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如何發展面臨的國際形勢

中國如何發展面臨的國際形勢

發布時間:2022-08-02 22:49:26

①  中國國際關系現狀及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國際關系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無論是大國關系,還是周邊關系均十分有利於我國的發展。

關於當前國際關系,朱鎔基同志在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學習《政府工作報告》專題讀本編寫組,2003)因此,當前的國際關系呈現出兩大趨勢,一個主題。兩大趨勢,即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一個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經濟全球化。自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開始使分散的區域性發展轉變為具有整體關聯性世界發展。從過去的一百多年發展可以看出,有兩大力量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一是機制的力量,二是科技的力量。經過長時間的競爭與比較,人們開始從理想走向務實。市場經濟國家引進計劃機制,計劃經濟國家引進市場機制,兩者的經濟運行模式正在接軌。於是金融國際化,貿易國際化,企業跨國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猛。尤其是企業跨國化帶動了生產全球化,產業結構的全球調整。資本技術的國際大流動。所以,人們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已經聯合一體,世界各國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經濟關系。

政治多極化。由於經濟的全球化引發了政治的多極化,所以世界政治多極化既是一種客觀現實,也是一種發展趨勢。因為目前世界上確實存在著幾大力量中心,這些國家或地區性組織的力量相對均衡,相互制約,而這種多極格局目前還很不穩定。真正的多極化世界,不應是由幾個大國主宰的世界,而是由世界大國,地區大國和中小國家參加的國際或區域性組織在不同范圍、不同層次上充分發揮作用的多極世界。這種多極化趨勢是不可遏制的,推動這種趨勢的主要力量是經濟和科技力量。經濟全球化的鏈條已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在一起,並使全球經濟格局不斷發生變化。美國乃當今世界首富,其國民生產總值曾一度佔世界的一半,而今只佔30%,預測2020年將降至10%~15%。1960年亞洲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只佔4%,到1990年改為25%,現已增長到30%。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國在世界經濟中所佔份額都會不斷增長。經濟的背後是政治,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必將逐步發展並成熟,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和平和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是在矛盾中推進和發展的。這些矛盾主要有,美國力圖主宰世界與其他國家不服而謀求平等地位的矛盾;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矛盾;經濟發展和生態危機的矛盾;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等等。如何面對這些矛盾呢?江澤民同志指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中共中央宣傳部,2003)這個答案是源自人類共同的智慧。198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得獎人集會法國巴黎,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何為孔子的智慧?「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是按「和為貴」的要求調節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使之圓滿和諧。(王天璽,2003)中華文明的「和為貴」,是在承認世界多樣性的基礎上,崇尚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世界形勢告訴我們,和平與發展的確成為時代的主題。

比如,大國關系在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下進行調整。「9·11」事件後,大國關系出現了空前頻繁的互動與變化,中美元首多次會面,高層互訪頻繁,雙方合作領域擴大,中美關系明顯改善。中日關系,美歐關系,雖有不和諧音,但高層平穩。上述這種新型大國關系的基本特徵是:平等互利,求同存異,發展合作,不搞對抗,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也就是維護自身利益,著眼於和平與發展。各類國際組織在和平與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聯合國致力於國際和平與發展,外求和平,內求發展。世貿組織協調國際貿易爭端。地球村上的居民都在共商和平發展大計。雖然國際熱點多,但大局穩定。

所以,經濟全球化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把人類捲入和平與發展的大潮中,跨國界、跨民族、跨文明的生態危機使地球村的所有居民成為命運共同體。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知識經濟等和各種新經濟形態在和平與發展的潮流中誕生,成長,並將把人類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國的國際關系和地位與國力密不可分,沒有發達的經濟,強大的軍事為基礎,其對外關系不可能有力量。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說話要和氣,但手裡要有大棒」。這句話把外交和實力的關系表達得淋漓盡致。一個世紀前的中國,由於制度陳舊、官腐民窮、國力衰弱、屈辱外交而淪為西方列強肆意宰割的獵物。那時中國的形象是「貧窮落後的中國」、「東亞病夫」、「弱國無外交的中國」。新中國的建立使我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同時堅持執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國成了「東方睡獅覺醒」,「社會主義的希望」,「維護和平的中堅力量」,「負責任的大國」等等,受到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普遍贊譽。

