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五穀是指
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
關於「五穀」古代有多種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乾旱,不利於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
關於稻、麥、菽由於生活中常見,這里就不介紹了,下面主要介紹現在生活中不常見的但是在古代確實常見的穀物:
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麻:麻主要是用來農作生產的,他的莖皮,經漚制可以做繩子(麻繩),麻衣,麻紙等,很耐用。去皮後的莖,可以當柴燒,可以蓋房子,有點木質的感覺,目前皮與桿經提煉纖維,可以做宣紙等各種高檔紙。
菽: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另外,也曾有關於「五穀」劃分為「天谷」、「地谷」、「懸谷」、「風谷」、「水谷」的。天、地、懸、風、水所代表「五穀」並不一定都是糧食:「天谷」含諸如稻、谷、高粱、麥等果實長在頭頂類的作物;「地谷」含諸如花生、番薯等果實長在地面下的作物;「懸谷」含諸如豆類、瓜類等果實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長果實的作物;唯有「風谷」特殊,指玉米是通過風傳播花粉,將頭頂花粉吹到作物中節長出的須上從而結出果實的作物。
有句俗語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就是四肢,就是怕走路,怕動手幹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懶人就沒有分辨事物的本質了,變相的說一個人懶。因為古時大多數人都是農業勞作,不去勞動的人,到了農田也就不認識什麼樣子的農作物是五穀了,尤其幼苗小時候樣子有點相似。
Ⅱ 在古代,五穀是指什麼
如果你想均衡飲食,平時應該多吃谷類食物。不要吃得太精緻。很多朋友認為谷類食品的味道很差,難以下咽。平時多吃谷類食品確實對身體有好處。五穀是漢語中常用的一個詞,如五穀豐登、五穀雜粱。然而,五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一種固定的作物。
隨著時代的變遷,糧食作為糧食作物的代表,其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單就糧食安全和重要性而言,產量無疑是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來說,與精製麵粉和大米相比,粗糧的營養價值更好。粗糧中維生素b1含量較高。它能增加食慾,促進消化,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粗糧中含有豐富的鉀、鈣、鐵、鎂、鋅、硒等微量元素,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葉酸、生物類黃酮等元素,對兒童健康有很大影響。生活中一定要遵循這樣的飲食方法,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好的狀態,保證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長久。
Ⅲ 民間常說的五穀是哪五穀
「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
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相關介紹:
1、「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
2、關於稻、麥、菽由於生活中常見,這里就不介紹了,下面主要介紹現在生活中不常見的但是在古代確實常見的穀物:
3、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4、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5、麻:麻主要是用來農作生產的,他的莖皮,經漚制可以做繩子(麻繩),麻衣,麻紙等,很耐用。去皮後的莖,可以當柴燒,可以蓋房子,有點木質的感覺,目前皮與桿經提煉纖維,可以做宣紙等各種高檔紙。
Ⅳ 中國人說的五穀指是是哪五種
「五穀」中的「谷」原本是指帶殼的糧食,「谷」字的讀音其實是由「殼」的音來的。五穀在古代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而現在的五穀其實只是糧食作物的總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罷了。
稻就是加工以後的大米,米是中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因此被列為五穀之首。古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如今的河南一帶),水稻的生長與氣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需要有充足的雨量和濕潤的空氣,所以主產於南方;北方種稻有限,這里的人會用麻來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因而五穀也就產生了「有稻無麻」和「有麻無稻」的兩種說法。
黍也就是黃米,它略大於小米,煮熟後有粘性,可以用來釀酒或者做糕。美中不足的是,黍這種糧食不利於消化,因此現在基本也沒人用黍來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也就是小米,中國最早的酒就是用小米釀造的。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糧食,故以「社稷」一詞來代指國家。它們適合在乾旱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
麥有大麥和小麥之分,在古代特指小麥,用來製作麵粉。古人稱大麥為麰,它與小麥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穀物。大麥吃得最多的是藏族人民,他們所食用的青稞便是大麥的一種。
菽是豆類的總稱,但古代豆的種類沒有現在多,是以黃豆為主的。古語雲:「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
麻俗稱麻子,主要是用來農作生產的,其莖皮經漚制後可以用來做麻繩、麻衣、麻紙等,很耐用。去皮後的莖又可以當柴燒,可以蓋房子,有點木質的感覺,皮與桿經提煉纖維,可以做宣紙等各種高檔紙。
Ⅳ 五穀「黍、稷、麥、菽、稻」分別指什麼
1、稻 (dào),直桿的谷類作物。稻,按其生存環境的不同,可以分為水稻(其中的水一貫指淡水)、旱稻(陸稻) 、海稻。米,寬約2毫米,厚約1-1.5毫米;胚比小,約為穎果長的1/4。
稻是亞洲熱帶廣泛種植的重要穀物,我國南方為主要產稻區,北方各省均有栽種。種下主要分為2亞種,秈稻與粳稻。亞種下包括栽培品種極多。
