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飲食文化的感悟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裡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中國作為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菜點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並為部分群眾喜愛的地方風味著名流派稱作菜系。其中魯菜、川菜、蘇菜和粵菜享稱「四大傳統菜系」。
圖片
魯菜
圖片
魯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以其味咸、鮮、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古書雲:「東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齊魯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美好疆域,為烹飪文化的發展,山東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魯菜風味濃在於用料廣泛、選料講究、刀功精細、調和得當、功於火候、烹飪技藝全面。尤善爆、炒、燒、炸、溜、蒸、扒、貼,其風味咸鮮適口、清香、脆、嫩,湯精味醇,自成一格,適應性強。
粵菜
圖片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主要有廣洲、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以廣州風味為代表。粵菜具有獨特的南國風味,並以選料廣博、菜餚新穎奇異而著稱於世。粵菜比較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
川菜
圖片
川菜講究色、香、味、形,在「味」字上下功夫,以味的多、廣、厚著稱。川菜口味的組成,主要有「麻、辣、咸、甜、酸、苦、香」七種味道,巧妙搭配,靈活多變,味別之多,調制之妙,堪稱中外菜餚之首,從而贏得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稱譽。
蘇菜
圖片
蘇菜是四大菜系之一,其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口味平和,咸中帶甜。其烹調技藝因極擅長於燉、燜、燒、煨、炒而著稱。烹調時用料嚴謹,注重配色,講究造型,四季有別。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相信總有一道菜會敲開你的味蕾,在你的胃中綻放出一道璀璨的美食之光。
B. 談談自己對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看法
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從原始人取火就開始發現的,之後隨著歷史的前行,飲食文化開始形成,而且多元性能,也反映出中國人的各種性格特點。
中國烹飪歷史悠久,也是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之一。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中國烹飪歷史是漫長的發展過程。早期人類的生存靠較小的獸類和集采果實充飢維持生活。得到食物也不加工,都是生吃吞食。特別是獸類食物連毛帶血一起吃,這階段叫做「茹毛飲血」時期。後來隨著社會的發慌人類有了進步,懂得扒皮去毛,采火烤著吃。由低級生活向前又邁進一步。所以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大體上分為五個階段:萌芽時期、形成時期、發展時期、繁榮時期、鼎盛時期。。
第一階段:萌芽時期(主要是舊石器時期),當時火的應用有:自然火、存火種、人工取火; 熟食的加工方法有:燒烤、地下挖坑加熱、石板烹法。
第二階段:形成時期(主要是新石器時期),陶瓷烹器的產生,加工熟食有了新方法,從面有了固定的餐具、炊具,開始有主食與菜餚分開加工的方法。
第三階段:發展時期(夏、商、周時期),銅器烹飪時期: 發明了冶金工藝製作銅餐具, 炊具有了高溫的烹調方法; 廚膳格局有了分工:加工地方與用膳分開、有了五味調和的方法; 食品營養在飲食中有了初步的認識: 五穀為養——稻、粟、黍、麥、菽;五畜為益——牛、羊、鹿、犬、兔;五果為助——棗、李、杏、栗、桃;五菜為充——葵、林、韭、蓿、蔥。、
第四階段:繁榮時期,秦漢至南北朝的烹飪時期:原料繁多——小麥粉、蔬菜、豆製品、植物油;熟食遍例——酒食兼營的酒店、各種大大小小的酒樓;高溫速烹——焯水、吊湯、蒸、煮、炒、爐烤;貴言族席——烤鴨、烤鵝、蒸豬頭、大菜、品種多;中外交流——中餐傳入日本、南亞、印度次大陸,同進也引進西方飲食;食療方法——用茴茴豆子、砂仁、榆仁醬、蓽撥、豆豉。 隨至南宋朝的烹飪時期:規模擴大、造型精美;經營多樣化、菜式明朗化;分工明確、各有絕技。元、明、清三代的烹飪時期:元朝有中外飲食交流,主要與南歐、西亞、中亞;明朝烹飪食發展速度加快,有南北交流,開始北移;清代時期,滿族入主中原,從康熙到嘉慶一百多年是清代盛世;又南下,野菜開發、封密大鐵鍋、煤行、清真館、西餐等。
第五階段:鼎盛時期,近代、現代烹飪時期,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烹飪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市場出現了仿古膳菜,一些宮紳家廚也進入市場。如:譚家菜的創世人——譚宗灘系廣東南海人,清朝末期的宮僚,一生酷愛珍膳美食。譚宗浚之子譚珍青,講究飲食勝過其父。譚宗浚任官時到過江南、四川等地,對各地菜都有研究。後來進京成功地將南方菜與北方菜的相互融合成為獨創一派的地方風味特色佳餚。
南方的上海、南京等地也出現了「公館菜」。抗日戰爭時期,沿海都市烹調技術西遷入川,促進了川菜的發展。抗日戰爭勝利後,川菜在國內擴大影響。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幫口菜改為八大菜系之稱。川、魯、粵、閩、湘、皖、浙、蘇。
中國飲食特點是中國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風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國飲食文化從中國人吃飯的形式上就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和諧的氛圍。另一方面這也和中國人的飲食特色有關。菜置於餐桌中央離每個食客都可以是同等距離的,人們圍坐在餐桌周圍敬酒、勸菜,或許有一些衛生問題存在,可是這種飲食模式對於增進感情有很大的幫助。也許這就和中國人希望「團圓」的性格有關,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和」的范疇對後代的影響。所以即使是在人們更多關注健康飲食、衛生飲食的今天也很難告別這種傳統的飲食模式。總之,中國飲食文化,四大原則:食醫和一、飲食養生、本味原則、孔孟食道。特點:歷史悠久、形態豐富、取材多樣、烹飪技巧多 、民族特色 、菜系多 、餐具獨特等。如果我們在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這就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應有之意。
C. 談談你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理解。
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的皇帝為"肉食者"。
飲食習俗特點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箸。"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D. 如何看待飲食文化800字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而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而在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三、飲食對象的差異
