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紅軍時期如何劃分中國

紅軍時期如何劃分中國

發布時間:2022-08-02 18:55:06

Ⅰ 中國工農紅軍從哪一年算起,到哪一年為止

1928-1937。

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和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中國工農紅軍番號從此撤銷。

1928年4月,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與在井岡山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1)紅軍時期如何劃分中國擴展閱讀:

紅一方面軍:第一、三、五、七、八、九軍團(長征前)。

紅四方面軍: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軍。(一、四方面軍會師前)

紅二方面軍:第二、六軍團,第三十二軍(原九軍團)。(二、四方面軍會師時)

紅十五軍團: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根據地時,包括第四、二十五軍,後四軍轉移開辟川陝蘇區,二十五軍留在鄂豫皖,後來長征至陝北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組編為紅十五軍團。

紅軍抗日先遣隊:紅軍長征前,紅七軍團首先轉移至閩浙贛根據地,與當地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由方誌敏領導。

東北地區紅軍:1932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滿洲省委將吉林省磐石、海龍縣等地農民武裝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全軍共500餘人。

由李紅光、孟潔民負責。1932年11月間,受中共中央派遣,楊靖宇赴紅三十二軍擔任領導工作。從此,紅三十二軍成了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最早的武裝抗日力量。

隨著紅三十二軍的政治影響日益擴大,參軍者日眾,很快就發展至3000多人。1933年9月,紅三十二軍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

Ⅱ 八路軍,國民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分別是哪個時期

以下資料望採納
1.紅軍: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直到1937年8月23日紅軍接受改編。

2.八路軍:1937年8月22日,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由原西北主力紅軍,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

3.新四軍: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將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邊界地區(不包括海南島)的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和紅軍二十八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4.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軍(即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華北野戰軍),誕生於解放戰爭我軍轉入戰略反攻之際。1948年11月1日,毛澤東、中央軍委將全軍各部隊按地名劃分為四大野戰軍,即: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
「一野」(原西北野戰軍)持續時間僅1年零3個月,於1950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取消其番號,所屬部隊歸西北軍區管轄。
「二野」(原中原野戰軍)持續時間1年零1個月.於1950年2月,同率領第1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機關一部合並,組成西南軍區。
「三野」(原華東野戰軍)持續時間1年零7個月,於1950年8月取消番號,部隊全部歸華東軍區領導。
「四野」(東北野戰軍)持續時間1年零3個月,於1950年4月取消番號,部隊歸中南軍區指揮。
1949年1月15日,還將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華北野戰軍」。

5.1946年中國爆發國共內戰,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

Ⅲ 問你一個歷史問題,怎樣區分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地區。他領導井岡山軍民,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革命政權,經過近半年的艱苦努力,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革命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全軍1萬餘人,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1930年6月,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為基礎和紅三軍、紅十二軍合編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林彪任軍團長。
1928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領導了平江起義,建立紅五軍,後創建了湘贛革命根據地。1929年,紅五軍、紅八軍、經十六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委。
1930年8月,紅一軍團又與紅三軍團合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毛澤東為總政治委員,朱德為總司令。

紅二方面軍
1930年7月,洪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軍和紅六軍會師於公安縣,成立紅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委。1934年8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前兩個月,任弼時、肖克奉命率紅六軍團作為先遣隊從湘贛蘇區出發西征。同年10月,在貴州印江縣木黃與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勝利會師,隨後共同發起了湘西攻勢,創建了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策應中央紅軍的突圍與戰略轉移。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從湖南桑植出發踏上長征路,於1936年7月在四川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不久,紅二、六軍團奉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之命與紅32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紅二方面軍共8個師,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紅四方面軍
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邊區特委成立,在特委領導下,鄂東北革命根據地、豫東革命根據地、皖西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據地。1931年中共中央六屆三中全會以後,鄂豫皖蘇區組成了以曾中生為首的新特委,並於1931年1月將根據地的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由徐向前、曾中生分別擔任軍長與政委。
1931年6月28日被王明派遣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張國燾罷免了曾中生紅四軍政委職務,改由陳昌浩接任。
1931年11月7日,紅四方面軍在七里坪宣告成立,下轄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共兩萬餘人,徐向前同志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政治委員由陳昌浩擔任。

Ⅳ 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各時期不同的名稱和對應的時間表

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國民革命軍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了南昌武裝起義,此時,南昌起義卻並沒有打出紅軍或者是共產黨武裝的旗號,為了更有效地號召民眾,即便完全由共產黨領導的,卻還是採用國民黨左派的名義,所以起義部隊還是沿用了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

