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用神聖的眼光看待中國崛起

如何用神聖的眼光看待中國崛起

發布時間:2022-07-31 03:41:24

『壹』 如何看待「大國崛起」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復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鑒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

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電視也許不可能給出答案,至少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導。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一,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它解放了人們被禁錮的僵化思想。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牛頓是他們的傑出代表。英國可以為出身地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為他抬棺。這在其它當時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像的,更不用說中國。

『貳』 如何理解中國崛起作文

中國崛起

今天,我們從這里出發,讓我們以110年來中國知識分子以及5000年來中國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普世情懷,作為我們中國崛起的追求!
三十年前,在那條小路上,有一個老人踽踽獨行,他目光深邃,心情抑鬱,社會主義已經走了二三十年,為什麼依舊長期不前?人民生活長久窘困?他問?雲不語,草萋萋,鳥兒無憂無慮……小路上他留下一行行腳印。終於一個聲音響徹大地——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就這樣,中國崛起從這里出發,在風風雨雨中,看!神舟飛船與嫦娥衛星翩躚起舞縱相躍入浩瀚星空!聽!奸-20戰機在頭頂呼嘯而過!那不正是我們的科研工作者發揚自主創新,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果嗎?用一顆對中國崛起充滿希望的心,去探索宇宙中的精彩!甘願為科研的「儒子牛」!從這里出發,讓中國崛起不再是夢想,讓中國崛起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生活中我們常說機遇與挑戰並存,我也曾仰望星空看中國崛起有沒有挑戰?路邊的野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好像在告訴我答案:「是的,挑戰永遠存在,人人頭上都有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我低下頭,想了想,是的!那中國崛起頭上的那把是什麼?是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我們「被」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然而我們的崛起真的是西方大國所說的那樣嗎?
不是的!中國崛起之路還依舊荊棘叢生,古語雲:「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國崛起的那後十里路,更艱辛,還會有更多的挑戰!這就靠我們這新一代青年,從生活里出發,以天下為己任,以謙卑的心面對中國崛起的挑戰!
「舳艫千里,荊旗蔽空」好似中國崛起的義氣風發!中國士人為中國崛起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孟二冬北大中文系的一個教授,為中國教育事業的崛起獻出了青春,更獻出了生命!病魔纏身時,他說:「組織上交代的任務完不成就回去,就是逃兵!」彰顯了中國教育工作者為中國教育事業的崛起奉獻力量的決心和勇氣!在生命的盡頭他還在對學生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現在就是棵病樹,但我這顆病樹有信心和你們這些參天大樹一起去迎接春天,擁抱春天!」這怎能不說是中國教育的崛起?是中國的崛起!
讓我們從這里出發,以中國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普世情懷作為我們人生的追求!作為中國崛起的追求!作為中學生,作為中國士人的我們,要有孟二冬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讓中國崛起成為時代的最強音!響徹神州大地!充盈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叄』 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和「中國威脅論」

