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西有個冰洞,其中的冰常年不化,是怎麼回事
在山西省寧武縣,一座深山中,有一個冰洞內的冰棱在炎炎夏日也不會融化,可以說是萬年冰洞。一般冰雪在開春是便會慢慢化去,更別說是在烈日當空的情況下了,而這座冰洞卻常年不化。那麼,就由小編來帶大家去看看是怎麼回事吧。
好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到這里吧,我相信大家的想法各有各的不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要和我們分享的,都可以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哦。
② 世界最長冰洞,洞口冰層萬年不化,這究竟是何緣故
中國有著不少冰洞但是今天小編要說到的這個冰洞非常大,中國的這些冰洞在它的面前無疑是小巫見大巫。這處冰洞世界最長,而洞口的冰層萬年不化,這究竟是何緣故?
其實是大西洋的氣流被阿爾卑斯山脈阻擋,而該地又位於山脈迎風處的北坡,在冰天雪地里大風又倒灌進洞內加上裡面的濕度又比較高,所以洞口的冰層才會萬年不化,正因為冰洞獨特的地理位置,才讓冰洞有了奇特的景觀。這樣獨特的景觀吸引了不少久仰大名的遊客前來觀賞,而這處洞穴不單單可以供遊客參觀旅遊,與此同時也是一處寶地,裡面隱藏著許多的資源,而當地的居民更是認為這是上天賜給他們的寶藏。他們需要好好珍惜,更需要充分利用。
③ 山西萬年冰洞:歷史真的有近300萬年,炎熱酷暑洞內冰依舊不融化
第一次橫穿山西的自駕是在去年,原本覺得平淡無奇的山西,深入每個縣城的時候,發現了很多有趣並且讓我吃驚的東西。應縣的木塔、大同火山群等這些本來我不知道的景點,都讓我十分吃驚。還有一個應該很多人都會感興趣的景點,和冰有關,被稱作是萬年冰洞。
我起初也以為這樣名字的景點,大都是游樂場里擺出來掛個晃人的招牌收門票的地方,但是同行的人卻都一致決定去一探究竟這個萬年冰洞是不是徒有虛名,真正在夏天的時候的看到一個純天然的冰洞的時候,真的讓我目瞪口呆。
山西的旅行給了我太多的意外,其中這個冰洞算是最讓我吃驚的一個,在炎熱的夏天竟然還有會有這樣的一個地方,如仙境一樣。其實最美的景點往往都是藏在一些不為人們所熟悉的地方的,只有在旅途中不斷去發現,才能讓自己的旅途充滿驚喜。
什麼地方值得去?其實像是這樣的地方才是真正值得去的。如果你也准備山西之行,或許可以去這個小縣城看看,也許也會有不一樣的發現。關於冰的景點,其實不僅僅是夏天,冬天去也許會更加的有趣。
願大家的旅途都發現最美的景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④ 為什麼山西會有冰洞
請注意是北方。
其實到目前為止對冰洞形成的解釋也只都是猜測而已,真正的成因鬼才知道。
特殊地質結構
為此,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的陳詩才也專門從北京趕到寧武進行考察。然而當 萬年冰洞
第一次進入冰洞後,即使見多識廣的他也連連稱奇。 他看完後,感覺非常驚奇,洞內冰的類型起碼有上十種,比如冰柱、冰石筍、冰的鍾乳石、冰的渦管、冰花、冰葡萄、還有冰的結晶片等。他發現,盡管冰的厚度不一,但是所有的冰都是附著在石灰岩上的,整個冰洞高達100多米。 陳詩才說,這個冰洞的規模,絕對不會是人造的,雖然冰洞的傳說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是從現場可以推測,這個冰洞形成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幾百年,距現在差不多有100多萬年了。這個天然的洞穴是100多萬年前由水沖刷形成的,可為什麼這個並不符合結冰條件的洞里現在卻結滿了冰?這么大數量的冰又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這時候,閆鵬忽然想到了什麼。他說:「以我自己的理解,這個地方有火山,也有水,可能是本身的地質結構發生了改變,才形成了結冰的環境。」但陳詩才卻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他認為,火山的發生緣於山西一帶,有煤的自燃現象。因為煤挖出來後,一些煤矸石里,含有磷、硫這類東西,一見陽光,就氧化自燃了。
得益於洞的形狀
陳詩才經過走訪後認為,盡管寧武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並不適合冰洞的形成,但還是有不少的外部因素能夠減少冰的融化。由於管涔山的海拔達到了2000多米,而洞口所處的位置在山的陰面,這對冰的常年不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而整個洞的形狀,也對洞內溫度的保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認為,洞是一個正口袋形,這樣在夏天,洞外溫度熱,洞底的溫度涼,它不交換。如果洞形倒過來,在夏天,洞外溫度熱、比重低,洞內溫度涼、比重高,熱量需要交換,這樣就損害了冰的保存量。
