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構建中國在互聯網上的對外軟實力
在以市場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基本途徑。
國際經驗借鑒:經濟發達國家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軟實力
從國際經驗看,經濟發達國家都重視把文化產業作為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最重要的途徑。通俗文化看起來不起眼,但它對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幫助巨大。特別是那些勵志類的影視、音樂,富於民族文化特色的通俗小說和創新的故事,乃至餐飲文化等等,都是友好型的,同時具有強大的文化滲透力。
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多個國家都通過政府的計劃以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的美國,在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都具有全球領先地位。電影、圖書、音樂、動畫、游戲、體育、主題公園和其它衍生產品開發與銷售,成為美國力量的象徵,其影響力無遠弗屆,不僅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展示了滲透力極強的軟實力。英國從1997年起把發展創意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法國和奧地利等都舉國之力做好重大文化產業品牌項目的扶持和經營。日本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十年持續經濟低迷時,唯獨文化產業取得了巨大的增長。特別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為主要消費對象的動漫和游戲領域,取得了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員甚至提出了「動漫外交」的口號。親和力強的文化產品的海外銷售,極大地改善了日本國家的形象。
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也都開始重視文化產業及其影響的軟實力,並且取得可喜的進展。韓國從政府作為服務者的立場出發,成立了專門性質的國家機構文化產業振興院,制定了文化產業的國家戰略,在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建設、企業孵化扶持、信息提供等方面積極引導企業創新,在短期內實現了文化產業從貿易逆差到順差的飛躍,尤其在內容出口、增強影響力和數字內容產業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甚至出現了部分領先優勢。新加坡為了發展文化旅遊,專門在旅遊局下面成立了會展署,支持企業發展會展和娛樂產業。
文化競爭力是文化軟實力的源泉
從對外文化軟實力的角度來說,文化競爭力是文化軟實力的源泉。文化軟實力體現在文化競爭中。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的格局中,文化企業的競爭力和文化產品的競爭力是文化競爭力的源泉。人們通過購買文化產品和服務來進行消費,誰的產品和服務能夠佔領市場,誰就有競爭力。有了競爭力,我們就不僅可以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還可以籍此推廣和塑造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通過文化影響創造國際化的對中國文化親近友好的環境。要想佔領文化市場和保持文化競爭力,一個國家和該國的企業必須擁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就此而言,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不夠的,還要通過提升當代的文化創造力來發展文化競爭力。
體現文化競爭力的戰場包括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目前,我國文化競爭力依然較弱,主要體現在文化貿易特別是文化內容產品和版權交易方面依然存在比較大的逆差,特別是在文化影響力較大的品牌內容產品方面如暢銷書、電影大片、重大體育賽事等方面的逆差更加突出。因此,從對外文化競爭的角度來思考,我們需要轉變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不能再把免費文化交流當作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主要途徑,而是要努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具有跨越本國市場的競爭力。人們不僅要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更要從文化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看文化「越是超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打造國家以文化競爭力為基本形態的軟實力,包含著促進文化走出去。例如,姚明通過NBA這個文化產業項目活動和明星經紀活動所展示的魅力,對於人們理解中國人起到很大的宣傳作用,對於文化交流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通過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走出去主要以企業為主體,通過發揮文化企業的主體作用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和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應有之義。在近期,國家需要予以政策性的支持,在某些方面需要予以扶持,包括政府應當採取如以互換市場的方式來提升內資企業的市場份額等具體策略。
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因此,今後需要扶持具有市場領導地位的文化企業以及潛力型的企業,鼓勵這些企業不斷提升文化創造力,通過開發特色文化產品、特別是能夠走向國際市場的文化產品,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當積極鼓勵企業參與競爭,減少行業部門壟斷和行政性壟斷,擺脫各類國有和民營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性,同時,要求大型的國有企事業文化單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出積極的貢獻。
注重文化創造力,特別是開發符合當代市場需求的文化娛樂精品,應當作為其中優先考慮的因素。它包括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挖掘,進行創造性轉化工作和創新,也包括發揮創意和創新的能力,不斷提升文化創造力。
要把握機遇,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牢牢把握互聯網和手機等媒體的發展和數字娛樂內容如游戲、動畫等領域的發展機遇和部分已有先發優勢,利用我國信息產業高速發展和市場規模逐步擴大的有利條件,做強做大數字娛樂產業,並且在今後開展適度的對外品牌並購。此外,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文化旅遊與會展業成長快速,可以強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化項目和特色城市文化產業。大力發展影視、出版、廣告等媒體產業,同時,利用不斷累積的資源和管理經驗,逐步走向國際化。
通過國家層次的文化產業的整體戰略規劃和政策完善,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並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說,既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善於借鑒和學習別國的經驗和能力。堅持在文化市場領域穩步推進改革開放,促進企業在競爭中學習與提高。
在堅持市場導向的同時,也需要合理的引導。不是所有有競爭力的文化內容產品都是好的,而是要優選,選擇那些又好又有競爭力的產品作為重點予以扶持,對於那些雖然具有民族特色但是屬於落後的內容產品,則要制定相應的監管政策,合理地清除不良的產品及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㈡ 如何提高中國軟實力
軟實力的運行主要受其內部諸要素的制約,必須把重點放在國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事業的發展方面。
