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科學家有哪些
1、錢學森作為我國火箭領域的泰斗,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以及「火箭之王」。他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和加州理工大學,是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並且首次在世界上提出研製每小時飛行距離超過一萬公里的火箭成為可能。回國時被美國人稱贊為可以抵五個師。
Ⅱ 新中國十大科學家
1.中國地質力學創始人——李四光(1889~1971年)中國地質力學創始人,為中國地質科學的許多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四光在地質科學的許多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地質力學,而且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早在1921年,李四光便開始了古生物的研究,他將一種微體標准化石命名為蟲龜科,寫成《中國北部之蟲龜科》一書,不僅解決了中國北部含煤石炭紀地層劃分的爭論,而且對北美石炭紀地層的劃分產生了重大影響。
科學家(Scientist):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的人士。
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黑洞之王霍金等。
組成
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這一步:我們逐漸脫離自然動物的生存狀況:所有的成員必須全部直接參與生存最基本物質的獲取,有一批人脫離了第一線的物質資料生產而專業從事維護群體安全---我相信這是社會化分工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即使未必是第一步。
當科學進步到今天這樣,大部分人都不必再參與滿足人們最基本生存物質資料的生產,更多的人被從滿足生存的第一線解放出來的時候,科學家就從曾經半專業化的狀態進化成了一個專業化的群體。
並且越來越大---原因很簡單:人類社會已經有更多的餘力來探索如何更輕松的脫離自然動物的狀態,而剩餘人群的增加---我是說從事非第一線生產生存必需品的人的增加----必然會壯大在各個時期被分化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人群,作為一個人群,用來維護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不要跟我爭論政治家群體才是腦組織,如果真要做個比喻的話,他們只不過是神經組織的一部分。
品質
科學家的品質對於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所具備的素質,首先必須是要有好奇心,對於自然的好奇,對於普遍事物的好奇。據我所知的優秀科學家,他們對於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他們想探知事物的規律,他們具有看到事物最為本質一面的本領。
作為科學家,他們能夠將事物歸納為最基本的簡單而重要的法則,並通過這些基本法則去了解許多其它事物。他們所了解的事物不單單是一個清單,或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是將對它們的認識歸納成為一種普遍的認識。
這些素質都是應該具有的。另外,優秀的科學家必須要有恆心。他們在研究實驗過程中不斷努力,努力再努力,鍥而不舍。此外,優秀的科學家一般都有很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斷。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
Ⅲ 中國的科學家和他們的主要事跡
1、鄧稼先
鄧稼先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後來被譽為"兩彈一星"。
2、華羅庚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
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
新中國成立後,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並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
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籲:「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3、錢學森
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
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裡,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並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
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
通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4、丁肇中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安阿伯,中學時代是在台灣度過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博士學位。
1963-1964年在歐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7年起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γ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傑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與里希特各自獨立地發現了J/ψ粒子。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小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1.5×109eV~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能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漢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
與此同時,美國人里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取名為ψ粒子。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粒子稱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
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誇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誇克即粲誇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
此外,通過高能正負電子對撞的物理實驗,丁肇中在1979年夏發現了三噴注現象,為膠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動力學提供了實驗依據。他進行的高能下電磁作用與弱作用干涉效應的實驗,為弱電統一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
1981年起,他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小組──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的L3組。在歐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尋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現象。
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選拔中國青年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5、袁隆平
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
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Ⅳ 我國當代優秀的科學家有哪些人
1、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是一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該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並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於70年代發展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楊振寧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
2 、李政道, 1926年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樸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另有同名之國際著名免疫血液學家,中國HLA專業的奠基人,現任台灣慈濟骨髓捐獻資料中心主任李政道。
3、崔琦(英文名:Daniel Chee Tsui)是在中國河南出生並長大的美籍華人,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從事電子研究工作,成就斐然。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其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後,第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
4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華裔美國人,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為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曾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5、袁隆平,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
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
Ⅳ 我國科學家有哪些
錢學森、錢三強、於敏、王大珩、王希季、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郭永懷、姚桐斌、錢驥,他們都是兩彈一星元勛,是為新中國國防建設奮鬥了一生的人。
介紹
楊振寧是理論物理學家,於1957年與李政道一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獲得諾獎的這個成就只能算是楊振寧的次要成就。
他對於物理學發展的貢獻不亞於狄拉克、薛定諤、海森堡等人,可以說楊振寧是現今尚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沒有之一。
Ⅵ 當代為中國科技做出奉獻的年輕人有哪些
整理了一些資料如下:當代科學家
1、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是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建國以來的中國科學家
第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陳化蘭 甘肅 農科院研究生院
李濤 重慶合川 華西醫科大學醫學
劉芝華 山東蓬萊 北京大學生物學系
呂植 甘肅 北京大學生物學系
曾嶸 湖南長沙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第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提名獎名單
范代娣 陝西蒲城 西北大學化工學院生物工程系
姬秋梅 西藏拉薩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孔令東 南京 南京中醫學院中醫學院
吳志英 福建福安 同濟醫科大學神經病學
章曉聯 武漢 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
Ⅷ 新中國有哪些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建院初期的粗略統計,新中國成立時,僑居國外的科學家人數大約有5000餘人,到1956年底,已經有近2000名科學家回到了祖國大陸,其中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馬大猷、余瑞璜、張鈺哲、陸學善、周同慶、葛庭燧、汪德昭、張文裕、張宗燧、紀育灃、吳學周、惲子強、馬文昭、葉桔泉、劉崇樂、肖龍友、吳英愷、張錫鈞、張肇騫、陳文貴、尹贊勛、張文佑、裴文中、黃家駟、盛彤笙、梁伯強,等等。正是因為這批海外科學家的歸來,才使新中國的科學事業群星璀燦。
Ⅸ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1、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專家、工程教育家,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獲得了康奈爾大學的碩士學位,又獲得了卡耐基隆大學的博士學位。同時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