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美國為什麼要幫中國
二戰美國要幫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一起成為反法西斯同盟,還有美國想通過國民黨控制中國。第二,中國是法西斯戰場上的重要一環,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美國也希望通過中國戰場來牽制日軍兵力,緩解其太平洋戰場的壓力,同樣蘇聯也希望中國能夠牽制關東軍,環節蘇聯遠東戰場的壓力,以防蘇聯腹背受敵。還有,就是中國的愛國人士在美國做了大量的公關,勸服羅斯福總統給予中國援助,包括宋美齡,宋慶齡等等。
② 蘇聯為什麼幫助中國
完全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是想讓中國盡量拖住日本,避免蘇聯兩線作戰。
不過蘇聯向中國提供援助也不是免費的,中國是拿真金白銀換的。但當時蘇聯的援助確實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且蘇聯武器確實給了中國非常低的價格,對中國的抗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畢竟蘇聯在客觀上幫助了中國,讓中國渡過了難關。
(2)為什麼外國援助中國擴展閱讀
蘇聯抗戰時期對中國的幫助
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物資援助和貸款,另一種人員和人才。整個抗戰期間,蘇聯同中國簽訂了三個貸款條約,總計約1.71億美元,主要是希望中國購買蘇聯的武器等,中國作為抵押的就是茶葉、桐油等。
蘇聯為了降低中國的壓力,給了很多優惠價,很多都是半價出售,而且到貨非常快,很多都是貨到了之後,才開始簽合同。抗戰期間我們從蘇聯購買的武器,1200餘架飛機、1317門火炮,82輛坦克、1800餘輛汽車、14025挺機槍以及大量的武器彈葯和石油等物資。
為了增強中國的軍力,蘇聯提供5000多名軍事顧問,親自到中國戰場訓練中國軍隊,以及指揮中國軍隊與日本作戰。
③ 美國積極援助中國抗戰的原因與歷史作用
因為中國是抗擊日軍的主戰場。美國為了減少介入太平洋戰爭的成本,尤其是人員成本,就需要藉助中國拖住日本的戰爭資源流向太平洋戰場;
美國並沒有「積極援助中國抗戰」,利用中國更多。由於全球對華禁運(包括美國。美國甚至直到1940年才對日本進行了石油和鋼材的禁運),中國自1940年開始就斷絕了官方渠道從國際上獲得任何物資,一直到1942年爆發緬甸戰役中國遠征軍出發,英美都是利用中國的資源而沒有對中國戰場進行過有實際意義的援助。所以不要笑話中國軍人出國竟然只穿一條褲衩,更不要抱怨蔣對史迪威不友好!
到了1942年,美國才意識到中國戰場的重要性,才知道中華民國政府存在的意義。但那個時候由於滇緬公路已經癱瘓,只能啟用「駝峰航線」對華進行戰爭物資的輸血。由於飛機有限、載重量有限、航線困難失事率(包括被日機攔截)很高(650架飛機在整個空運過程中丟了600架),盡管中美飛行員艱苦卓絕,最終進入中國抗戰前線的物資也有限。
雖然獲得的物資有限,但確實使得中國戰場物資短缺、日軍緊逼的險境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美國結束太平洋戰爭後,才把剩餘軍用物資大量提供給了民國政府。這個時候才真正能稱得上是「積極援助」了,但本質是解決無用了的軍事物資的囤積問題,並把它變為錢財。那不是無私援助而是商貿。中國始終需要自強才能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④ 為什麼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給我國提供幫助
因為我們國家給世界上的很多國家提供過無私幫助
⑤ 美國為什麼會支援中國抗日
美國公開幫助中國是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在此之前老美一直是又做婊子,又立牌坊。一邊背地裡幫助中國,一邊賣給日本戰略物資。 直到珍珠港事件後,日本成為中美的共同敵人,美國為了拉攏中國,才大規模提供援華物資,派少量部隊與人員幫助中國抗戰,(起初陳納德是以私人身份來華助戰)。美國的目的不過是要中國拖住日本陸軍,是其不能投入其他戰場。羅斯福說過:「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日本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氣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夾攻,在中東會師,把我們完全隔離起來,吞並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美國幫助中國不過是處於戰略上的考慮。
⑥ 二次大戰中為什麼美國、蘇聯給予中國巨大援助
1、由於在華利益沖突,日俄戰爭都是在中國打的。9.18東北淪陷,蘇聯在華利益再次被日本剝奪。抗戰前期,蘇聯就開始援助國民政府。蘇聯目的無非是利用中國牽制日本
