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封建專制和歐洲中世紀封建君主專制的差異
歐洲古代的封建帝制是教會管制,皇帝比教皇低。而且經過文藝復興以後,歐洲等國擺脫了宗教的束縛。連不可一世的宗教統治都限制了,皇權當然也不能獨攬天下了。他們推崇民主自由。最後建立皇權立憲。而中國的特殊文化環境,而且國家不被宗教束縛。中國的封建專制從秦朝就一直開始,百姓已經習慣了封建專制。中國的皇帝基本上就是天,說東不能往西。皇帝完全不受法律限制。而歐洲的皇帝在17世紀削弱。
『貳』 德意志的皇帝與中國清朝皇帝有何區別
西方的「皇帝」一詞來自拉丁語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為羅馬軍隊的最高統治者、元首、皇帝。後來多指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在西方,皇帝多半作為一種榮譽稱號,在名義上,是所有君主(包括國王和眾多貴族領主)的領袖。但實際上沒有多少實權。
德文「皇帝」是Kaiser,凱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德文寫成Rouml;mischer Kaiser,拉丁文寫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羅馬人的皇帝」。 到了18世紀以後,歐洲許多國家變為君主專制國,皇帝這個頭銜大多作為專制君主的頭銜使用。當時歐洲的皇帝只有法國(拿破崙)、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個。1850年,德意志邦聯議會曾經給普魯士國王加皇帝的尊號,但是被拒絕。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普魯士國王才接受這個頭銜。
拜占庭帝國原本就是東羅馬帝國,所以保留了皇帝的稱號。
查理曼大帝在整個統治期間,一直堅持與羅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聯盟,因而被教皇利奧三世封為羅馬人的皇帝。這意味著在三個多世紀前被毀滅的西羅馬帝國復辟了,而查理曼是奧古斯都·凱撒的合法繼承人。
神聖羅馬帝國的主人認為他是查理曼大帝的繼承者,也就是西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所以也稱為皇帝。1804年,最後一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國國王弗朗茨二世宣布採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並於1806年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1867年,奧地利帝國實行二元君主制,改為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國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
由於莫斯科大公娶了拜占庭帝國的末代公主,所以在拜占庭帝國被吞並後,開始以拜占庭帝國的合法繼承者自居。到伊凡四世時期,大公稱號顯得權力不夠大,於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
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恢復君主制,因為國王(roi)這個頭銜在大革命後的法國已經極不得人心,再加上拿破崙一心崇拜查理曼大帝和太陽王的功績,所以拿破崙不稱國王而稱皇帝。從這個時候起,「皇帝」這個稱號有一種冠冕堂皇的、比國王高一級的味道在里頭。後來,拿破崙的侄兒也繼承了皇帝的稱號。
英國本土一直是王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繼承莫卧兒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頭銜是「天佑大不列顛、愛爾蘭及海外領地女王,國教保衛者,印度女皇」
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而英文皇帝稱emperor,女皇稱empress。
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國王大皇帝」。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
自從彼得一世和拿破崙使得「皇帝」的尊號成為偉大帝王的頭銜和象徵之後,一些小國的君主也稱自己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稱墨西哥皇帝的奧地利馬克西米連大公等等。海地獨立之後,還曾經有一個奴隸出身的黑人皇帝——亨利一世。
衣索比亞也有皇帝,不過更確切的翻譯是「萬王之王(國王們的國王),猶太人的雄獅」。因為在衣索比亞,國王也是一種和公爵伯爵一樣的貴族頭銜。中非共和國總統博卡薩也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加冕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