1.從合理性與科學性角度正確看待
中國近些年在各領域取得的成績,世界有目共睹,不免讓有些國家眼紅。為了限制中國綜合國力的長期發展,自從20世紀末,一些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綜合實力的增長將對他們本國的長期發展造成威脅,出於阻礙中國順利發展的目的,中國威脅論也伺機而生,這種言論對我國政治、經濟以及對外文化交流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確實存在差異。蘇東劇變後,中國沒有步蘇聯的後塵,反而取得了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迅速增強等成績。而日本、德國同樣高速發展也同樣創造經濟奇跡並沒有引起其他西方國家的不滿和懷疑,因為這些懷有不同判斷標準的眼光認為日本、德國與他們意識形態相同,取得的輝煌成績也是應當的,這在潛意識反映了西方國家認為自己的發展模式是世界上最好的也是絕無僅有的心態。而當他們看到中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也取得了如此輝煌成就,這顯然打破了他們的「潛意識」,構成了對他們眼中西方模式的威脅。此外,中國優秀且具特色的文化也為西方某些人所不容,這些人認為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以及其輻射力,也是「潛在威脅」,也是他們的一個心病。問題的實質並非是中國的興起對其既得利益構成威脅,而是既得利益者為了鞏固其既得利益而威脅新興國家。意圖遏制中國是散布「中國威脅論」者的另一險惡目的,通過這種手段便於干涉中國內政,給中國施加壓力,歪曲中國形象,以便轉移視線,遮掩西方國家內部之間的矛盾。可見,宣揚威脅者才是真正的威脅者。俗話說:名正才能言順,理直方能氣壯。中國威脅論不
具備科學性和合理性,自然說不通,沒氣勢。
2.從政府發展戰略角度應對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出現的大規模「中國威脅論」對中國的國際形象塑造過程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建立國家形象成為當務之急。政府的任務應該怎樣承擔?中國政府已多次向世界表明,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崛起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為了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種種猜疑和擔憂,《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提到的「中國絕不搞侵略擴張,永遠不爭霸、不稱霸」是對中國和平發展與崛起的承諾。如何處理中國威脅論,對中國政府是一個考驗,我們可採取以下措施。第一,制度保障。將維護國家形象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制定相應的國家形象工程計劃,在負責國家外交形象的行政機構體系中做到分工明確,制度劃一。第二,兼容並包。「中國威脅論」是冷戰思維鼓吹者的產物,我們應當提高警惕性,對此進行批評,但是不能以冷戰思維應對冷戰思維。不因不同的文明和價值觀的差異而放棄國際合作,要繼續加深國際合作,因為在新的歷史環境下,不同的文明和價值觀並不是阻礙建立和諧世界的根本。第三,與時俱進,落實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將中國文化、政策通過宣傳深入到他國民眾中去,用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現和諧國家形象。第四,在國內進行相關的宣傳,避免民眾過激心理的泛起,防止影響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流。
3.從民眾角度應對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聯系日益緊密,某些國家地區之間日趨成為一個內部相對開放的整體,各國民眾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形式也多種多樣。民間的經濟團體、文化團體乃至個人的對外交流,不管是經濟、文化等何種層面,對一個國家總體對外戰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民眾對待中國威脅論,要有敏銳的眼光、清晰的思維,看清威脅論本質的同時要將怎樣促進自身發展作為重點來抓,要明白中國威脅論只是少數謠言散播者的把戲。各國民眾往往是基於自己的體驗,但這種體驗是有局限性的,因為一則新聞、一項數據就可能影響自身的判斷,如果政府和民眾自身不加以引導,甚至可能轉變為群體性質的不理智行為,從而作出不理智的行為,影響中國對外交流的步伐。駁斥「中國威脅論」,傳播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已不能完全靠政府行為或者外交部門的努力了,而是需要更多民間或者個人的努力。
中國威脅論沒有科學的根基和土壤,不具有合理的存在價值,它只是少數的國家和組織為了保護或者謀求自身利益而極力鼓吹的不合理產物,隨著中國軟硬實力的繼續增強,對外交流的深入,對外提高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認同力,其會不攻自破。歷史是一面鏡子,人類總是在反思中尋求進步。從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來看,現今在世界國際秩序中占引導地位的國家,應該拋棄一切狹隘的觀點,樹立長遠眼光,加強國與國之間的深層次、寬口徑的聯系,以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創造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發展作為最終目的。目前,世界經濟正在逐步復甦,但復甦的基礎還不牢固,要走出困境,迫切需要繼續加強合作。世界各國靠同舟共濟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風暴區,現在同樣要靠同舟共濟去推動強勁、可持續、平衡的發展。

『肆』 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的強勢崛起

其實國際格局的重組變化、國際力量對比的此消彼長、各主要大國綜合國力的興衰交替,歸根結底在於哪個國家能擁有good governance capacity,即良善治理的能力,能實現good governance,即良善的治理。近四十年中國的迅速崛起,最主要的就是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要了解這個命題,需要從歷史與現實,政治與經濟,國內與國際幾個大的范疇去論述。
主要分三個部分吧,第一部分,中國崛起的依據是什麼。第二部分,中國崛起的原因為何?第三部分,中國繼續崛起的挑戰是什麼。第一部分一帶而過,重點談第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國迅速崛起的依據是什麼。直接上數據。

