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特色消費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特色消費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發布時間:2022-08-01 01:58:24

1. 中國旅遊者消費的文化特徵

文化對旅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1、使旅遊形成深度,使垂直細分更具結構價值;

2、使旅遊從物理空間向文化空間轉換,從而拉闊廣度;

3、利於打造旅遊的個性化、差異化,以大幅拉升品牌價值;

4、增強遊客的價值感、美感、愉悅感,從而創造了更大的消費粘性。一一供參考。

2. 消費主義文化的現代消費主義文化的特點

1、符號價值的意義高於使用價值。在消費社會,物質商品中滲入了越來越多的非物質因素,商品的外觀設計、包裝、廣告等在商品生產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甚至在商品構成中起著支配性的作用,直接制約著商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等各個環節。與商品的非物質化相聯系的是,符號體系和視覺形象的生產對於控制和操縱消費趣味與消費時尚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這里,符號價值被認為是有別於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第三種價值。商品第三種價值的三重屬性即信息價值、體驗價值、符號價值,符號價值是商品的信息價值,卡尼曼稱其為體驗效用。
實際上,所有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到這種第三重屬性的存在。例子――結婚戒指,它的符號價值,顯然不同於它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別人幾乎不可能僅僅憑其交換價值,就把它從主人手上交換過來;而一旦丟失,它對於主人的損失,也絕不僅僅限於它的市面價值。符號價值表達的是式樣、風格、聲望、權利等。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符號價值已經成為商品和消費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購置物品已經不是因為這些物品本身具有的內涵(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是因為這些物品所代表的符號價值。電視在宣傳符號價值,促進消費主義文化形成方面具有歷史作用。電視廣告可以毫不費力地把浪漫、奇異、慾望、美麗、滿足、歸屬感、科學進步和好生活「粘」到推銷的商品上。這些商品往往就是大眾世俗的日常生活用品。
當塵世間的日常消費品和華貴、奇異、美麗、浪漫等文化特性聯系在一起時,再認真地辨認這些商品原有的使用功能就不那麼容易了。在這里,經營者不再只是說明他們的產品內涵,而且以各種符號和圖形來「包裝」產品。這類「包裝」和產品常常難以區分。經營者關心的不是這些包裝是否能全面代表他們的產品,而是靠這些包裝是否能把他們的產品和觀眾或消費者腦海里的慾望聯結起來。更具體地說,市場營銷的歷史表明,首先要關注大眾那些顯而易見的慾望,然後創造新產品或重新包裝老產品來滿足這些慾望,營銷才能獲得成功。人們消費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號。
2、超現實Hyperreality:物質消費轉化為意識形態意義的美學消費。在後工業消費社會,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的功能屬性(實用性),而是社會屬性,即符號價值,將物質消費轉化為一種意識形態意義的美學消費。電視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符號形象充斥電視並被發揮到極致時,人們實際上進入了鮑德里亞所說的模擬世界或時代。消費品已經具備了和范圍廣闊的形象及符號相結合的能力。這種結合遮蓋住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從而成為商品符號(Commodity-Sign)。