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國際局勢的變化。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活動,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和合作,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當然在經濟全球化中,主權國家民族利益之爭更為激烈,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與大國關系發展順利

「9·11」事件後中美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布希明言了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並將中國由「潛在的競爭者」改視為「仍需防範但可合作的夥伴」,對合作的重視暫時超過了防範。我國政府意識到多邊外交比較有利於自己的地位和安全。2002年首次與北約開展了安全對話,此舉使中國與歐洲國家在外交政策上的接近越來越強。中俄進一步鞏固了戰略磋商夥伴關系,充實了睦鄰友好內容。中印雙方多層對話,關系有了改善。這些均有利於我國的安全,穩定與發展。

二、與周邊關系和諧友好

新世紀初,我國大周邊外交成果輝煌,出現了一個南北「兩翼齊飛」的放射狀區域合作框架。北面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依託,加強了與俄和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經貿合作。南面以「10+1」(東盟10國加中國)和「10+3」(東盟10國加中、日、韓3國)開創了東亞合作的新局面。近些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繫上,中國從成為其「全面對話夥伴」國,到舉行非正式首腦會議,確立面向新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系,再到2002年11月中國和東盟領導人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正式啟動,它為2010年前建成擁有17億人口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確定了明確而具體的目標、范圍、措施和時間表,還有中國同東盟就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發表了《聯合宣言》,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都使中國和東盟的政治信任提升到一個嶄新水平。

三、合作框架成功構建

世界和平首先取決於大國關系。我國十分注意對美關系,對歐關系,對俄關系,對日關系,而且正積極平行發展,這樣大大改善了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處境,擴大了迴旋餘地。當前「反恐」成為維護大國團結合作的重要內容,中美有了中長期「反恐」交流合作機制。中俄成立了反恐工作組,中國與巴基斯坦,印度,英,法,德等都進行「反恐」交流。所以中國同大國間的交流合作框架正在構建之中,這十分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四、依然面臨危機和挑戰

不能忽視的是,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的不同依然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根本差異。在國際交往中,所謂的「人權」、「民主」問題仍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向我國施壓的籌碼;「中國威脅論」在西方社會也頗有些市場。面臨著世界范圍的資源環境的壓力,這些論調勢必影響我國的石油對外合作。中俄「安大線」建設受阻,就是復雜的國際關系作用的結果。對此我們必須居安思危,不能掉以輕心。

② 中國當前面臨的復雜國際形勢

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

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並保持相對穩定。美歐、美俄之間因伊拉克戰爭出現的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並未消除;中美關系在台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略夥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態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幹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勢。相對穩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峻的一面。地區性的戰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戰亂、動盪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環境。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環境。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霸權主義仍是當今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權主義在伊拉克雖遭受挫折,但元氣未傷,其謀求單極世界霸權的勢頭仍將延續相當一段時期;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後遺症、巴以沖突的持續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

(三)、國際恐怖主義反彈強烈,國際反恐斗爭形勢嚴峻。

冷戰結束後,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已成為國際社會一大公害。近年以來,國際反恐形勢出現若干新動向。首先,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襲擊規模擴大。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先後遭受嚴重恐怖主義襲擊,舉世震驚。

(四)、全球性軍事戰略深入調整。

當前,世界上一些軍事大國正在進行二戰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軍事戰略調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強軍事實力,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作用,謀求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在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總體來看,國際環境還是比較好的,對於中國的發展還是利大於弊的。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世界目光,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都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地位的提高加分。中國經濟的發展,使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與中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使得國與國之間既存在摩擦、更存在依靠。美國、日本的重要貿易夥伴中,中國就排在前列。

對我國來說,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中國如何應對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戰略格局

我們中國在面對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戰略格局,我國應看清現狀並抓住機遇,積極主動應對挑戰,有效維護戰略機遇。

1、利用外部環境機遇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世界經濟的中低速增長新常態並不是一種靜態,而是一種動態。

危機是「創造性破壞」,它會消除落後產能,推動新產能發展。蓄勢待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包括以信息技術發展為先導的「互聯網+」經濟。