綠色曲線代表中國,曲線的斜率代表國力增長的速度。從2001年以後,中國的斜率是最大的,增長是最快的,2009年輕松超越日本,把印度越落越遠,但和美國仍有一定差距。(美帝確實厲害,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保持了一個非常穩定的增速。九十年代後,美帝在發展程度已經很高的情況下,經濟增速仍然能秒殺日本,且在次貸危機後迅速恢復,率先走出了經濟衰退。)

上圖是按照購買力計算的經濟體量,按照這個標准,中國在2015年已經超越了美帝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僅供參考)

上圖是不同時期世界上主要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佔比重。如圖所示,紅色代表中國,可以看到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中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都能達到25%以上,明朝與清朝後中國的經濟總量最高佔到世界的35%,此後在1940年代迅速下滑至5%不到,之後又從1970年代起逐步恢復到今天的15%。用短短40年的時間使得自己國家在世界經濟的比重從不到5%迅速上升到15%,實在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其他的指標,諸如貿易總量、人均期望壽命、科技創新能力、工業生產能力、對外投資總量等數據均有了質的飛躍。這些指標,加上中國在國際社會與日俱增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一並構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好注腳。因這一過程是在短短幾十年內發生的,所以我們說中國的崛起是快速的崛起。

第二部分:中國崛起的原因為何?主要談三個原因,內在因素(體制因素)、外在因素(國際環境),歷史因素(數千年綿延不斷的偉大文明和一以貫之的強大治理能力)

1.內在因素: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選擇了合適的政治治理體制,形成了一個有力、開明、且學習能力強的領導核心。這一核心顯著的加快了崛起的速度,充分發揮了發展中國家在追趕先進國家過程中的後發優勢。

『伍』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的崛起

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但是中國的崛起並不是那麼容易的.看看現在的物價就能知道了,今年的雪災更是雪上加霜,當然我們有理由也必須相信現今的中國政府,他們正不遺餘力的為人民服務,相信在未來的50年中國將以一個發達國家的身份出現在世界上,我們必將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

