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博興是怎麼來的

中國博興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2-08-02 06:03:33

1. 中國最大的城市有多大的面積。

中國最大的城市是呼倫貝爾市,全市總面積25.2777萬平方千米,轄2個區,5個縣級市,4個旗,3個自治旗;2017年常住人口252.92萬人。

內蒙古自治區轄地級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以境內呼倫湖和貝爾湖得名;地勢分布呈由西到東地勢緩慢過渡,地處溫帶北部,大陸性氣候顯著。

呼倫貝爾市擁有鐵路、公路和航空立體交通網路,濱洲鐵路和301國道貫通全市,擁有海拉爾、滿洲里兩個國際航空港,已開通至俄羅斯、蒙古國及北京、呼和浩特、哈爾濱、上海、廣州等50餘條國際國內航線;對外與俄羅斯和蒙古國毗鄰,是中國唯一的中俄蒙三國交界地區,擁有滿洲里、黑山頭等8個國家級口岸。2012年7月9日入選國家森林城市,[2]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十佳冰雪旅遊城市。2018年入選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2017年,呼倫貝爾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1185.8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49.45億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56.11億元,下降9.7%;第三產業加值580.29億元,增長4.9%。

(1)中國博興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底,呼倫貝爾市常住人口252.9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82.43萬人,鄉村人口70.4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2.13%。全年出生人口2.01萬人,人口出生率7.95‰;死亡人口1.48萬人,人口死亡率5.85‰;人口自然增長率2.1‰。

呼倫貝爾市有42個民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滿族、俄羅斯族、朝鮮族、壯族、藏族、錫伯族、苗族、土家族、彝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高山族、布依族、畲族、傣族、侗族、羌族、黎族、哈薩克族、土族、白族、景頗族、佤族、納西族、赫哲族、京族、瑤族、基諾族、仡佬族、東鄉族、傈僳族、撒拉族、水族、哈尼族、門巴族、阿昌族等。

