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語言是什麼
一、先秦時期
古代的雅言(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陽,然後殷代建都也在洛陽周邊。所以歷代雅言標准音的基礎就是在洛陽一帶,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洛陽話為標准音的。
二、秦漢兩朝
秦朝具體用什麼語言無法考證。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漢朝的漢語標准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
三、兩晉與南北朝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四、隋唐時期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五、明朝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准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
Ⅱ 常用古漢語詞
1.【名詞】
閬苑、瑤台:神話中的仙境。九重天:指宮廷。
綺陌:縱橫交錯的道路。九衢:四通八達的道路。
蓬瀛:指蓬萊仙境。蟠桃:神話中的仙桃。
蠻箋;蜀箋。尺素、錦書、雙魚、魚雁、鴻雁、魚中素:都是書信別稱。
彩箋:詩箋。紅箋、香箋:情書,或信箋的美稱。花箋:精美的信箋、詩箋。
錦字:代指書信。鳳箋:珍美的信紙。
結束:裝束。行頭:戲曲演員演出時用的服裝道具樂器等。泛指服裝、行裝。方言。指體貌風度。
青蘋:青萍、浮萍。浮生:人生。勞生:辛勞的一生。
榮瘁:榮辱、禍福、窮達。榮:榮耀,瘁:困病。
萍蹤:漂泊不定的生活。形容行蹤不定,像浮萍般四處漂浮。
尖新:新穎別致。斗尖新:比喻文人斗方風騷。
斗時新:趁時新。斗豪奢:爭比豪華。
紫鳳:紫色鳳凰,喻指非凡的人品。韶光:美好的時光。
關山:關塞山川。詩詞中多用來代指路途遙遠。邊庭:邊塞。
雲雨、行雲、雙鴛浦、雨跡雲蹤:暗喻男女聚合或男女合歡之意。
朝雲暮雨、雨暮雲朝:男女合歡。怯雨羞雲:羞於男女歡愛。
金縷曲:金縷衣:指唐代盛行的曲調《金縷衣》或《金縷曲》。唐.杜秋娘《金縷衣》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紫陌:多稱去京城的道路。
2.【季節時令詞】
元夜、上元:即元宵節。我國傳統元宵節是指農歷正月十五夜,它又稱上元節、燈節。這是沿襲道教的陳規。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漢文帝把正月十五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上春:孟春、初春。
上巳節:上巳【音四】,古代節日名,漢代以前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早在西周時期就已有此風俗。《詩經.鄭風.溱洧》篇里有載。每到這一天,官民都要在東流水中洗滌,齋戒沐浴,祓除不詳,名為修禊。這個節日不僅是春季衛生活動,也是青年男女相聚游春表達愛情的節日。
禊飲:古俗於農歷三月上旬巳日【三國魏後在三月三日】臨水濱洗滌,清除污垢,消除不詳,稱為禊。然後取攜帶的飲食於野外宴飲,稱為飲。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玄鳥:燕子。宿燕:去年的燕子。
社燕:指燕子春社來,春社去,故名社燕。
春社、秋社:古人與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祈求秋季豐收,曰春社;又於立秋後第五個戊日酬祭土神,曰秋社。
青律:古時以樂律與時令相配,青律為春天之樂律。
遲日:春日。更闌:夜深。鎮日、永日:整天的意思。
落梅天:指五月。
端午:農歷五月初五日,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個帶五的日子。初五是開頭的一個五,故叫端五。午,屬十二支,農歷十一月為子月。五月恰逢午字,故五月有午月之稱。五、午同間,五、五相重,所以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各地習俗不同,端午還有午日節、地臘節、天中節等名稱,它的由來說法有,紀念屈原。傳說」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祭之。第二,圖騰說。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第三,夏至說。認為,端午節起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乞巧:民間將農歷七月七日稱為乞巧節。乞巧節有地方流行少女用七根線和七枚綉花針在月下穿針、綉花的習俗。在廣州,每逢七夕,人們都會陳列瓜果及各色香花、化妝品,在月下拜祭織女。七夕乞巧,除穿針乞巧外,還有做乞巧果的習俗。乞巧果分花瓜和巧果。花瓜是雕刻各種花紋、花樣的瓜果。巧果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
中秋: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我國農歷一年有十二個月,分為四季。七、八、九三個月是一年中的秋季。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古時候因人們把每季的三個十五日分別稱為「孟」、「仲」、「季」。所以中秋也叫「仲秋」。
重陽節:指農歷九月九日。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長至、迎長:冬至日後,太陽北移,白晝漸長,宋人習慣稱冬至為長至。又稱迎長。
宜冬:古代婦女每當立春、冬至來臨,就在頭飾上書寫宜春或宜冬,表示吉祥如意之意。
Ⅲ 古代用語有哪些
中國古代稱謂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漲焙盼辶�壬��畎綴徘嗔�郵浚�鷗�派倭暌襖希�拙右綴畔閔驕郵浚�釕桃�龐襝���刂�巒砟曜院潘拿骺窨停�費糶蘚拋砦獺⑼砟曖趾帕�瘓郵浚�醢彩�砟旰虐肷劍�臻�哦�戮郵浚�接魏歐盼蹋�奶煜楹盼納劍�療�埠偶諦��釙逭蘸乓裝簿郵浚�鍆蚶錆懦險��薰嶂瀉藕�I⑷耍�睾呵浜乓顏�牛�獬卸骱派溲羯餃耍�槳�磐���怩氯撕盼曳鶘餃耍��逗潘嬖襖先耍�躔屎藕槎及倭渡�?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Ⅳ 古時請安用語
傳統請安用語有
中國古代禮儀用語:
一、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於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
二、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而是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微」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三、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1、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2、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3、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4、稱別人的神態、相貌為「風采」等。
5、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游」等。
Ⅳ 中國古代稱謂語有哪些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戰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現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於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後、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基本常識篇。
Ⅵ 古代人說話常用語有哪些
一、中國古代常用敬詞:
1、「拜」字族:
拜讀:讀對方作品;拜會:和對方見面;拜望:看望或探望對方;拜託:請對方幫忙;拜讀:讀對方作品;
2、「奉」字族:
奉告:告訴對方;奉還:對方的物品歸還;奉送:贈送對方禮物;
3、「高」字族:
高就:詢問對方在哪裡工作;高齡、高壽:指老人家年齡;高見:指對方的見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結成親戚;高堂:稱對方父母;
高足:稱對方的學生或徒弟;
4、「貴」字族:
貴姓:詢問對方的姓;貴庚:敬辭,問人年齡;貴恙:敬辭,稱對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贈:指對方贈予(財物);惠存:多用於送對方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惠顧:商家稱顧客到來;惠臨:敬辭,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令愛(媛):敬辭,稱對方的女兒;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兒子;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