當以電視為核心媒體的消費文化利用難以計數的符號和形象流動生產出無休止的現實模擬的時候,消費者往往失去對現實的把握。在這個模擬的時代,是「原版」還是「復製品」已不是問題的核心。因為參考點不在了,真實也就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在這樣的時代,生產者的重點不是物質商品的生產,而是對資本的操作和對「消費需求」的生產。這一過程也就是從製造業過渡到服務業。這種服務消費包括教育、健康、信息服務,也包括娛樂、休閑服務等等。因為資本主義現在首先關心的是符號、形象和符號體系的生產。這個符號生產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的建構的過程,一個造「夢」的過程。雖然被文化覆蓋的現實並非始於消費時代,人類文明早已經將社會的方方面面塗抹上文化色彩。
但是,消費時代對現實的包裹才真正的代替了現實,而且對現實的文化建構不再是以前那些多元的文化,而只是被資本操縱的消費主義文化,即文化的多元性被消費主義文化的多樣性的取代。「造夢」變成了一種「夢工業」。所謂「夢」本身並不帶有貶義,也沒真、假(真已經被懸置,被文化覆蓋)。資本為了本身運行的更加順暢降低成本、減少風險,必須進行文化和價值觀的建構,這種建構將社會的現實全面的符號化,直接的現實被掩蓋,人們生活在符號化的「超級現實」中。形象商品的生產與「靈活積累」是吻合的。許多形象的消費周期都十分短促,許多形象可以在廣大的空間同時消費,形象商品這種無孔不入而又短暫易逝的特性,進一步廣泛地刺激起人們對變化不居的時尚的追逐。
3、仿像(Simulation):人們的消費意識形態被主宰。在鮑德里亞的眼裡,這些電子時代通過色彩及其他方面的處理混合而產生的形象比真的東西還要真。但從這種模擬或者比真實還真實的形象符號中是不可能發現真實的。這是引導並操縱消費者的前提。在這種前提下,大型技術集團得以實現從引導到操縱這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現代廣告和傳媒,文化作品和視覺藝術的各種手段,包括廣告、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通過與所欲推銷的商品有關或無關的形象來操縱人們的慾望和趣味,構造消費意識形態。
人們先體驗到了那種商品的圖像和使用那種商品的生活趣味,在明確了我們和那種商品發生關系的意義以及自我主體的形象,我們才去購買那種商品。這就好比在電影和肥皂劇具有歷史後,我們的意識形態已經處在分不清是電影在模仿生活還是生活在模仿電影。 例如,迪斯尼樂園就是一種「超現實」的仿像文化,真實和擬真之間的界限在我們的意識形態深處已經分不清了,真實被模仿到極度「真實」它就是一種超現實。 例如,很多內地的年輕人實際上僅僅根據香港、美國、韓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電影、電視劇,以及各種時尚雜志,在還沒有接觸現代化和高級消費社會之前,就已經建立了關於消費資本主義的表象和對此的嚮往。很多內地女孩到南方後,開始迅速根據電影、電視和時尚雜志的形象重新包裝自己。
年輕人購買化妝品和服飾時,總是根據廣告和時尚雜志的宣傳購買、仿照那種形象去打扮。購買汽車要考慮到實用性。但我們購買何種汽車,實際上是在受廣告、時尚雜志、某一部流行電影或者某首流行歌曲MTV中的使用汽車的生活方式場景和影像的影響。一輛車沒壞,因為款式老了我們再換一輛。這些現象實際上都反映消費意識形態對於中國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經取代了過去政治意識形態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尤其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各地城市文化的地方性正在消失,城市建築、娛樂文化和青年酷文化正在趨同,並且,越來越美國化或者韓日化。這都是當代藝術和文化批評需要面對的課題。 消費主義文化不僅體現在商品營銷和宣傳的廣告環節,它還表現為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之中,構成無處不在的文化環境,操縱人們的慾望和趣味,主宰了我們的生存意義和意識形態。
