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上沒有任何支撐,中國的跨山大橋到底是如何修建的
沙哈拉大橋,如果我們有機會來到這里,將會因其壯觀而贊賞,它被稱為「嘆息之橋」。這座橋最奇怪的地方是它橫跨兩座山,中間沒有柱子,橋的兩邊都沒有護欄。如果你在上面行走,會有摔倒的危險,當地歷史上沒有發現任何製造沙哈拉橋的記錄,直到現在也沒有人知道它是如何製造的。然而,它已經有400年的歷史了。
參觀過它的人會欣賞古人的智慧,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就建造這樣一座宏偉的橋梁是不尋常和不容易的!此外,400年過去了,這座橋至今仍未修復,這足以證明這座橋的耐久性。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知道這座橋是如何建造的,但它每年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遊客來觀賞它。
Ⅱ 比港珠澳大橋雄偉一百倍,中國的這座橋梁是怎麼修建的
大橋的主體結構全部採用了鋼纖維混凝土,在世界橋梁建設史上也屬首例。正因為如此,它的地點就使它不能平凡,因此比港珠澳雄偉100倍也不足為奇。
Ⅲ 橋到底是怎麼造起來的
如趙州橋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城郊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 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 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設計創新〗: (1)採用圓弧拱形式,改變了我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 我國古代石橋拱形大多為半圓形,這種形式比較優美、完整,但也存在兩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圓形橋拱用於跨度比較小的橋梁比較合適,而大跨度的橋梁選用半圓形拱,就會使拱頂很高,造成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圓形拱石砌石用的腳手架就會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險性。為此,李春和工匠們一起創造性地採用了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趙州橋的主孔凈跨度為37.O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橋面過渡平穩,車輛行人非常方便,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優點。當然圓弧形拱對兩端橋基的推力相應增大,需要對橋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採用敝肩。 這是李春對拱肩進行的重大改進,把以往橋梁建築中採用的實肩拱改為敝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靠近大拱腳的小拱凈跨為3.8米,另一拱的凈跨為2.8米。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優異的技術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季節由於水量增加而產生的洪水對橋的沖擊力。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勢較大,對橋的泄洪能力是個考驗,四個小拱就可以分擔部分洪流,據計算四個小拱可增加過水面積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對大橋的影響,提高大橋的安全性。其次敝肩拱比實肩拱可節省大量土石材料,減輕橋身的自重,據計算四個小拱可以節省石料26立方米,減輕自身重量700噸,從而減少橋身對橋台和橋基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橋梁的穩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優美,四個小拱均衡對稱,大拱與小拱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顯得更加輕巧秀麗,體現建築和藝術的完整統一。第四符合結構力學理論,敝肩拱式結構在承載時使橋梁處於有利的狀況,可減少主拱圈的變形,提高了橋梁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3)單孔。 我國古代的傳統建築方法,一般比較長的橋梁往往採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便於修建。但是多孔橋也有缺點,如橋墩多,既不利於舟船航行,也妨礙洪水宣洩;橋墩長期受水流沖擊、侵蝕,天長日久容易塌毀。因此,李春在設計大橋的時候,採取了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是我國橋梁史上的空前創舉。 〖建造技術創造性〗: (1)橋址選擇比較合理,使橋基穩固牢靠。 李春根據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嚴格周密勘查、比較,選擇了佼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這里的地層是由河水沖積而成,地層表面是久經水流沖涮的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砂和粘土層。根據現代測算,這里的地層每平方厘米能夠承受4.5到6.6公斤的壓力,而趙州橋對地面的壓力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夠滿足大橋的要求。選定橋址後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橋台,自建橋到現在,橋基僅下沉了5厘米,說明這里的地層非常適合於建橋。 (2)趙州橋的砌置方法新穎、施工修理方便。 李春就地取材,選用附近州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建橋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採用了縱向(順橋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個大橋是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而成,拱厚皆為1.O3米,每券各自獨立、單獨操作,相當靈活,每券砌完全合攏後就成一道獨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動承擔重量的「鷹架」,再砌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法有很多優點,它既可以節省製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於移動;同時又利於橋的維修,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了,只要嵌入新石,進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3)在保持大橋穩定性方面採取了許多嚴密措施。 為了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向聯系,使28道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連接緊密牢固,李春採取了一系列技術措施。l)每一拱券採用了下寬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個拱券向里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向聯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傾倒;在橋的寬度上也採用了少量「收分」的辦法,就是從橋的兩端到橋頂逐漸收縮寬度,從最寬9.6米收縮到9米,以加強大橋的穩定性。2)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置了5個鐵拉桿,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桿的兩端有半圓形桿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向聯系。