工農革命軍:

1927年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紅軍舉行了秋收起義,這次武裝起義不沿用國民革命軍的番號,而將起義部隊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工農紅軍:

1927年12月的廣州起義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紅軍的名號,但是由於起義僅僅數天就失敗了,只來得及成立了工農紅軍總指揮部,由葉挺、葉劍英任正副總指揮,沒有成立具體的下級建制。

中國工農紅軍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第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2、抗日戰爭時期

抗戰時期,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對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進行了整編。

八路軍

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

新四軍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南方8省13個地區(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

3、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國共和談破裂,同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9月八路軍、新四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但仍未統一名稱。直至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通知全軍團以上各部隊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蔣家王朝在大陸的統治。

從此,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戰爭時期

此時期從1946年6月算起,到1949年9月結束。在國內各種政治力量以及美國的調停下,特別是在共產黨的積極爭取下,經過43天的艱苦「重慶談判」,國共兩黨於1945年10月10日正式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和《停戰協定》。

雖然簽署了協定,但獨裁專政的蔣介石大耍流氓手段,根本沒把會談當回事,也不準備遵守協定,面上談判,背地裡積極准備內戰。

1946年6月底,在美帝支持下,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地進行自衛,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Ⅳ 老紅軍,老八路,南下幹部怎麼算怎麼區分!

一、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革命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二、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

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 ;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

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三、南下幹部是指:從北方到南方(長江以南)工作的黨政幹部。因為在解放戰爭中,我國北方先被解放。隨著渡江戰役,南方被解放後,需要大量的幹部充填到地方,所以從北方各地急調南下的黨政幹部稱為「南下幹部」。

(5)紅軍時期如何劃分中國擴展閱讀:

解放軍各個時期的叫法。

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誕生於1927年8月1日,誕生以來曾先後使用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等名稱。

一、從中國工農革命軍到中國工農紅軍 :1927年8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的北伐軍兩萬餘人,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在起義過程中並沒有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仍稱為國民革命軍。賀龍任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同志在湖南、江西邊界地區,領導農民、工人和革命士兵舉行了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主力部隊編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是我黨第一次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的余部轉戰到井山,同毛澤東同志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第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據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開始陸續改稱紅軍。

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紅軍又先後編成了紅一、紅四、紅二方面軍。

1933年5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組織中國工農紅軍總部,任命朱德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周恩來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

二、從中國工農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 :1937年「七七事變」後,根據黨的洛川會議和我黨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於1937年8月將紅軍主力部隊改名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師和直屬隊。全軍共4. 6萬人。

同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八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屬第二戰區序列,並任命朱德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

由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八路軍這個名稱已在群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國民政府令其改變番號,但一般情況下,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八路軍。

1937年10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浙江、湖北、河南和安徽8省15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於1938年1月6日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 03萬人。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為對抗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反動命令,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並將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全軍9萬餘人,繼續堅持華中敵後抗戰。

三、從八路軍、新四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獨占勝利果實,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蓄謀發動內戰。

為適應國民黨將要發動內戰的形勢,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各戰略區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調整戰略部署:

由關內各解放軍抽調11萬主力部隊及2萬余名黨政軍幹部挺進東北;浙江、蘇南、皖南、皖中地區的新四軍撤至長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國軍(即八路路軍南下支隊)及我河南軍區部隊分別撤至以桐柏為中心的鄂豫解放軍,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

1945年10月31日,由關內各解放區進入東北的部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分別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

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中共中央在調整戰略部署的同時,發出關於野戰兵團的編組與指揮關系的指示,要求各戰略區都應編有能夠機動的突擊力量,能夠實行極大機動,即能夠脫離本戰略區域到其他區域作戰。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戰略區的部隊都陸續進行整編,先後組成了晉冀魯豫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等。至1946年6月,全軍共組成27個野戰縱隊(有的稱師)及6個野戰旅。全部野戰軍61萬人,另有地方軍66萬人。

1946年6月,國民黨公開撕毀國共兩黨簽定的《停戰協定》,悍然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各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人民解放戰爭全面展開。

由於戰略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從1946年9月中旬起,我軍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和彭德懷分別任正副總司令。從此,我軍一直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於當時戰事繁忙,各部隊改稱的時間不一,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