『陸』 如何看待中國和平崛起 論文

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對此議論紛紛。在此,我就「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這個總命題,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我的一些思考:——
——怎樣看中國的發展,——
——怎樣看中國的崛起道路,——
——怎樣看中國崛起與中歐關系。
(一)
第一個方面,怎樣看中國的發展。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25年來,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進步和發展。但是,中國遠未擺脫不發達狀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是一個面臨一系列大規模發展難題的發展中國家。
什麼叫「大規模發展難題」呢?
這可以用兩道最簡單的數學題來說明。一道乘法題,一道除法題。
乘法題是:無論看似多麼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難點,只要乘以13億(我這里指的是中國的人口),那就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規模的問題。
而除法題是:無論絕對數量多麼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那就成為相當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當然,事情還有另一方面。實踐證明,中國活躍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愈益充分地調動起來,那麼中國人的勞動力、創新力、購買力,中國的凝聚力和增長動力,以及由此而給世界帶來的增長動力,又是聯系於13億的另一道數學題。
總之,中國為解決發展問題的一切努力,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使我們的全國人民過上好日子,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當代中國人,從領導層到全體人民,一個共同的雄心壯志。
單單這件事,就夠我們從現在算起的兩到三代中國人,很忙很忙的了!
(二)
第二個方面,怎樣看中國的崛起道路。
這里根本之點是在於:中國實行改革開放25年來,已經開創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又適合時代特徵的戰略道路。這就是: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一條和平崛起新道路。
關於這條道路,我首先要強調一點: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這本身就是中國人的一個重大的歷史性戰略抉擇。
這個抉擇,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擺在中國人面前的。當時,世界范圍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蓬勃興起,中國領導人把握住這個歷史機遇,把全部工作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面臨又一次歷史性戰略抉擇。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同反全球化兩股潮流的對抗,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中國領導人果斷地確定了進一步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而又「趨利避害」的戰略方針,又把中國的改革開放推進到新的水平。
關於這條道路,其次我要強調一點: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同時,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像中國這樣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要發展起來,不應當也不可能設想依賴任何別的國家,而必須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就是說,更加充分自覺地依靠自身的體制創新,依靠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依靠國內需求和國內市場的開發,依靠把龐大的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並以此來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來解決我們的「超大規模發展難題」,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
關於這條道路,我還要強調一點:這是一條奮力崛起而又堅持和平、堅持不爭霸的道路。
近代以來大國爭霸的歷史反復說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往往導致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劇變動,甚至引發大戰。這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走了一條依靠發動侵略戰爭,實行對外擴張的道路。而這樣的道路,總是以失敗告終。
因此,我們的抉擇只能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說,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
圍繞這條道路,最重要的戰略方針有三條:一是銳意推進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基本內涵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證;二是大膽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而又堅持弘揚中華文明,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統籌兼顧各種利益關系,包括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社會環境。
最後,我還要強調指出:義無返顧地堅持和發展這條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就是21世紀中國人的使命。
(三)
中國的和平崛起對於歐洲意味著什麼?這是我要談的第三個方面。
我以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將為歐洲以及中歐關系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我這樣說主要有三點依據:首先在發展的問題上,歐洲和中國一樣,都處在和平崛起的進程中。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歐洲和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付出過沉重的血的代價,因而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貴。歐洲正在走向聯合和統一,歐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綜合實力雄厚的國家聯合體。中國希望,和平崛起的統一的新歐洲,特別是歐盟,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在國際戰略觀上,歐洲與中國有許多共同點。
歐洲與中國都希望營造一個和平發展、互信互利、造福人類的國際環境。我們都贊成多邊主義,主張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要求維護國際關系的民主化,以法治的精神改革現存國際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以長遠的眼光推進成熟的戰略夥伴關系。
其三是中國的和平崛起有利於中歐之間的互利合作。
我以為,中國的和平崛起為中歐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這些年,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歐盟國家對華投資也不斷擴大,中歐貿易發展迅速,中歐經濟的互補性與合作的潛力已成為雙邊關系最重要的紐帶和基石。
中歐之間發展長期穩定的夥伴關系,無論對於中國的和平崛起,還是對於歐洲一體化進程,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我認為,在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之間,不僅不會發生沖突,而且將交相輝映,共同放射出燦爛的光芒。

『柒』 如何理解和看待當前時代背景下的中國崛起

中國崛起是歷年來中國仁人志士追求的一個夢想,即中國夢。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已有一代人的時間了,這在人類歷史和中國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但中國卻發生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總量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已經出人意料地提前實現了鄧小平同志80年代初提出的「三步設想」的前兩個設想。這一設想就是旨在現代中國崛起的大戰略。

現代中國迅速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也引起全球各國的極大關注。國際上大體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是中國機遇論或中國貢獻論,大多數人認為中國崛起為各國發展提供了機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對世界發展做出愈來愈重要的貢獻;二是中國威脅論或中國風險論,有些人聲稱中國的發展壯大會構成某種威脅。無論如何,人口規模巨大的、經濟迅速崛起的中國將是21世紀人類發展最重大的事件。我們認為,中國崛起會給中國和世界帶來難以估計的發展機會,中國崛起必然伴隨著極不確定的難以解決的重大發展挑戰。可以說,中國崛起速度太快,崛起規模太大,崛起環境太復雜,不僅中國自己沒有來得及准備好,世界各國也沒有預想到更沒有對此做好准備。中國發展的成功就是世界發展的成功;反之,中國發展的失敗就是世界發展的失敗。

