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名是什麼意思

中國名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03 20:21:18

⑴ 中國這個名字的由來及意義。

中國,又有「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等
華夷之辨
代稱。「夏」,在商、周以前有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1] 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而「華夏」的意思就是「身穿華裳的禮儀之邦」。

而漢語「中國」一詞,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帶,中國以外稱為四夷。在漢人心目中,其直接統治地區是為中國本土,其周圍四夷均為臣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2]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3] 漢代始建蠻夷邱,南北朝建「四夷館」。明朝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等等。[4] 滿清統治中國以來,傳統中華帝國作為天下中心的默認就漸漸被打破了。

⑵ 新中國國名的含義是什麼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一詞的英文單詞republic,來自於拉丁文respublica,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務」。 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
答案有用請採納,謝謝!

⑶ 中國名字的由來和含義

中國的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名字的由來:
抗戰時期,毛澤東曾經多次闡述將來所要建立的「中華民主共和國」的含義。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明確宣布:「一九四九年將要召集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為目標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組成共和國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織條例》第三條第五款為「提出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四小組討論時,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對「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國號提出質疑。他表示國名太長,建議去掉「民主」兩字。最後採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同年9月27日,政協一屆全會通過決議正式定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去掉國號後面「中華民國」的簡稱。自此之後,政協會議通過的大會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國」在人們習慣性稱呼中漸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

古時的「中國」與史書記載的「華夏」、「中土」、「中原」、「中夏」、「九州」、「神州」、「中華」一詞的含義是相同的,都是中國人民對自己偉大祖國的共同稱謂。
從秦以後,「中國」名稱的含義則指我國各族人民共有的疆域的全部領土。

⑷ 新中國國名的含義是什麼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一詞的英語republic來自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共和一般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

⑸ 「中國」這名字大概是從民國時期開始使用的,請問這個名字是從何而來是位於世界中心的國家的意思嗎

中國,又以「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中土」等的代稱出現,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帶,後逐漸帶有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中華民國建立後,「中國」正式成為中國的國家稱謂。中國為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與文明史。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現中國境內考古發掘出的原始人的雕刻中發現,後來也有《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東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黃河中下遊河南大部、陝西南部、山西南部。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病!」「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中國國號。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⑹ 中國/中華——國家名字的含義是什麼

在古代由於我們中國的繁榮,我們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就有了這名字的

具體的:
中國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⑺ 中國為什麼起名叫中國

「中國」這兩個字其實最早是被發現在一件青銅器上,考古學家稱之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縣被發現的。
「何尊」尊內底部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的「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這段銘文是講周成王繼承周武王的遺志,在中原地區建造東都雒邑的故事。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勛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宅茲中國」其中的「宅」是居住的意思,「茲」是這里的意思。大意便是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後表明「我現在佔有了中國,准備把它當做自己的家,並且統治那裡的民眾」。
銘文中的「中國」是一個地理概念,指國之中央,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便把自己居住的區域所視為「天下之中」,而稱他族居住的區域稱為東、南、西、北四方。這里「中國」二字雖然不是具體的國名,但其中蘊含的氣度與威儀讓人盪氣回腸。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來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為召集他的部隊和民眾集合用的標志。由於集合時這面旗幟總是處於中間,以後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義。
「國」(繁體寫成國)也是一個象形文字。中間的口表示人,有幾個口就是幾個人,所以稱為人口。口下面的一橫杠表示一片土地,無論生活或生產都離不開自己的土地,所以還得有人拿著戈守衛。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築上一道城牆。所以國實際上是有圍牆圍起來的,有人守衛一個居民點,一個聚落,一座城,古代又稱國。
商與西周的國都很多,春秋初期還有1000多個。「中國」的含義就是在很多國里,處於中心的、最重要的國,這就是中國只有最高的統治者,比如說商王以及後來的周王,他們居住的地方才有資格稱為中國,「中國」是天子所在的國。

這里的「中國」與現代意義上泛指的國家政體不同。這里所謂的「中國」,是「天下的中央」。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中央」不單單指地理意義上的中央,也是指文明意義的中央。也就是說,文明與野蠻是不一樣的,人類共同體追求的是文明的最高水準。而這文明最高水準的地方,古人稱之為「中國」。
西周早期就定義了古代對於「中國」的理解,他們認為的「文明最高水準」之地以現在的標准來看,應該是指現今中原地區、河南一帶。
後來成王建都、平王東遷,將此地區逐漸拉大,直至秦始皇秦政橫掃山東六國,之後的強漢再次征伐,將此「文明最高水準」擴展到一個「東方帝國」。之後歷朝歷代,都以「文明最高水準」自居。
但到了東周時天子的地位名存實亡,各諸侯國間相互吞並,國的數量越來越少,國土卻越來越大。到戰國後期,只剩下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和若干小國,所以諸侯都開始以中國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秦朝,稱皇帝,自然也自稱中國了。