(1)形成離散社會:人們憑借現代媒體而生存,消費過程中逐步地消失於「符號」的海洋里。也正是這種消費,使大眾脫離了現實,不去與周期的人交往,相互之間越來越疏遠。那種和睦鄰里關系不再被認為是一種社會需要。人們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社交活動;反過來說,也只有使大眾處於脫離現實的狀態之中,才能使他們真正地失去社會性而作為一個個孤立的原子,變成被操縱的消費機器。
(2)消解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的界限,電視的重大影響在於它對傳統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界限的消解。該界限的消失意味著社會處於一種「透明」的狀態。人的全部生活從廣義上講都處於一種暴露狀態中。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沒有什麼比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更神聖的了。而神聖和與之相伴隨的力量又和神秘分不開。然而,通過電視,又有哪個觀眾不知道橢圓形辦公室的陳設。不管總統的辦公室是華麗還是莊重,重要的是它在電視上被一覽無余,再也沒有什麼可神秘的了。這個曾經十分隱蔽,在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場所赤裸裸地進入千百萬電視觀眾的腦海之後,他們起碼在這方面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想像的了。與之緊密相連的政治文化也不能不重新定位,政治生活中的「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的界限淡化了。
(3)創造「沉默的大多數」,使大眾成為失去了與環境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一些傳播學理論家認為,電視就像「黑洞」一樣,能把觀眾全吸進去。因此,很難指望觀眾會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反映。他們只是被動地、沉默地收看而已。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視上的節目內容並不是最重要的。按鮑德里亞的話說,電視最本質的影響在於它對觀眾反映的封殺。大眾在沉默中消失了或者說象徵性地死去了。證明大眾存在的唯一形式是他們對各類抽樣調查(Survey)的反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不存在了,代表大眾的只是一堆統計數字。從理論上說,媒體就是信息。但現實是,因為大眾的社交能量被媒體和其他技術「凍結」了,媒體的信息量越大,社交就越少。媒體不再是大眾的延伸,而是他們生活的主宰者。更確切地說,大型技術集團已通過大眾媒體創造消費文化的方式成為大眾社會生活的主宰者。這種超現實的消費文化為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經濟擴展從意識形態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消除了卧室和公共場所之間的界限,人的全部生活再無隱******私可言。一家人彼此(特別是對孩子)難以啟齒的事情,電視聲情並茂地展現給在場的每一個人。電視把人的生活全方位赤裸裸地像鏡子那樣反映給所有的觀眾。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失去了隱******私。孩子們也不再有童年和少年,他們和成人之間的人生距離由於電視的存在而消失了;
(5)大眾因此而失去想像力。人的所有關系除了和政府、社會機構的交往以外(例如領取失業救濟金),便是和物體(商品)、媒體和機器的關系。他們想知道的都知道了,甚至不想知道的,也被毫不客氣地擺在了他們的面前,生活失去了意義。人的所有關系除了和政府、社會機構的交往以外(例如領取失業救濟金),便是和物體(商品)、媒體和機器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步地被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所代替。 由此看來,基於符號價值的慾望的滿足不過是幻覺。