以創新技術研發為驅動的新能源變革,以構建國內和跨國互聯互通網路為基礎的綜合發展,以綠色理念推動的新生活方式,以及分享經濟、3D列印、智能製造等。

這些產業將改變以往經濟增長的方式,逐步生成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

以變革與創新為驅動,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應對新環境,是利用好新發展戰略機遇期的重要途徑。

2、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促進優化發展環境

全球問題凸顯是戰略機遇期內涵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世界經濟的深刻調整和全球問題的日益凸顯,都需要加強並改善全球治理。

為此,一方面需要推動現有國際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新的治理機制,制定新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等規則。

這既為我國參與國際經濟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又為我國發揮積極作用參與新國際規則的制定,「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提供了機遇。

3、積極主動應對挑戰 有效維護戰略機遇

從國際安全環境看,盡管和平仍然是時代主題之一,但在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維護地區和世界局勢和平穩定的任務仍面臨諸多挑戰。

維護一個長期和平的環境符合我國根本利益。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是中國主動營造和平環境的重要舉措。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內涵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是打破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對抗沖突陳舊邏輯的重要方式。

(3)中國如何發展面臨的國際形勢擴展閱讀:

國際間戰略利益的矛盾及其發展;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與配置;主要國家之間的戰略關系及其斗爭、制約、合作的態勢;戰爭的進程和結局,以及戰爭威脅的性質和程度等。

國際戰略環境是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國際條件,對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有重大的影響,並決定或制約著一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斗爭的對象和敵友關系以及採取的方針、政策和策略。

任何一種戰略,都是依據一定的環境條件而提出來的,在實施過程中都要受到這種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對國際戰略環境的分析和判斷,是制定戰略決策和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特別加以重視的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

站在時代的高度,從各主要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戰略利益關系入手,較系統地考察一個較時期內國際戰略格局的狀況和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綜合分析影響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各種國際化條件,判明本國遭受威懾的可能、方向、性質和程度,才能提出正確的戰略對策。

④ 我國如何應對當今復雜的國際戰略環境和戰略格局

1、把堅持獨立自主原則,適應新的形勢更好地維護國家的利益、主權和安全,作為我們新世紀國際戰略的根本基點。

2、把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政治和文明三種新秩序,作為我們新世紀國際戰略的基本主張。

3、把積極發展同世界不同類型國家的友好關系,特別是改善和發展大國關系,建立均衡、穩定的世界戰略格局,作為我們新世紀國際戰略的基本布局。

4、把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趨利避害,積極參與經濟和科技全球化進程,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作為我們新世紀國際戰略的重點。

5.利用外部環境機遇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我國一方面要認真研究國際經貿規則的變化,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健全有利於合作共贏並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提高新環境下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和自貿區談判進程,推動創新合作機制的建設。

6. 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促進優化發展環境。全球問題凸顯是戰略機遇期內涵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氣候變化關系人類命運全局,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從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進行深刻變革。這不僅涉及發展的諸多問題,而且涉及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應該承擔的國際責任。加大環境治理的力度刻不容緩。

世界經濟的深刻調整和全球問題的日益凸顯,都需要加強並改善全球治理。為此,一方面需要推動現有國際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新的治理機制,制定新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等規則。這既為我國參與國際經濟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又為我國發揮積極作用參與新國際規則的制定提供了機遇。

7. 積極主動應對挑戰 有效維護戰略機遇。維護一個長期和平的環境符合我國根本利益。但是,和平環境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積極主動地應對各種挑戰。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是中國主動營造和平環境的重要舉措。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內涵是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此外,創建和平發展環境涉及的領域還很多,比如,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維和,擴大參與的規模,加強海外利益攸關區國際安全合作,維護海外利益安全。我國已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出兵國和出資國,將繼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做出積極貢獻。