(一)以人為本,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方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繼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對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要進一步完善各項法律法規,充分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社會成員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
(二)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目前,文化體制改革是提升中國軟實力的重要方略。要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合理配置各種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要把文化產業放到與工商產業同等重要的位置來看待,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資金投入,重點扶持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創新型民族文化企業,把五千年文明與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相結合,做強做大文化產業。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力度,盡快改變文化「入超」的局面,通過文化產品的輸出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進一步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
(三)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提高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按照漸進和符合中國國情的原則,冷靜、理智和慎重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要進一步健全基層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個層次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使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進一步完善決策機制和權力監督機制,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逐步減少並消除政治腐敗現象,確保政治穩定。
(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狀態和道德情操
要高度重視思想道德建設,牢固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倡導知榮辱、創文明、樹新風、講正氣的良好社會風尚,進一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狀態和道德情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五)豐富和發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進一步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
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要主持正義,切實維護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要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重視在跨國家、超國家機構機制中發揮影響。要切實解決雙邊經貿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斷擴大友好關系。要繼續利用現有的國際機制來維護自身的利益,盡量參與制定國際規則,增強在國際規則制定方面的影響力。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出關於全球治理的新理念,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新貢獻。
(六)大膽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
必須承認,世界上的軟實力大國在制度創新、社會治理、文化傳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和寬廣的胸懷,博採眾家之長,促進中國的軟實力建設。
㈢ 如何加強中國的軟實力
政治上:
一要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這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應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認真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大力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善於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加快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進一步理順文化管理體制,按照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的原則,建立促進文化公益事業繁榮、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管理體制,形成多種所有制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格局,進一步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競爭力;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要加強意識形態建設。軟實力的核心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政治價值觀念,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歷史和現實一再昭示我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用以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想,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奮斗目標來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應以理想信念為核心,大力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倡導真、善、美,反對假、惡、丑,鞭撻和批評不道德行為,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濃厚風氣;形成平等友善、團結互助的濃厚風氣;形成遵守公德、文明禮貌的濃厚風氣;堅持以人為本,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四要加強制度建設。應不斷推進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立法、加強執法、規范公共權力行使,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同時,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完善權力運行和監督制度、科學決策制度,不斷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進一步增強我們黨執政的活力和創造力,為全面提升我國的軟實力提供堅強保障。
經濟上:
(一)提升中國金融的「軟實力」,首先要明確中國金融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個戰略目標就是建立可持續的、具有綜合競爭力的金融發展模式,實現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歷史性轉變。在確立這個目標的前提下,國家須對提升金融「軟實力」進行統籌規劃。按照這個目標設計中國金融「軟實力」指標體系,可以考慮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由體制效率、市場深度、創新能力等構成的競爭力指標;二是由法制健全度、社會誠信度等構成的金融環境指標;三是由文化力指數、理論創新指數、人才結構指數等構成的人文指標。各類指標及其權重設置還需要深入研究,非本文所能涵蓋。
