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龍的外貌特徵
龍的外貌特徵:
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拓展資料: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參考資料:龍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動物)_網路
B. 中國龍的資料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zhuān xū)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螭龍,無角的叫虯。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徵!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特別注意,龍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龍,而是蜥蜴鱷魚之類的動物。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采自荒山的一塊毛石,粗礦而簡陋。在歷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野馬,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一種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像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考察龍,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麼是其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從龍一出現的初期,一直延續下去,恆定不變,而且是構成龍的主體部分,缺了它,龍就不成其為龍,這才是龍的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在龍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軀體,那龍便不再存在了。龍變來變去,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又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足,有時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長的身子從未變過。遠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強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願望。蛇對人又有很大的威脅,尤其是毒蛇,能致人於死命,使人畏懼。《山海經》中各式各樣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龍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現代話語,便是那時的蛇崇拜,很有群眾基礎,以它作為龍的主體,這種民族大融合的標志,即使被兼並者也願意接受。中國龍的正式形成,大概開始於夏禹時期,禹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後,以蛇結合其他部族圖騰而創造龍的社會條件已成熟。龍是適應國家的出現而被造就的。因為蛇崇拜的覆蓋面大,以蛇作龍的主體,能得到炎黃後裔南北各民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樹立了它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權威地位。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C.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長什麼樣子
1、青龍:為「四聖」、「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天之四靈」之一,又稱為蒼龍,代表東方,青色,因此稱為「東方青龍」。
10、雲龍:雲霧纏繞的龍。
11、望龍:頭部呈側面的龍。
12、行龍:傳說鯉化蛟,蛟化龍,而當龍達到一定境界時,會化為行龍。
13、魚化龍: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講述的就是龍魚互變的關系。
D. 古代中國龍的形象是怎樣的
在我國古代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傳說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上下數千年,龍一直是華夏民族的代表。
E. 中國龍長什麼樣
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龍為封建時代龍作為帝王的象徵,也用來指帝王和其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指中國天文的四象。
F. 中國龍長什麼樣子
龍的圖騰是民族大融合的產物,是民族大團結的象徵。
馬頭為龍頭,鹿角為龍角,虎嘴為龍嘴,蛇身為龍身,魚鱗為龍鱗,鷹爪為龍爪,
也就是各部落圖騰組合而成的統一體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
G. 中國龍到底是什麼樣
中國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龍的模糊集合過程,起自原始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時期,即採拾經濟過渡到生產經濟、神物崇拜普遍產生的新石器時代前期,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 龍這個形象來自部落時期的動物崇拜,每個部落有自己信仰的動物神,由一個部落收復其他部落,並把被收復的部落信仰的動物取其一角安在自己信仰的動物身上,龍就是這樣被拼湊出來的。 關於龍的傳說,出現最早的是共工撞毀不周山放出的黑龍(後來被女媧斬了)然後是幫軒轅黃帝討伐蚩尤的應龍,中國神話里唯一一個帶翅膀的龍。 中國龍的形成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多元融合的過程同一。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闢地的創生神,與盤古齊名;或積極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或幫助黃帝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或協助夏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因此,鑒於神話傳說與民族起源難以割離的關系,可以說,所有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都領受過龍的福祉,都可稱為「龍的傳人」。 