Ⅵ 中國工農紅軍有哪些方面軍

有三個,分別是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


一、紅一方面軍
1930年8月24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紅一方面軍(也稱中央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當時紅一軍團轄紅三、四、十二軍,紅三軍團轄紅五、八、十六軍。1931年8月,張雲逸、鄧小平的紅七軍編入三軍團。1931年12月24日,寧都起義的國民黨軍(26路軍)編為紅五軍團。1932年6月改稱紅一方面軍。


二、紅二方面軍
原為紅二、六軍團,1935年接中央命令編為紅二方面軍,後來和四方面軍會師後編成中還包括九軍團和三十三軍一部整編為三十二軍(和四方面軍的九軍區分)。總指揮賀龍,副總指揮蕭克,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


三、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黃麻起義後成立的紅七軍,黃麻起義失敗後余部以後發展成紅11軍31師。加上在六霍起義和商南起義中誕生的紅32師和紅33師改編成紅1軍。1930中紅15軍與紅1軍合並成紅四軍,軍長為鄺繼勛,政委曾中生,參謀長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紅4軍和紅25軍正式成立紅4方面軍。四方面軍總指揮為徐向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士奇。

Ⅶ 紅軍長征時期一,二,四方面軍是怎麼回事

紅一方面軍成立時間最早,1930年8月23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軍團和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的紅三軍團在湖南省瀏陽縣永和市會師,決定將紅一和紅三軍團合編為中國紅軍第一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成立於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在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七里坪作出了成立紅軍第四方面軍的決定,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劉士奇任政治部主任。

1935年7月5日,中革軍委命令紅二、紅六軍團和第32軍組成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

(7)紅軍時期如何劃分中國擴展閱讀:

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不是統一按建制關系成立的,而是各自在戰爭實踐中形成的。這主要是當時革命戰爭形勢和軍隊建設的特殊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紅軍三大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三方面軍就更沒有再編的必要。

以紅一方面軍為主,紅15軍團及陝北紅74師等部隊編成了第115師;以紅二方面軍為主,第2、第6軍團和陝北紅軍第27、第28、第32軍及獨立第1、第2師、總部特務團等部隊編成了第120師。

以紅四方面軍為主,陝北紅軍第29、第30軍和第15軍團騎兵團及陝甘寧4個獨立團等部隊編成了第129師,三大雄師勁旅各自奔赴抗日戰場。

Ⅷ 紅軍共有幾個方面軍

紅軍時期有三大方面軍,分別是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

1、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全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之一。

1930年8月24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紅一方面軍(也稱中央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當時紅一軍團轄紅三、四、十二軍,紅三軍團轄紅五、八、十六軍。

1931年8月,張雲逸、鄧小平的紅七軍編入三軍團。同年12月24日,寧都起義的國民黨軍(26路軍)編為紅五軍團。1932年6月改稱紅一方面軍。

2、紅二方面軍

全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紅軍主力之一,是紅軍長征中唯一沒有損失的部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紅軍第2軍團、第6軍團及第32軍組成。由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

曾在湘鄂川黔蘇區粉碎國民政府多次「圍剿」。1935年11月開始長征。1936年10月到達陝甘蘇區。

3、紅四方面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簡稱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並稱,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僅紅軍時期殲敵88萬,為第一,共計走出700多位開國將領。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倪志亮。紅四方面軍接受張國燾為主席的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1932年11月19日一1935年6月29日)領導。

(8)紅軍時期如何劃分中國擴展閱讀: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

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

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

至此紅軍這個稱號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工農紅軍

Ⅸ 紅軍是怎麼分的類為什麼沒有紅三軍

紅軍分為 第一 第二 第四 方面軍。然而第三方面軍沒有請看下文;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中央原計劃將紅軍1、2、3、4軍團依次擴編為四個方面軍,後來因為3軍團總指揮彭德懷主動提議3軍團和1軍團合編為第一方面軍,放棄了單獨擴編為第三方面軍的計劃,遂造成第三方面軍缺編。其實,據歷史檔案資料考證,缺編是另有原因的。

紅軍由軍發展到方面軍,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還沒有統一編制紅軍的計劃。那時中央認為:「目前中國,只有朱、毛、彭德懷的部隊可以稱為紅軍,其餘如賀龍等都不能叫做紅軍」,只能算作游擊隊(1929年6月25日《中共六屆二中全會政治問題報告記錄》)。因此,各地紅軍的編制及番號也就各行其是了。