參考資料網路-呼倫貝爾

2. 博興縣歷史故事

董永
董永 東漢時人,據歷代縣志及《大清一統志》所記,均載為今博興縣人。其里
居當系縣城南5公里的董家村。
董永早年喪母,與父親董還如相依為命,以種田為生。靈帝中平年間 (184~189
年),山東青州黃巾起義,渤海騷動,董永隨父親為避亂遷徙至汝南(今河南省汝南一
帶),後又流寓安陸(今湖北省孝感市)。董永的父親病亡,無力埋葬,向人借錢1萬,
言定日後做錢主的奴僕,以身抵債。董永扶亡父靈柩回鄉,葬於城北。在返回償債途
中, 路遇一女子,願做董永的妻子。二人同至錢主家,女子一月之內為主家織絹300
匹,償還了欠債。三國時詩人曹植的《靈芝篇》單詠此事:「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
遺,舉假以供養,慵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
機。」對於董永妻的所為,民國廿四年《續修廣饒縣志》說:「抑古俠女者流之行徑」。
明嘉靖三年(1524年),鄉賢祠內即供有董永的牌位,後又在太和村建董永祠,董
氏後裔歲時致祭。董永後裔分三支,長支在太和村,存有董永影像;有一支遷居博興
縣壟注河村,故董永墓在壟注河。
【神話傳說中的董永】
董永,漢代千乘董家莊(今屬博興縣陳戶鎮)人。家貧,自幼喪母,靠自己種地勞動養活父親。董永每去田間勞作,則以小車推著父親,放到樹蔭下,並備有水罐,為父解渴,過著父子相依為命的生活。父死,無錢治喪,永便自賣其身以葬父。後人傳為佳話,擁永為孝子楷模,列為二十四孝之一。為宣傳之需,將董永作為文學創作題材,並加以神化,遂有董永至孝、感動天地、仙女助織還債的故事。傳至現在,膾炙人口,婦孺皆知。
董永與七仙女的美麗傳說傳承至今,影響、熏陶了一代代的華夏兒女。有關這一傳說的著作也不斷出現,如孝感市董永傳說研究會編寫的《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曉黎、巫玉編寫的《董永與七仙女》,周濯街編著的《七仙女正傳》、立波編著的《天仙配》等等。
著名演員胡歌曾在《天外飛仙》中飾演董永。並獲得好評。
胡歌版董永又叫童遠,地瓜。]
董永與七仙女考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可謂家喻戶曉。1950年,這個傳說有賴於安慶拍攝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而大揚於天下,黃梅戲是產生於安徽省安慶市的主要地方戲曲。2002年10月26日中國郵政局發行的一套郵票《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更是擴大了這個傳說在當代生活中的影響度。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傳說中的兩個主人公董永與七仙女的來源則不甚清楚,一般認為故事成型於戲曲勝地懷寧黃梅山區流行的傳奇《董永遇仙》。董永一角是來源於歷史人物還僅是傳說人物?唐宋以來,博興、廣饒、孝感、丹陽、東台、通州、蒲州、河間等地都稱有董永遺跡,可見人們並不認為董永是可考的歷史人物。至於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將之混同為織女,到頭來,董永與牛郎之間的關系便難以理清。
董永遇仙傳說發生於東漢中葉,支持這個結論的可靠材料過去只發現了三條,第一條見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東嘉祥縣境內的武梁祠石刻,該石刻上有董永孝養父親的畫像,但是畫像中還沒有出現仙女的蹤影。第二條是魏曹植樂府詩《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第三條見於東晉干寶《搜神記》卷1:「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個女子,那女子要與他成親,董永推脫不了,便一同來到主人家。婦人「能織」,「一旬織縑百匹」。幫助董永償清債務後,便與之告別了。臨行之時,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償債爾。」
其實,董永是實有其人的。筆者發現,歷代史料中至少記錄了四個名叫董永的人。第一個董永記在《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個叫做董忠的人,因為告發別人的一個陰謀而立功,被漢宣帝封為高昌壯侯。後來他的兒子董宏、孫子董武又相繼為侯。西漢末年,董武為王莽所廢。幸運的是,27年之後,東漢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復封被王莽所廢的西漢故侯時,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孫)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漢書》明確記載,董永生活於「千乘」(今山東青州,即高昌侯國所在地),與《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漢董永,千乘人。」因這條材料記在《表》中,且非常簡略:「侯永紹封」,歷來不為人所知。第二個董永生活在東漢末年。最早記下這個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見於南宋人婁機所撰的《漢隸字原》卷1:「孟郁堯廟碑陰。碑雲:刊碑勒諜。碑皆載仲氏父祖兄弟子孫所歷所終之官,獨有一董永為異姓。」若此碑文所錄不誤,可以確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東曹縣(濟陰)之地有一位大約五十上下的鄉紳董永其人。第三個董永在唐代,《新唐書·孝友傳》記載河間有一個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個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傳》的傳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親叫董永。
以上四個董永,只有兩漢之間的那個董永最有可能是傳說主角的歷史原型。董武被廢後不久,正逢亂世,山東猶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艱難自不必說,即所謂「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所謂「遭」家貧,只能說明原先董永並不家貧,後來因發生變故,所以致貧;如若原就貧寒,父老豈有「遺財」?董永在貧寒中能「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體現。
高昌侯董永與傳說中的董永之間至少有五點重要的吻合之處:(一)二人姓名相同。(二)從時間上看,前者與武梁祠壁畫,曹植、干寶的記載均不矛盾。(三)從地點上看,前者與武梁祠畫像題記、干寶《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皆為「千乘人」。(四)二人都與「孝」有關。盡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筆者的推測,但「孝」作為高昌侯的傳家寶卻是史實,所以這種推測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條件有相似之處。高昌侯董永在父親被廢之後、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貧寒生活經歷;傳說中董永家境本來似乎不貧,後來才破財。因此可以認為,董永遇仙傳說極有可能是以兩漢之間的歷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實為材料,雜糅東漢時期的神仙觀念而形成的。因後人不知它的歷史淵源,所以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失真,以致到了東晉時,干寶只聽說董永「少偏孤,與父居」的故事,而對他的家世則一無所知了。
