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地緣戰略的內容
中國未來在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形式
中國處於亞洲大陸的東部,與多個陸地國家為鄰。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古代中國之所以能在少數民族部落和外國的輪番進擊下生存並保持中央大國的地位,關鍵在於中原發達的技術和文化。這種發達的技術使得中央政府在競爭中保持主導的優勢。
按照國際關系學的理論,一旦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國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兩個國家本來存在比較具體的現實的沖突的話,那麼兩國想要進行有效的合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於中國來說,同俄羅斯有著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著現實的邊界沖突,同日本在釣魚島、在地區事務的諸多方面都存在爭議。使得亞洲地區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1)中國地緣局勢如何擴展閱讀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從戰爭走向和平唯一的一個文字的保證就是《停戰協定》。因為正常來講,《停戰協議》之後應該再有一個《和平協定》,但是60多年一直沒有簽署這個《和平協定》。現在南北雙方就靠《停戰協議》這一紙文書,如果這一紙文書再沒有保障了,就等於重新回到戰爭狀態了。
陸權論
1904年,英國地緣政治學鼻祖哈爾福德·麥金德發表了「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創立了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理論。他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樞紐地帶,是其為世界政治的樞紐。1919年,又將「樞紐地帶」的概念修改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heartland)」,並且把歐、亞、非三大陸統稱為「世界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緣政治
㈡ 當前我國地緣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
(1)祖國統一面臨嚴峻形勢;
(2)海洋權益存在復雜糾紛;
(3)邊界爭端尚未全部解決;
(4)少數分裂勢力影響邊疆安全穩定。
地理角度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緣環境的特殊性將長期制約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改善。一是邊界線漫長,由於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敵入侵。二是強鄰之多為世界罕見,給我國安全造成了巨大壓力。三是眾多鄰國中某些仍與我存在領土領海爭端,使我周邊安全環境存在不確定因素。四是多個熱點並存,使我國安全面臨不同程度的威脅與挑戰。
社會角度不利方面:
(1)美國對我實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不斷插手我周邊地區事務,對我國安全構成了最大威脅;
(2)我周邊某些國家不斷加強軍事力量,增大了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3)「台獨」和民族分裂活動的存在使我國面臨嚴峻的反分裂和維護穩定的斗爭;
(4)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日益突出的經濟安全問題。
㈢ 如何認識我國地緣安全形勢700字作文
一、大陸東緣,海陸中心。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亞,南與東南亞、大洋洲相望,在東方版世界地圖上,恰好位於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圖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這樣的海陸兼備又與歐洲、北美拉開距離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國便於與世界交往,又有條件成為世界的重要發展極。
二、緯度適中,適於發展。
在地球上,中緯度地區是最適合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地區,歷史上強大的國家也都誕生於中緯度地區,緯度過高或者過低,都不適於產生強大的國家。而我國大部分國土恰好都位於中緯度地區。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課本上介紹過,我國的地理形勢,西高東低,大致分為三級階梯。
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我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匯流入海,在東部廣闊的沖積平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和發達的經濟。
北邊西伯利亞高原、蒙古高原,西邊青藏高原、西南雲貴高原圍成的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客觀上促進了形成統一的國家,阻擋了來自亞歐大陸西部、中部的外敵入侵。
東面和南面綿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港口,又適合開展對外貿易。
但同時,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礙了對外經貿交流和運輸通道的建設,在海上通道也必須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等有限的幾條通道。
㈣ 結合當前國際形勢,談談我國地緣環境狀況
我國地緣環境狀況:
1)我國是邊界線較長、相鄰國家最多的國家之一;
2)我國周邊人口眾多、是世界上大國最集中的地區;
3)我國周邊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織,安全環境復雜。
4)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緣戰略的交接處,既受其他大國關系的影響,又影響其他大國關系。
㈤ 我國面臨著怎樣的地緣政治和戰略壓力
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戰略環境:
