合,合久必分,這是羅貫中老先生在<三國演義>的開頭有其特殊的意義
所以說歷史朝代興衰是一種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沒有任何人任何勢力能夠阻止這個趨勢的演變,總是先進的社會形態取代或是推翻落後的社會形態,任何舊的朝代被推翻都在管理和社會福利上存在弊病,是一種弊病積累,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就會有形的管理體制出現,所謂量變引起質變,存在就有其合理的地方,雖然有些朝代經歷的年代較短但其在當時是合理的,只有當它的存在已經成為一種違反社會客觀規律的不合理現象時,就會被取代,就會出現朝代的興衰。就像沒有長盛的花朵和經久不息的油燈一樣,也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和永不腐敗的人(可能皇帝是清廉的,卻不能保住子孫後代不腐敗)。一旦它們的養料用盡時,就是其消失的時候,當然了一個新的朝代取代舊的朝代並不意味著新的就全好,舊的就全不好,只是在某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優越於舊的而已,所以導致在朝代更新之後,勞苦大眾任然不能避免災難和禍亂,就驗證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現實,即使是百姓做了皇帝,苦的還是那些仍然做勞苦大眾的苦,這就是封建社會體制的根本弊病所在,也是朝代興衰的必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