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拼音怎麼傳

中國拼音怎麼傳

發布時間:2022-08-03 20:51:10

① 拼音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 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用兩個漢字注出一個漢字的讀音。是一種傳統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國古代對漢字字音結構的分析。第一個字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聲母;第二個字為反切下字,表示韻母和讀音。 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鴉片戰爭以後,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採用漢字部首作為拼音符號。1892年盧戇章的《一目瞭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系。 ② 速記系:採用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1896年到1897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③ 拉丁系: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符號。1906 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采定字母」。會議開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確定了「標准國音」;擬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個,這套字母採用漢字筆畫式,字母選自古代漢字,音節採用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三拼制,對雙拼的反切法進行了改進,其用途僅在於標注漢字讀音,不作為拼音文字。這套注音字母後來減為37個(聲母12個,韻母13個,介母3個,比雙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幾乎減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過之後,擱置了五年,才於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從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國使用了近40年的時間。這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層官員中有人覺得「注音字母」的名稱不好,改稱為「注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一種與漢字並行的文字。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葉籟士在發言中說:「從1952年到1954年這個期間,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進行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定幾種草案,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漢字筆畫式)里頭」。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規范化普通話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

② 中國拼音怎麼寫

中國的漢語拼音應該是zhong guo。

③ 中國兩個字的拼音

中國

【拼音】[zhōng guó]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自居。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1]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2],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3],到目前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4]。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而且還有有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④ 中國的拼音怎麼是 kNAN

中國

拼音:zhōng guó

釋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1949年10月1日成立。成立後的中國,通常稱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國,通常稱舊中國。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

近義詞:華夏

英文翻譯:China

⑤ 古代沒有漢語拼音,每個漢字的讀音是怎麼傳承下來的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形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范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所以咱們就使用漢語拼音來標注發音,但是和英文不同的是,咱們的漢語拼音標注也是獨立的,只要不把他放在生字頭上,你也搞不清對應關系。不過相對於古人而言,這已經是很方便了。作為小學就掌握的拼音常識,就算遇到再復雜的漢字,只要有拼音,就絕不會讀錯。但是古人怎麼辦呢?


古人讀書識字,是有錢人才能乾的事情,請先生,讀私塾是免不了的。

圖片裡面標注的「平」,「去」就是字的發音。漢語拼音中一、二聲為平音,三、四聲為仄聲。古詩裡面只有格律詩對平仄有嚴格要求,古風,現代詩都沒有平仄要求,只要讀來順暢就可以了。

要學習格律詩的平仄關系,需要費些功夫,可以關注我看以前的文章,有簡答也有詳解,這里就不啰唆了。

⑥ 中國的拼音怎麼來的

(1)明朝末年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漢語拼音方案。

中國歷史上的漢字注音,除了中國人自己創造的直音、反切法外,還有西洋人擬制的漢語拼音方案。隨著中國和西方國家交往的發展,西洋人為了學習漢語漢字,在中國傳教,音譯中國的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稱,曾制定過多種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第一個創制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義大利人利瑪竇(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1583年來到中國,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一書。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羅常培根據文章的漢字與拉丁文對照的譯文,整理出一個包括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610年來華),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他的拼音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成的,人稱"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現對當時中國的音韻學者有很大的啟發。明末學者方以智開始思考中國的拼音文字問題:"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字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前清學者楊選杞看了《西儒耳目資》大受啟發:"予閱未終卷,頓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為一定之法"。"利、金方案"促進了中國傳統的音韻學研究方法的革新,為反切法開辟了一條"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簡易途徑。這兩個方案是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寫的,適合於拼寫北京音。它"引起了漢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漸演進,形成二百年後製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2)鴉片戰爭後的教會羅馬字和西洋人的漢語譯音。