結合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從消費的角度看,資本主義造成的最嚴重的異化是人的需要的異化(慾望的異化)。馬爾庫塞認為,生活在發達工業社會的人們過著一種表面上安樂的生活,擁有自己的住宅、汽車、各種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和日用消費品,但這是一種虛假的「安樂」。因為這些「需要」不過是資本主義商品體系建構出的「虛假需要」。「現代主體作為一個消費者,無論是他的需要還是滿足這些需要的手段,都是由資本主義商品體系結構性地規定了的。人們在把物質需要作為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後,實際上已經是「為了商品而生活」,已經把「商品作為自己魂牽夢縈的中心。」
4、軀體意象:給消費者制定審美標准。在消費文化中,廣告、流行出版物、電視、電影文化等,提供了大量風格化的軀體形象。
(1)身體被商品化。身體被消費社會所重新發現和重新編碼,逐漸神話化。神話身體的主導主題是「美麗」和「色情」。當然,這種「色情」非原始或本來意義上的概念,而是一種功用性概念。它展示身體某些部位,身段和肌肉,或者某種體態和「曲線」的面目。
(2)軀體被認為是快樂的載體。在這里,理想的軀體意像是青春、健康、苗條與美麗。電視與電影等媒體反復地暗示柔軟優雅的身體、極具魅力的臉上帶酒窩的笑,是通向幸福的鑰匙,或許甚至是幸福的本質。
(3)通過物的堆積來完善軀體。為了讓自己美麗,女人們只得大量購買香水、按摩、療養。人們只能通過「買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們只能通過堆積物品來顯示自身,否則找不到更好的、讓整個社會都認可的途徑。渴望或追求美麗的沖動便轉化為佔有物品的沖動,即身體與消費品的等同。男性氣質與物質文化的商品鏈聯系起來。這在傳統社會中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青年應該是「汽車、自行車、音樂和黃色讀物」、「開司米單色運動衫」、「緞子翻領無尾小夜禮服」、「彩拼毛衣」、「條紋雙排扣西裝」或「雙排扣」海軍藍夾克等等。
5、享樂主義:新的道德觀。
(1)新的大眾英雄的樹立。Pachter曾經說:今天的大眾英雄不再是強有力的帝國的締造者、發明家或有成就的人。而是電影明星、歌星以及奉行享受哲學人。(Pachter975,330)。消費是現代社會的英雄(美德),這不僅因為消費構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而且是因為消費主體構成了現代主體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2)節儉苦行的人被再教育。那些習慣於節儉苦行的工人現在必須接受再教育,接受以享樂的生活方式。而教育者就是廣告,引誘人們參與原來限於上層人的商品消費。例如,廣告上,一個男年青滿身頭皮屑,女孩都紛紛避開他,而使用了某種洗發水後,局面立刻改變。
(3)製造新的消費者。廣告通過嘲諷勤儉、節制、穩定、耐久、適度等清教徒觀念,廣告大力促進了傳統價值觀的瓦解。當代廣告讓一個家庭主婦焦慮地瞧瞧鏡子中的自己是否像廣告中的那位35歲的太太一樣,因為不用Leisure Hour 電子洗衣機、洗碗機而憔悴不堪。在自由主義者看來,個人的消費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都有權實現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種個人的需求和慾望不應被外部的權威剝奪或壓抑。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芭芭拉·克魯格說「我買故我在」,後者可以徑直看作是前者的一種延伸。在前蘇聯等國家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剝削了人民的消費權力,使人民的需要服從於國家的計劃,實行所謂對需求的專政。而剝奪消費權力即是剝奪個人自由,剝奪個人選擇的權力,故此海耶克斷言,計劃經濟是通向奴役之路。在自由主義者看來,消費者的利益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得到保障, 此外,人們為購買而購買的行為,也與人際關系的疏遠、自我認同的需要、心靈的凈化與安慰、建立彼此的關系等需要與關。