至於七仙女,曹植之詩稱她為「神女」,《搜神記》中她自稱「天之織女」。而在《搜神記》成書的東晉時期,牛郎織女的傳說已經成熟並得到廣泛的傳播。今存晉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傳說材料幾乎是空白,也許正好說明牛女傳說的巨大影響抑制了董永傳說的傳播。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既然牛郎已經與織女結緣,那麼董永怎能再與之結為夫婦呢?
敦煌殘卷《董永變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獻。變文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織女已經從一個演變成三個了!董永的兒子董仲長到七歲,受人羞辱,要找母親,一個道士孫賓告訴他說:「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織女變成三個的契機,一方面是為了與牛女傳說劃清界線,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為依據的。織女星本有三顆,位於銀河岸邊,三星呈三角形排列。雖然有了三個織女,到底還不能與牛郎之妻截然分開,也不能確認哪一個織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這個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
明代人所編的一部載錄宋元舊話本的小說集《清平山堂話本》在中國早已失傳,20世紀初由日本傳回國內,書中保存著一篇完整的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董永的兒子董仲舒為了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道:「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葯,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從此之後,明清以來的各種地方戲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織女一下子變成了七位,那麼在天上,她們又是什麼星宿的化身呢?
筆者發現,在中國古代星象學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組:北斗七星、紫微垣華蓋七星、太微垣常陳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東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車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軫宿青丘七星。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東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勸蠶也。」(《晉書·志一》、《隋書·志十四》)、「扶筐七星,為盛桑之器,主勸蠶也,一曰供奉後與夫人之親蠶。明,吉;暗,凶;移徙,則女工失業。彗星犯,將叛。流星犯,絲綿大貴。」(《宋史·志三》)
得名較遲的「扶筐七星」,首見於《晉書》,而《晉書》、《隋書》均為唐人所修,則此星大致得名於六朝之後。唐宋時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確,為人間桑蠶、紡織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圍如採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還說:「織女足常向扶筐,則吉;不向,則絲綿大貴。」元人所修的《宋史》對之記錄甚明,可知當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蠶之功能在民間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傳》正出於宋元之際。可知,扶筐七星的紡織功能及吉凶預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這種民俗認定與宋元話本《董永遇仙傳》中首次出現七仙女身影在時間與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後,民間觀念中織女與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傳說與董永傳說則自然分離開了。
不過,今天民間觀念中的所謂「姑兒星」,其實指的是昴七星(昴星團),但在唐宋時代,這種觀念還沒有形成。唐代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說:「昴七星為髦頭,胡星,亦為獄事。明,天下獄訟平;暗為刑罰濫。六星明與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搖動若跳躍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見,皆兵之憂也。」可能是,後來人們因為找不著「七仙女」的星宿身份,便將之附會到看上去擠成一團的昴七星身上。
【董永和七仙女的兒子】
董永和仙女生的兒子,《董永變文》叫董仲,《董永遇仙記》改為董仲舒,明代《董永寶卷》叫董震清,「輓歌」《槐陰記》也叫董仲舒,評講《大孝記》叫仲書,其弟(賽金生)叫仲遺,彈詞《槐蔭記》叫天保。仲書其實就是仲舒。董仲舒是漢代大儒,生於河北,對漢武帝「黜百家,獨尊儒術」起了很大作用,也是漢代「以孝治天下」的積極主張者和推動者。把董仲舒說成董永的兒子,是可笑的,但這正是這類講唱文學作品的特色。更有意思的是,到戲劇文學出現,給董永當兒子的還加上了東漢末年的董祀、董卓、董奉等多人。董卓是大奸臣,歷來是反派人物,豫劇《張七姐臨凡》卻讓他做了董永的兒子。還有的說董永的兒子小名叫祀,官名叫仲舒,把前漢、後漢的兩個名人捏在一起。
董永的出生地也是這樣。按《搜神記》,董永是千乘人,可是沒有一部講唱文學和戲劇文學說董永是古千乘、今山東博興人,全部是由作者虛構的。話本《董永遇仙記》說是「淮安潤州府丹陽縣董槐村」,《董永寶卷》說是「祝州府萬陽縣普州村」、「輓歌」《槐陰記》說是「黃州孝感縣杏花村」,評講《大孝記》說是「湖廣黃州府麒麟縣董家村」,彈詞《槐蔭記》說是「湖廣潤州丹陽(後改孝感縣)董家村」。最近在舊書攤上買到一個名為《董永賣身》的手抄本,開頭敘董永的身世:「昔日有個董治普,家住胡(湖)廣得(德)安府,端陽縣內落下戶,生下董全生董清,董清又生董彥珍,五輩玄孫叫董永……」有籍貫,有祖孫五代的名諱。這還只是很小一部分。文學作品給董永虛構了一個籍貫,正好跟一些地方的地名相同,他們便以為董永真的是在那裡出生。董永是大孝子,人們把他說成本地人,就是給自己增光。即使講唱文學和戲劇文學中沒有提到,一些地方誌也會把董永說成本地人。這是另外一些縣志說董永是本地人的來由。
【游戲中的董永】
游戲人物,是韓國街機游天罡超人中的角色
不同版本的角色名
韓國版:董永(韓文)
歐洲版:DONG-YONG
日本版:董永
台灣版:董永
中國大陸版:漢董永
美國版:DONG-YONG
西班牙版:(不詳)
官方資料:董永原是董家村人,人族、妻春喜。在路上與紫兒發生武力沖突,紫兒失手打死春喜,故董永和紫兒是宿命敵人。