在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桿起同樣作用。3)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以保護拱石;在護拱石的兩側設有勾石6塊,勾住主拱石使其連接牢固。4)為了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在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都穿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而且每塊拱石的側面都鑿有細密斜紋,以增大摩擦力,加強各券橫向聯系。這些措施的採取使整個大橋連成一個緊密整體,增強了整個大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4)趙州橋的橋台獨具特色。 橋台是整座大橋的基礎,必須能承受大橋主拱圈(橋身主體)軸而向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壓力。趙州橋的橋台具有下述特點:l)低拱腳:拱腳在河床下僅半米左右;2)淺橋基:橋基底面在拱腳下1.7米左右;3)短橋台:由上至下,用逐漸略有加厚的石條砌成5米長、6.7米寬、9.6米高的橋台。這是一個既經濟又簡單實用的橋台。為了保障橋台的可靠性,李春採取了許多相應的固基措施。為了減少橋台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橋主體的垂直壓力造成的下沉),李春採取了在橋台邊打入許多木樁的措施,以此來加強橋台的基礎;這種方法在今天的廠房、橋梁的建造上也經常採用。為了減少橋台的水平移動(即由大橋主體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橋台後移),李春採用了延伸橋台後座的辦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橋台和橋基,李春還在沿河一側設置了一道金剛牆,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沖蝕作用,另一方面金剛牆和橋基、橋台連成一體,增加了橋台的穩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證了大橋具有堅固的橋台,提高了大橋的堅實程度。 〖趙州橋三絕〗: 一是「券」小於半圓。我國習慣上把弧形的橋洞、門洞之類的建築叫做「券」。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但趙州橋跨度很大,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圓形,那橋洞就要高1852米。這樣車馬行人過橋,就好比越過一座小山,非常費勁。趙州橋的券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很像天上的長虹。 二是「撞」空而不實。券的兩肩叫「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但趙州橋的撞沒有砌實,而是在券的兩肩各砌一兩個弧形的小券。這樣橋體增加了四個小券,大約節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橋的重量減輕了大約500噸。而且,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沖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三是洞砌並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並列成9.6米寬的大券。可是用並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塊間沒有相互聯系,不如縱列式堅固。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建造趙州橋時,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用並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壞了一個,也不會牽動全局,修補起來容易,而且在修橋時也不影響橋上交通。
Ⅳ 橋的發展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4)中國的橋梁到底是怎麼建起的擴展閱讀:
1、主要作用
即為了解決跨水或產生與發展者越谷的交通,以便於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說,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說文解欄位玉裁的注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
說明橋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於水面上的通道,以後方有引申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
現代的橋又在城市交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平地起橋(立交橋),貫通東西南北,不僅有助於緩解交通堵塞,還成為現代化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
2、高度排名
第一名:中國湖北巴東四渡河特大橋(高度:560米)
四渡河特大橋為單跨900米的鋼桁架加勁梁懸索橋,橋面寬24.5米,橋面採用單向坡,居世界第一。從塔頂至谷底高差560米,被譽為世界第一高橋,採用火箭拋繩系統進行先導索過深切峽谷,為創國內外首例,加勁梁吊裝採用跨徑為國內最大的900米纜索吊。
第二名:中國重慶黔江沿溪溝大橋(高度:280米)
沿溪溝大橋位於重慶黔江區水田鄉農橋村與正陽鎮之間,分左右兩幅,單幅全長560米,其中主橋長310米,主跨150米,橋面與谷底垂直高度為280米,比號稱「世界之最」的法國米洛大橋還高10米。
第三名:法國米洛大橋(高度:270米)
號稱「世界第一高橋」的是米洛大橋,位於法國南部塔恩河谷上,橋面距谷底垂直高度為270米。由英國設計師諾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在經過三年時間的施工後,於2004年12月17日竣工開通,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專程前往為其剪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
Ⅳ 山上竟沒有任何支撐,中國的跨山大橋究竟是怎麼修建的
所謂「要想富先修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離不開基建的建設,目前我國的各種橋梁的基建水平在世界上已經名列前茅,據說我國有一座跨山大橋,山上沒有任何支撐,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怎麼修建成功的,接下來小編帶你一起去看看這座大橋,了解一下我國工程師的智慧。
現在這座跨山大橋已經正式竣工使用,以前要兩個小時的路程如今幾分鍾就可以到達,大大加快了三地交通的速度,方便了居民的貿易和交流。如今我國基建水平讓世人都嘆為觀止,不管是跨山還是跨海,我們的橋梁都在不斷突破,小編對於我國的基建水平真的很自豪,基建狂魔的稱號當真名不虛傳。
Ⅵ 中國的跨河大橋是怎麼修建起來的,河中間怎麼打地基
首先,我們要知道橋的下部是由樁基礎、承台、橋墩和支座系統組成的,今天我們在這里主要說橋墩是怎麼建到海上的。
從樁基礎說起:
第一種沉樁:是工廠預制好的樁,可以是鋼的、鋼筋混凝土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的;由專業的打樁船將預制好的樁運到預定的位置,直接使用專用機械打入海底。注意:這個樁不是一整根的,是一段一段接上去的。
第二種沉井基礎:利用沉井做基礎,沉井簡單理解就是一個帶刃腳的大鐵桶,當然有的是非常非常大,比如長江大橋用的沉井基礎長度是86.9米,寬度是58.7米,高105米,高度就有30幾層樓那麼高,面積和三個籃球場加在一起的面積一樣,總重量也達到了30萬噸。海上一般採用的是浮式沉井,是中空鋼板製做的,由於中空可以浮在水上,用的時候先用船拉到預定位置,然後向裡面灌注混凝土進行增重,利用重力下沉。沉井一般採用接高的方式,先沉到預定位置,挖土,沉井內的土挖完以後,上面再接上一節,利用自身的重力下沉,然後在沉井裡挖土,挖完一節以後,接高沉井讓沉井再次下沉,接著挖,然後再接高,循環往復,直至完成,挖完以後澆築混凝土就行了。
樁基礎做完,如果是淺水低樁承台就採用鋼板樁圍堰隔水做承台,如果是深水高樁承台就採用有底套箱圍堰做承台。承台做好以後就可以在上面修橋墩啦!