當前國際戰略環境和戰略格局的主要表現
1、以持續惡化的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和廣泛的社會及區域動盪為標志,全球化進程在釋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紅利的同時,也累積和深化了各種時代矛盾和巨大危機,在全球大變動的時刻和世界性危機中,全球化的消極傾向正在吞噬它的積極成果,人類社會處在前進抑或倒退的十字路口。
2、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個變化是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所取得歷史性進步,同時也帶來了世界對中國崛起的期待、疑慮和防範。
3、國際力量和格局舊的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戰略力量為修復和建立新的平衡進行著激烈的博弈,而這種再平衡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瞄準的是平衡中國。
4、世界地緣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這個重心轉移所產生的眾多發展機遇和安全挑戰,呈現出向中國周邊區域聚攏的態勢。
5、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經濟面臨結構調整,社會面臨發展轉型,國家面臨「中等收入陷阱」,而以往相對寬松和比較有利的外部環境卻開始出現收緊的趨勢,中國在國際社會日益被居中、被當成矛盾的焦點。

⑤ 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機遇:

一、國際輿論正向有利於我國的方向轉變

二、對外經濟合作領域將繼續擴大和深化

三、外交領域在拓寬,國際話語權在增強

四、發展低碳經濟大有可為

五、人民幣有望走向國際化

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挑戰有:

一、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二、中國的和平發展要贏得國際社會的真正認同尚需時日

三、周邊環境動盪,安全局勢不容樂觀

當前國際形勢跌宕多姿,變幻莫測。世界各種力量粉墨登場,加緊角逐,縱橫捭闔,分化組合。各國忙於本國經濟盡快企穩回升,並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布局謀篇,力爭在國際舞台上占據有利地位。全球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在此形勢下,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總體來看,機遇大於挑戰。

(5)中國如何發展面臨的國際形勢擴展閱讀:

中國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一、主動積極地參與全球范圍

特別是周邊地區的多邊合作機制,努力在周邊營造一個中國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多邊合作帶」。現在北方和西北方周邊已有穩步邁進的上海合作組織,南方和東南方周邊則有十分活躍的中國與東盟合作機制,如能在解決朝核問題的基礎上促成東北亞多邊合作機制,則將為中國的安全和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周邊環境。

二、以全球戰略合作來促進中國與其它大國、特別是與美國的關系

歷史經驗證明,就中美關系談中美關系,雙方往往在台灣、人權、貿易等問題上陷入僵局,而以全球戰略合作來促進中美關系,則效果要好的多。

三、進一步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

一是特別要注意在反恐大局中加強與伊斯蘭、阿拉伯世界主流力量的合作;二是要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內進一步發展與中亞國家的安全、經濟合作,應特別重視發展中蒙關系;三是在保持中印關系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不忘鞏固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傳統友誼和合作關系;

四是繼續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全面合作關系;五是促進中國與其它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面臨的五大機遇與三大挑戰

⑥ 我國如何應對國際形勢的變化

首先,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於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徵、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提供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可持續的。只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些機遇就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其次,當前國際矛盾的特點、世界戰略格局的調整方向、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僅沒有弱化而且正在強化國家主權在國際關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義。要在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保持和爭取比較有利的地位,對於國家主權在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價值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必須堅持和倡導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多元基礎上的共識,共贏基礎上的合作。

再次,台灣問題對中國保持和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構成的不利影響呈增大趨勢,已成為中國在本世紀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隱患。涉台外交在維護中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對「台獨」分裂勢力在兩岸關系中製造種種突發性事件的任務與日俱增。美軍積極調整在亞太的軍事部署雖然是為其全球戰略服務的,但客觀上使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環境更加復雜。面對挑戰,中國必須不斷發展自己,提高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使我軍建設更加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

最後,世界經濟保持繁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加大了對世界各種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促使世界經濟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加快,有關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和市場、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磨擦增多。這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和開放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壓力,也對中國繼續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需要在自身經濟增長方式和對外合作方式等方面進一步開拓進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積極應對這些問題,處理好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

