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代以來,外國列強從哪些方面對中國實施了殘酷的侵略
外國列強對近代中國的侵略如下:
1軍事侵略:外國列強首先對中國進行軍事侵略,從1840年起,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兩次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還有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迫使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不平等條約來勒索巨額賠款。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戰爭中屠殺中國人民,搶劫大量中國財富,破壞中國文物古跡,對中國造成空前浩劫。
2,經濟掠奪:通過控制中國通商口岸、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對華傾銷商品、對華資本輸出並逐漸操縱中國經濟命脈。
3,政治控制:控制中國內政和外交,把持中國海關,鎮壓中國人民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
4,文化滲透:外國列強利用宗教進行侵略活動,鼓吹侵略有功論、種族優略論,為侵華製造輿論。
Ⅱ 外國列強是如何侵略中國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怎樣的災難
首先和主要的是進行軍事侵略。通過不平等條約,資本一帝國主義列強侵佔中國大片領土。勒索巨額賠款。在戰爭中屠殺中國人民。公開搶劫中國財富,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跡,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政治上:通過軍事侵略和不平等條約,控制中國內政和外交,享有領事裁判權。把持中國海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
經濟掠奪:外國列強控制中國通商口岸、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對華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並逐漸操縱中國經濟命脈。
文化滲透:利用宗教進行侵略活動,鼓吹「種族優劣論」,為侵華製造輿論。
在戰爭中屠殺中國人民。1894年11月,日軍佔領旅順後,連續4天屠殺中國居民約2萬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旅順大屠殺慘案。1900年8月,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僅在莊主府一處,就殺害義和團團民和平民1700多人。1900年,俄國入侵中國東北時,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慘案,數千中國居民遇難。
資本一帝國主義列強在侵華戰爭中,還公開搶劫中國財富,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跡,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資本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Ⅲ 外國列強是如何侵略中國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怎樣的災難
外國列強以軍事侵略為前奏,在政治上侵犯中國主權,經濟上掠奪中財富,文化上麻醉中國民眾。它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破壞,戰爭賠款是外國列強對中國人民進行的公開掠奪,在侵華戰爭中,還公開搶劫中國財富,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跡,外商低價收購中國農副產品進行剝削,加速了中國傳統農業的萎縮和衰敗,導致了近代中國經濟的落後和人民的貧困,使近代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Ⅳ 外國列強是如何侵略中國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怎樣的災難
鴉片戰爭,掠走大量錢財,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領土
Ⅳ 列強採用什麼樣的手段侵略中國的
(一)割佔中國大片領土,勒索巨額賠款。
英國: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 842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迫使清政府割讓面積約80平方公里的香港島,並索要賠償鴉片費、軍費等費用共計2100萬元洋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於1860年3月派軍隊進駐九龍半島尖沙咀一帶。清政府在這一年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司割讓給英國,並賠償軍費800萬兩白銀、恤金50萬兩白銀。1898年6月,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即北九龍半島)及附近235個島嶼,包括大鵬灣和深圳海域,面積達975.1平方公里。這一地區稱為「新界」,佔香港地區總面積的91.8%,租期99年。同一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強租威海衛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威海灣內島嶼及海灣沿岸十英里地方),租期為25年。這年2月,為了保持在長江流域的優勢,英國迫使清政府宣布不將長江,沿岸各省讓與或租給他國,從此,中國最富饒的長江流域淪為英國的勢力范圍。
(二)侵犯中國關稅自主權。
為剝奪中國關稅的自主權,西方列強首先通過各種方式犬幅度降低中國關稅稅率。《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人「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訂則例」,中國海關無權自主確定進出口貨物的稅率,必須與英國共同議定。1843年簽訂的中英《虎門條約》,其附件《海關稅則》進一步將上述規定細化。其中規定的進出口貨物稅率,都比鴉片戰爭前降低了50%左右,有的甚至降低了90%。例如,棉紗進口稅率由13.38%下降到5.56%,頭等白洋布每匹稅率由29.93%下降到6.95%。
(三)攫取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實行所謂利益均沾原則。
《虎門條約》規定:「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後來其他列強在與中國訂約時,也都取得了這項權利。從此以後,西方列強無論哪一國從清政府那裡攫取到任何一項最惠國待遇,其他列強國家一體受益。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利益均沾」原則。
(四)攫取領事裁判權。
《虎門條約》規定:「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中國政府無權處理。隨後,其他列強也取得了領事裁判權。從此,外國人在中國可以為所欲為,連為外國侵略者效力的漢奸也受到這種治外法權的保護。