關於大家疑惑的幾個問題說明一下:
跨海大橋:不是大家想像中跨過整個海洋的橋,一般的跨海大橋都是修建在內海,橋墩一般也是建在淺海處,更多的是河流入海口處,不是幾百米上千米深的地方,那樣的地方就修海底隧道了。
混凝土的養護:在大家的印象里水泥需要很久才能達到強度,其實那隻是正常的水泥,一般水中的樁幾天就能達到強度。水泥混凝土的凝結時間是可以人為控制的,想讓它早一點達到強度就摻加早強劑,想讓它晚一點達到強度可以摻緩凝劑。還有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地方,水泥澆築完只需要短短幾分鍾,十幾分鍾就可以達到要求的強度了,當然,造價非常高。
橋的形式:一般跨海大橋多採用斜拉橋或是懸索橋,這兩種橋型由於結構受力的方式,可以比其它橋型更容易修建大跨徑橋梁,可以說大跨徑橋梁都是斜拉橋或是懸索橋。一般長度不是那麼長的的跨海橋直接選用懸索橋,就在岸邊淺水的地方修兩個索塔就可以了。
另外提醒大家的是,不要一說到跨海大橋,就覺得是跨過整個海洋,海也是分深海和淺海的,淺海真實的深度比你想像的深度實際上還要淺一些。
摘自搜狐網
望採納,謝謝
Ⅶ 中國的造橋史是怎樣的
從對天生橋的利用到人工造橋,這是一個歷史的飛躍過程。從簡單的獨木橋到今天的鋼鐵大橋;從單一的梁橋到浮橋、索橋、拱橋、園林橋、棧道橋、纖道橋等;建橋的材料從以木料為主,到以石料為主,再到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然而,中國橋梁建築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自從盧溝橋建造以來,中國在世界造橋史上實在是默默無聞。中國近代造橋史實在是無話可說。我只知道茅以升···
茅以升,中國二十世紀橋梁的幟樹。1937年9月,由他主持修建的錢塘江大橋俊工通車。
當茅以升開始造橋時,很多人都認為不可能完成。因為受客觀條件影響,在錢塘江上建橋是十分困難的。然而茅以升憑借其淵博的知識和出色的指揮,硬是完成了這件事。這結束了西方人說中國人不能建造鋼鐵大橋的斷言。
Ⅷ 中國古代橋梁是怎麼來的
我國的古代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Ⅸ 鐵路橋梁是怎樣建造的
機車被發明之後,鐵路橋就隨之出現。1830年,機車的發明者喬治•史蒂芬生修建鐵路時,是用石頭和鑄鐵為主要材料修建鐵路橋。英國1846年修建的布列坦尼亞橋,是世界上用熟鐵板鉚接的第一座鐵路箱形梁橋。1847年,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的聖路易斯鋼拱橋。1917年加拿大建成當時跨度最大的鋼橋魁北克橋,主跨549米。1867年英國人發現混凝土具有優良的可塑性和耐壓性,開始建造鋼筋混凝土鐵路拱橋,開始成為取代石灰建造拱橋的理想材料。1915年美國建成一座10孔55米的大型鋼筋混凝土雙線鐵路拱橋。
20世紀以來,建橋工藝不斷發展,新型材料大量出現。1963年德國建造的費馬恩海峽橋,是鋼系桿拱結構,主跨為248.4米;1963年南斯拉夫建造的多瑙河橋,是預應力混凝土拱結構,跨度327米;1977年阿根廷建造的巴拉那河橋,是鋼斜拉橋結構,主跨為330米;1972年德國建造的法蘭克福美因河二號橋,主跨為148.23米;1978年日本在上越新干線上建造的太田川橋,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橋梁,最大跨度為110米。
中國自1876~1949年間,鐵路橋幾乎全是鋼橋。20世紀初修建的京漢鐵路鄭州黃河橋,是中國黃河上的第一座鐵路橋,全長3015米。經過不斷發展,50年代開始主要用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建造鐵路大橋。其中武漢長江大橋是長江第一橋。
Ⅹ 古代人都是如何建成橋梁的
用粗長的木料做成橋面,一頭固定,另一頭不用時吊起,用時放下懸過河面,供人們通行;拱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造橋方法,先用土石修築起半圓形拱面、然後在拱面上石磚砌成平面,然後,將下面半圖圓土石拱面推走,一座拱橋修好了,拱撟可以修築數孔的,如西湖的十七孔拱橋;用粗長木修築的簡易拱跨橋等。古人建橋通過這樣多種方法解決了懸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