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歷史價值如何

中國歷史價值如何

發布時間:2022-08-03 04:29:22

⑴ 歷史的價值在哪裡呢

龐子博先生:現在的歷史書,就算在座各位再活兩百年也看不完。中國歷史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自記的,比如《後宮起居錄》,記錄的是皇上每天的生活,幾點吃了什麼、用了什麼…為什麼要記錄這些事情?因為怕出事,萬一皇上吃了什麼東西不舒服了,得查哪天誰當職,幹了什麼,再過多少年翻這個帳都能翻出來,方便查錄。

還有一些政令法規、詔書,包括策都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歷史。什麼叫策?就是意見和建議,大臣寫給皇帝的謀策。策、表、上書等寫有政治、軍事、經濟、民生的內容,也是當時歷史主要的構成部分。但是由於歷史久遠、儲存方法不當,這些東西大部分消失,留下來的幾乎都是明清兩代的。

從這個角度分析完歷史,你會發現它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真實,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假,它有它的特徵和特點。需要用一種非常自然、公平、中正的狀態去分析和沿襲。歷史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高度。

比如聽袁闊成老先生講《三國演義》評書,比絕大多數人講的都好。“評在前,書在後”,這才是評書。在座各位買本書來看,看完了不還是那樣嗎?該過不好還過不好,該想不通還是想不通。通過歷史看到其中的規律並加以借鑒,然後知道今天我們該怎麼做,這才是歷史最大的價值。

⑵ 如何理解中國革命道路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歷史意義:推動歷史前進,助力現代中國的形成。
現代價值:對於現代人立身取向有借鑒價值,對於把握國家命運有啟示價值。

⑶ 中國的歷史功績是什麼

始皇帝是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的偉大人物,如果當時的中國不在鐵血中被統一,中華民族是否能夠存在下去都是有疑問的,因為即便是統一、文明、富強的中國也經常不是來自北方民族的對手,甚至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的。

如果我們關注一下諸如印度、巴比倫和埃及的覆滅——現在談論誰是古印度人的後代,巴比倫人的後代在哪兒,古埃及人演變成了什麼都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了!就此,我們就知道相對先進的文明什麼都保證不了,只有那些能夠經受住戰爭洗禮的民族才能確保不滅種(也許會亡國)。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無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只有它無論在民族上還是文化上都延續了下了,而這種延續下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幸運地在始皇帝時代就統一了起來,從而為同一文化下種族的繁衍創造了物質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經歷漢代的發展,從人口上和文化上已經具備了即便亡國也不可能被滅種的條件——中國人在民族和文化上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就是大一統條件下人口的繁衍,其數量之多,力量之強大,就如同浩瀚的海洋,無論什麼東西都最終被稀釋並成為它的一部分,再野蠻的征服者也無法將其殺光。

秦始皇最大的歷史功績就在於它不僅征服了六國,更在於他創造了如何將已經在分裂的局面中習慣性地生活了數百年(也許上千年)的中國人(這里的中國人不具有確定的含義)統一在一起的制度基礎。我們設想中國一直無法統一,那麼時間的推移就會使文明在相對獨立基礎上繼續各自發展,統一的民族性就根本無從談起——如果我們考慮到兩岸相對隔絕已經引起的嚴重的民族和國家認同方面的問題和令人憂慮的趨勢,我們就能夠理解秦始皇和鐵血統一中國的歷史價值,而當時的交通條件決定了人們之間的直接交往要比現在落後百倍。這種價值不能從它在當時引起的東西去理解,而應當從「創造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基礎」和「開創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延續下來的歷史基礎」這樣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上述統一,中華民族就無法形成;如果沒有上述統一,那麼中國人的主體民族漢族在歷史上能否形成並延續下來便會成為嚴重的疑問,至於其文明的延續就更成問題了。正因為如此,即便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殘暴、荒淫……的皇帝(還好他不是),但是與在分裂的持續發展會使中國人和中國失去歷史基礎的情況下統一中國這一歷史功績相比,那都算不了什麼(在當時的中國,將荊軻、屈原之類看成是愛國英雄是正確的,因為當時中國和中國人都還在形成和演變過程中,是進行中的事情,而絕不是完成了的事情)。秦始皇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父,民族之父——在此意義上,我認為對秦始皇陵應當永久保護,絕不能挖掘。因為子孫們出於對歷史的好奇而挖開祖墳無論如何也是和中國人的基本道德相悖的。