2、美國對日本侵華戰爭是支持的,美國向日本輸出鋼鐵、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一直持續到珍珠港事件前夕。
3、日本侵佔越南、緬甸,進而侵佔美國殖民地--菲律賓,將麥克阿瑟攆到澳大利亞,美國才開始考慮改變對日政策。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才被迫對日宣戰
4、美國對日宣戰,美蘇英中結成同盟。美國巨大的工業能力,成為盟軍的兵工廠。美國的援助,大部分給了英、蘇。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後,美國只能通過駝峰航線向中國運送物質,主要是汽油、糧食、布匹等,重武器一件沒有,「巨大援助」談不上
5、中國戰場主要作用是成功的拖住了日本(主要是活躍在敵後根據地的八路),民國政府沒有投降。如果中國戰場淪陷,蘇聯遠東地區暴露,面臨兩線作戰難題;而在太平洋戰場上與日本廝殺的美國,將看到日本騰出手,向太平洋戰場投放兵力。說白了,援助中國是在幫自己,特別是美國,援助完全是功利性的,而不是出於道義
6、記住美蘇的援助,也應當記住美蘇主導的雅爾塔協議,直接犧牲作為同盟的中國利益,分裂外蒙、租賃旅順港
⑦ 抗日戰爭期間美國為什麼要幫助中國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1938 年的民調,85% 的美國民眾支持中國抗戰。
二戰前夜,美國國內對歐洲戰場是持矛盾態度的。雖然有相當多的人支持英法,但支持德國的也不少。美國中西部的德國移民相當多,國內反猶勢力也很強大(羅斯福救助兩萬猶太兒童難民的計劃就死活沒通過)。天主教會堅決反對涉入歐洲事務,在西班牙內戰時更是直接支持佛朗哥-德國聯盟。大公司和歐洲的瓜葛太深,像 GE 在 1934 年就被德國政府下屬的公司買下了,當然不支持干涉。結果美國在 35-39 年通過一連串的《中立法案》,力圖不介入歐洲戰場。
只有在亞洲戰場,羅斯福獲得了國內近乎一致的支持。一方面美國的外交政策,從 20 世紀初,就認為中國應該是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盟國。像胡佛這樣的總統,曾在中國工作,會說不錯的中文。另一方面,美國的媒體在此時對中國也相當友好。比如美國當時銷量最大的雜志,《時代周刊》和《生活》的老闆 Henry Luce,就生於中國。Luce 是堅決反日,支持美中聯盟的人。據估計,《生活》雜志一期能有上千萬銷售,數千萬人閱讀。像在中國長大,以中國為背景寫作的賽珍珠,也是在此時走紅(31 年 Good Earth 暢銷書,32 年普利策,38 年諾貝爾文學獎)。而美國人就喜歡看弱者抗擊比自己強大的侵略者(好萊塢就知道這個)。
結果,《中立法案》說,美國不得向交戰方賣武器,羅斯福就敢宣布中國和日本不在交戰中,並以此向中國提供援助。同時,知道必然會參戰,羅斯福也利用國內的支持,借機默默的開始的武裝軍備的過程。(為了不讓民眾反感,主要選擇了開動資源投入巨大,但徵兵人數極少的海軍。)
最終,讓美國人毫無保留的參戰的,是珍珠港事件。
從一定程度上說,讓美國最終放棄了它堅持了兩百年的孤立主義,成為世界警察的觸發點,
⑧ 美國援助過中國嗎,為什麼要援助中國,二戰時期
援助過國軍,但沒有援助過國共。因為當時的國共,還不是正規部隊!因為當時美國在太平洋戰場跟日軍交戰……所以他要讓我們拖住日軍。其實援助的很少,再說也不是援助,而是買的他們的……中美蜜月期的時候,賣給我們過12架……黑鷹直升機,不過那是80年代的事了……還有,國共,打TW的時候,美國的第七艦隊,開到了TW海峽,還是援助的國軍,
⑨ 從清末到民初為何德國一直援助中國
首先說明,所謂的援助都是真金白銀交換來的,不存在道義上的無私援助,與其說是援助不如說是交易,雙方是對等的關系。德國威廉二世時期,德國的發展成為歐洲新霸主,其影響力超過法國,由於不再滿足於歐洲霸主地位,德國的政策也就由先前的“歐洲強權”轉為“世界強權”, 開始擴展在遠東的勢力。據不完全統計,1895年中德貿易僅次於英國,尤其是對華的軍火交易,從大炮、毛瑟槍、戰艦、魚雷都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也是優先提供給李鴻章的淮軍,德國毛瑟公司第一筆大額海外訂單,就是清朝訂購的26000支毛瑟1871式步槍,同時德國在中國的政治影響力也在增加。
此外德國曾先後派出一百多位德國顧問在民國政府任職,幫助國民政府向德國采購大量軍火和軍需物資,例如飛機、坦克、榴彈炮、山炮、防空炮、魚雷、鋼盔、通訊器等,還幫助中國政府訓練軍隊,提供作戰方案,德國對中國的援助是以中德雙方無利益沖突為前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根據當時國際政治局勢,德國與蘇聯關系緊張,對中國提供軍事援助是為了拉攏國民政府來抗衡蘇聯。當面對當時日本發起的侵華戰爭,而且日本與蘇聯之間也有著巨大的矛盾,於是德國作為軸心盟國停止了軍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