緣於冰川學說
正是因為洞的形狀並不利於洞里洞外空氣的交換,因此盡可能減少了冰的損害。但是,即使有了這些外在的保護因素,可是這么大數量的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顯然,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這時候有人提出了冰川學說。 科學研究表明,地球自誕生以來,氣候一直在變化當中。早在幾億年前,地球就出現過大規模的冰川運動,而且只有冰川運動才會擁有如此猛烈的能量,才能形成許多地質奇觀,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因為冰川運動,使大量的冰涌進了一個沖刷成形的洞中,也就形成了今天非常神奇的冰洞。 按照這種推測,寧武縣暑天冰洞的成因就可以解釋了。但是,盡管常人看來洞中的冰都是一樣的,可經過專門的取測後人們發現,冰的年齡卻是各不相同。 陳詩才說,冰也分層,也有個核心層,核心部分的冰,從結冰的情況和它所含的一些沉積物來看,這部分冰比較老。外面的、靠近洞口或者靠近主流水道的這些冰比較新。而根據閆鵬這兩年的觀察,山上雨水多的時候,雨水常常會流進洞中並且融蝕掉不少冰,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在原來冰融化的地方,又都自動地恢復了原貌,也就是說,這個神奇的冰洞具有非常奇特的再生功能,一旦冰量減少,它還會進行自我修復。因此,陳詩才認為冰川學說似乎也存在漏洞。因為冰川學說的解釋是冰融了就融了,永遠空了,化一點就沒一點,它不會自己再生。
地熱負異常說
其實不僅是山西省寧武縣的這個冰洞成因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就是在整個地質界都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如果是冰川運動時,大量的冰涌進冰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冰早就應該化了。最關鍵的是,這個地方根本就沒有一年四季都結冰的氣候條件。 最近有一些人就提出了一個比較被認可的說法:叫做地熱負異常說。地熱正異常說指的是越向地心走,溫度越高,地心的溫度大概是6000多度,和太陽表面的溫度差不多,也就是越往下走溫度越高,這是合乎常理的。而地熱負異常說恰恰相反:它說越往下走,溫度越低,低得能夠製冷,能夠製造出大容量的冰來。 對此,陳詩才認為,這就好比空調或冰箱,它都有一個製冷的機制,它是通過機電來製冷。而冰洞的製冷機制,從目前來推測,還是岩石下的某種機制,形成了製冷的機制,從而達到製冰的效果。那麼可以猜測,正是因為山本身的最深處很可能存在我們目前仍未探明的製冷機制,它不僅能保持洞中的溫度,並且仍在日復一日地結冰,再加上相對較高的地理位置,以及洞口位置的巧合,因此,形成了這么一個神奇的冰洞。 [2]
⑤ 翠華山冰洞的由來
系山體崩塌石塊堵塞太乙河形成的水面,水域面積0.14平方公里。 石海崩塌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山和大坪,石堆中巨石相互疊置、堆砌,宛如石頭的海洋。奇景殊境有天洞、風洞、冰洞、蝙蝠洞等。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氣候涼爽,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它群山環峙、碧波盪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聖母行宮等。「終南毓秀太乙鍾靈,始悟翠華招漢武;冰洞垂凌龍湫池玉,應知勝景在長安」。陝西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擁有山崩湖光、奇石異洞,氣勢蓬勃的天崩地裂壯景,更有其深厚的大文化、大自然背景和優質的服務。當您在觀賞山崩奇觀同時,更多的會感到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和地質遺跡與自然文化的相融,開發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⑥ 山西萬年冰洞如何形成的
經過走訪後認為,盡管
寧武縣
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並不適合
冰洞
的形成,但是還是有不少的外部因素能夠減少冰的融化。由於
管涔山