(二)將「軟實力」納入行業監管和社會評價范圍。現有中國金融監管和評價體系多注重「硬實力」,不能反映金融「軟實力」狀況。有時恰恰是那些「硬實力」較強(例如資本充足率很高)的金融機構在危機中倒下,問題就出在它的文化(如長治久安還是急功近利)、機制(如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理念(如風險偏好與社會責任)等「軟實力」方面。必須把「軟實力」納入行業監管和社會評價范圍。
(三)堅持中外結合、循序漸進,實現中國金融「軟實力」立體提升。金融「軟實力」建設是一項具有綜合性、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它的實現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中國金融「軟實力」提升過程中要立足中國國情並努力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為我所用;在提升方式上要堅持以實助虛,以虛帶實,虛實結合的原則,不能脫離金融「硬實力」的進步來建設「軟實力」,更不能把金融「硬實力」與「軟實力」分割、對立起來;在具體把握上,要堅持既大力推動又循序漸進的原則,把大戰略化為若干小目標,分階段扎實推進。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中國金融「軟實力」的立體提升和金融增長方式的全面轉變,為建設金融強國和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基礎。
㈣ 如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是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靠什麼統一人們的思想、凝聚人們的力量?靠的就是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會失去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我們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二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保護好、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迅速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傳播深度決定影響廣度。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社會,凡是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的國家,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就能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須花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新聞媒體是信息傳播、文化擴散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傳播中處於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具社會影響的科技進步的手段和載體,帶來了文化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潛能和可能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管理,把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台、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四是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發揚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台、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要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㈤ 中國軟實力到底都包括哪些方面
軟實力是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軟實力: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
按照約瑟夫·奈的觀點,「軟實力是通過勸說和魅力而非通過威脅或軍事力量來影響別國的能力」,因此主要包括文化影響、外交合作、經濟互利以及在發展模式和意識形態等價值觀方面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
盡管中國的軟實力越來越強,但中國想要達到美國的影響力,還有很大差距。即使是俄羅斯,也有很強大的軟實力資源。
在阿拉伯國家,人們對日本的經濟依賴遠遠大於中國。日本的汽車和電器已滲透到阿拉伯家庭,但阿拉伯人仍然缺乏日本人的青睞,因為他們是中國人。相比之下,阿拉伯人重視中國的外交和文化。第一代中國領導人通過對許多阿拉伯國家的民族解放和經濟建設的無償支持,樹立了中國的形象。
事實上,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認為中國的軟實力似乎更具「吸引力」。最重要的是,中國從來沒有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和道德強加給像美國這樣的其他國家,也沒有強迫自己在其他國家。提供經濟援助的政治制度從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也不會訴諸武力解決爭端。中國的軟實力是以「平穩無聲」的方式進行的,而美國則用一隻手拿著誘餌和一隻手拿著大手杖。
軟實力,實際上就是講文化實力,講一個國家除了單一經濟實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種力量。這種影響力,這種對外界的形象,都構成這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概念。
具體的軟實力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環境,制度建設,國家治理能力,管理能力,民族心理,國家形象,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以及對國民的持久影響。 感覺,凝聚力。 它還包括文化產品,如出版物,報紙和電影,電視事業等。 甚至是語言,例如語言表達的影響。 應該包括一種美感,一種魅力。
軟實力即國家的文化力量,包括三種力量,一是對他國產生的文化吸引力;二是本國的政治價值觀;三是具有合法性的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程天權教授認為軟實力可以有兩個方面含義即外部軟實力和內部軟實力。外部軟實力包括國家的創造力、思想影響力、觀念文化的親和力及文化產品傳播能力和輻射能力等;內部軟實力,包括凝聚本國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等。
㈥ 應該如何發展中國的軟實力
「軟實力」這個概念是1990年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Nye)最先提出的。奈曾擔任過卡特政府時期的助理國務卿和柯林頓政府時期的助理國防部長。
世界上有三種權力:一是軍事權力,不服從就消滅;二是經濟權力,不聽話就收買;三是文化權力,不同意就誘導。受「文化權力」的啟發,奈提出「軟實力」概念。
如何發展中國的軟實力
1、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主要包括「一條道路」、「一項改革」、「一個教育」。「一條道路」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偏離這條發展道路,就會動搖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
2、展示好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3、要傳播好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我們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台和載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於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
4、要塑造好當代中國的國家形象。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㈦ 結合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現狀和發達國家提升軟實力的做法,談如何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社會全面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做法,對於推動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把文化發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實施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文化法規、文化政策,是發達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做法之一
