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攀登者》中首次登頂為什麼沒留下影像證據《攀登者》中包含了哪些歷史細節
一、《攀登者》中首次登頂沒留下影像證據,其實是沒能留下有力的影像證據。因為登頂之時是夜裡,當時中國技術下的攝像機並不能保證夜晚拍攝的清晰度。
下峰頂時,在海拔8700米處也拍過兩個鏡頭,受限於攝像機,同時也是登山隊員們在惡劣環境下大量消耗體力之後的緣故,鏡頭拍攝地晃動而模糊。而這些模糊、黑暗的鏡頭,並不能成為登頂成功的有力證據。
(1)怎麼證明中國1960年登上珠峰擴展閱讀
《攀登者》的歷史背景:
《攀登者》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60年代為彰顯中國國家實力和民族自信。中國政府以國家命令組織人員登珠穆朗瑪峰。估計誰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這是挑戰人類極限。
當時新中國剛建立不久,百廢待興,和尼泊爾的領土劃分也被提上日程,此次邊界談判最大的問題就是珠峰的歸屬權。中國主張邊界線設置在珠穆朗瑪峰的頂峰,歸屬權將由中國和尼泊爾各一半,尼泊爾政府不同意,稱中國人從未登上過珠穆朗瑪峰。
為了捍衛領土主權,登頂珠峰刻不容緩,然而新中國經濟緊張、科技落後,原蘇聯提出的聯合登山隊由於1959年藏區的突發情況計劃推遲,之後中蘇決裂,對登山計劃蘇聯一直以技術准備不足為由推脫。此時登頂珠峰的意義已經不止於運動,更涉及到祖國的領土主權和國際地位。
2. 1960年中國登珠峰的意義
5月8日,中國登山隊員成功登頂珠峰,將奧運聖火帶到了世界屋脊。在珠峰茫茫白雪的掩映下,「祥雲」紅色的火焰顯得異常迷人與醒目。雖然在珠峰博大的景色下,這樣的火焰略顯微小,但它堅持不息地燃燒,已經將奧林匹克精神帶到了世界最高峰,將奧林匹克精神傳遞給了全世界。奧運火炬成功登頂珠峰,在人類歷史上尚數首次,它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
首先,奧林匹克聖火自1936年柏林奧運會傳遞以來,已經走遍了世界各大洲,其所承載的奧林匹克和平、友愛、積極的精神也得以廣泛傳播。尤其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火炬傳遞時,奧運聖火第一次來到了海下,實現了水中傳遞。然而奧運聖火從來沒有到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因此,奧運聖火在今天成功登頂珠峰,本身就是奧運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於弘揚奧林匹克精神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其次,中國人向世界實踐了自己的承諾。早在2001年申奧之際,中國申奧代表團就向國際奧委會和世界人民莊重承諾,如果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將會把奧運聖火帶到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這一承諾讓所有人為之心動與嘆服,奧運聖火象徵著人類崇高的奧林匹克精神,而珠穆朗瑪峰象徵著大自然的聖潔和人類開拓進取的精神,因此,聖火與珠峰的結合,其實是奧林匹克精神、大自然與人類三者的結合,因而是神聖而偉大的。
第三,展示了中國登山隊員的風采和精神。珠穆朗瑪峰海拔高達8844.43米,到目前為止已經登頂的人少之又少,並且即使是徒手攀登已經很是費力,此次要攜帶奧運火炬上珠峰,其難度可想而知。然而中國登山隊的隊員們歷經2年多的准備,經歷了種種艱辛與考驗,犧牲了許多本可悠閑的時間與生活,日日與大山為伴,最終成功地讓奧運聖火在珠峰放出耀眼光芒。這一刻,人們還看到了中國登山隊員們的身影,他們用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堅韌的能力。是他們讓聖火閃耀珠峰之巔,同時展示了中國登山隊員的風采。此外,在此次登山隊人員構成中,前後共有包括漢、藏、回、土家等民族的隊員參與,這本身就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而這正是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四,奧運聖火成功登頂珠峰,也是珠峰第一次迎來如此重要的「貴客」,代表著奧林匹克精神的「更快、更高、更強」。在這一過程中,聖火登珠峰一直倍受世界人民的矚目,人們通過各種方式積極了解與珠峰有關的各類信息,對於人們認識珠峰、了解珠峰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第五,因為珠峰的高海拔,決定了那裡惡劣的自然天氣,缺氧、大風、低溫等天氣狀況,一直是人類登頂珠峰的最大障礙,也成為奧運聖火登頂的最大影響因素。然而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不斷創新,創造性地運用了多項世界先進技術,確保了聖火登珠峰的順利實現。在珠峰頂極低的溫度和缺氧的情況下,由西安航天四院設計的特製引燃器確保了「祥雲」聖火能夠不滅。此外,氣象條件是聖火能夠成功登頂的關鍵因素,為此,我國氣象部門動用了最先進的設備和優秀團隊,在氣象預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包括中央電視台首次在世界屋脊全程直播,其間運用了多項先進的電視轉播技術。所有這些,不僅顯示了中國科技的進步和綜合國力的強大,也充分體現了北京奧運會綠色奧運和科技奧運的理念。
最後,聖火成功登頂珠峰,也是世界人民的和平友誼的象徵。在此次聖火登頂珠峰的活動中,中國登山隊得到了世界登山協會和各國登山機構的大力支持。而世界所有熱愛和平、熱愛奧運的人們都為此而貢獻著自己小小的努力,並給予了聖火莫大的關注與支持,可以說,這極大地加強了中國與各國人民的友誼和聯系,推動著世界人民友好共處,共享進步。
3. 測量珠峰高度,會為人類科學做出什麼貢獻
測量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一是可以間接的了解板塊運動的狀態,二是可以不斷提高人類科研實力和對地球物理探測的水平。
在世界人都了解珠穆朗瑪峰屬於中國的之後,科學家們並沒有放棄對珠穆朗瑪峰的探測,因為珠穆朗瑪峰屬於第一高峰,科學家們可以通過珠穆朗瑪峰高度的變化,來間接的推測板塊運動的狀態,我們都知道,大陸的形成都是板塊碰撞的結果。而且珠穆朗瑪峰是研究板塊運動的最佳選擇。
對於現代科學來說,珠穆朗瑪峰的測量還可以向世人證明我國的科研實力和軍事水平。目前我們國家已經研究出一套屬於我們自己的定位系統——北斗,這樣我們就玩,可以擺脫外國GPS對我們中國地域的定位系統的控制。
4. 人類第一次登上珠珠穆朗瑪峰是什麼時候
1953年5月29日。
紐西蘭登山運動員埃德蒙·希拉里以及他的尼泊爾舍巴人向導坦新成為首次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人。在此之前,這座世界最高峰曾有9次留下了人類的足跡(其中一次是1929年運氣不佳至使全軍覆沒的馬洛里·埃文遠征軍),但他們均未成功地征服峰頂。
他們兩人1953年5月29日上午11點到達海拔29000多英尺的珠峰之頂。他們在頂峰僅停留了15分鍾,坦新在頂嶺插上英國、尼泊爾、印度及聯合國的國旗。希拉里拍了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希拉里以他的成功來慶賀今天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加冕。他已被女王封為爵士。
這次成功的登山活動是由約翰·亨特上校組織的,亨特選中34歲的希拉里率隊攀登珠峰。登山隊2月離開英國。5月從18000英尺的大本營開始攀登。他們沿珠峰南坡向上攀登。首次登頂的嘗試是在5月26日,但由於缺氧而告失敗。