3. 博興縣屬於哪個市

博興縣
屬於
濱州市
,博興縣的
興福鎮

中國廚房
設備之鄉

4. 中國哪個城市最大

最新的解釋是:淄博

武漢是中國城區面積最大的城市,這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大的城市.
而面積最大的城市在中國,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市.

因為在世界范圍內,對"城市"的定義,是:只有城區,才能算是城市面積,而在中國的城市中的農村,在世界上的評價是:農村不是"城市"的一部分,那叫"農村面積".

因此有人說淄博是中國最大的城市,這個說法還可以這樣解釋:從建國到1983年期間,淄博沒有"縣",下轄張店,淄川,博山,周村,臨淄五區.又由於此城市的特殊歷史,每個區都有自己不同的城區,稱為"梅花城市".這樣看來,淄博的確是中國城區面積最大的城市,在1981年的城區面積就比如今的武漢大.
1983年後,桓台撤鄉立縣,而後又在1986年另立博興,鄒平二縣,從而次於武漢,北京,為"中國第三大城市".其實,淄博現轄5區6縣,那6個縣基本都是城鄉結合的,說是城區也行,說是農村也行.這是由於淄博市特殊的城區分布造成的.所以在某些學者看來,淄博,才是中國最大的城市.

5. 中國最大的城市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第一大的城市。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郵政編碼:200000,長途區號:021。上海位於北緯31°14』,東經121°2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千米,東西寬約100千米。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千米,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千米。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2004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52.39萬人。上海散居著39個少數民族及少數未識別的民族,約有5.3萬人,佔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滿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戶籍登記人口1360.26萬人,比上年增加7.87萬人,增長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戶籍總人口1368.08萬人。
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預計達到1900萬,這意味著上海常住人口容量還有120萬左右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約24萬左右。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氣溫17.5℃,日照1778.3小時,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決定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在上海的氣候下,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潔白如玉,晶瑩皎潔,開放時朵朵向上,溢滿清香。選擇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市標
上海市市標1990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區劃沿革

6. 中國城區面積最大的城市

現在中國城區面積最大的城市〖武漢〗

有學者說是淄博.
淄博在公元前990年到公元前211年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無論是面積,人口,發達程度等等等等.
中國歷史上,曾經是世界上完全最大城市的有:淄博(779年),西安(221年),洛陽(40年),北京(134年).

