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採取什麼政策措施
法律分析:加強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質量,要提高全民素質,因為發展最必需的要素就是人,目前中國的教育投入還是不足。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和措施,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九條 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
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② 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重大舉措
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談話之後,國內的政治和輿論氛圍發生重大轉變。1992年10月12日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和途徑。這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提出,表明我國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階段。在這些政策的支持下,以私營經濟為主的非國有經濟和外資經濟迅速崛起,要素市場特別是規范的資本市場初步建立起來,國有經濟的外部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已經意識到只有從所有權層面進行改革才能切實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才是國有企業的唯一出路;與此同時,政府也已經意識到,在搞活微觀企業的同時,也需要從整體上搞活國有經濟,需要對國有經濟進行功能定位並實施戰略重組,也需要創新國有資產監管模式和國有企業新的領導體制。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戰略性重組,乃至國有資產的監管和國有企業的領導體制等,都客觀上為國有企業進行更大力度的變革創造了條件。
實施以增發國債為主導的積極財政政策,1998年增發1000億元長期國債並配套1000億元銀行貸款用以加強基礎建設,積極拉動國內需求;清理整頓亂收費727項,為企業和社會負擔減負370多億元;加大對去產能「壓錠限產」的資金補貼,對紡織業每壓縮落後棉紡1萬錠給予財政補貼300萬元等積極政策;用3年左右時間壓縮淘汰落後棉紡錠1000萬錠。1998—1999年實施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停止向困難國有企業的「輸血型」支持,倒逼企業去杠桿、去產能和兼並重組。
實施金融政策支持托底,及時成立了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等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銀行債務,實現由債權債務關系向持股分紅的股東關系順利轉型,既分攤和弱化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債務風險,又有效降低了銀行的不良資產率。當時中央財政投入4000億資金注入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由其剝離銀行不良資產債務,其中1999—2005年間剝離不良資產總額高達2.58萬億元。
強有力的行政化手段形成國有企業改革的撒手鐧和指揮棒效應,對終止重復建設,清理過剩產能,推進兼並重組、破產清算、下崗分流效率顯著。1996—1998年國有企業從11.38萬家下降至6.5萬家;1998—1999年國有企業就業人數下崗分流約2200萬人。從1998到2000年末3年間,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的虧損面由39.1%下降至20%左右,國有企業虧損數目大幅度減少,勞動生產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通過行政命令、政策扶持,兼並破產政策重點向紡織行業傾斜。兼並重組遵循市場機制汰劣促優的競爭法則,通過資產重組、債務重組和市場重組等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市場的有效競爭性。國企三年脫困改革中兼並破產和減員增效紡織企業537家,實際核銷規模126億元,佔全國總規模400億元的31.5%,國有企業數目減少幅度達到42%;債轉股一年後僅企業利息負擔減少近200億元,轉股企業資產負債率平均降幅在20%以上。
在改革實踐中,1998年政府明確提出了「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有進有退」、「抓大放小」等政策主張,通過去產能為國有企業改革減壓減負、優化供給端;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化解過剩產能革除體制機制上的壁壘。三年改革使虧損企業數目得到一定壓縮,並且提升了現有企業勞動生產率。1997—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的虧損面由1997年的39.1%下降至20%左右。
三年國有企業改革中把減員增效作為突破口,使得1998—1999 年間國有企業就業人數下降約2200 萬,三年脫困期間把3000餘萬人推向了社會。政府採取了積極轉崗、培訓和再就業等幫扶政策,盡力保障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和養老、醫療保障。但是當時有限的財政補貼、數千萬人的分流規模、不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導致大面積失業,財富縮水,也讓社會付出了沉重的改革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