冷戰結束後,西方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文化戰略的理論研究。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註定領導: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一書和同年發表在《外交政策》上的一篇題為《軟實力》的文章中,明確提出並闡述了軟實力(或譯為軟力量、軟權力)這一思想,後來他不斷發表文章和著作,逐步完善其軟實力理論。約瑟夫·奈認為,一個國家的實力由文化、價值觀、對外政策等組成的軟實力和由軍事、經濟實力組成的硬實力兩個部分組成。他宣稱,在當今世界,軟實力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1世紀的力量將依賴於有形的硬實力和無形的軟實力這兩種力量的結合。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繁榮和活躍的文化產業,是文化產品出口最多的國家。從表面上看,美國發展文化產業實行的是「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政府放任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自由發展,而是有一整套文化發展戰略。美國的文化發展戰略滲透於它的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和貿易政策之中。美國對內保障國家社會安全,維護主流價值觀念,鼓勵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提高競爭力;對外在強大經濟實力和高技術的支持下,以文化產品和文化貿易為載體,輸出美國民主、價值觀和消費文化,在擴展本國文化利益的同時提升美國的文化軟實力。美國的文化政策雖有不確定、不連貫的特點,但發展國內強大的文化產業,不斷輸出文化產品和價值理念的文化戰略始終沒有改變。
英國早在1990年就率先將文化戰略提到議事議程上來。英國文化委員會在該年接受政府委託起草英國文化發展戰略。1992年,英國文化委員會形成「國家文化藝術發展戰略」討論稿,1993年以《創造性的未來》為題正式公布。「這是英國有史以來首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頒布的國家文化政策。在這份文化發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文化產業的創意性(creativity)問題。1997年布萊爾上台後,積極推動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並擔任主席一職。這個工作小組於1998年和2001年兩次發布研究報告,分析英國創意產業的現狀,並對英國文化藝術產業的未來發展做出規劃。
法國歷來非常重視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從第四個五年計劃(1962-1966)開始,就把文化列入了五年計劃之中。法國設有文化部,在文化發展方面不像美國太信賴市場的作用,而更傾向於國家的扶持。它一方面對自己的歷史傳統非常自豪,一方面在文化競爭中處於守勢而反對文化入侵。面對美國文化的湧入,法國政府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1993年談判中堅決反對美國把文化列入一般服務貿易范疇,首先提出「文化不是一般商品」、「文化例外」的概念,反對文化入侵。法國文化發展的戰略方向是對內扶持、贊助本國文化產業;對外積極推動文化交流,提升法語地位,加強法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澳大利亞在1994年以「創意的國度」(Creative Nation)為目標,公布澳大利亞的第一份文化政策報告。從此澳大利亞的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步入高速發展的軌道。從1999年開始,澳大利亞實施旨在提升國家形象,促進文化外交和文化產品出口的「在國際上推廣澳大利亞文化」的戰略計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日本發展文化產業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非常重視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長期的經濟低迷之後,日本經濟加快了從傳統的製造業向新興的文化產業轉型的步伐。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發表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於振興文化的幾個策略》,確立了日本在未來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日本文化廳公布和實施《振興文化藝術基本法》。隨後,日本提出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其目標是力爭在]O年之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強國。目前,日本的文化產業體系已較為完整,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成為僅次於製造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 從以上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情況看,他們不僅有較為成熟的文化發展戰略、比較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文化政策,而且通過實施文化發展戰略而獲得較大成就。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二、強大而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己成為發達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進入21世紀,文化與經濟和科技相互交融,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被視為新世紀的「朝陽工業」,已經成為未來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是發達國家增長最快的產業。加大對文化發展的投入,發揮文化產業巨大的經濟潛力和社會效益,是西方發達國家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做法。
目前,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點和支柱產業,不但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比例。而且還成為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美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占國內GDP的四分之一,已成為美國重要的支柱產業。其中以視聽音像產品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產業,已成為美國重要的經濟來源,其出口額已超過航空航天工業而居第一位。國際知識產權聯盟的一份研究報告《美國經濟中的版權業:2002年報告》表明,2001年美國核心版權業創造增加值5351億美元,佔GDP的5.24%,在過去24年中以平均7%的增速兩倍於其他產業的增長,提供就業機會471萬個,佔美國整個就業率的3.5%。1997年至2001年,美國對外文化貿易收入和出口額以平均9.41%的速度持續增長,2001年達到889.7億美元,再度領先於其他產業(包括化學、汽車製造業、裝配業、航天業和農業)。