的海拔達到了2000多米,而洞口所處的位置在山的陰面,這對冰的常年不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而整個洞的形狀像一個口袋,口袋頭在上頭,口袋底在下頭。這對洞內溫度的保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⑦ 山西寧武縣萬年冰洞形成於什麼時期距今已經多少年
「冰洞」是一種地形地貌園林景觀,說白了是指有很多並普遍存在的洞穴,換句話說是一個存儲了很多冰塊的洞穴,就好似一個很大的電冰箱,自然冰洞在時長上也是有標準的,一般就是指洞中全年度都是有冰的洞穴,冬天有冰而夏天消融的洞穴則不可以稱之為冰洞。冰洞並沒有一個普遍的地理事物,一般多遍布在中國高緯度地區,而中低緯地域因為年平均溫較高,冰塊沒法長期維持在洞穴中。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區一起討論。
⑧ 萬年冰洞奇觀
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已有300萬年的歷史。此洞系全國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在永久凍土帶以外發現的罕見的大冰洞,位列全國一萬多個洞穴中僅有的9個冰洞之首。洞內製冷機制最強、冰儲量最多,現開發近百米。
冰洞分成上下5層,鑽冰洞、下冰梯、過冰棧,可到各層觀光;每層有冰廊,可容數十人;洞最寬處直徑有20多米,最窄處十幾米。洞內的地面、洞頂、洞壁上處處是冰。洞內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處冰愈厚,寒氣逼人,冰筍玉立。由冰形成的冰柱、冰簾、冰瀑、冰筍、冰花、冰鍾、冰佛、冰床、冰掛、冰獸、冰人,千奇百怪,如同一個奇幻的水晶世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冰洞結冰晶體與溶洞次生沉積物的形態比較分析
萬年冰洞的結冰晶體形態,與一般溶洞中的次生沉積物形態基本相似。一般溶洞內有石鍾乳、石筍、石柱、石花、石葡萄、鵝卵石、壁流石等,而冰洞內也同樣有各種形態的結冰晶體。由於成分小同,因而把「石」字改為「冰」字,即冰鍾乳、冰筍、冰柱、冰花、冰葡萄、鵝卵冰、壁流冰等。但兩者的形態、形成速度、變化速度都有較大差別。溶洞中的次生沉積物的形成相對更為緩慢,一根石鍾乳的形成可能要千年、萬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一根冰鍾乳的形成時間,慢者可能兒年,快者可能幾個月甚至兒天就形成,這要看補給水的量和速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曾從冰洞中采冰心樣進行測驗分析,結果是這些冰心水的年齡只有兒年(可能是3~4年)。這個分析結果驗證了上述推論,也就是冰鍾乳等的冰晶體,其形成時間是很快的,兒個月或兒年時間就形成了。
冰洞的結冰主要是在冬季進行,而夏季處於融化狀態。因為冰洞溫度 一直保持在零度以下,冰的融化主要是洞口 外帶進來的熱氣,所以融化的速度是緩慢的。在冰柱、冰鍾乳、冰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萬年冰洞的節理構造
冰洞洞窟的形成,與垂直節理的構造破壞是分不開的。冰洞規模較大,洞體基本呈垂直桶狀,直徑15~20米,現已控制垂直深度約100米。
冰洞的岩層是中奧陶統上馬家溝組第二段,岩性為灰岩、泥質灰岩及白雲質灰岩,這些富含氧化鈣、氧化鎂的岩石,均屬可溶性岩石。其次,兩組垂直節理非常發育,且規模較大,上下貫穿整個奧陶系灰岩。在洞口每隔10~40厘米便可見到一組節理,幾組節理將灰岩切割成大大小小不等的柱狀體。這些近於垂直的節理裂隙,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為水對岩石的溶蝕擴大了接觸面。垂直的節理裂隙控制了洞穴的形態和變化,洞穴的主體也就是一個垂直的桶狀洞腔。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1.冰幔。
2.冰乳。
3冰床。
忻州地質風貌
4.冰簾。
忻州地質風貌
5.冰劍。
忻州地質風貌
6.冰掛。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冰火相容世界奇觀
「水火不容」或「水火相剋」,說的是水與火在自然界中不能在一起,兩者是相互克制的。冰是水凍結形成的,溫度高於零度就化,因此冰與火更不能在一起共存了。可是「萬年冰洞」與「千年火洞」相隔只有數百米,卻長期相處,相安無事,好像誰也離不開誰似的,世世代代相互依存。這種現象堪稱世界奇觀,天下一絕。
1.火山口遺址。
忻州地質風貌
2.冰洞入口。
3.形態各異的冰掛。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⑨ 冰洞的形成原因
猜測一:冰洞的形成是特殊地質結構所致?