現在來說

武漢是中國城區面積最大的城市,這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大的城市.
而面積最大的城市在中國,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市.

因為在世界范圍內,對"城市"的定義,是:只有城區,才能算是城市面積,而在中國的城市中的農村,在世界上的評價是:農村不是"城市"的一部分,那叫"農村面積".

所以,說淄博是中國最大的城市這個說法還可以這樣解釋:從建國到1983年期間,淄博沒有"縣",下轄張店,淄川,博山,周村,臨淄五區.又由於此城市的特殊歷史,每個區都有自己不同的城區,稱為"梅花城市".這樣看來,淄博的確是中國城區面積最大的城市,在1981年的城區面積就比如今的武漢大.
1983年後,桓台撤鄉立縣,而後又在1986年另立博興,鄒平二縣,從而次於武漢,北京,為"中國第三大城市".其實,淄博現轄5區6縣,那6個縣基本都是城鄉結合的,說是城區也行,說是農村也行.這是由於淄博市特殊的城區分布造成的.所以在某些學者看來,淄博,才是中國最大的城市.

7. 博興的歷史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
董永與天仙女的故事,經過歷代文學作品的加工宣染,在我國廣為流傳,近兩千年來有口皆碑,經久不衰。,作為一個平民布衣出身的孝子,不但群眾愛戴,視為楷模;而且一些文人也在詩詞、戲曲中加以歌頌,引為重要的創作素材。如曹植的《靈芝篇》、元雜劇《織錦記》、《百日緣》,後來的黃梅戲《天仙配》等等,都取材於董永與天仙相配的故事。可見,董永其人在我國的影響何等久遠和廣泛。
尊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 良傳統,也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董永,對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對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那麼,董永是文學人物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其故里何處,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的。
董永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出現的歷史人物。他生活在漢代,至今已兩千年左右。漢朝建立以後,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思想領域中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由於統治階級極力地推廣和倡導,作為儒家學說的核心——孝,成為社會生活中各階層普遍遵循的道德規范,直到東漢乃至後代,其影響也是相當深刻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出現象董永這樣的孝子,是很自然的,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現存的資料也證實了歷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實性。山東省嘉祥縣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歷史文物就向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層右數第三個畫面即刻董永鹿車載父,田間勞作情景:樹下一鹿車,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間勞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於車上,左手執鳩杖,右手前伸,似是指點董永勞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為董永,右手執農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邊有一獸,體態粗壯,大耳如扇,長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橫一圖案,有翼,有花紋,作飛舞狀,當是一鳥。《越絕書}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此即「象耕烏耘」之意,內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畝」,田間勞作的形象注腳。
武氏墓群石刻,也稱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東漢時武氏家族的墓地。清代陸續出土。武氏一家,是東漢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世代為官,勢力煊赫,家財宏富,故有條件修建富麗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據其石闕銘文記載,建於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數十年落成,竣工至遲不晚於公元200年。墓群石刻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武氏祠的石刻畫多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荊軻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殺三士等。其修建時間,與董永同代,時間甚近,而且點明了董永的故里,證實董永確為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證。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畫面的內容,與一些文字記載是一致的,故董永實有其人是可信的。