7、「寶」字族:
寶號:稱對方的店鋪;寶眷:稱對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別人批評指正。呈報:指用公文向上級報告;呈請:指用公文向上級請示;
9、「垂」字族:
垂詢:稱對方(多指顧客)對本企業事務的詢問;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10、「光」字族:
光臨:稱對方到來;光顧:商家多用以歡迎顧客;
11、其它敬詞:
壁還:用於歸還對方物品;俯就:請對方同意擔任某一職務;
斧正:請對方修改文章;恭候:用於等待對方;借問:用於向別人打聽事情;雅正:把自己的書畫等送人時表示請對方指教;鼎力:用於向對方表示感謝;
華誕:稱對方的生日;海涵:稱對方寫的字或畫的畫;
二、中國古代常用謙詞:
1、「家」字族:
用於對別人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
家父、家嚴: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稱自己的兄長;
2、「舍」字族:
用於對別人稱比自己輩分低或年齡小的親屬:舍侄:稱自己的侄子;舍弟:稱自己的弟弟;舍親:稱自己的親人;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見;鄙見:自己的見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自己的見解;
5、「敝」字族:
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校:謙稱自己的學校;
6、「拙」字族:
拙筆:謙稱自己的父親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表示冒昧地請示別人:敢問:用於向對方詢問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9、「家」字族: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10、「見」字族: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6)中國古代用語有哪些擴展閱讀:
初次見面說「久仰」,分別重逢說「久違」。
徵求意見說「指教」,求人原諒說「海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求人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向人祝賀說「恭喜」。
請人看稿稱「閱示」,請人改稿說「斧正」。
求人解答用「請問」,請人指點用「賜教」。
託人辦事用「拜託」,贊人見解用「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賓客來至用「光臨」。
送客出門說「慢走」,與客道別說「再來」。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請人勿送叫「留步」。
歡迎購買叫「光顧」,歸還原主叫「奉還」。
對方來信叫「惠書」,老人年齡叫「高壽」。
自稱禮輕稱「薄禮」,不受饋贈說「返璧」。
被人幫助說「謝謝」,對方家庭叫「府上」。
自己家庭叫「寒舍」,對方父親叫「令尊」。
對方母親叫「令堂」,問道年齡叫「貴庚」。
問道姓啥叫「貴姓」,問道職務叫「稱謂」。
問道姓名叫「大名」,對方男孩稱「公子」。
對方女孩稱「令嬡」,對方妻子稱「夫人」。
Ⅶ 中國古代文明用語大全
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二、「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三、「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五、「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六、「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八、「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九、「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辭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周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令愛(媛):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兒子
��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
��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
��令尊:敬辭,稱對方的父親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台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台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
��台駕:敬辭,舊稱對方
��台鑒: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外舅:(書)岳父。
謙辭
謙辭,是人們日常交際和書信往來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謙虛的言辭,
「家」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
「舍」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戚。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小」字一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生(多見於早期白話):青年讀書人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謙稱自己;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
「老」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謙稱自己;老臉: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
「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愚」字一族。用於自稱的謙稱。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拙」字一族。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敝」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
「鄙」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另外還有寒舍:謙稱自己的家;犬子:稱自己的兒子;笨鳥先飛: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後,比別人先行一步;拋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等等
Ⅷ 古代用語大全
分享日誌
熱門日誌
中國古代文明用語大全
分享
中國古代文明用語大全
來源: 彭繼達的日誌
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二、「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三、「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五、「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六、「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八、「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九、「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辭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周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令愛(媛):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兒子
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