秦始皇因為坑殺了一些列國的遺老遺少們(也許從當時歷史角度來看,他們是堅決的愛國者),燒了書生們喜歡的書籍,所以文人們出於「自我保護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是恨透了秦始皇的,盡管沒有秦始皇,他們和他們的國家的歷史基礎就不存在。這些人的著眼點是對秦始皇那個人的具體行為感情方面的評價和某種自我中心主義的值評價,而絕不是真正客觀地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對秦始皇的客觀的評價也許應該站在敵人的角度上進行——站在一個一直試圖滅亡中國但始終未能如願的民族或者國家的角度上,反思一下這個民族的形成和延續的歷史根源,才能真正理解秦始皇的歷史地位:即「創造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基礎」和「開創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延續下來的基礎」。

最後強調一下,如果我們想當然地把當時列國的人都看成中國人,把他們理解為一個民族中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中國人或者說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的形成歷史是非常復雜曲折的,它是不計其數的多民族長期融和的產物——而這樣一種融合的歷史基礎就是被強權整合在統一的國家裡,在書同文之類的規范下經歷漫長的演變。不了解這一點,已完成了的民族觀去看待形成中的民族歷史,就會陷入到混亂中。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理解秦始皇作為中華民族的締造者的歷史功績,就會知道為什麼他是民族之父了——在此意義上,他的功績是不可超越的——也許即便是中國再出一個能夠統一全人類的偉大人物也是如此。(2)
是修築了長城,還有兵馬俑,想想這兩樣東西創造的價值就不用懷疑了。每年有多少中外遊客去參觀、游覽長城;一個兵馬俑的價值又是何等昂貴,這給我們創造了多大的經濟效益呀!這可是實實在在的財富。他給後代留下的可是一棵常青搖錢樹呀!
能夠統一國家的歷史人物多了,秦始皇算不上什麼,可有誰能像他那樣給子孫後代留下如此不巧的財富,在千百萬年後的今天,依然讓我們享受著他的智慧和才能呢?

⑷ 什麼叫歷史價值

歷史價值是指:

對歷史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或者本身就承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

如某一重大事件改變了當時的環境,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進程,像長征就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本身就承載著歷史意義的,比如很多古文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都可以反映出那個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以及文化藝術水平,就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

(4)中國歷史價值如何擴展閱讀:

長城文化的歷史價值: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長城文化底蘊深厚。今天,我們的了解和認識,與長城的價值和意義相比,還差得很遠。只有真的懂了長城的偉大,才能發自肺腑、身體力行地去熱愛長城、保護長城。

要想理解長城文化,必須關注和回答以下問題:第一,有人說長城是封閉、保守的象徵,那麼中華民族為何持續兩千多年不斷地修築長城?第二,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這個特殊的人類文明現象中,長城起著什麼作用?如果沒有長城,中華文明是否還能延續至今?第三,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視角下,如何看待長城所代表的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引領意義?

事實上,人類文明誕生至今,始終面臨著三大問題:生存、秩序和傳承發展。長城的出現和存在,與此密切相關。生存,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本。作為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的修築,最初的動力便是解決生存和安全問題。

秩序是一個永恆追求。農耕和游牧,是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經濟類型,彼此有著強烈的沖突和互補。資源互換,通常有戧奪、貿易這兩種方式。如果戧奪成為一種常態,戰爭就會越來越多。長城的修築,構建了良好的秩序。農耕民族在長城裡面種地,游牧民族在長城外面放牧,二者通過長城成千上萬的關口來進行貿易。這樣,就有效促進了民族融合與社會進步。由此可見,修築長城時,壘起堅固的城牆,封閉是手段,交流是目的。

⑸ 中華文化的價值

中華文化的價值在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孕育華夏文明,並延續至今。文明傳承不斷,才能知道自己是華夏子孫。即使人類滅絕,文明也能保存下來。

⑹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是什麼

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是很明顯的,它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的生產方式等等。

2、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思想上的認識,比如說一些良好的思想,仁義道德之類的,我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借鑒。