中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經濟社會,中國在其現代化進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之大、矛盾之多、問題之復雜,是不易認識的,也不是朝夕之間就能解決的。中國崛起首先涉及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一是中國能否崛起或繼續崛起?二是能否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以新的發展模式崛起?討論這兩個問題都涉及到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國內的發展態勢,二是國際環境。提高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獲得其他國家的尊重,是每個國家都期望的,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夠如願實現的。一個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是與自身的綜合國力高度一致的。國力強大,就會享有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和尊重;相反,國力衰微,就會被國際社會所遺忘,甚至落入「落後就要挨打」的境地。中國在過去幾千年,特別是最近二百年中的歷史發展軌跡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因此,中國要想和平崛起於世界強國之林,就必須立足自身,放眼世界。如果沒有自身力量的提升,就談不上崛起,更談不上和平崛起。因此,中國在謀求和平崛起時,首先要敦實崛起的國內基礎。
經濟全球化是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突出特徵。縱觀全球化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段,幾乎在全球化浪潮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總有一些後進經濟體能夠通過恰當的貿易與投資戰略有效利用全球化的發展機遇,積極推動本國產業分工的升級和深化,全面發揮本國經濟的比較優勢,進而創造出競爭優勢,最終實現在經濟總量和人均生活水平方面的趕超,成為全球市場中處於重要地位的新全球化經濟體。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後開始進入經濟起飛階段,探索新的經濟發展道路,這標志著中國實現真正的經濟追趕的過程。

在中國與世界經濟體系的互動過程中,中國經歷並將經歷不同的四大發展時期:經濟強國和世界經濟的中心期(1400~1800年)、現代化落伍者與經濟大國的衰落期(1820~1950年)、經濟追趕期(1952~2020年)與經濟強國期(2020~2050年)。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互動關系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全球經濟的參與程度和影響力。在世界經濟的中心期,中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和全球貿易的主導者。在經濟大國的衰落期,中國在世界經濟總量中與全球貿易中所處的地位發生了顯著逆轉。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開始發動工業化和現代化,也開始了經濟追趕過程。從對世界經濟參與的程度來看,這一過程可以劃分為兩個子階段:第一階段是封閉經濟條件下的追趕階段(1950~1978年),這基本上是一個有所成效的經濟追趕的「計劃經濟實驗」,當時脫離了以分工與貿易為基礎的一體化發展的軌道。第二階段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追趕(1978年至今),這是一個引入新的歷史轉型階段,存在明顯不平衡性而又充滿巨大發展潛力。在經濟追趕期與大國復興期,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總量比重的顯著變化將呈現「∪」字型曲線軌跡變動。