1995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凈收人大約是250億英鎊,其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超過任何一項傳統製造業的產值。2000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9%,年增長率達到9%,是其他產業的3倍,成為英國產值居第二位的行業,僅次於金融服務業。到2001年,英國文化創 意產業產值高達1125億英鎊。截至2002年,10年間英國總體經濟增長70%。而創意產業則增長93%。1997年至2001年,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成長率平均為5%,而整體經濟的成長率僅有2.8%。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已達到195萬人,已是英國僱傭就業人口的第一大產業,英國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對外文化出口方面,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貿易額已佔到世界的16%,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相當可觀。2001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出口值已達到103億英鎊。從1997年到2001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出口額每年增長15%。而同期英國所有產業的出口增長率平均只有4%。
在法國,電影業、圖書出版業和文化旅遊等文化產業早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是歐洲最大和最重要的電影生產國,電影業長盛不衰,其電影產量在世界名列第五。在世界出版市場上,法國堪稱執全球出版業之牛耳,其年營業額200萬法郎以上的出版社約400家,小型出版社3000家。1997年法國出版47214種圖書,總營業額140.9億法郎,其最大的阿歇特出版集團年營業額123億法郎。在世界文化大國中,法國的文化旅遊業在全球首屈一指。1998年全球赴法旅遊人數超過7000萬,法國旅遊業盈利高達710億法郎,佔全球旅遊市場10%,使法國連續三年榮居第一旅遊大國寶座。
2001年度日本文化產業總產值約佔GDP的18.3%,文化產業已成為僅次於製造業的日本第二支柱產業。不過,由於受到日本整體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自1996年開始,日本文化產業的產值略呈下滑趨勢。相對於日本整體經濟的下滑,日本文化產業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文化產業內部,雖然有些產業的產值在下降,但有些產業卻在持續增長,特別是以音樂、動漫、美食、繪畫、娛樂、時裝、廣告、設計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更是風靡全球,已經成為新的增長點,目前這些文化產業的生產規模已達到1300億美元,超過了日本汽車業。與此同時,日本的文化出口和就業也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1992年至2002年,日本的文化產品出口從50億美元增長到150億美元。2002年日本服務業1700萬從業人員中。與娛樂業、廣播影視信息業、教育業、文化團體有關的人員有456萬人。在日本的文化產業中,動畫、漫畫和游戲三大產業的發展尤其另人矚目,素有「動漫王國」之稱,同法國、美國一起,被列為世界三大動漫畫片生產國。截至2005年底,日本與動漫有關的市場規模已超過2萬億日元,動漫產業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廣義的動漫產業占日本GDP十幾個百分點,佔世界市場的62%。
這些文化產業大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比較成熟和規模龐大的文化產業鏈、文化市場和文化消費群體,促進了文化產業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文化產業必須有大投入,才會帶來大產出。這是國外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多渠道為文化發展融資是這些國家通行的做法,包括政府直接撥款、企業集團投資、境外資金、社會中介機構贊助和個人捐助等多元籌資形式是國外解決文化產業資金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注重文化輸出,弘揚和擴大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是發達國家增強本國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
當今時代,西方發達國家無不把文化競爭力和國家軟實力放在戰略發展的重要位置。因此,加強文化外交,擴大本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注重文化產品和文化資本輸出,大力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是西方發達國家提升本國文化國際競爭力的第三個重要經驗。
美國是世界上文化產品出口大國,擁有全球「文化巨無霸」企業的一半以上。美國的文化產業在世界上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其文化產品出口一直處於強勢地位。以美國時代華納、迪斯尼、德國貝塔斯曼等領銜的全球50家最大的媒體娛樂公司,占居了當今95%的國際文化市場。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和製作,每年向別國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0萬小時,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中美國的節目高達60%~80%,成了美國電視的轉播站。美國的電影生產總量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卻占居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美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總數的5%,但是目前傳播於世界大部分地區80~90%的新聞,卻由美國和西方通訊社壟斷。美國的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NN(美國有線電視傳播網)、ABS(美國廣播公司)等西方媒體所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國發布的總信息量的100倍。美國的文化產品,尤其是好萊塢影片、幾大電視網的娛樂節目、自由的無線廣播等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媒介霸權。美國利用大眾傳媒和電子媒介向全世界推廣美國文化。塑造「天堂」般自由繁榮的美國形象。美國文化集團不斷向海外擴張,通過政治、經濟和科技手段將其文化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傾銷美國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通過輸出文化產品,美國在牟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輸出了美國的政治觀念和文化觀念,在維護美國文化產業強勢地位的同時,對他國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時尚也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法國政府在保護本國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推進文化交流,加強法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法國一直認為法語文化的生存狀態事關法國國家利益和命運,因此,保護和復興法語文化的國際地位就成為法國國家文化戰略的核心內容。法語做為法國文化的載體,受到法國政府的高度重視。1970年。第一個政府間法語國家組織——法語國家文化技術合作機構(Agency for Cultural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在奈及利亞成立,21個國家參加了該組織。1997年,法語國家文化技術合作機構改組為國際法語國家組織(IFO,InternationalFrancophone Organization)。近四十年來,IFO成員國家和地區從21個增加到55個,涵蓋五大洲,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0%,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2%,國際貿易總額的15%。IFO帶有濃烈的法語文化色彩,增強了以法國為軸心的法語文化的向心力,在國際法語國家組織發展的過程中,法國逐漸地、主動地強化了對該組織的主導權。另外,法國還在世界各地設立數目眾多的法國文化協會,為各國法語教學提供教師,為各國的法語教師提供赴法進修的獎學金。目前,法國在152個駐外使館設立了文化處,在20個駐外領館建立了文化組。法國已與一百多個國家簽有文化協定和文化交流計劃,在世界68個國家開辦了134個文化中心和文化學院。在法國,舉辦外國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等活動已是持續了若干年的傳統,曾先後與埃及、以色列、摩洛哥、捷克、中國等國家舉辦文化交流活動。進入新世紀,在經濟實力相對下降的情況下,法國力圖用「文化大國」來提高其國際威望和政治地位的戰略意圖顯而易見。法國通過文化發展戰略來維護國家利益,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形象溫和、措施有力,是一種攻防兼備的戰略思維。