Ⅵ 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從1840年至辛亥革命前的70多年中,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用軍艦大炮、政治訛詐、欺騙誘騙等戰爭的和非戰爭的種種手段侵略中國,並迫使清政府先後與英國、美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瑞典、挪威、葡萄牙、丹麥、比利時、西班牙、奧地利等國簽訂了各種不平等的條約章程等共400多項。
一、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各種特權和利益
(一)割佔中國大片領土,勒索巨額賠款。
(1)英國: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 842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迫使清政府割讓面積約80平方公里的香港島,並索要賠償鴉片費、軍費等費用共計2100萬元洋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於1860年3月派軍隊進駐九龍半島尖沙咀一帶。清政府在這一年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司割讓給英國,並賠償軍費800萬兩白銀、恤金50萬兩白銀。1898年6月,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即北九龍半島)及附近235個島嶼,包括大鵬灣和深圳海域,面積達975.1平方公里。這一地區稱為「新界」,佔香港地區總面積的91.8%,租期99年。同一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強租威海衛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威海灣內島嶼及海灣沿岸十英里地方),租期為25年。這年2月,為了保持在長江流域的優勢,英國迫使清政府宣布不將長江,沿岸各省讓與或租給他國,從此,中國最富饒的長江流域淪為英國的勢力范圍。
(2)沙俄:從17世紀開始,沙皇域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侵略活動。1689年,沙俄與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侵佔了中國黑龍江上游貝爾加湖周圍大片地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於1858年與中國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黑龍江、烏蘇里江成了俄國可以自由通行的航道。恩格斯曾經評述說:《璦琿條約》使沙皇俄國「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1860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直到海邊的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沙俄所有。1864年,沙俄又以西部勘界為名,與清政府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中國西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898年,清政府又先後同沙俄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及《續訂旅大租地條約》,將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海面租讓給俄國,租期25年。第二年,沙俄擅自將租借地改為「關東省」,設首席長官管理行政。
(3)日本:日本於1894—1895年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戰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把遼東半島和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日本還要求清政府賠償軍費2億兩平庫銀。1898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答應不把福建租讓給其他國家,福建成為日本的勢力范圍。1904年,發生日俄戰爭,日本把沙俄勢力逐出南滿,奪得了對中國南滿的完全控制權。
(4)法國:法國參與發動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於1860年與清政府簽訂中法《北京條約》,要求清政府賠償軍費800萬兩白銀、恤金20萬兩白銀。1884年法國又發動了中法戰爭,清政府妥協退讓,在1885年簽訂的《中法新約》中規定中法兩國派員會同勘定中國和越南北部的邊界,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
權」。1897年,法國又強迫清政府同意不將海南島割讓給他國。1898年,法國再迫清政府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強租廣州灣及其附近海面,租期99年。此外,清政府還答應法國不把雲南、廣東、廣西割讓給他國。
(5)葡萄牙:鴉片戰爭爆發後,葡萄牙人加緊其侵略中國的步伐。1840年9月,葡萄牙國王頒布法令,宣布澳門為葡萄牙的一個「海外省」,並推行了一系列殖民政策。1887年3月葡萄牙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里斯本協定》,承認葡萄牙人永居澳門。這年12月清政府又被迫簽訂中葡《北京條約》,承認葡萄牙強佔澳門的合法性。
(6)德國:1897年,德國借口傳教士在山東被殺事件,武力侵佔了膠州灣,並於次年3月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強租膠州灣,租期99年,德國還攫取了在山東築路、開礦的特權。山東成了德國的勢力范圍。
1900年6月,英國、俄國、日本、法國、德國、美國、義大利、奧地利八國聯合發動侵華戰爭。隨後,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也加入了這一侵略行列。1901年,清政府與這11個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向這些國家賠償共4.5億兩白銀,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內地關稅)作為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西方列強最大的一次賠款。
(二)侵犯中國關稅自主權。
為剝奪中國關稅的自主權,西方列強首先通過各種方式犬幅度降低中國關稅稅率。《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人「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訂則例」,中國海關無權自主確定進出口貨物的稅率,必須與英國共同議定。1843年簽訂的中英《虎門條約》,其附件《海關稅則》進一步將上述規定細化。其中規定的進出口貨物稅率,都比鴉片戰爭前降低了50%左右,有的甚至降低了90%。例如,棉紗進口稅率由13.38%下降到5.56%,頭等白洋布每匹稅率由29.93%下降到6.95%。