為此,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的陳詩才也專門從北京趕到寧武進行考察。然而當第一次進入冰洞後,即使見多識廣的他也連連稱奇。 陳詩才告訴記者,他看完後,感覺非常驚奇,洞內冰的類型起碼有上十種,比如冰柱、冰石筍、冰的鍾乳石、冰的渦管、冰花、冰葡萄、還有冰的結晶片等。他發現,盡管冰的厚度不一,但是所有的冰都是附著在石灰岩上的,整個冰洞高達100多米。 陳詩才說,這個冰洞的規模,絕對不會是人造的,雖然冰洞的傳說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是從現場可以推測,這個冰洞形成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幾百年,距現在差不多有100多萬年了。這個天然的洞穴是100多萬年前由水沖刷形成的,可為什麼這個並不符合結冰條件的洞里現今卻結滿了冰?這么大數量的冰又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這時候,閆鵬忽然想到了什麼。他說:「以我自己的理解,這個地方有火山,也有水,可能是本身的地質結構發生了改變,才形成了結冰的環境。」但陳詩才卻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他認為,火山的發生緣於山西一帶,有煤的自燃現象。因為煤挖出來後,一些煤矸石里,含有磷、硫這類東西,一見陽光,就氧化自燃了。
猜測二:冰洞的形成得益於洞的形狀?
陳詩才經過走訪後認為,盡管寧武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並不適合冰洞的形成,但還是有不少的外部因素能夠減少冰的融化。由於管涔山的海拔達到了2000多米,而洞口所處的位置在山的陰面,這對冰的常年不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而整個洞的形狀,也對洞內溫度的保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認為,洞是一個正口袋形,這樣在夏天,洞外溫度熱,洞底的溫度涼,它不交換。如果洞形倒過來,在夏天,洞外溫度熱、比重低,洞內溫度涼、比重高,熱量需要交換,這樣就損害了冰的保存量。
猜測三:冰洞的形成緣於冰川學說?