2、黍,shǔ,從禾從雨。亦稱「稷」、「糜(méi)子」。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broomcorn millet]。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3、稷(jì)是一種禾本科植物,從古代就普遍種植,味甘,性寒,無毒,可以作為飯食,有治益氣,補不足,治療熱毒、解苦瓠毒,安中利胃益脾,涼血解暑的功效。在中國西北、華北、西南、東北、華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都有栽培,新疆偶見有野生狀的。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溫暖地區都有栽培。
4、麥 (mài),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子實主要作糧食或作精飼料、釀酒、制飴糖等。稈可用於編織或造紙。
5、菽是一個漢字,讀作shū。篆文寫作「尗」,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後寫作「菽」,成了形聲字,「艹(草)」為形旁,「叔」為聲旁。「菽」為豆類的總稱。
(5)中國古代穀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菽: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Ⅵ 中國古代的「五穀」指的是哪5種農作物
粟、豆 、麻、麥、稻
五 谷 史 話
萬國鼎
一、五穀是什麼
「谷」是「谷」的簡體字,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
「五穀」這一名詞的最早記錄,見於《論語》。根據《論語》的記載: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行,子路掉隊在後面,遇見一位用杖挑著竹筐的老農,問他:「你看見夫子嗎?」老農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夫子?」
親愛的讀者,你分得清五穀嗎?
五穀的意思是指五種谷。比《論語》更古的書如《詩經》、《書經》等裡面,只有「百穀」,沒有說「五穀」的。從百穀到五穀,是不是糧食作物的種類減少了呢?不是的。當初人們往往把一種作物的幾種不同品種一個個起上一個專名,這樣列舉起來就多了。而且「百」字在這里不過是用來指多的意思,也並不是真有一百種。五穀這一名詞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分類概念,同時反映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有五種。
五穀這一名詞在當初創造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沒有留下記載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解釋,是漢朝人寫的。漢人和漢以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穀裡面,比較合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穀中有麻而沒有稻,也有可能。《史記·天官書》「凡候歲美惡」(預測年歲豐歉)下面所說的作物,就是麥、稷、黍、菽、麻五種,屬於後一種說法。大概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漢人和漢以後的人對五穀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把這兩種說法結合起來看、共有稻、黍、稷、麥、菽、麻六種主要作物。戰國時代的名著《呂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紀作品)里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黍、稻、麻、菽、麥的得時失時的利弊。禾就是稷。這六種作物和上面所說的六種完全相同。《呂氏春秋·十二紀》中說到的作物,也是這六種。
很明顯,稻、黍、稷、麥、菽、麻就是當時的主要作物。所謂五穀,就是指這些作物,或者指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穀的概念在不斷演變著,現在所謂五穀,實際只是糧食作物的總名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罷了。
Ⅶ 中國自古就有的糧食,水果,蔬菜有什麼
糧食:米、粟、麥、青稞、豆。
蔬菜:芹菜、白菜。
水果:桃、李、棗。
1、大米
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
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稻穀的胚與糊粉層中含有近64%的稻米營養和90%以上的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人民的主要食品。
2、粟(小米)
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農作物之一,起源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
3、白菜
白菜是我國原產蔬菜,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據考證,在我國新石器時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發現的白菜籽距今約有6000年-7000年。
白菜19世紀傳入日本、歐美各國。
4、芹菜
芹菜,屬傘形科植物,品種繁多,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和大范圍的種植面積,是中國人常吃的蔬菜之一,其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鈣、磷、鐵、鈉等。
5、桃子
中國是桃樹的故鄉。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的句子。《魏風》所指系今日黃河以北以及山西廣大地區,園中種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為園,則表明已有一定的種植規模。
果實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頭等,核仁也可以食用。
Ⅷ 我國古代所說的五穀是指那五種糧食
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五穀即粟(稷)、豆(菽)
、黍、麥、稻
。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
俗名分別為
黃米、穀子(北方俗稱小米)、水稻(俗稱大米)、小麥(製作麵粉主要用料)、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