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學生如何推動綠色發展
第一,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增強自己的環保素養。
大學生不乏先進的知識理論,但是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素養仍是有待提高的。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改掉以往落後的觀念思想。
第二,低碳生活,綠色消費,讓環保成為生活習慣。
大學生可以做到生活習慣有:離開房間時關上電器,拔下插頭;盡可能用節能燈代替普通燈泡;盡量以步代車或騎自行車,少騎電動車、打的士;盡量不要購買和使用一次性物品,節水節電等等。
第三,宣傳環保,讓更多的人行動起來。
大學生自己做到環保還遠遠不夠,大學生的力量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團結動員全社會的人們,才能有力地解決環保問題。大學生可以通過義工的形式向社會傳達環保理念。大學生還可以通過關心和支持國家有關環保的政策,來向社會宣傳環保知識,例如宣傳國家出台的「限塑」政策、野生動物保護政策等。
第四,大學生還應有全球視野,關注人類共同面對的環保問題。
如今,世界性的飢荒、水荒問題、石油危機、海平面上升、氣候惡化等已不再是遙遠的話題,人類正面臨著這些空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應該加入維護世界和諧,保護這顆人類居住的唯一的星球的活動來。
Ⅱ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1.加快形成綠色發展共識。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加強輿論宣傳和規劃、政策引導,強化制度建設,樹立生態政績觀,完善綠色發展考核機制,從頂層設計上引導綠色發展。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的社會共識,營造獨具地方特色的綠色文化,有力推動全市綠色發展邁上個新的台階。
2.待在家少出門,不吃野生動物,出門要使用口罩,口罩使用完後不隨地丟棄,要將它丟放在指定的垃圾桶。
3.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保護動物,愛護動物,不吃野生動物同時也不能傷害它們。做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Ⅲ 怎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方法:第一,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增強自己的環保素養。第二,低碳生活,綠色消費,讓環保成為生活習慣。第三,宣傳環保,讓更多的人行動起來。第四,大學生還應有全球視野,關注人類共同面對的環保問題。
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源於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中華大地上的發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堅持綠色發展,營造美好生態環境,創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重要會議、決議的文件中,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已高頻率出現。從生態文明建設到綠色發展理念,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了一個綠色發展的新時代。
Ⅳ 如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
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二要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要以解決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為重點,全面加強環境污染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水污染防治,開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三要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復。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
四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資源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後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五要倡導推廣綠色消費。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六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
任務:
首先,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加快構築尊崇自然。
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謀求更佳質量效益,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其次,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點是推進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能源結構、消費方式的綠色轉型。要加快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面向市場需求促進綠色技術的研發、轉化、推廣,用綠色技術改造形成綠色經濟。要推進空間結構綠色轉型,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優化空間結構,形成主要集聚經濟和人口的城市化地區。
主要提供農產品的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提供生態產品的生態功能區,對不同主體功能區要分別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策略。要促進能源綠色轉型,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
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要推動消費方式綠色轉型,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使綠色消費成為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從自身做起,從自己的每一個行為做起,自覺為美麗中國建設作貢獻。
Ⅳ 如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點是推進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能源結構、消費方式的綠色轉型。
要加快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面向市場需求促進綠色技術的研發、轉化、推廣,用綠色技術改造形成綠色經濟。
要推進空間結構綠色轉型,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優化空間結構,形成主要集聚經濟和人口的城市化地區、主要提供農產品的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提供生態產品的生態功能區,對不同主體功能區要分別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策略。
綠色發展方式注意事項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
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也就是我說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Ⅵ 如何促進經濟綠色發展
(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通過實施各種環境經濟激勵政策,推動技術創新和進步,促進產業部門的「綠色化」,增加綠色就業的崗位;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環保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綠色產業,盡快形成門類齊全、裝備先進、富有活力的綠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科技,加大資金投入,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節約資源能源的技術支撐體系,支持能源資源循環利用和可持續使用,突破能源、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
(二)優化經濟發展指標
