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傳統中國年,歷代都有哪些講究古人都是怎麼過的
春節是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一個幸福豐收全家團圓的盛大節日。有了它,生活似乎就有了盼頭,就有了希望,日子就紅紅火火。相反,沒有它,生活就像缺少油鹽醬醋的調味品,活得平淡無味提不起生活的興趣,所以春節是我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不可缺少的。我們的春晚才三四十年,沒有人就會覺得寂寞,更何況是流行了幾千年的春晚,更不能沒有它了。
這天晚上,京城的婦女會成群結隊地出門。其中一人拿著點燃的香燭帶路,其他人則跟在後面。這被稱為 "走百病",祈求在新的一年裡沒有傷害和責任。如果有橋,三五個婦女一起走,取杜兒之意。在城門口,婦女們會在黑暗中摸索釘子,如果能摸到釘子,就是好兆頭。這天晚上,正陽門、崇文門、玄武門整夜開放,允許人們來往。這時,年可以被視為真正的中國新年。與上面提到的 "守歲 "一樣,一般認為這一習俗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周處寫的《風土記》中也提到。"夜節初終,老少共飲,贊而散之,即歲之分也"。
在許多文人的詩詞中,也記載了除夕夜熬夜的場景。例如,蘇軾在《守歲》中寫道:"子強不寐,相醒桓哇。"在宋代,春節有很多新的形式,人們可能會選擇去餐廳。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初一那天晚上,"貴家婦女賞賭,入市觀之,酒樓宴之,狃於風氣,不笑鼓舞。
Ⅱ 外國人是怎麼度過中國年這個節日的
外國人在度過中國年這個節日的時候也會貼春聯,吃餃子,也會和家人們一起看中國春晚。春節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春節的時候也是大家和家人們在一起團聚的時候。春節也是我們國家的法定節假日,雖然我們國家的年輕人們都非常喜歡過節,但是只有法定節假日才可以放假,像很多國外傳過來的節日都是不可以放假的。
而且這些外國人也會學習中國買年貨的習慣,德國人最喜歡的中國年貨就是中國賀卡了,他們在過年的時候會買很多的賀卡,在朋友之間互相贈送。所以別再說中國的年輕人們崇洋媚外了,文化本身就是相通的,我們國家現在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非常的大。國外的傳統文化影響著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同時,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不斷的影響著外國人。
Ⅲ 中國人怎麼過年
1、春節掃塵:
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為止,漢族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掃塵日」,北方稱之為「掃房」,南方把他叫做「撣塵」。
2、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
寫春聯:春聯現在很多超市都有成品春聯、年畫、剪窗花等。其實親手寫春聯、畫年畫、剪窗花才叫過年呢。
3、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年飯」,這是春節的重頭戲。一家人,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頓飯。自不言說這頓飯局的意義。
4、看春晚、守歲:
春晚,是千家萬戶中國人的視覺大餐。語言類節目,相信是大家的最愛。其實歌劇、舞蹈、戲劇、雜技等節目也精彩紛呈。
(3)中國年怎麼過擴展閱讀:
新年的習俗:
1、初一拜祭歲神
春節俗稱「過年」,「年」古名為「歲」,古代歲首(年節)是指干支歷的立春;干支紀年法,寅月為正月,立春為歲首。
2、初二拜年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後吃"開年飯"。
3、初三燒門紙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4、初五破五俗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5、初六啟市
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過年
Ⅳ 中國各地是怎樣過春節的
老北京的春節廟會,春節,俗稱過年。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甘肅——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福建,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 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浙江省,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江蘇,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陝西,吃「五豆「,在春節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樣豆子,如大豆、黃豆、綠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這是幾千年來流傳的風俗。