3、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讓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通過這些文字的記載,我們能夠很好的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4、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思想指導作用,比如孔子的思想,我們就能很好的借鑒,告訴人們誠信的重要性。

5、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面向未來的一個支撐點,也是向世界證明我們的一個很好的方面。比如古代的四大發明等等,這在世界上也是很出名的。

⑺ 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1840-1949)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價值與意義

這段歷史是華夏永遠忘不去的痛,期間,有迴光返照,但很快就跌落,華夏五千年的帝國歷史,到1912年徹底結束。這段期間有同治中興,華夏的落日余暉起於1867年,弱於1895年,止於1901年,此後將近一百年內,中國再也沒有崛起過,直到二十一世紀。這段歷史,可以說是給後代提了個醒,不可以因為一時的輝煌就盲目自大,以免重蹈覆轍,再次斷送華夏幾千年的積蓄,並且背上罵名。

⑻ 談談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神話是人類以幻想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心理、願望對所接觸的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類自身所作的最初的想像和描摹 ,是人類對這些現象所作的經過藝術加工的解釋。有史以前的口頭文學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 ,流傳下來的不多 ,但其中神話部分卻是相當的豐富。中國古代神話內容極為豐富,但流傳下來的古代神話數量不多,篇幅較短,呈現出零散且非系統的特色,也沒有專門記載神話的古籍,而古希臘神話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篇幅較長,內容豐富,並且高度地完整、系統,對歐洲文學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對兩族神話文本差異成因的探討,一直吸引著不少中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解讀也仁者見仁.本文側重就中國原始神話之所以具有片斷化、零散化的特徵原因進行探討.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像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經》、《左傳》、《國語》、《楚辭》《呂氏春秋》等,中國著名的古典神話已得到記載。漢代及三國的《淮南子》、《史記》、《漢書》、《吳越春秋》、《三五歷紀》等,以及魏晉六朝的《搜神記》、《述異記》等書中也有許多古典神話的紀錄。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其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不少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授引的典故。神話偽美宇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國大網路全書》。豐富多彩,斑駁燦爛,奠定了我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先秦文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以及楚辭。
上古歌謠是一種口頭文學,不可能全部保存下來,現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還能看到零星記載。
上古歌謠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是我們的祖先在進行生產勞動時歌唱的口頭丈學。它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和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源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勞動和生活,為我國後代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礎,並以無比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我國的文學史。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它是通過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現遠古時代人民的斗爭精神和可貴的探索精神的一種原始時代的文學形式。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左傳》、《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神話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對後世作家有積極影響,為後世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形象,它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對後世作家的浪漫主義創作起了積極作用。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上古歌謠導引出中國詩歌的最早源頭,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產生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國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宗廟之音。《詩經》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詩經》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為敘事散文與說理散文兩個部分。
先秦敘事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先秦敘事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先秦敘事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敘事文學的傳統。
先秦說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先秦說理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志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朴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源泉。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楚辭》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楚辭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價值:
女不僅在生產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軸心。她們常常被說成是人類及萬物的創造者。父系氏族社會建立之後,原始藝術中又出現了男性神話人物形象,而在許多神話人物之間,也便相應地出現了輩分和譜系。氏族間的聚居和合並出現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聯合部族的出現,帶來了部落或部族間的爭戰,構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間關系神話的產生基礎。家長奴隸制、部族軍事民主制及部落間的爭戰,為古代神話及英雄史詩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藝術想像的土壤。中國神話中的共工與蚩尤之戰,黃帝與蚩尤之戰,以及黃帝集團與炎帝集團間爭戰的神話,大都具有這種性質。其表現則是藉助人類早期的幼稚的想像和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理解。構成幻想的情節,並被認為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存在。

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幻想,它把遠古人民的認識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據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產狀況和對自然力的理解與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像出來的。從一些神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處於狩獵經濟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人物,大多與狩獵有關;處於原始農耕時期的部落,其神話人物大多與農業有關。當時的人以弓箭刀斧為武器,神話中的人物也就成為創造和使用這些工具武裝起來的能手。

神話中的主人公(神)盡管常常是人間奇跡的創造者,但他們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運。它反映了神話幻想的現實制約性。