3. 文化消費包括哪些 文化消費

1、到劇場看電影、看話劇、戲劇、音樂會、演唱會、相聲等文藝曲目的消費;
2、購買圖書、樂器、磁帶、光碟等的消費;
3、電視、網路、手機上網等收視費、流量費;
4、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等的消費
5、旅遊活動的消費
6、收藏活動消費

4. 淺析中國文化對消費者行為有什麼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以「根」為本。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重家、重族、重國,生命血統的延續是頭等大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以光宗耀祖。子女的教育消費在家庭開支中占據較高的比例,親情消費、倫理孝敬消費在「寧願苦自己不願傷感情」的支配下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買行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國家遇到自然災害時,中國人會毫不遲疑地捐錢捐物,以履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志。
2.和為貴。中國人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和諧」的關系。受古代自然崇拜、天地崇拜的影響,注重和諧與統一,並努力「順其自然」並與身處的環境保持和諧。消費者討厭人造的防腐劑,女性消費者不喜歡香波中的化學成份。認為細菌是根本的病痛之源,中國母親的首要職責是保護孩子和家人不受細菌的侵害,空調、洗衣機、肥皂和食品由此大力宣傳「無菌」概念。痛恨「假冒偽劣」產品,但又按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的與人為善原則寬容和解處理。
3.關系主義。中國是一個「關系導向」的社會,關系文化是中國特色文化之一,被視為了解中國消費者行為的核心概念。在關系主義下,消費者的交易活動往往不是單純的經濟利益算計,還有人情往來、互惠交換、面子問題等微妙復雜的方面。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往往不僅僅是一次經濟交易,而且是種社會互動和關系交往。中國文化一向看重人情往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送「禮」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人們相互傳遞感情和美好願望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國人送禮注重包裝、內容和價格,包裝越豪華越高貴,禮品越高檔,也就越顯示出送禮人的「誠意」。禮品消費構成中國人消費行為特色之一。
4.面子與公眾。受儒家思想影響,社會狀態和地位是一種投資,消費者會將錢花在社交場合需要的商品上。實質上,就是中國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中國人的消費行為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對於中國人而言,社會地位不僅意味著成就,而且是一個人及其家庭、親屬乃至宗族地位的確立標志。中國人往往為了強化別人眼中自己的社會形象而調整消費動機,來維護自己的「面子」和自身的社會地位,從而家用的價格便宜,外用的價格昂貴。與中國人面子相關的消費行為集中體現為攀比消費、炫耀消費和象徵消費。於是,在各種消費的相互攀比中追求世界頂級名牌、奢侈品等,但對家中使用的商品價格卻極其敏感,更在於其功能特色,昂貴的床單和維利利亞內衣等就商機不足。
5.安土樂天。中國人將國產品歸類為「土」,代表價廉物美、理性消費;將進口品視為「洋」,代表時尚超前、感性消費。對消費價格喜好整數討厭尾數,視尾數為小氣和麻煩。盡管年輕一代受西方消費文化影響較大,與中老年消費行為有較大的差異,但在安土樂天的文化氛圍中,對產品或者服務的選擇上很大程度上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推薦,品牌忠誠度不高,口碑營銷最為重要。在消費行為上主要體現為:對於時新的、不確定、非傳統的產品或購買渠道心懷芥蒂,不願意昌險。中國文化一向比較懷舊戀古,對故鄉的眷念,對往事的回憶,對先人舊友的緬想,往往超過對未來的憧憬。在消費上,這種「思古之幽情」再加上現代科技的包裝就極易激發中國人的消費行為。