中國是位於東半球歐亞大陸東部的國家,面臨太平洋,陸海兼備。中華民族存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區域內,即北邊是冰天雪地的荒漠,西北是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西邊是號稱世界屋脊的微微大山,西南是難以通過的深山老林,叢東到南則是弧形的汪洋大海。 因此在中華民族那裡形成並強化了中華民族整體的「大一統」思想,中國擁有十五個陸上鄰國,六個海上鄰國,陸地邊界有2.2萬多公里,海岸線有1.8萬多公里。這意味著中國的地緣安全變數大,遇到麻煩的幾率高,解決邊界問題的負擔重。另外,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外加一個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美國。它是中國東面海上最大的「鄰國」。
從國家的安全的角度分析,中國是世界上陸海鄰國最多的國家,這些鄰國中有超級大國,軍事大國,經濟大國,地區大國,而且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經濟水平以及內外政策各不相同,難免發生矛盾。筆者認為,中國的和平發展與發展所執行的政策,主張與世界共贏,加強互信合作,促進共同安全。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發展周邊關系,建立睦鄰友好的地緣政治關系,爭取為我國的和平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一)中國位於全球以及歐亞大陸與世界海洋的交匯邊緣地區
1、從全球的角度看,中國是位於東西世界政治地圖的基本中心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
2、從歐亞大陸地緣戰略區域和世界海洋太平洋地緣戰略區域的角度,中國是「世界陸海的主流匯合」與「海權與陸權」之中的邊緣地區,成為陸地大國與海洋大國雙方爭奪的對象。 (二)21世紀中國地緣戰略環境
21世紀初,亞太地緣戰略環境雖然有多種變化趨勢,但其中最根本的趨勢是亞太正在迅速崛起為全球政治、經濟與實力中心。國際上甚至有人據此推斷21世紀將是「太平洋世紀」。如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最近就曾預言:「過去屬於歐洲,現在屬於美國,未來則屬於亞洲。」
亞太加速崛起為世界經濟、政治與實力中心對中國而言,既充滿機遇,也充滿挑戰。 就機遇而言,亞太崛起與中國崛起同步,中國的崛起是亞太崛起進程的一部分,而亞太崛起則為中國崛起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
㈥ 我國地緣環境的特點和狀況是什麼
我國地緣環境的特點:地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鄰國眾多,邊境線漫長,大國集中
我國地緣環境: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
1、三面陸地,東面海洋。陸地三面北邊是荒原和冰凍之地,西邊是戈壁、沙漠,南邊是崇山峻嶺、大河和熱帶雨林,在歷史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
2、陸海兼備,陸地邊界和海岸線漫長。陸地邊界全長約2.2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84萬公里,另有島岸1.4 萬余公里,海岸線總長超過3.2 萬公里。
3、地緣戰略地位重要。現在社會隨著海陸交通的發達,東面和西面已經分別成為中國經濟和能源的戰略要地,處於對外交流的前沿。
4、大國眾多。三面陸地、一面海洋面對十幾個鄰國,其中日本、俄國、印度、韓國等均為世界大國或中等強國,與我國存在各種領土、領海和資源明確或潛在的爭端,整體地緣環境不容樂觀。
(6)中國地緣局勢如何擴展閱讀:
南海爭端
南海爭議的核心是南沙島礁領土主權爭議和南海部分海域的劃界爭議。按照國際法的規定,國家對海洋的權利基於大陸,即海權基於陸權。
整個南中國海海域的面積為350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海九條斷續線之內,中國主張擁有主權、管轄權的海域面積為200多萬平方公里。
南海周邊國家侵佔南海諸島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南沙群島,對中國南沙群島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的國家主要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
其中,越南侵佔島嶼和礁石30個;菲律賓侵佔6個;馬來西亞侵佔3個,巡視監控4個;汶萊佔領1個;印度尼西亞雖未佔領島礁,但對鄰近海域有主權要求;而中國本身僅實際控制8個(包括台灣駐軍的太平島和中洲島),巡視監控21個。
㈦ 中國的地緣關系是怎麼樣的
中國處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南是高山大川,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西部,北面是茫茫大漠和高原,東面、東南和南面則是浩瀚的大海。廣闊的陸地空間的存在,以及四周天然屏障造成的限隔,使得中國既有腹心地帶即黃河、長扛等主要河流中下游的廣闊平原,以及分布於大河流域的大小不等的河谷地帶,又有著一望無際的高山、草原、大漠等構成邊緣,地形通達性良好,具有極強的內聚性,形成一個連續統一的地緣結構。同時,氣溫呈南北遞減而降雨量呈東西遞減,又造成了中國的東部和南部人物繁富,農業發達,而西部和西北、北部則依次為廣大的半乾旱、乾旱、高寒地區,人口稀少。而且,農牧分界線清楚,秦長城以北成為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業的自然分界線。
這一地緣條件對於中國傳統的邊疆經營的影響是多重的。
㈧ 中國周邊的地緣環境和安全環境問題怎麼樣
21世紀初,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與發展使周邊安全環境呈現出總體穩定與局部動盪並存的局面。
與此同時,周邊安全環境在地緣方向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表現為「陸穩海動、陸緩海緊」和「北穩、南和、東緊、西動」的不同態勢。在外部因素中,美國則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最主要因素。
我國當前安全環境中不穩定因素有:腐敗多發、法治欠彰,考問著政治安全;地緣紛爭、強權作梗,威脅著國土安全。
同時,人均資源佔有量低,進口國外能源受諸多影響,維護資源完全是長期問題;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朝鮮半島無核化未獲實質性解決,國際核材料流和非法販運風險上升,核安全威脅始終存在。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基本特點:
(1)鄰國眾多,政治格局多極化;
(2)陸海兼備,自然環境差異大;
(3)各國間矛盾交織,軍事沖突次數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