正是因為洞的形狀並不利於洞里洞外空氣的交換,因此盡可能減少了冰的損害。但是,即使有了這些外在的保護因素,可是這么大數量的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顯然,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這時候有人提出了冰川學說。 科學研究表明,地球自誕生以來,氣候一直在變化當中。早在幾億年前,地球就出現過大規模的冰川運動,而且只有冰川運動才會擁有如此猛烈的能量,才能形成許多地質奇觀,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因為冰川運動,使大量的冰涌進了一個沖刷成形的洞中,也就形成了今天非常神奇的冰洞。 按照這種推測,寧武縣暑天冰洞的成因就可以解釋了。但是,盡管常人看來洞中的冰都是一樣的,可經過專門的取測後人們發現,冰的年齡卻是各不相同。 陳詩才說,冰也分層,也有個核心層,核心部分的冰,從結冰的情況和它所含的一些沉積物來看,這部分冰比較老。外面的、靠近洞口或者靠近主流水道的這些冰比較新。而根據閆鵬這兩年的觀察,山上雨水多的時候,雨水常常會流進洞中並且融蝕掉不少冰,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在原來冰融化的地方,又都自動地恢復了原貌,也就是說,這個神奇的冰洞具有非常奇特的再生功能,一旦冰量減少,它還會進行自我修復。因此,陳詩才認為冰川學說似乎也存在漏洞。因為冰川學說的解釋是冰融了就融了,永遠空了,化一點就沒一點,它不會自己再生。 猜測四:冰洞的形成是地熱負異常說作怪? 其實不僅是山西省寧武縣的這個冰洞成因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就是在整個地質界都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如果是冰川運動時,大量的冰涌進冰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冰早就應該化了。最關鍵的是,這個地方根本就沒有一年四季都結冰的氣候條件。 有一些人就提出了一個比較被認可的說法:叫做地熱負異常說。地熱正異常說指的是越向地心走,溫度越高,地心的溫度大概是6000多度,和太陽表面的溫度差不多,也就是越往下走溫度越高,這是合乎常理的。而地熱負異常說恰恰相反:它說越往下走,溫度越低,低得能夠製冷,能夠製造出大容量的冰來。 對此,陳詩才認為,這就好比空調或冰箱,它都有一個製冷的機制,它是通過機電來製冷。而冰洞的製冷機制,從目前來推測,還是岩石下的某種機制,形成了製冷的機制,從而達到製冰的效果。那麼可以猜測,正是因為山本身的最深處很可能存在我們目前仍未探明的製冷機制,它不僅能保持洞中的溫度,並且仍在日復一日地結冰,再加上相對較高的地理位置,以及洞口位置的巧合,因此,形成了這么一個神奇的冰洞。
⑩ 冰洞是怎麼形成的
滿意答案澹兮若海、飂7級2007-08-16冰洞Ice hole夏季,冰川經常處於消融狀態中。冰川的消融分為冰下消融、冰內消融和冰面消融三種。地殼經常不斷向冰川底部輸送熱量,從而引起冰下消融。不過冰下消融對於巨大的冰川體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當冰面融水沿著冰川裂縫流入冰川內部,就會產生冰內消融。冰內消融的結果,孕育出許多獨特的冰川岩溶現象,如冰漏斗、冰井、冰隧道和冰洞等(桂林的石林是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由冰內消融引起的冰川地貌很像喀斯特地貌,冰川學家稱這種冰川形態為喀斯特冰川)。 冰川上的融水,在流動過程中,往往形成樹枝狀的小河網,時而曲折蜿流,時而潛人冰內。在一些融水多面積大的冰川上,冰內河流特別發育。當冰內河流從冰舌末端流出時,往往沖蝕成幽深的冰洞。洞口好像一個或低或高的古城拱門。從冰洞里流出來的水,因為帶有懸浮的泥距沙,象乳汁一樣濁白,冰川學上叫冰川乳。當冰川斷流的時候,走進冰洞,猶如進入一個水晶宮殿。有些冰川,通過冰洞里的隧道,一直可以走到冰川底部去。冰洞有單式的,有樹枝狀的,洞內有洞。洞中冰柱林立,冰鍾乳懸連,洞璧的花紋十分美麗。有的冰洞出口高懸在冰崖上,形成十分壯觀的冰水瀑布。從冰洞所處位置分析該地區在地質時期曾經是岩溶發育區,並且經歷了溫暖潮濕的氣候作用,逐漸形成石灰岩溶洞;而且該地區曾經是山嶽冰川發育區,在第四紀冰期及間冰期時,大量的積雪、冰川融水甚至破碎冰塊堆積於洞中,經過復雜的物理變化,融化和重新凝結,再加上大氣降水的不斷滲入,在溶洞內形成各種形態冰物質的廣泛分布現象--冰洞形成;以後的年代,由於當地比較特殊的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冰洞得以有效保存.寧武冰洞的形成是由岩溶作用和冰川作用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