由於西方人普遍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另外,西方人喜歡一日多餐,這比中國人的一日僅二三餐科學。
四、飲食習慣的差異
從烹飪過程來看,中國人愛加醋、姜、蒜、蔥辣椒等佐料,可以殺菌、消脂、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雖佐料單調,可也不乏優點,他們烹飪時不愛放味精,因為味精含鈉,攝入過量有損健康; 許多中國人習慣每日購買新鮮食品烹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購買一周的食品貯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凍食品,且食用的罐頭和腌製品分別為中國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們含較多的防腐劑和色素等化學品,均對身體不利,這值得生活日趨簡單化的都市白領一族注意的。中國人炒菜時多用大火,因而油煙多,加上多不注意廚房的通風設備;而西方人不愛用大火熗鍋,且廚房通風條件相當注意。因而烹飪人員及家庭主婦中患肺癌率中國人明顯高於西方人。
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人每天進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雖每天進食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受到影響,因此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過中國;中國人喜愛粗糧,而西方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怪不得美國人心血管發病率特別高:中國城鄉居民都喜愛豆漿、豆腐、豆芽等豆製品,而西方人卻往往「敬而遠之」;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西方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而中國則偏愛熱炒(營養物破壞較多);西方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紅肉。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
五、飲食文化特徵的差異
E. 作文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態度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於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採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因此,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有助於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而且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占據世界市場也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我認為,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科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著「禮」.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F. 作為大學生對中華飲食文化的想法
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一些更適合現代人飲食習慣的菜
G. 結合實際,論述中國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飲食文化的諸多特徵,體現在飲食文化之上,直接影響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為什麼要助飯下咽呢?那是因為主食並不可口,必須有一種物質來輔助它使人們能夠吃下去。當然菜的功能和鹽的功能有共同點,但是不等同於鹽。這樣促使中國的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於中國文化追求衫,中國手工業的發達,所以烹飪中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徵。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有如下特徵:
其一,中國烹飪技術發達,許多西方人看來不可食的物品,經過中國廚師的勞作,變得使人一見而食慾頓開;
其二,中國人的食譜廣泛,舉凡能夠食者皆食,毫無禁忌;
其三,中國救荒的著述特別多,以備飢荒之年以野菜充飢之用;
其四,中國人將食的追求作為人生至樂來追求,吃飯成為第一要求。由於中國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夠隨心所欲,有詩為證:
紅日巡天過午遲,腹中虛實自家知。
人生一飽非難事,僅在風調雨順時。
因此長期以來吃穿不愁難以辦到,所以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特殊的位置,證據不勝枚舉。
此外,我們可以對西方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徵加以分析,也許能夠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飲食,由於最初是主要以畜牧為主,肉食在飲食聽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由於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沒有必要對飲食進行裝點,內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飪的發展,歐洲人在顯示富裕的時候,多是飲食的工具來表現,如各種的器皿的多少和豪華成為講究的內容。另外也不把吃這種人生易於滿足的事情作為人生的至樂來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國的俗語語可以高度概括,即「飽曖思淫慾」。他們更多地追求情愛,西方文化體現出一種「情愛文化」,而中國文化則體現出一種「吃的文化」。
H. 淺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
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
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
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
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
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
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國烹飪不僅僅是技術,同時也是一種藝術,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辛勤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I.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文化概述
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風味多樣
「美」食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