我國承諾,到2020年力爭做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摒棄很長時間以來以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准,將循環經濟中的單位GDP的能耗,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化物)總量控制等減量化指標;產品循環利用率、廢棄物質回收利用率等再利用指標;可再生能源比重、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等資源化指標,納入考察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性指標體系中;以資源產出率為目標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節能減排指標,使經濟朝著「綠色化」方向發展。
(三)積極加強制度建設
積極研究綠色投資政策,促進重點產業的「綠色化」生產,加強對環保領域的金融服務和境外投資的引導;完善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生態補償和綠色貿易政策;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組織制定環境政策配套綜合名錄,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和相關指導意見,配合有關部門適當提高排污費、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標准,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改革垃圾處理費徵收方式,適當提高垃圾處理收費標准和財政補貼水平,有序推進環境立法相關工作,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
(四)加強各級部門行政管理水平
各級政府應繼續發揮主導作用,重視綠色領導力建設,把綠色發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納入戰略發展層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年度計劃、日常工作;中央政府加強對跨區域綜合性環境事務的宏觀調控;地方政府對本轄區綠色發展和生態質量負責;各部門對本行業和本系統綠色發展負責。建立統一立法、統一標准、統一監管,環保部門依法負責、相關部門分工配合的環境監管體系,提高環境監管的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水平。
(五)倡導公眾綠色消費
發展綠色經濟,必須重視可持續生產體系與可持續消費體系的建立。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正處於升級轉型階段,為此倡導可持續消費和綠色消費的意義尤為重要。要以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為重要手段,以政府綠色采購為重要的推動力量,有針對性的采購綠色產品,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消費模式,采購綠色產品、節能產品、環境友好型產品。
(六)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完善環境宣傳教育體系,加強面向不同社會群體的環境宣傳教育和培訓,進一步加強公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責任感。完善新聞發布和重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及時徵集、分析環境輿情動態並積極應對。推進城鎮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重點城市飲用水水質、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推進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實施,試行職業資格化管理。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宣傳,提高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意識。擴大公眾參與的透明度,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更持久、穩定、健康的向前發展。
(七)積極開展綠色經濟國際合作
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要實現綠色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環境保護的諸多問題,就必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一要加強綠色經濟發展的對外交流,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二要與發達國家建立先進綠色技術的轉讓機制;三要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將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實踐經驗與有關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共享。我們主張,國際社會應當把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助推器,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制定並實施鼓勵綠色經濟發展的貿易政策,促進各國綠色經濟成長壯大。
Ⅶ 助力穩增長,中國百萬億級綠色投資怎麼投
促進綠色投資首先要發展綠色低碳項目、進行多路資金布局、同時還要建立綠色產業多層次投融資體系,只有經濟和能源一起增長,才有可能同時實現綠色投資的步伐。
綠色投資和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進行新型城鎮、農村綠色能源建設;資非化石能源的投資也很重要。金融機構可以幫助和開展綠色投資,提高資金投放市場率才可以建設好綠色金融機構,讓金融機構與政府機關部門統一規劃才可以推動和有計劃的促進綠色發展,「能源中國」不再是紙上談兵,利用好現有資源,發展和建議能量基礎、進行金融投資做好綠色投資才能讓中國經濟平穩發展。
Ⅷ 我們還能為中國的綠色發展做些什麼呢
個人覺得應該從自身做起,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為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支持綠色發展行業,比如說節約水電資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費,積極參加綠化植樹活動,避免使用那些容易污染環境的物品,為身邊人樹立榜樣。
Ⅸ 結合自身實際,就如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談個人體會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這就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要加快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約束和激勵並舉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加快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二要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要以解決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為重點,全面加強環境污染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水污染防治,開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三要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復。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
四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資源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後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五要倡導推廣綠色消費。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六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
要落實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明確各級領導幹部責任追究情形。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必須嚴肅追責。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重視、加強領導,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和政府有關監管部門要各盡其責、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