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番薯是怎樣傳入我國的
明代萬曆年間,福建省長樂縣青橋村人陳振龍,年未到20歲中秀才,後來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經商。呂宋島就是現在的菲律賓。
在呂宋島,陳振龍見當地到處都種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還容易種植。他聯想到家鄉時常災害,食不果腹,就用心學會了種薯的方法,並出資購買薯種。
1593年農歷五月,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福州。
當時正值閩中大旱,五穀歉收,陳振龍就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推薦這種適應性很強,不與稻麥爭地,耐旱,耐瘠薄的高產糧食作物。
陳振龍父子根據金學曾覓地試種的建議,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4個月後,甘薯便收獲,可以用來充飢。
金學曾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他又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我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宣傳甘薯好種、易活、高產的優點,並傳授種植方法。
在金學曾的鼓動下,福建各縣如法推廣。種甘薯的地方,災害威脅都大為減輕。
福建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甘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因地下塊如瓜,我國北方又稱「地瓜」。後來,陳振龍後代又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又撰《金薯傳習錄》傳世。清代,金薯種植推廣到全國各地。
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的功績,福建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代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陳振龍被稱為我國的「甘薯之父」。
陳振龍把甘薯引入了我國,並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飢的重要食物之一。
另據記載,甘薯傳入我國有3條途徑:一是葡萄牙人從美洲傳到緬甸,再傳入我國雲南;二是葡萄牙人傳到越南,東莞人陳益或者吳川人林懷蘭再傳入廣東;三是西班牙人從美洲傳到呂宋島,長樂人陳振龍再傳入我國福建。
不管怎麼說,我國引種番薯第一人之功,林懷蘭、陳振龍和陳益均可享此美譽。他們各自引種,互不關聯,但都為緩解當時國人的溫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明代著名學者、農學家徐光啟為甘薯在全國推廣不遺餘力的工作。他把甘薯的優點歸納為「十三勝」,自己親自動手進行引種試驗,努力研究解決薯種的收藏越冬問題。他先用木桶竹藤把薯種運到北方,然後又提出利用窖藏的方法,從而解決了薯種在北方的越冬問題。
經過各地農民的辛勤實踐,終於較好地解決了北方第二代薯種的問題。甘薯很快在大江南北廣泛種植,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
徐光啟還總結編寫了《甘薯疏序》一書,只可惜,此書在後來失傳。該書對甘薯的宣傳推廣、生物學特性的認識和種植技術改進提高起到了良好作用。
甘薯只是明清時期傳入的國外農作物品種之一。
B. 紅薯是在哪個朝代引進中國的,又是誰引進的呢
按照歷史記載,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我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16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紅薯通過多條渠道傳入我國,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番薯是1593年傳入中國的,由當時在菲律賓從事貿易的福建人陳振龍,將西班牙人在當地種植的「朱薯」帶回中國。番薯,又稱甘薯、紅薯、山芋、地瓜等。由於地區不同,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
(2)紅薯如何傳進中國的擴展閱讀:
紅薯別稱甜薯、紅苕、甜薯、地瓜等,為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
紅薯的原產地並不是中國,紅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紅薯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現今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C. 番薯是怎麼傳入中國的,還的多虧了哪些人呢
多虧了陳振龍將番薯引入中國,然後由他的子孫開始推廣,最後由康熙、乾隆等皇帝下令推廣,所以才真正在中國盛行起來。番薯又叫地瓜,在現代被做成各種美味佳餚供人品嘗。不過,在古時候,番薯因為其好種植、產量高、飽腹感強等特點,確實是拯救了很多陷入飢荒的人,也養活了一大堆人口,據說清朝時期人口暴增跟它也有關系。
康熙初年的時候,陳振龍的子孫帶著番薯在河南、河北、山東、浙江等地大肆推廣。大概是民間的種植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到了乾隆時期,乾隆親自下令要官員推廣番薯的種植。從這里開始,番薯得到大面積的種植。不管怎麼說,番薯的推廣以及種植,切切實實為一些貧苦百姓帶來了福利。
D. 養活了一大半國民的番薯,是怎樣傳入我國的
從明朝末年的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到清朝的和平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番薯的種植與推廣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人們之所以對番薯有著特殊的情愫,並不是只因為番薯的來之不易,更是因為在番薯養活了大部分中國人,整個清朝的人民都走向了更好的生活。因為有了人口爆炸式的增長,清朝的勞動力更加充足,生產力也有了質的飛躍。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穩定、衣食無憂的環境,然而我們身上的重擔卻並不會因此減輕。先輩們兢兢業業、晝夜不息為我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如今的我們接過了接力棒,是否能夠創造同從前一樣的輝煌?創造美好生活,我們始終在路上,永恆的責任與使命,永遠努力的我們。
E. 紅薯是外來物種,是怎樣「進入」我國的呢
紅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一種農作物,在我國有不小的種植面積。紅薯生命力特別頑強,對不良環境有極好的適應能力,因此在我國各地都有種植。
事實上,在同時期,不僅僅是陳振龍引進紅薯,根據相關歷史的考究,有一部分紅薯是從安南引進廣東,還有一些是從緬甸傳入雲南,然後全面開花,一步步在國內開始大面積種植。
紅薯的引進,可以說對我國農業乃至社會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在過去,如果單純依靠我國的傳統農作物,那麼很容易受氣候限制,更為關鍵的是產量有限,所以就很容易的出現災荒情況。
而紅薯的出現,大大提高糧食的產量,老百姓至少有餘糧、能吃飽飯,它的到來,使得我國很多自然災害情況損失都大大減少。進入現代社會,紅薯的品種更多了,產量也更高,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綠色健康營養食品的代表。
F. 我們平常吃的紅薯,是如何「來到」我國的
紅薯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尤其是減肥人士,最常見的食物就是紅薯了,紅薯吃起來甜甜的,營養價值極高。紅薯又被叫做番薯,大家提到這個番字的時候,番在以前指的是外國,大家覺得這紅薯應該是國外產的吧,那既然不是我們中國的,那紅薯是怎麼傳過來的呢?
回來以後,陳振龍和他父親一起給當時的巡撫呈了一份帖子,內容就是建議巡撫在當地培育這種紅薯,他們率先在自己的地里種植,經歷了幾個月以後就成功了。然後他們再給巡撫呈了一份帖子,這次也算老天有眼,正好福建大旱,糧食不夠吃,所以當時的巡撫就當機立斷。選擇了陳振龍父子的方法,在當地推廣紅薯。最後解決了糧食危機。
G.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很多人喜歡吃紅薯,那麼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呢,是誰帶來的,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朱薯價格極賤,並且極易引種,陳氏父子發現,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得知後振奮不已,在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之後,他認為朱薯的引種,「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金薯傳習錄》)。當年冬天,來自呂宋的朱薯,被命名為「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