通過控制中國海關來控制中國經濟命脈。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中國各通商口岸的稅收「劃一辦理」,「邀請英人幫辦稅務」。1859年英國人李泰國被任命為中國的總稅務司,1863年英國人赫德繼任。赫德擔任總稅務司長達四十五年之久。中國沿海商埠和沿長江海關的稅務司,均由總稅務司委派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和其他外國人擔任,稅務司以下的較高級職員也全是外國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大權,完全掌控在西方列強手裡,完全成了列強干預中國內政和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絞索。
攫取「子口稅」,即納關稅半稅。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兩國分別簽訂的《天津條約》及與英、法、美三國分別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外國商人經營貨物,只要領取子口稅單,一次交納貨物價值的2.5%(當時的關稅稅率為5%),即關稅半稅,各項內地稅均可免除,「無論遠近,概不重征」。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又將「子口稅」與受惠者范圍擴大到經營洋貨的中國商人。「子口稅」特權導致中國民族工業紛紛倒閉。
(三)攫取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實行所謂利益均沾原則。
《虎門條約》規定:「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後來其他列強在與中國訂約時,也都取得了這項權利。從此以後,西方列強無論哪一國從清政府那裡攫取到任何一項最惠國待遇,其他列強國家一體受益。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利益均沾」原則。
(四)攫取領事裁判權。
《虎門條約》規定:「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中國政府無權處理。隨後,其他列強也取得了領事裁判權。從此,外國人在中國可以為所欲為,連為外國侵略者效力的漢奸也受到這種治外法權的保護。
二、強設租界,建立「國中之國」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紛紛圈佔中國土地,建立和發展租界。這些租界成了「國中之國」,成了危害中國肌體的毒瘤。
最早在中國設臵租界的是英國。1843年簽訂的中英《虎門條約》規定:在中國的各通商口岸,英國僑民為「居留和經商」,都可在一定地區內租賃房屋和土地。其他列強隨後也效法這一規定。1845年11月,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脅迫上海道台簽訂《上海租地章程》,劃定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場(今北京東路)以南面積達830畝的土地為英租界。
1849年,上海道台又迫於法國人的要求,把英租界南面的500多畝地劃給他們做租界。1863年,以主教文惠廉為首的美國基督教聖公會教士,迫使上海道台劃定美租界:東到楊樹浦,南到蘇州河,西到今西藏路北路,北到今武進路及其迤東以北,面積約為7856畝。後來,英美租界合並成為公共租界,並擴展為8萬畝以上。法國租界也擴展到2萬多畝。
中國在租界的領土主權和司法權被列強嚴重侵犯。列強擅自擬定的《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於1854年7月公布後才通知上海道台,章程規定租界內的行政司法不僅管理列強本國人,還要管理中國人。
19世紀後期,德國、俄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十幾個國家與清政府簽訂條約,在幾十個城市設立租界。如在廣州的英法租界共佔地2600畝;九江的英租界「鐫石立樁」,上刻「大英國地基」;廈門的公共租界稱為「萬國公地」。日本一次就在上海、蘇州、杭州等八處建立了租界。
三、利用傳教士進行的侵略活動
基督教傳教士是隨著16世紀以後西方殖民勢力向東方的擴張,隨著鴉片貿易的輸入而陸續進入中國的。1844牟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黃埔條約》特別規定法國人可以在廣州等五口岸建教堂傳教。1858年在清政府與英法俄美簽訂的《天津條約》中,經傳教士策劃,塞進了允許在中國自由傳教的條又。1860年簽訂的中法《北京條約》,擔任翻譯的法國傳教士艾美(Louis Delamarre)在條約的中文本里私自添加了「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的文字。 這些西方傳教士所辦的教會,很快發展為干涉行政、包攬訴訟、搜集情報、霸佔田產、欺壓人民的活動場所。在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活動中,傳教士們積極為本國政府效力,有的在侵略活動中擔任先鋒,沖鋒陷陣;有的擔任軍師,出謀劃策;有的擔任後盾,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他們參與對中國人民的瘋狂掠奪和壓迫,雙手沾滿中國人民的鮮血。
四、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中國的愛國官兵就進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戰斗,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震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愛國將領以身殉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
除了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的斗爭。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抗英斗爭,顯示出了中國人民的英勇不屈的愛國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曾經給入侵中國的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勢力以沉重的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圖謀把中國完全殖民化的迷夢。
但是,晚清政府及其主要當權者在西方列強面前,一味妥協退讓、卑躬屈膝,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正如孫中山所說的:他們是「親貴弄政,舞弊營私,官場黑暗,慘無天日」,「既知民怨之沸騰,更不惜與民為敵,壓迫加甚」。他們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其殘酷鎮壓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的逆跡比比皆是。
辛亥革命,就是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積貧積弱,人民生靈塗炭,內憂外患深重的悲慘境遇下爆發的。這場由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雖然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並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辛亥革命後,在西方列強的支持和卵翼下,出現了封建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1927年蔣介石國民黨背叛革命以後,又建立了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中國人民仍處於外失國權、內無民主的屈辱境地。