5. 中國傳統文化在哪些方面對消費者消費行為產生影響

文化的重要屬性之一就是它的民族性,國別性或群體性.世界各民族都在自己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創造了風格各異的民族文化.這樣,各民族由於文化的不同消費者的行為也就會不同.
一,東方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以中國文化為例.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1),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人相信緣份,有所謂"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大多數中國人把一切不愉快或不幸的事歸咎於天數.eg:遇到產品使用失敗或者服務很爛的時候,中國人較少做出投訴,但是中國人在選擇消費的時候又很注重與銷售人員的"緣份"
2),人與他人的關系,中國人的團體取向,權威主義,面子和人情.重視家人,親屬,朋友的意見,習慣壓抑自我的感受以求得和諧的關系.因此,團體對產品的購買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
3),人與自己的關系,中國人容易形成自我萎縮的性格,由於集體主義的傾向,"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態度,是中國消費者經常改變其預定的購買行為.
4),人與實踐的關系,中國人緬懷過去,所以容易有較高的品牌忠誠
(二),儒家文化對奢侈品消費行為的影響
1),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東方人偏向於依賴性的自我, 即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對依賴性自我概念而言,其行為是基於和他人之間的基本聯系,這些聯系包括家庭,文化,職業和社會關系等.中國人更多的是以依賴性自我為中心,關注與自己相關的人對自己購買行為的反應. 儒家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個人總是處於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以爭得〃面子〃的壓力之下.東方世界的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東方人的消費行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過奢侈品消費, 人們維護自己的〃面子〃, 強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並維護自身的社會地位.
2),追求個人和團體利益需求的平衡,在儒家文化影響的社會里, 人們更強調個人對組織的趨同一致,個人行為以滿足團體利益為中心,當個人慾望和團體目標發生沖突時,更傾向於犧牲個人利益來實現組織利益, 用儒家傳統觀念來說即〃先承擔責任,再享受權利〃.個人和團體利益需求的平衡體現為個人的利益要服從於家庭,文化,職業和社會關系等基本的人際聯系需要.中國的集體意識決定了, 個人的成功重要的是能為家族爭光,所以中國的奢侈品購買很多時候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為了家庭,職業等團體關系的需要.
(三),社會時尚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1),政治經濟影響著一定時期內人們的消費行為:民國初年,辛亥革命的風暴不僅猛烈地沖擊了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及其意識形態,也影響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造成了一代新風尚.辛亥革命後,適應社會時尚的轉變,以往服飾上的那種古板,單調,等級森嚴的局面被生動活潑,千變萬化的景象所取代.人們在選擇服飾時,不再重視身份貴賤,而是以美觀新奇為時尚.又如,中國在十年動亂中受"左"的思潮影響,"綠軍裝,武裝帶"風靡一時,改革開放以來,十分流行的茄克衫,寬松衫,休閑服,運動裝則體現了和諧,發展的政治氣氛下自由,活潑的生活追求.
2),社會心理使商品消費呈現特定的現象,社會心理因時代,地域的變化,生活習慣,個人文化差別而有懸殊差別.紅色歷來被我國視為滿的象徵,所以民間婚姻喜事都喜好紅色,以呈現歡慶熱鬧的氣氛.中國人喜歡人情味濃厚,表現團結精神且吉祥如意的店名,如"同仁堂"葯店,"全聚德"烤鴨店,"友誼"賓館等.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文化所賦予的一種社會活動方式.文化與生活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文化規定了人們一定的生活樣式,教育人們以什麼樣的方式,方法生活,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接人待物等等.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會產生較大的差異,自然會形成不同的消費心理與購買行為.生活方式對消費心理影響之深還體現在當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人們的消費行為也隨之改變,例如,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際交往的擴大,人們生活中對美的需求增加了,就婦女的穿著打扮來說,一改過去單調,呆板,老一套的服裝,發式,起而代之的是各種流行時裝,時髦發式,不僅結婚的婦女要燙發,就連女孩子也經常燙各種時興的發式.自然,人們對這些方面的產品需求明顯增大.如各種時裝,化妝用品,燙發,護發用品等.
4),價值觀念,價值觀念,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它是文化的基本內涵,但不同的文化決定著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與價值取向.人們的物質生活離不開對精神的追求,它賦予人們社會活動一定的思想感情,形成對人生,對生活特有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它不僅是一種興趣,一種愛好,而更主要的是一種文化的表現.例如一些發達國家的日常消費品如冰箱,彩電等,對一個時期中國人來說是十分昂貴的高檔商品,許多人把這些商品看作是財富的象徵.這種價值觀念的差別,體現在人們消費活動的各個方面.