東北: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廣東:年廿四,送灶君;年廿五,辦年貨;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責年;年三十,慶團年;大年初一,拜年;年初二,開年;年初三,赤口;年初四,求文昌;年初七,人日;你的家鄉有哪些春節風俗?不妨來說說。
Ⅳ 中國新年習俗
中國新年過年有哪些習俗
新年過年的習俗有:掃塵、辦年貨、團圓飯、守歲、壓歲錢、貼春聯、放鞭炮、拜年等。
新年過年不是一天,除了除夕夜,還包括年前的准備。比如臘月二十四就要掃塵,就是對家裡進行大掃除。「塵」與「陳」諧音,掃塵就是把舊的東西都清理了,晦氣掃出門,迎接新年新氣象。
中國過新年在臘月二十六左右就要置辦年貨,這可是個大工程,基本上年前的年貨准備都要好幾次才能完成。雞鴨魚肉,瓜果蔬菜,點心小吃,一樣都不能少,還有孩子大人的新衣,都是需要置辦的。
臘月三十,除夕團圓。這一天在天黑之前就要把春聯貼好,大紅的紙張,吉祥的話語充斥著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期盼。除了春聯有些地方也流行貼門神或者窗花。熱烈的色彩馬上就能把過年熱鬧的氣氛烘托出來。
中國新年習俗大家在這一天要一起准備豐盛的團圓飯,闔家團圓,一家齊聚。年夜飯要慢慢吃,從天黑入席,一直吃到深夜。大家守歲到十二點,一起放鞭炮喜迎新年。這一夜燈火通宵不滅,代表「燃燈照歲」,寓意著照歲之後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Ⅵ 中國人怎麼過春節
春節掃塵:
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為止,漢族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掃塵日」,北方稱之為「掃房」,南方把他叫做「撣塵」。春節前,積極參與到春節除塵的活動中:把自己家、父母家衛生打掃干凈,迎接新年的到來,過一個干凈、整潔、舒心的新年。
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
寫春聯:春聯現在很多超市都有成品春聯、年畫、剪窗花等。其實親手寫春聯、畫年畫、剪窗花才叫過年呢。 如寫春聯:文房四寶:紅紙、毛筆、石墨、墨盤等。小時候,給爺爺研墨,打下手,看爺爺寫春聯,真有意思。
貼春聯: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先去除舊的春聯,然後用米糊均勻的塗抹在春聯的背面,然後貼在門上。
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年飯」,這是春節的重頭戲。一家人,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頓飯。自不言說這頓飯局的意義。
其實這頓飯,無需多麼豐盛,重要的是大家交流下過去一年的工作情況、生活情況,陪辛苦一年的父母、長輩、鄰居鬧鬧磕、說說話,盡一份兒女孝道、聯絡下鄰里之間的感情。
看春晚、守歲:
春晚,是千家萬戶中國人的視覺大餐。語言類節目,相信是大家的最愛。其實歌劇、舞蹈、戲劇、雜技等節目也精彩紛呈。邊吃年夜飯、邊看春晚,頻頻傳出歡聲笑語。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共同等待新年的到來。這就叫過年吧。
放鞭炮、煙花:
過年,要有年味,還是得選擇農村老家。零點時刻的到來,每年就和父親出門放鞭炮、煙花。「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響亮悅耳的鞭炮聲中、在絢爛無比的煙花中,笑容依然美麗。這就叫過年吧。
壓歲錢
給晚輩派發壓歲錢:小朋友領到壓歲錢,肯定是最開心的了。壓歲錢的大小不論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吧。
給長輩包個紅包:給長輩包紅包,圖個吉利和喜慶,表達晚輩對長輩的一點心意。讓長輩開開心心過個年。
吃湯圓/餃子
作為成都人,現在我以吃湯圓給大家說說。湯圓有各種餡的:芝麻餡、肉餡、蔬菜餡、糖餡的。
食材的准備:糯米、肉、蔬菜、紅糖等
親手包湯圓。吃上自己包的湯圓,也許這才叫過年吧。
拜年
老家習俗,一般從初二開始,就開始走親戚、拜年了。親戚之間要經常走動走動。親戚之間經常互訪,感情才會熟絡起來。
親戚:是這世界上自己親近的人,更應該多一份關愛。
拜年禮物:提前給親戚們選購新年禮物。
逛廟會:
廟會是春節最有儀式感的地方,每年春節,也熱鬧異常。舞獅、舞龍表演,各種名小吃。在飽眼福的同時,飽口福。帶著家人去體會那純正的年味。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6)中國年怎麼過擴展閱讀: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 。
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里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