⑻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中國這兩個字不是近代人發明的,根據目前已有的考古資料和史書記載,中國二字是三千多年前的周人發明的,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出土一個西周古銅器,被命為「何尊」,這是西周初年一個叫何的西周貴族所造,在尊底刻有122個字,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

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這話的意思是說:我將居住在這天下之中,從此治理人民。這是出土文物中最早關於中國二字的記載了,這里的中國指的是天下之中的意思,這個何尊上的銘文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周成王初次親政,來到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居住,並在此祭祀周武王,表示要繼承周武王的遺志。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西周的第三位天子,他親政的時間是公元前1039年,距離今天是3060年,也就是說三千多年前,就有中國這個詞了,當時的意思指的是整個天下的最中間,這里明確提到了成周,當時叫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但是周天子大多數時候是居住在宗周的,當時叫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附近。

之後,在中國的所有封建朝代中,中國都成為國家的代名詞,史書上有數不清的關於「中國」二字的記載,雖然有朝代名,但是很多時候自稱時,都稱中國,就連大多數國家也稱呼中國,就連中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很多時候對外也是自稱中國的。

比如清朝與俄羅斯簽署的第一個條約《尼布楚條約》,清朝的國號是大清,正式對外的國名一般是大清國或者大清帝國,但在說到領土歸屬時,就說屬於中國,以下摘自該條約中的內容:

大清皇帝欽差分界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俄羅斯國統治大俄、小俄、白俄暨東、西、北各方疆土世襲獨裁天佑君主約翰·阿列克歇耶維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維赤欽差勃良斯克總督御前大臣費岳多·鄂斯塔斐耶維赤·烏拉索夫..........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

盡管清朝是滿族人建立,但仍然是認同中國的,他們自稱這片土地就是中國,在《南京條約》中也是如此,大清國與中國同時出現在文中,盡管清朝自稱為大清國,但是外國在翻譯清朝的國名時,大多數時候翻譯為中國(CHINA),而不是大清國,可見中國作為這片土地的俗稱和國家的稱呼已經深入人心了,已經成為所有在這片土地上建立的國家的代名詞,無論他的國號是什麼,一直流傳至今,現在我們仍然是以中國的名字對外。

⑼ 中國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中國原本的意思是「中央之國」。周代的時候人們會將首都稱為「國」,而別的地方稱為「野」,所以最早的時候中國指的是周朝的王畿地區,並且諸侯國的首都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所以就有古話傳下來,比如孟子中記載了齊王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莊子中也記載過「中國之君子,明乎禮儀而陋干知人心」。



到了春秋,「中國」的范圍就變,而是指的是整個黃河中下游的地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原」、「華夏」。那個時候「中國」和「九州」、「華夏」、「諸夏」等詞成為了同義詞。

在這之後華夏文化一直不斷的在傳播當中,到了戰國時代,楚、燕、齊等國家融入了華夏群體之中,然後又不斷的擴張,周邊的民族不斷地被吞並,一直到秦漢大一統以後,「中國」的范圍就成為了除了百越之地和西南夷以外的長江黃河流域了。

到了漢代以後,「中國」成為了正統王朝的代稱,就比如在北魏、南朝都是自稱中國,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將「中國」和「中原」相比同。



一直到隋唐統一以後,「中國」這個詞的含義才從「中原」轉換成為整個中央王朝的內地,也就是現在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地區。不過在唐朝雖然也被有稱之為「中國」,但是外交方面,唐朝還是自稱為大唐,並沒有用「中國」為國號。



直到清朝,「中國」才第一次出現在外交領域,當時是1689年,清朝和俄羅斯進行談判,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在當時使用的國名就是「中國」。而在之後所簽訂的條約都是用「中國」為國號的,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成為了整個東亞大陸的統稱了。



到後來我們新中國成立,也是第一以「中國」為正式國名的開始。

閱讀全文

與中國名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巴厘島玩7天換多少印尼盾呢 瀏覽:586
中國有哪些古老大國 瀏覽:789
伊朗的低壓料都有什麼型號的 瀏覽:92
伊朗人種是什麼民族 瀏覽:703
英國紙幣長什麼樣子圖片 瀏覽:843
越南如何宣傳本國政治體制 瀏覽:187
義大利餅什麼 瀏覽:331
香港哪個地方銀行可以收伊朗的錢 瀏覽:977
中國有哪些邊境 瀏覽:29
印度高端設備都有哪些 瀏覽:977
義大利chinese怎麼發音 瀏覽:199
印尼用什麼吃東西 瀏覽:369
從珠海去越南多少錢 瀏覽:371
越南過境簽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706
印尼回國要什麼證明 瀏覽:238
東鵬伊朗白玉怎麼做出來的 瀏覽:551
為什麼換越南盾與匯率不一樣 瀏覽:921
義大利早餐主要是什麼怎麼做 瀏覽:159
如何去買中國最好的刀 瀏覽:256
越南的錢幣稱為什麼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