(4)怎麼證明中國1960年登上珠峰擴展閱讀
中國首次登峰
1960年5月25日,中國人首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這也是人類首次從北坡攀登成功。中國是登山資源最好的國家之一,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第一個甚至第二個登上珠峰頂峰的人都不是中國人。
1956年新中國才正式組建了第一支登山隊,隊員有35人。兩年後擔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元帥,確定了近期體育工作的三項具體任務,首要任務就要在1960年5月,登上珠穆朗瑪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1953年5月29日 人類首次登上珠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1960年中國人首登珠峰背景知識介紹
5. 中國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時間
是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
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布成功從北坡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開創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歷史。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8名男隊員和1名女隊員潘多成功登頂珠峰。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會聖火登頂珠峰,實現了奧運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的傳遞,這一壯舉深刻詮釋了奧林匹克運動「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和「和平、友誼、進步」的宗旨。
(5)怎麼證明中國1960年登上珠峰擴展閱讀:
珠峰的氣候條件:
珠穆朗瑪峰,峰高勢偉,地理環境獨特,峰頂的最低氣溫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積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處可見。峰頂空氣稀薄,空氣的含氧量只有東部平原地區的四分之一,經常刮七八級大風。十二級大風也不少見。風吹積雪,四濺飛舞,彌漫天際。
珠峰地區及其附近高峰的氣候復雜多變,即使在一天之內,也往往變化莫測, 更不用說在一年四季之內的翻雲覆雨。大體來說,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為雨季, 強烈的東南季風造成暴雨頻繁,雲霧彌漫,冰雪肆虐無常的惡劣氣候。
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因受強勁的西北寒流控制,最低氣溫可達-50℃,平均氣溫在-30℃左右。最大風速可達90米/秒。每年3月初至5月末是風季過渡至雨季的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過渡至風季的秋季,在這兩個季節期間,有可能出現較好的天氣,是登山的最佳季節。
由於氣候極度寒冷,又被稱為世界第三極,據珠峰腳下的定日氣象站的無線電探空資料表明,在海拔7500米的高度上,最冷月是2月,平均氣溫是-27.1℃,最熱月是8月,平均氣溫是-10.4℃,年平均氣溫是-19.6℃。
6. 中國登山隊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是哪一年
中國登山隊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時間為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
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布成功從北坡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開創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歷史。
中國登山隊於1955年正式成立。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8名男隊員和1名女隊員潘多成功登頂珠峰。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女性。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會聖火登頂珠峰,實現了奧運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的傳遞,這一壯舉深刻詮釋了奧林匹克運動「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和「和平、友誼、進步」的宗旨。
7. 哪一年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征服世界第一高峰,848米的珠穆朗瑪峰
1960.5.25——《九死一生攀高峰》李致新·中國登山協會常務副主席珠穆朗瑪峰,峰高勢偉,地理環境獨特,峰頂的最低氣溫常年在零下34℃。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很早就為人們所注目。1960年中國登山運動員和科學工作者不畏艱險,克服重重困難,首次從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頂,創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從60年代起,中國科學工作者對珠峰地區進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氣候以及現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獲得了豐富而有價值的資料。1975年,中國測繪工作者在中國登山隊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精確地測定了它的高度,並繪出了珠峰地區的詳細地圖。所有這些,為中國開發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資源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科學依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輿全覽圖》上作朱母郎馬阿林。1855年印度測量局在英國人主持下,擅將該局局長S.G.額菲爾士的姓氏命名此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此峰正名為珠穆朗瑪峰。尼泊爾稱薩迦-瑪塔。1960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攀登峰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院也曾多次組織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獲得了大量的重要科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