(四),各民族文化地域對消費行為的影響
1),各民族的特色消費體現著民族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深沉含蓄,表現為服裝風格嚴謹朴實,中國漢族過春節吃餃子,吃年糕,放鞭炮;元宵節吃元宵,耍龍燈;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中國其他民族如藏族的藏歷年,傣族的潑水節,水族的端節,拉祜族的擴塔節,柯爾克孜族的諾勞孜節都相當於漢族的春節,都需要有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商品.不同民族的消費習俗都是由於各自民族傳統文化所決定的,深入研究民族文化才能使廠商對市場作出正確判斷和決策,生產出適應不同民族特色的商品來
2),地域文化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和當地的歷史傳統與文化傳統密切相關,不同地域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和影響,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徵,必然對商品生產的取材,設計加工,款式造型,包裝裝璜以及商品的消費習慣產生深刻影響,形成帶有濃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商品.從中國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來看,湖南人愛吃辣椒,四川人喜食麻辣,浙江人愛吃甜食,山西人喜食醋等等習慣,都是由於當地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商品地域文化特點尤為突出,一些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商品如絲綢,刺綉,手工地毯等,不僅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弘揚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
二,西方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1),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西方人更看重獨立自我的概念,獨立自我的概念, 根植於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內在分離的理念; 追求個人和團體利益需求的平衡,在個人和團體利益之間的關繫上, 西方社會的人認為個人自由最重要,人們應該用自己內在真實的價值觀來對待生活, 群體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讓個人更好地滿足需要, 個人可以嘗試改變群體, 也可以簡單地離開它.
2),社會心理使商品消費呈現特定的現象,西方消費者青睞一些奇異,怪誕的店名,如"快樂的早晨","跳蚤"等等.
3),生活方式,文化與生活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文化規定了人們一定的生活樣式,教育人們以什麼樣的方式,方法生活,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等.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會產生較大的差異,自然會形成不同的消費心理與購買行為.例如,西方發達國家,出於生活節奏快,人們喜歡到快餐店就餐,即使是在家就餐,也是購買半成品燒菜做飯,所以快餐食品,速深食品,半成品食品非常流行,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4),價值觀念,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大多數人熱衷於生活上的舒適享受,消費支出往往超出其收入水平,相應地,分期付款,賒銷的交易形式非常盛行.人們購買大件商品,如汽車,住房等,既可以分期付,也可以從銀行借錢支付,而且借錢越多,聲譽越高.美國人喜歡掙了錢就花,不善積蓄.
5),各民族的特色消費體現著民族傳統文化,西服之所形成開口很大的基本造型與西方文化強調自由和個性解放密切相關.歐美國家的聖誕節也有特殊的消費品如聖誕樹,聖誕糖果,蠟燭,火雞等.
此外,還有很多的文化對消費者行為具有影響.
影視文化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
施瓦辛格主演的電影《毀滅者》中,影片結尾處他曾用一部手機通知了自己的上司前往罪犯走私槍械的碼頭從而洗清自己的冤屈.電話打完後,他並未關機,而是隨手將手機丟棄在一堆廢物上,這時鏡頭推向那個玲瓏小巧的手機,手機里傳來上司清脆的問聲……這部手機就是愛立信當年要推出的最新產品—768.後來隨著《毀滅者》票房飆升,愛立新自然也收效非凡.可見,作為一種商業大眾傳媒媒介,電影電視劇日益加劇了滲入廣告元素的幅度.一種原因是電影本身商業性的需要,另外就是現實生活是電影創作的現實源泉,是現實生活文化的真實而藝術地再現.再而,影視影星是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被廣大受眾所效仿,從而找到了廣告主的投放的理由.影視文化是平面廣告,電視廣告的變相反映,具有很強的商業性,可以取得良好的商業受益.
名人廣告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一,名人廣告利用名人所具有的種種特徵,可以在異常嘈雜的媒體環境中把公眾的注意力吸引到廣告信息中來.旨在使自己的商品從紊亂的信息環境中凸現出來.
二,名人的聲望在消費者知覺名人廣告時具有某種光環效應,因為名人是高貴的,值得信賴的,這種品質會遷移到他所代言的產品上,有助於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三,名人廣告有助於增強廣告信息的可信度.消費者知覺到廣告後,是否願意接受廣告的信息,還是一個未知之數.廣告要引導消費者的觀念向預期的方向變化,必須讓消費者覺得真實可信,而廣告是否可信,廣告的信源至關重要.所以廣告由誰來代言,事關重大.心理學中的態度改變理論認為,人們心目中的權威最具影響力.
四,名人廣告可促使消費者產生積極的情感.消費者對廣告的反應有認知反應和情感反應兩方面,認知反應是消費者對廣告信息的理解,情感反應是消費者對廣告信息所產生的情緒體驗.