三國時期,魏曹植在《靈芝篇》中也寫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這是我國最早取材於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藝作品。可見,遠在三國時期,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
西漢末年,劉向的《孝子圖》亦有董永的記載。此書已亡佚,有關董永故事的記載僅見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覽》的引文。《太平御覽》引文如下:「前漢董永,干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有人以為劉向為前漢人,他怎能予知有後漢呢?懷疑《孝子圖》系後人偽托。《法苑珠林》卷六二對《孝子圖》的引文稍有不同:「董永者,少偏枯,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於富公以供喪事。……」此段文字與《太平御覽》所引《孝子圖》不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法苑珠林》的引文中沒有「前漢」二宇,這就不好說《孝子圖}為後人偽托。《南史》卷二十二中有這樣記載:「慈字伯寶,年八歲,外祖宋太宰江夏王義恭迎之內齋,施寶物資所取,慈取素琴、石硯及《孝子圖}而已。」可見南北朝時尚有此書,如果說只有對董永的記述是後人妄增,似乎證據不足。《太平御覽》引文中的「前漢」二字,是否為當時編者不慎誤增,也不無可能。劉向是西漢末年人,如果《孝子圖》的記載是真實的,那麼董永當是西漢人,再說《孝子圖》即使是後人偽托,也是比較早的,亦有重要價值。
東晉史學家干寶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記》里。他根據民間傳說,經過加工整理,寫成了《董永》篇:「漢董永,干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首段文字與《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圖》如出一轍。後邊就是董永葬父後,道遇仙女,求為妻,俱至錢主,十日織縑百匹,助永還債,事畢,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經過干寶的加工已比較完整豐滿,其情節、人物,都有所發展,為後來的戲曲等文藝創作取材所本。
一些辭書和類書也大量地記載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見錄》收有董永,並載「東漢董永,青州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把董永列為我國歷史名人載入。在「董永」條下載曰:「董永,後漢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後徙安陸……」此處增加了「奉父避兵」南遷之說。
《蒙求》一書,也收有「董永自賣」,舊注雲:「漢董永,少失母,養父,家貧佣力。至農月,以小車推父置田頭樹蔭下而營農作。……」這里對歷史上實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台灣所編《中文大辭典》對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態度。文字與《中國人名大辭典》基本相同。
明代「記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錄》一書,收錄了董仲其人,並說董仲為董永之子。《辭海》介紹《尚友錄》是「匯編歷代人物小傳」。 (中文大辭典》介紹《尚友錄》說.「古來人物略具於是,以較史籍易於檢查,舊時多樂用之」。
被稱謂「一方之信史」的地方誌也大量地在「人物誌」中記載了董永其人。如山東省《博興縣志》、《樂安縣志}(今廣饒)》《魚台縣志》、湖北省《孝感縣志》、江蘇省《東台縣志》等等,都將董永列為歷史名人載入。所載董永故事多與《搜神記·董永》大同小異。固然,舊時修志有亂拉歷史名人的弊習,但這樣廣大的地區,都將董永視為歷史人物載入志中,肯定了歷史上確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視。
以上歷史文物、類書、辭書以及地方誌等資料,都肯定了董永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資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對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態度。如《辭海》即認為董永「是文學故事人物」。歷來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董永其人正吏無載。我們認為,在封建社會里編寫的正史,主要是為封建統治者尤其為統治者的最高階層樹碑立傳的,就是郡守、縣令等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難爬進正史的門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縣武氏家族,世代為官,尚且不見正史,何況董永一個平民布衣,正史無載,這並不奇怪。歷史上正史無載的人物豈可勝數,若以正史無載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難免有偏頗之嫌。