1930年1月,中央軍事部召開會議,決定統一全國紅軍的番號和編制,將幾支較大的紅軍編為一至八軍。4月15日,中央軍委決定將紅軍按地域組成三個軍團。5月間,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對該計劃作了調整,決定組成四個軍團,即三、四軍為第一軍團,二、六軍為第二軍團,五、八軍為第三軍團,十一、十二軍為第四軍團。六七月間,第一、二、三軍團分別成立,只有第四軍團沒有成立。從目前所見到的史料看,在此期間,中央及中央軍委並沒有發出成立方面軍的指示。

同年8月23日,朱德、毛澤東所領導的紅一軍團,和彭德懷所領導的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會師。隨即根據第二次攻打長沙的需要,為了便於統一指揮,自發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治委員。中央在得知此情後,仍然沒有發出組織方面軍的指示。8月29日,中央在給長江局的信中提到:「關於紅軍問題……在現時一、二、三軍團上應成立總司令部組織」,並沒有指示其組成紅一方面軍。這年9月黨的六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要求全國紅軍的軍團和方面軍都取消,統編為一至七軍,鄂豫皖地區的紅軍按統一規劃編為紅四軍。中央在此期間的多次指示中,仍然堅持取消軍團和方面軍的意見。

1931年11月,紅四軍和新成立的紅二十五軍合攻黃安縣城,為了便於統一指揮,成立了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可見,紅四方面軍的成立也不是中央統一規劃的。誠然,1931年底中央也曾有過組織方面軍的計劃。按照該計劃,全國較大的紅軍部隊將基本上被編入第一、二方面軍。可是,由於種種原因,此計劃未能實行。因為鄂豫皖地區沒等到與湘鄂西及鄂北等處打通,早已成立了紅四方面軍(中央本來的計劃是讓他們成立紅二方面軍)。後來,他們得知中央這一指示後,也曾打算改稱紅二方面軍,可是這個打算卻一直沒有付諸實行。造成紅三方面軍缺編,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盡管一、四方面軍的成立不是中央統一規劃的,但畢竟已成事實。在那個年代,中央與各地的聯系因交通不便而造成很多困難,各地的情況也是瞬息萬變,因而發生這種現象並不奇怪。中央在後來的指示中,也承認了這些組織。作為主力紅軍,除此兩大部外,尚有紅二、六軍團。1936年7月,這兩個軍團遵照中央的指示,合編為紅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於是,第三方面軍只好缺編。

Ⅹ 中國工農紅軍有幾個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1930年8月24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紅一方面軍(也稱中央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

紅二方面軍:原為紅二、六軍團,1935年接中央命令編為紅二方面軍,後來和四方面軍會師後編成中還包括九軍團和三十三軍一部整編為三十二軍(和四方面軍的九軍區分)。總指揮賀龍,副總指揮蕭克,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

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黃麻起義後成立的紅七軍,黃麻起義失敗後余部以後發展成紅11軍31師。1930中紅15軍與紅1軍合並成紅四軍,軍長為鄺繼勛,政委曾中生,參謀長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紅4軍和紅25軍正式成立紅4方面軍。四方面軍總指揮為徐向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士奇。

(10)紅軍時期如何劃分中國擴展閱讀

紅軍,全稱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成立於1927年8月1日,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

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閱讀全文

與紅軍時期如何劃分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青芒果怎麼分辨熟 瀏覽:81
義大利鍋爐牌子有哪些 瀏覽:601
越南電視劇都對國產劇做了什麼 瀏覽:841
越南水果如何報稅 瀏覽:69
在越南做生意能做什麼 瀏覽:929
如何防止印度飛蚊子 瀏覽:571
印度人如何超載 瀏覽:520
義大利最嚴重的疫情在哪裡 瀏覽:521
為什麼越南的白酒那麼貴 瀏覽:546
上海學中國舞哪裡最好 瀏覽:750
北河位於中國哪裡 瀏覽:992
中國寄宿高中哪些 瀏覽:980
去巴厘島玩7天換多少印尼盾呢 瀏覽:586
中國有哪些古老大國 瀏覽:789
伊朗的低壓料都有什麼型號的 瀏覽:92
伊朗人種是什麼民族 瀏覽:703
英國紙幣長什麼樣子圖片 瀏覽:843
越南如何宣傳本國政治體制 瀏覽:187
義大利餅什麼 瀏覽:331
香港哪個地方銀行可以收伊朗的錢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