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實際上是一個工業化追趕與競爭的歷史。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演進歷史來看,在現代化過程中有許多國家「後來居上」,實現了工業化追趕或超過現代化先行國,先後出現了4次後進國追趕現代化先行國的成功典範。美國是第一個成功追趕的典範。美國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經濟開始起飛,花了43年的時間追趕上英國。日本是第二個成功追趕的典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開始崛起,人均GDP 花了40年的時間趕上美國,被視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追趕國家。亞洲「四小龍」是第三個成功追趕的典範。20世紀60年代以來,亞洲「四小龍」花了30年的時間追趕上西歐國家。中國將是第四個成功追趕的範例。中國經濟從1978年開始進入經濟起飛階段,加速追趕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逐步縮小與這些國家間的發展差距,1978~1995年西歐12個國家GDP 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7%,中國GDP 年平均增長速度為7.5%,GDP 年平均增長速度是西歐12個國家的4.4倍,到1995年中國人均GDP 相當於西歐12個國家人均GDP 水平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1%上升為1995年的19.0%.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化後來者,發動工業化時間晚,進入工業化時代大為滯後。如果從1750年算起的話,歐洲和北美陸續開始工業化,而中國發動工業化的時間滯後了100~200年,直到1950年中國才開始正式發動工業化。中國不僅發動工業化的時間晚,而且工業化水平起點極其低下。根據安格斯·麥迪森最新研究,1820年中國人均GDP 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90%,1950年已經降至21%,到2001年又上升為59%;中國與美國的人均GDP 相對差距,1820年為2倍,1950年擴大為22倍,2001年又縮小為8倍。中國GDP 佔世界總量比重,1820年為33%,1950年降至為5%,2001年上升為12%(見表1)(註:Angns Maddison,"Mensuringand Interpreting World Economic Performance :1500-2001",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2004-9-28.)。綜上所述,中國是一個後進國追趕現代化先行國的成功範例,其經濟增長率都不同程度高於前三次後進國追趕先行國的經濟增長率。
通過考察中國的發展軌跡,我們認為1950~1980年是中國現代經濟發展的准備階段,它的基本任務就是建立比較完整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80~2020年是中國現代經濟高增長或經濟起飛階段,將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過渡,工業化進程開始加速,經濟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社會進行全面深刻的變革,儲蓄率、積累率保持較高增長成為經濟增長基本動力。從2020年後中國可以進入現代經濟穩定增長階段。那麼有哪些因素影響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我們認為主要面臨四大挑戰:人口繼續膨脹與迅速老化,就業負擔沉重;自然資源日益緊張,接近資源承載極限;環境污染迅速蔓延與自然生態日益惡化;糧食需求迅速擴張與糧食增產舉步維艱。由於中國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中國選擇新的現代化模式,不同於歐美式的高資源消費、高污染排放(指人均污染物排放量)、高消費為特徵的傳統現代化道路。這一非傳統現代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實行低度消耗能源的生產體系;適度消費的生活體系;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經濟體系;保證社會效益與社會公平的社會體系;不斷創新,充分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適用技術體系;促進與世界市場緊密聯系的,更加開放的貿易與非貿易的國際經濟體系;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平衡。該發展模式的資源消耗和生活消費特點是,在本世紀內和下世紀上半葉,中國人均各類主要資源消費水平大體保持目前的水平或略有提高,並在上述消費數量的約束下調整結構,提高質量。在積累與消費水平的長期選擇上,應保持較高的積累和適度的消費。

走向21世紀的中國正處於重大轉型時期,這包括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社會轉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體制轉型。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中國經濟起飛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從資本存量和資本來源看,中國保持著較高的投資率和儲蓄率,利用外資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和開辟了新的渠道;第二,從工業基礎看,中國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第三,從社會基礎設施看,中國的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城市公用事業有了相當的改觀;第四,從國內市場條件看,市場巨大無疑是中國的重要優勢;第五,從人力資源看,中國人力資源極其豐富。以上因素決定了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起飛不同於其他國家,它將伴隨著中國成為世界大國(註:胡鞍鋼。胡鞍鋼集——中國走向二十一世紀的十大關系[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243-247.)。

中國的崛起對世界具有深刻影響。中國的起飛意味著世界1/5的人口進入現代社會,中國的起飛將影響和改變21世紀的世界格局,並對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傢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註:胡鞍鋼。胡鞍鋼集——中國走向二十一世紀的十大關系[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243-247.)(244-247)。具體來說,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明顯高於先進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以承載世界人口1/5的大國規模,打破了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後進國家中經濟增長相對最高、持續時間最長的記錄;中國的經濟結構指標變動率快於先進國的速度,經濟快速增長不僅為整個國家帶來變化,而且引起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重大變化,加速增長會促進勞動力向更高的生產力部門轉移,而結構變化又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中國從改革前的極端閉關自守發展到趕上世界大國標準的水平,參與經濟一體化的速度明顯加快,體現出開放的重大效應;同時,中國市場化程度由改革初期的1/4上升到20世紀末的3/4,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經濟運行已基本奠定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註:胡鞍鋼等。大國戰略——國家利益與使命[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242-249.)。

中國崛起有兩種不同的追趕戰略(見表2),一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傳統追趕戰略,包括20世紀50年代的「趕英超美」戰略構想和60年代的「四化」戰略構想;二是轉軌時期的追趕戰略,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三步構想」,這一戰略比較符合中國國情,加速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大縮小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但是,這一戰略仍然以物為中心,追求經濟高增長為最重要、最優先的目標,是以資本高投入、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為代價的,也出現了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以及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在世界上上升幅度最大。