董永故事屬神話傳說。誠然,董永故事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也不能成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歷史上,我國勞動人民往往將自己敬仰、愛戴的歷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編成神話故事加以傳播,以勸化人們積德向善,也表達了人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敬愛之情。而有些民間傳說,也往往是根據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經過藝術加工成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陰曹、關公顯聖等等,都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可誰又能否認他們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呢?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董永故事帶有神話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實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賴這浪漫的民間傳說,才流傳下來的。
董永既然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那麼,其故里何在呢?諸說基本相同。東漢時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畫面就點出「董永,千乘人也」。另外,《孝子圖》、《搜神記》、《中國人名大辭典》及《中文大辭典》也都點明了董永是漢代千乘人。干乘始於戰國時期,「以齊景公有馬千乘,常獵於此而得名。」在漢代為郡,縣名。干乘郡與干乘縣其治所均在今高青縣境東部,東鄰今博興縣。
高青縣現存志書中,均無有董永的記載。《博興縣志·人物誌)中載:「董永墓在今崇德社(今陳戶鎮)去墓數里有董家莊,永故宅也。」董家莊在今博興縣陳戶鎮,位於縣城北二十餘華里,西去漢千乘縣城遺址三十餘華里,在漢代屬千乘郡干乘縣地。董家莊即董永故里,博興縣志所載與上文辭書、類書、武氏祠等諸說是吻合的。
董家莊原有董公廟,《山東通志)說「董公廟在城(今博興縣城)東北三十里祀董永」,即指此也,今廟已不存。《通志)還說:「仙孝祠在西門內,祀漢孝子董永。」仙孝祠建於何時不詳,明代王為邦《仙孝祠記,中說:「本邑在董仙舊址,當日窘身葬父、神女助織,孝聲至今著也。我侯建祠繪象……」。文中,我侯,即指當時博興縣知縣翁兆雲。原祠已圮,明代知縣翁兆雲重修。康熙四年博興知縣蔣維藩又重建,現已無存。康熙五十八年《博興縣志》載,董永墓在崇德社。今屬陳戶鎮,原有墓碑,因日久年深,碑已不存。民國二十五年縣長張其丙重立墓碑一塊。此碑尚存。
以上資料,充分證實了博興縣陳戶鎮董家村即漢孝子董永故里。盡管舊的地方誌有亂拉名人的積習。但是,一些縣志仍然肯定了董永原籍為山東省博興縣。如山東省的《魚台縣志,載:「董永墓,舊志載,治西南三十里。按「董永,青州博興人,流寓德安,佣身葬父,感仙姬為偶事膾炙人口,雖婦人女子咸能言之,而葬魚台無考。」這里肯定了董水為博興縣人。再如湖北省的《孝感縣志》載:「董水,青州干乘人,今山東博興縣。……」一九八三年,孝感地區編寫的《孝感地區概況)在「著名人物」欄中寫道;「董永,東漢末,青州干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因黃巾起義,由山東流寓今湖北孝感……。」孝感市於一九八四年在市內所建「董永公園」中,在「孝子祠」前介紹說:「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董永故事在湖北孝感縣流傳甚廣,影響頗深,並建園立祠紀念他。但是從《孝感縣志》到《孝感地區概況》,只說是董永由山東流寓孝感,都肯定董永原籍是山東省博興縣。
當然,把董永說成本邑名人的地方誌亦有之。如清雍正年間的《樂安縣志》(今山東廣饒縣),即把董永視為鄉賢。,該志「古跡」篇中載:「董永祠,在城西太和庄,去家甚近,子孫至今承祀不乏。」查志中所說董永祠位於今廣饒縣西部,在漢代當為利縣地,而利縣屬齊郡,而非干乘郡。廣饒縣到隋代始僑置干乘縣,比董永生活的年代晚了五百多年。說董永故里在今廣饒縣,顯然無據。再如江蘇省《東台縣志》載:「董永,西溪鎮人。」所載董永故事基本引用《搜神記》原文,只是改「千乘」為「西溪鎮」。並說「今西溪鎮永與父墓並在。」但志書的編者又在後面的按語中寫道;「永事見《太平御覽》所引劉向《孝子圖》,其辭雲:董永千乘人,……今向《圖》不傳,史家亦不著於錄,而千乘郡乃今山東青州府北鏡,何以又為縣之西溪人耶?」志書的編者對董永為西溪人的說法就提出了異義,持否定態度。這一說也難以自立。