6. 中國消費者禮俗消費有什麼文化特徵

消費者市場的基本特徵如下:

1.非盈利性。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獲得某種使用價值,解決自身的生活消費需求,而不是為了盈利去轉手銷售。

2.非專業性。消費者往往缺乏專業的商品知識和市場知識,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容易受到商家,廠家宣傳,服務態度和商品質量的影響。

3.層次性。由於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不同,所處社會階級也不同。因此消費者的需求會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

4.廣泛性。消費者市場不僅購買者人數眾多而且分布地域廣,從國內到國外,從城市到農村,消費者無處不在。

5.替代性。消費者市場除了少數商品不可替代外大多數商品都能找到互換使用的商品和替代品。因此消費者市場的商品具有較強的替代性。

6.流行性。消費需求不僅受到消費者的內在因素影響,也會受到時尚,環境,價值觀等外在因素影響。因此消費者市場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7. 中國特色消費行為典型表現有哪些

中國的特色消費行為典型表現為:
1、面子消費:送禮行為與禮品消費;
2、關系消費:公款消費;
3、「根」消費:維系血緣家族民族的動因等;
4、女性消費:從奉獻到自我的轉變等。
一、中國人的面子消費與關系消費
1、攀比消費、炫耀消費和象徵消費
攀比消費的重要前題是消費者購買某項商品並非出於物質滿足的需要,它的發生更多地來源於攀比而形成的心理落差。
2、炫耀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是指購買並突出顯示奢侈品,以證明其支付昂貴商品能力的消費行為。
3、象徵消費(symbolic consumption)指的是消費具有的符號象徵性。即消費不僅是物理或物質的消費,而且也是象徵的消費。
4、關系消費
中國人的社會中,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關系消費、公關消費及公款消費都是消費領域中不可忽略的。
5、贈禮行為,在中國人送禮的行為規范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禮品反映並表達送禮者對受禮者的地位尊重程度,而不反映送禮者的經濟能力(往往超能力送禮)。
二、中國人的根消費
1根文化深植於中國人的心理底層,影響著人們消費的方方面面,產生中國人獨特的根消費
主要包括:教育消費(對下一代)、儀式消費、節慶消費、崇拜消費
2、崇拜消費(sacredconsumption)又稱為神聖消費,是指在某種程度上尊重或敬畏地對待物品和事件,而區別於普通消費或世俗消費。
三、中國人的時尚消費
時尚是驅動消費的重大商業元素,創造出大市場的商業價值,所以,開發創造
時尚之源是國際大公司和大都市的追求目標。
四、關注當代人的休閑消費
1、中國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休閑消費也具有了大眾化的趨勢,尤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休閑消費時代特徵已經初見端倪,並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引擎。
2、在旅遊領域,2004年以來,入境、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三大市場增勢強勁。據國家旅遊局統計,2004年春節期間,全國接待的旅遊者數量和旅遊收入比2003年同期分別增長
6.4%和13.4%。「五一」黃金周期間,全國接待旅遊人數首次突破1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90億,比2002年同期分別增長19.6%和17.8%。
3、1998年底,由張藝謀導演、世界知名指揮大師梅塔指揮的大型實景歌劇《圖蘭多》的門票價格為500美元,3年後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演唱會的票價為2000美元。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近3700美元的上海,一年鮮花的消費量達4億支。

8. 文化消費包括哪些方面

文化消費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遊觀光、休閑等方面的消費。文化消費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文化消費被賦予新的內涵,文化消費呈現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眾化、全球化的特徵。
文化消費:
文化消費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選擇文化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精神需要的消費活動。它的基本特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所滿足的是消費主體的精神需要,使主體感到愉悅、滿足;另一方面是滿足主體需要的對象主要是精神文化產品或精神文化活動,如美麗的風景和感人的藝術品。但還需要通過接受教育、培訓使自身的人力資本增值等,這也正是文化消費非物質一面的體現。文化消費如同一把尺子,能衡量出一個民族的進取精神和狀態。因此,大力提倡健康的結構合理的文化消費,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費水平,是實施文化戰略的關鍵一環。

閱讀全文

與中國特色消費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讀博士多少錢 瀏覽:806
義大利的啊狄哦但噠什麼意思 瀏覽:986
印度炸全雞多少錢一斤 瀏覽:192
現在的英國酒館都提供什麼 瀏覽:316
印度空軍基地有多少人 瀏覽:819
印度農村趕集擺攤賣什麼 瀏覽:425
splen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335
中國人為什麼管印度叫三哥 瀏覽:87
中國舞前腿二級班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740
沒有越南你什麼都不是 瀏覽:221
印度地毯有哪些 瀏覽:366
印尼地震及海嘯死亡多少人 瀏覽:533
越南大學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133
印度脆卷餅怎麼做 瀏覽:259
去印尼坐飛機行李箱限制多少寸 瀏覽:56
中國哪裡出生的明星最多 瀏覽:741
如何製作印度綜合香料 瀏覽:418
中國古代有哪些巨艦 瀏覽:584
柳州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639
越南教師年薪多少 瀏覽: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