⑦ 中國現在面臨怎樣的形式

中國現在面臨的形勢:
一、中國當前的國際形勢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出現較為顯著和重大的變化。
第一,實力地位顯著上升。進入21世紀時,中國的經濟實力還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約1萬億美元。21世紀的頭8年,中國在世界經濟的排位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名次,2008年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經濟總量在2008年達到4.4萬億美元,提前12年實現「到2020年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這一實力地位的變化奠定了中國國際地位變化的基礎。
第二,除經濟實力外,中國的軍事、科技、軟實力也持續上升。軍事上,美國國防部認為,20多年來中國的軍費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么大的投入,使中國的海軍、空軍等實力比20世紀90年代有顯著的提升,軍事活動范圍擴大。科技上,航天活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令全世界華人驕傲,令整個世界刮目相看。在軟實力方面,中國發展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認可,成為不少國家試圖仿效的樣板。國際上出現一定程度的漢語熱,也說明中國的地位上升了。
二、真正大的問題還是國內的形勢。中國現在國內形勢十分嚴峻,
第一是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性和經濟結構的低層次。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絕對不是中國的全部面貌。經濟總量的低層次是中國的特徵,中國目前是大國但遠沒變成強國,要把低水平的量變成高水平上的量,這個問題很大。
第 二是中國存在各種形式的潛在社會危機。這些危機我們不能小看,如獨生子女造成的年齡結構問題,今後中國的勞動力也許會嚴重短缺,勞動力價格急劇上升,我們所有的競爭力全部改寫,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第 三是制度建設的滯後性和內外統籌能力的不協調性,包括各個部門統籌能力的協調,這樣的制度建設往往都滯後。
第四是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的脆弱性。我們要成為第二經濟大國或第一經濟大國,甚至我們要高質量地成為第一經濟大國,資源上和生態上都不能支持。
中國國際地位繼續上升有著障礙和挑戰,這些障礙和挑戰是我們今後20年中影響我們地位變化,甚至會導致我們上升過程中斷。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

⑧ 你認為我們中國如何應對當今世界多極趨勢的發展

順應多極化潮流,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大力發展經濟,爭搶綜合國力.
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意志堅定。成為美國霸權主義不可逾越的障礙。從近期看,美國將保持世界頭號強國地位,多極化前景不容樂觀。但從長遠看,霸權主義不得人心,和平與發展仍是國際形勢的主流,世界多極化仍是不可逆轉的跨世紀進程。
第一,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始終是中國的發展目標,這既是中國發展的基本動力,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發展突出的開放性與內向性的緊密結合,即著眼於在向世界開放中消除國內的貧困、落後,而不是著眼於對外擴張、掠奪和與其他國家在世界范圍的爭奪.
第二,中國將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實現自己的發展。事實上中國的發展已經成為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而且融合程度將深化,所以,中國需要並正在發展與其他國家的互利合作,而不需要爭奪.
第三,盡管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充滿曲折,但大國關系中競爭——合作取代對抗——結盟的趨勢已不可逆轉,這決定了中國在發展進程中,與其他大國雖有競爭,但不會對抗,不會結盟,更傾向於加強合作,變零和競爭為共贏。
總之,在已發生深刻變化的世界上,中國的發展不同於西方大國的崛起,不伴隨擴張、掠奪和爭奪,而是和平、合作中的發展。
第四,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
世界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加快了由集團化、區域化朝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跨國流動。新科技革命是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國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經濟穩定發展。國際社會還應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發展面臨的國際形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到印尼馬古魯省需注意什麼 瀏覽:131
英國碩士留學多久收到回信 瀏覽:327
英國街頭有多少個會中文 瀏覽:266
英國靈活用工率是多少 瀏覽:96
伊朗為什麼設最高領 瀏覽:235
美國和伊朗發生了什麼新聞 瀏覽:413
印度版非布司他片哪裡賣 瀏覽:784
越南快遞多少錢越南專線 瀏覽:722
伊朗擁有多少核武 瀏覽:990
歐洲為什麼要執意反對美國制裁伊朗 瀏覽:381
中國和伊朗什麼時間開始足球比賽 瀏覽:201
中國寄東西到美國多少錢 瀏覽:801
越南青芒果怎麼分辨熟 瀏覽:81
義大利鍋爐牌子有哪些 瀏覽:601
越南電視劇都對國產劇做了什麼 瀏覽:841
越南水果如何報稅 瀏覽:69
在越南做生意能做什麼 瀏覽:929
如何防止印度飛蚊子 瀏覽:571
印度人如何超載 瀏覽:520
義大利最嚴重的疫情在哪裡 瀏覽: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