綜上所述,董永故里為山東省博興縣已無疑問。但是,清道光二十年《博興縣志}的編者沒有進行實地考查,以為舊志董永墓一說在崇德社,一說在龍河窪,而對董永故里博興提出了質疑。經實地考查,博興縣境董永墓只有一個,其地當時屬崇德社(現陳戶鎮),而群眾習慣上稱為龍河窪,是同一地點兩個名稱。該志中此謬誤,是由當時志書編者的淺陋和粗疏造成的。
董永的傳說遍布我國數十省,董永遺址與紀念物,如董永墓、董永祠、董公廟等等,也不勝枚舉,尤其江淮地區,流傳更廣,影響也頗深。
既然董永故里在山東,那麼董永的傳說何以在江淮地區有如此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呢?董永是否曾經南徙,眾說不一。《中國人名大辭典》主張董永曾經南徙,其「董永」條下載曰:「後漢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後徙安陸……」《中文大辭典》亦采此說,「董永」釋文與《中國人名大辭典》相同。這里只說「奉父避兵」,沒有說明董永南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縣志}載「董永,青州干乘人,今山東博興縣。早喪母,漢靈帝中平中,黃巾起,渤海騷動,永奉父來徙……」清光緒五年《孝感縣志》又照漀潬??X?搬了此段文字。這里「避兵亂」的年代和歷史背景比較明確,「兵亂」指黃巾起義。然而,黃巾起義暴發於東漢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修建時間晚了三十多年。董永是不可能在黃巾起義時流寓安陸(今孝感)的。現尚未見到其他資料有董永南徙的記載。但並不完全排除董永有南徙的可能。
董永故事所以在江淮流域流傳甚廣,只據現已掌握的資料從其流傳的過程進行考查。其故事的傳播,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漢代,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以「孝」教化其民,作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為人們道德上效仿的楷模,很快流傳開。董永故事首先在山東流傳,繼�!F<�!DA��!D3%G1饔!F2�!E3%GE!AA�!AB頡�!A3%G9%B@�!AB%GA!A1�%GF!E9%GF!D8%GE�%GA�%G4!B9%G8!BA石刻中的董永畫面,三國魏曹植的{靈芝篇》,即是董永故事在山東繼而在黃河流域傳播的反映。在三國以前,尚未見到江淮流域有關董永故事的記載。
東晉時期,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內襲,黃河流域戰亂頻仍,長期分裂,社會極不安定,大批士族和平民相率南遷,到長扛流域定居下來。這樣,也就將董永的故事帶到了我國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董永故事也就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廣為流傳。《搜神記·董永》,亦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這應是董永故事流傳的第二個階段。
南朝劉宋建立以後,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劉劭殺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歷史上稱其為「元兇」。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劉駿起兵討劭。因劭弒父,劉駿以「孝」為號召,收買人心,兵力大盛。劉駿沿江東下,到達新亭(今南京南)即位,其年號也以「孝」名,為「孝建」,死後謚號「孝武帝」。劉駿凡二十八子,其「字」也以「孝」排,如孝師、孝德、孝良、孝烈、孝貞、孝善、孝英……等。由於劉駿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提倡孝道。所以,為「諸德之本」的孝在社會上蔚然成風。就在孝建元年,析安陸置孝昌縣(後改孝感),亦倡孝之意。作為孝子出身的董永,當然地成為社會上最受推崇的歷史人物之一,董永故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董永墓、董永祠、董永廟等有關董永的遺跡和紀念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相繼出現。由於南朝宋的統治者以行政手段進行倡導,所以董永故事流傳之廣,影響之深,董永遺跡、紀念物之多,都超過了黃河流域。

閱讀全文

與中國博興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最大謊言是什麼 瀏覽:503
英國在中國殖民了多少 瀏覽:200
印尼鱷魚輪胎怎麼樣 瀏覽:246
印度媳婦說印度真名叫什麼 瀏覽:578
越南沙巴有哪些民族 瀏覽:79
印尼語嘎嘎嘎什麼意思 瀏覽:492
伊朗疫情怎麼傳入最新通報 瀏覽:137
英國使團有多少人來中國 瀏覽:40
義大利發生火災是什麼時候 瀏覽:955
義大利金頂獎是什麼 瀏覽:645
同志在中國有多少 瀏覽:180
義大利的衣服店是什麼樣 瀏覽:843
如何養中國海棠 瀏覽:630
義大利滑板車補助怎麼申請 瀏覽:109
為什麼伊朗出口石油有很多欠款 瀏覽:384
到印尼馬古魯省需注意什麼 瀏覽:131
英國碩士留學多久收到回信 瀏覽:327
英國街頭有多少個會中文 瀏覽:266
英國靈活用工率是多少 瀏覽:96
伊朗為什麼設最高領 瀏覽: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