原始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特有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處於蒙昧時代的遠古人民,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不能超越其生產力低下的狀況和對自然抗爭的無力狀態。因而在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中,便多是直觀、猜測和臆想。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類智力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原始神話一般不再產生。但由於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知識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實踐上還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認識上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和自然現象變化等的地區和民族,神話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這些作品與原始神話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

神話中有遠古人民種種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觀。其中往往寓含著原始科學、原始哲學、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等種種原始觀念和意識,以及圖騰崇拜、巫術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組成遠古人民世界觀的因素。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乃至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賦予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話中的奇禽奇獸、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誇張與想像的形態,都不能和這些觀念分開。神話中對於人和動物、人和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某些因果聯系的認識與想像,是作為處於神話時代的人們意識形態的種種表現而存在下來的。

中華民族的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緊接著興起的一種新的詩體為楚辭,《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漢魏六朝,出現了新詩體 —— 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樂府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的是散文。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而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說和戲曲起步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因為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

五、中國古代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中國古代神話源遠流長,它不僅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也為中國文學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神話在人民口頭創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學創作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中國古代神話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援引的典故,如「盤古開天地」。神話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在中國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學者的注意。他們不僅在著述中加以記述和援引,而且還對神話提出過一些片斷的見解、解釋和說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其虛幻想像的成分,企圖從中尋找歷史的根據。

在文學中,我們能看到神話精神的延續、光大。神話對文學的影響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

神話除了被後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遙游》之鯤鵬變化,《應帝王》之「鑿破混沌」,這兩則神話為全文抹上了變幻奇詭的浪漫色彩。至於曹植採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更是利用神話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創作。用神話入詩的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比比皆是,如《詩經,大雅,生民》描述了後稷的種種神跡,楚辭《離騷》中各種神靈紛至沓來。此後的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以神話入詩,如李商隱《瑤池》詩雲:「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就是對神話意象的妙用。小說、戲曲採用神話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藉助於神話的奇特的想像,利用神話形象或神話情節進行再創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說《柳毅》,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愛情神話。明清神魔小說對神話的採用和重塑,達到了此類文學的最高點,其代表作為《西遊記》,從孫悟空身上,我們不難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啟、「銅頭鐵額」的蚩尤、「與帝爭位」的刑天以及淮渦水怪無支祁的影響。此外,如《聊齋志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不少發人深省的神話情節。可以說,古代神話作為素材,遍布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每一個角落,它經文學家的發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發出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通過文化積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並總是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形式,在後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神話對於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入先民曾經有過的那種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遊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從現實世界中超越出來,支持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同時,由《離騷》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於它深沉的神話背景和屈原創造性的提煉,而成為一種穩固的神話原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筆下傳遞。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而是當成全部的精神寄託,是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可以說,屈原、蒲松齡等作品都體現了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綜上所述,中國神話在構造上和基本意識上的特性,成為決定中國文學的構造和風格的最根本要素。中國神話在中國廣大人民口頭創作史上和文學創作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它一方面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法、欣賞效果等。所以也可以說,中國文學起源於中國神話,而神話來源於勞動生產,並且在中國神話的影響下,中國文學進行了升華。使中國文學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創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燦爛、偉大的篇章,並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價值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版非布司他片哪裡賣 瀏覽:784
越南快遞多少錢越南專線 瀏覽:722
伊朗擁有多少核武 瀏覽:990
歐洲為什麼要執意反對美國制裁伊朗 瀏覽:381
中國和伊朗什麼時間開始足球比賽 瀏覽:201
中國寄東西到美國多少錢 瀏覽:801
越南青芒果怎麼分辨熟 瀏覽:81
義大利鍋爐牌子有哪些 瀏覽:601
越南電視劇都對國產劇做了什麼 瀏覽:841
越南水果如何報稅 瀏覽:69
在越南做生意能做什麼 瀏覽:929
如何防止印度飛蚊子 瀏覽:571
印度人如何超載 瀏覽:520
義大利最嚴重的疫情在哪裡 瀏覽:521
為什麼越南的白酒那麼貴 瀏覽:546
上海學中國舞哪裡最好 瀏覽:750
北河位於中國哪裡 瀏覽:992
中國寄宿高中哪些 瀏覽:980
去巴厘島玩7天換多少印尼盾呢 瀏覽:586
中國有哪些古老大國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