21世紀中國的現代化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崛起的大戰略應吸取新的原則和思想,立足於中國國情,基於本地區實際情況創新性地提出新的發展思路,這就是「以人為本」,促進人類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共同富裕為主題(見表2)。根據我們對大國綜合國力的比較研究表明,中國過去20多年的崛起是迅速崛起、全面崛起、全方位崛起,但卻是不平衡崛起、不協調崛起、不匹配崛起。具體地說:中國已經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綜合國力國家,與美國的相對差距迅速縮小,由1980年的5倍減少到2000年的2.5倍。中國今後的長期發展目標之一就是使綜合國力再上一個大台階,進一步縮小與美國在綜合國力和各類戰略性資源方面的相對差距。
從現在起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宏大的發展任務,也是世界現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果從1950年算起到2050年中國只花100年的時間使15~16億人口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就開創了人類發展的「奇跡」。當前,中國正處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的中間點。中國崛起不僅是經濟總量、貿易總量和綜合國力的崛起,而且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的探索、創新和展示,這對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傢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作用和示範作用。它將證明一個現代化的後來者仍然有可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追趕發達國家,快速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中國之路」將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提供極其豐富的經驗和極其重要的借鑒,對推動整個人類發展進程產生積極的重大影響。

『捌』 如何看待中國的大國崛起

中國現在的崛起已經開始撼動世界的格局了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和平,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玖』 如何看待中國的和平崛起

使3億人口脫離貧困,而且使中國大陸的人均GDP增長了8倍,2011年達到世界平均的1/2[11]。根據2010年10月達成的相關共識,中國在IMF的份額將從世界第6在2012年內提升至第3。中國種種成就,但我們不能驕傲。中華人民共和國跟一些西方大國在外交上面對著一些困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台灣問題。中國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威脅可能會不惜動用武力來解決台灣事務,摧毀一切台獨勢力。大多數國家都跟中國保持著良好關系,承認中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但是美國是根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其國內《台灣關系法》來處理台灣議題,關系法里又提到美國嚴重關切台灣問題,如果台海爆發戰爭,有一定可能會促使中美兩國交戰和雙方對抗。美國在現今階段還在懷疑中國在國際上的野心。中國和印度的關系不太穩固。除了1962年因邊境問題發生戰爭外,西藏問題也是兩國在外交上面的障礙。面對中國的核武器和印度最大的敵人巴基斯坦的政治、軍事關系密切,印度也自己研發了核武器。中日關系亦常成為影響亞洲和平的關鍵因素。

『拾』 如何理解和看待當前時代背景下的中國崛起

經濟和軍事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都源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思路和效果,國力的積累也是一個重要的支撐,世界格局在悄悄改變,中國從默默無聞到現在人人皆知的中國聲音,都是崛起的最好例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越來越寬了,相信中國一定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神聖的眼光看待中國崛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啊狄哦但噠什麼意思 瀏覽:986
印度炸全雞多少錢一斤 瀏覽:192
現在的英國酒館都提供什麼 瀏覽:316
印度空軍基地有多少人 瀏覽:819
印度農村趕集擺攤賣什麼 瀏覽:425
splen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335
中國人為什麼管印度叫三哥 瀏覽:87
中國舞前腿二級班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740
沒有越南你什麼都不是 瀏覽:221
印度地毯有哪些 瀏覽:366
印尼地震及海嘯死亡多少人 瀏覽:533
越南大學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133
印度脆卷餅怎麼做 瀏覽:259
去印尼坐飛機行李箱限制多少寸 瀏覽:56
中國哪裡出生的明星最多 瀏覽:741
如何製作印度綜合香料 瀏覽:418
中國古代有哪些巨艦 瀏覽:584
柳州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639
越南教師年薪多少 瀏覽:818
印度黑公交什麼原因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