作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中國龍的精神也就是團結凝聚的精神;同時,龍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龍的天職,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類的精神;進入現代社會後,龍逐漸由神物演變為吉祥物,作為吉祥物,龍有騰飛、振奮、開拓、變化等寓意,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奮發開拓的精神。 喜水、好飛、通天、善變、征瑞、兆禍、示威,是龍的基本神性。進入階級社會後,龍的身上又增加了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時代的變遷,文明的嬗遞,現代化的沖擊,已使龍身上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及兆禍、示威的神性呈現弱化的趨勢,相應的,其他的與吉祥物身份相關的神性,卻有強化和發揚光大之勢。 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龍的家園。龍文化廣泛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工藝美術、建築名勝、歌舞影視,還是歲時節令、婚喪禮儀、服飾冠履,龍都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盤旋、騰躍、奮飛等多種形式,占據著醒目的位置,體現著不可或缺的文化蘊涵。人們通過祭祀祈禱召喚龍的神靈;通過雕塑,描繪、模擬、展現龍的形象,顯示龍的神力;通過著述文章,探討龍的源流,索解龍的秘密;通過歌舞、競技、影視劇作品,秉賦龍的神性,煥發龍的精神,弘揚一種縱橫江天浩然宇內的民族大氣。 龍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一個圖章,一個徽記。
神異動物說
這是以《辭源》和《辭海》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後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朱天順)「龍是出現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劉志雄、楊靜榮) 「神異動物」是以「動物神異」為基礎的,前者來源於後者,那麼,是哪些動物通過「神異」而變成「龍」了呢?這一點,《辭源》和《辭海》沒有講清楚,學者們的探討則多種多樣。且看: 爬行動物-- 衛聚賢說「龍即鱷魚」;王明達說「龍形象的基調是鱷」;祁慶福認為龍「其實就是鱷魚的最早稱呼」;王大有認為「中國最原始的龍是灣鱷、揚子鱷」;唐蘭說龍「像蜥蜴戴角的形狀」;何新說龍「是古人眼中鱷魚和蜥蜴類動物的大共名」。 徐乃湘、崔岩峋認為「龍是以蛇為基礎的」;李埏說「龍是蛇變成的」,是古人「以蛇為藍本,依照蛇的形狀和特徵,再附加某些想像而塑造出來的」;劉敦願認為「最早的龍就是有腳蛇,以角表示其神異性」;何星亮提出「龍的基形為蛇,而蛇類中最接近龍的是蟒蛇」,因此可以說「龍的原形為蟒蛇」。 哺乳動物-- 劉城淮說「在蛇類和蜥蜴類之外,龍還有一個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那便是馬類」;他進而指出「充任龍的模特兒之一的馬,最初不是一般的陸馬,而是河馬」,李埏認為「龍的首角是古人摹擬牛頭而塑造出來的」:」我們現在還常說『牛鬼蛇神』,看來,龍就是二者的結合」。孫守道等提出「龍首源於豬首」。 物候參照動物-- 陳綬祥認為,龍身是「扭動的蟲形」,龍角是先民「測定時間的工具--表」。「在廣大的范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候參照動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游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游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候歷法之參照動物……後來,這些關系演化成觀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龍。」
[編輯本段]圖騰合並說
此說以聞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觀點為代表。聞氏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何星亮亦認為,「龍原是一種圖騰,但它又與其他圖騰有區別。它最初可能是一個部落的圖騰,後來演變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
[編輯本段]天象樹神說
何新曾認為「龍的真相和實體是雲」,「龍就是雲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雲紋。而後來逐漸趨於具體化、生物化,並且展開而接近於現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朱大順指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趙天吏認為雷電龍「三位一體」,龍就是雷電的形象。 胡昌健說,「龍的原型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蟄雷閃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的雨後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龍的最直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 尹榮方的看法別致一些,他認為,「中國人傳說中的龍,原是樹神的化身。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龍是樹神,是植物之神。龍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類喬木。」「松、龍不僅在外部形象上驚人地相似,而且龍的其他屬性,與松也同樣驚人地相似。」
[編輯本段]恐龍遺記說
葉玉森、徐知白及美國學者海斯等主張龍的觀念應是遠古先民對於巨大的爬行動物恐龍的記憶,或主張先民因對恐龍的恐懼而產生龍崇拜,王大有說,「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或許古人見到的龍,真的就是恐龍,後來它們漸漸見不到了,才把它的同類海鱷、灣鱷或揚子鱷與其視為一類,加以崇拜。」
[編輯本段]外邦傳入說
章鴻釗認為中國的龍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龍,約在黃帝時期傳入中土,英國學者史密斯認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龍,而且所有的龍都出於同一個文化發源地--巴比倫,中國的龍同樣也是巴比倫古龍的後裔。
[編輯本段]模糊集合說
對於龍的起源和本質,龐進提出了「模糊集合說」,即認為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先民對身外異己力量模糊崇拜的產物,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貫穿著、體現著模糊思維的藝術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