這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妄圖獨霸中國的野心最為明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在中國山東發動對德戰爭,從德國手中奪走對山東半島的控制權。1915年又強迫中國袁世凱政府承認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9〃18事變」,佔領中國東北全境。隨後,又與國民黨政府簽訂《塘沽停戰協定》、《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侵佔了中國華北地區。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妄圖獨霸中國。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又經過三年的解放戰爭,推翻了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動政權,將帝國主義勢力趕出了中國,中國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宣告了近代中國屈辱歷史的終結。
Ⅶ 論述中國近代社會西方列強武裝侵略中國的過程
近代西方列強武裝侵略中國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時代,主要是指第1次鴉片戰爭和第2次鴉片戰爭,他們通過戰爭的目的主要是掠奪中國的廉價原料和勞動力,同時打開中國的市場。所以說他們開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迫使中國開放口岸降低關稅。第2個階段是日本等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對華侵略的時代,他們的目的是侵佔中國的領土,直接的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同時通過巨額的戰爭賠款為本國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提供資金。第3個階段是帝國主義國家全面侵華的時代,是主要指1900年之後,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他們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強占土地,劃分租界地等。
Ⅷ 外國列強是如何入侵中國的
(1)軍事侵略: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進行軍事侵略,迫使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通過不平等條約,資本——帝國主義列強侵佔了中國領土,勒索巨額賠款,在戰爭中屠殺中國人民。還公開搶劫中國財富,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跡,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2)政治控制:資本——帝國主義列強還通過軍事侵略和不平等條約,控制中國內政和外交,把持中國海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
(3)經濟掠奪:外國列強控制中國通商口岸、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對華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並逐漸操縱中國經濟命脈。
(4)文化滲透:外國列強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和侵略活動,鼓吹侵略有功論、「種族優劣論」,為侵華製造輿論。
Ⅸ 外國列強是如何侵略中國的他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怎樣的災難
第一,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通商,而是為了掠奪和擴大殖民地,為了他們自身的殖民擴張利益。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夢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使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但是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中所隱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直追。
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歷史地理,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於是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
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民族利益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並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Ⅹ 外國列強通過哪些途徑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
列強改變和控制清政權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咸豐十一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奕A任總理大臣,管理對外交涉兼及通商、條約、海軍、關稅和鐵路、開礦等事,權力廣泛。同時,又設立了南北洋通商大臣。從此,列強可以甩開地方官吏層層的拖延、阻撓,直接和清朝的最高層打交道。同治十三年,皇帝親政,在列強的壓力下,不得不以平等禮節接受各國公使的覲見,放棄了要求外國來使必須向中國皇帝跪拜叩頭的禮儀。同時,也開始向外國派遣使節。馬嘉理案件發生以後,光緒二年郭嵩燾作為道歉的專使前往英國,此後常駐倫敦,成為中國第一個駐外公使。以後陸續在歐美各國設立使館,派遣公使。清政府在倍感屈辱、很不情願的情況下,勉強參加國際社會交往,進行外交活動。
外國侵略者攫取中國主權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長期控制中國的海關。海關總稅務司一職一直由英國人赫德擔任,各口岸的海關稅務司全部任用外國人。海關大權旁落,為外國商品的傾銷和人員的出入打開了方便之門。由於進出口貿易急劇增加,關稅收入大增。清政府在財政窮竭、常年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有外國人管理的海關提供經常的、有保證的財源,因此越來越仰賴帝國主義。赫德對清政府的影響很大,許多重要對外交涉由他操縱,甚至直接干預清朝的內政和官吏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