日本為了向世界傳播其民族文化,1998年富士產經集團提出了「徹底數字化」的口號,啟動了數字化通信衛星廣播,1999年又啟動了衛星數字廣播,開通新的傳播網路。富士產經集團參加的日本廣播公司(NHK)每天用兩個衛星廣播系統和5個衛星廣播站、22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將日本的藝術、電影、音樂、茶道、插花、相撲等傳播給受眾。世紀70年代後期,日本動漫片在法國電視台播出,成功登陸歐洲市場。現在,許多日本動漫片風靡全球,動漫產業帶動的衍生品,如卡通、游戲、電腦動畫也行銷海外。這些「拳頭」產品的大量出口,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成為向世界傳播日本文化的有力載體。近年來,日本打造的「酷文化」征服了全球,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的「哈日風」極大地擴展了日本文化的影響力。
從美國文化幾乎走進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到法國復興法語文化的國際地位,從美國「三片」(薯片、大片和晶元)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到以動漫、游戲、設計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風靡全球,無一不昭示著實施對外文化輸出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因此,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注重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是增強本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從一個文化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一躍而變成世界文化產業強國,得益於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美國政府充分利用其政治經濟優勢來支持美國的文化產品佔領國際市場,從世界各地網羅文化產業的精英人才為美國文化產業常勝不衰提供人才保證。法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文化的發展,對法語文化引以為豪。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法國最終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大國。日本把文化產業作為本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加以大力扶持,在較短的時期內在國際文化市場競爭中占居了有利地位。這些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形成了戰略規劃、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內外並舉的一整套較為成熟的運作模式。他們發展文化產業和傳播本國文化的成功經驗無疑對興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新高潮、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㈧ 怎樣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一)必須立足於中國的傳統文化
任何文化都不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之上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傳統,它貫穿於中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道德禮儀等各個方面。因此,我們必須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並對其進行批判繼承,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文化樣式,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個民族、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必須結合國際國內兩種文化資源,開放姿態,借鑒學習並創新。
(二)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在當今信息社會,凡是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的國家,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就能把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一是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二是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新聞媒體是信息傳播、文化擴散的載體,在文化傳播中處於特殊地位。一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新聞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三是整合新聞傳媒資源,做大新聞產業;四是打造一支復合型的新聞媒體從業隊伍。3
在文化的傳播能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當的輿論力量。要深刻熟悉互聯網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潛能和可能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治理,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
(三)立足於我國基本國情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正視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在落後的經濟文化基礎之上,沒有經歷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在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一方面與舊的經濟形態、社會關系相聯系的思想意識以及價值為方式,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始大量湧入並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文化構成。同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仍較落後且發展不平衡,經濟上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觀、道德觀等還會在社會上長期存在;另一方面各種西方的後現代文化思潮、文化觀念和行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基本的經濟制度,社會上還大量存在著不同的階層和利益群體,由此帶來不同的利益觀和價值觀。
(四)軟硬同行,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文化軟實力與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有密切的相關性,任何軟實力都是以硬實力為基礎的;相反,軟實力對國家硬實力的提升也產生影響。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的國際環境中,必須重視增強經濟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以贏得世界人民對我們維護世界和平的信任和尊重。著力增強硬實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又好又快發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文化產業展現了蓬勃發展的生命力,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通過世博會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規范外資引進和文化產品進口,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所以,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必須和硬實力的建設同時推進,「軟」、「硬」配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