"利、金方案"產生後的二百年間,由於清朝政府奉行閉關自守政策,外國人的漢語拼音也因此沉寂。

鴉片戰爭後,"海禁大開",西洋傳教士和商人紛紛湧入中國,於是西洋人的教會羅馬字和漢語譯音也迅速發展起來。

A.方言教會羅馬字。

最早到中國來的基督教傳教士是英國人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至1834年),他於1807年到廣州傳教。1815年至1823年出版了一部中英對照的《中文字典》,用他自己設計的官話拼音方案拼寫漢語。他在字典中還附錄一種廣州方言的拉丁字母音節表。這是方言教會羅馬字的萌芽。

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以東南沿海各通商口岸為傳教中心。這些通商口岸(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等)都是東南各方言地區的代表城市,這樣就促使了各種方言羅馬字的產生。傳播得較早較廣的是廈門的"話音字",大約開始於1850年,據說僅僅在1921年就印售讀物五萬冊,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估計住在本地和旅居海外的還有十萬人左右應用這種方言羅馬字。

教會羅馬字對中國漢字改革運動有較大的影響,起到了宣傳漢字可以走拉丁化拼音方向的作用,並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的技術上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

B.威妥瑪式和郵政式。

威妥瑪(又譯偉德,Thomas F.Wade)是英國駐中國使館的中文秘書,1867年,出版一部京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起初是作為使館人員學習漢語的注音工具,後來由於他的方案接近英文,擴大了用途,成為音譯中國地名、人名和事物名稱的通用標准,不但外國人用它,中國對外出版物上的漢語譯音也用它。直到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通過了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拼法的國際標准時,威妥瑪式才停止使用。
西洋人漢語譯音方案中,還有一個被稱為郵政式的方案。清光緒年間,中國開始辦理郵政和電報,實權都掌握在英國人手中,他們把英文里的中國地名譯音作為郵政和電報的書寫標准。這些郵電地名,除個別方言拼音(如"廈門"寫成Amoy)和習慣寫法(如"廣州"寫成Canton)以外,一般都是官話拼音。郵政式跟威妥瑪式相近。

C.方言際辣體漢字。

1931至1932年,法國和加拿大的兩位天主教傳教士合作制定了"辣體漢字"方案。這是根據漢字古代讀音《廣韻》設計的拉丁字母漢語注音方案。它試圖利用古代漢語的聲韻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的條件,使一個方案在不改變字母的情況下可以讀各地方言的方音,以此解決方言的分歧問題,成為一種"方言際"的漢字拼寫方案;同時,它又試圖對同音漢字採用不同的拼音法式,解決拼音文字中的同音詞問題。設想似乎周到,可是拼寫法和讀音法很復雜,實用價值不大。方言際辣體漢字方案的嘗試是失敗的。4.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

1.切音字運動概況。

切音字運動是指1892至1911年的拼音字母運動。這正是中日甲午戰爭和變法維新運動的時期。當時,中國面臨著被世界列強瓜分的嚴重危機。在這國事動盪、人心思變的年代,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力主變法圖強。於是,維新運動就成為群眾性的愛國主義運動。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考慮到要救國圖強就要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就要克服繁難的漢字所造成的障礙。這樣,切音字運動就在改良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

1891年宋恕在《六齋卑議》中首先提出"須造切音文字"的主長。1892年盧戇章發表"中國切音新字"廈腔讀本《一目瞭然初階》,宣布了切音字運動的揭幕。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發表過贊成推行拼音文字的意見。康有為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凡文字之先必繁,其變也必簡"的觀點和"以字母取音,以簡易之新文"來書寫"中國名物"的設想,並親自擬制過拼音方案。梁啟超為沈學的《盛世母音》寫序,介紹切音字運動,贊成創制拼音文字,主張漢字和切音字並存。譚嗣同也在他的《仁學》中積極提倡拼音文字,提出"盡改象形為諧聲"(即拼音)的主張。

據倪海曙《清末漢語拼音運動編年史》所載,1892年到1910年,全國各地提出的切音字個人方案有28種。從字母形式看,有以下幾種類型:漢字筆畫式14種,速記符號式5種,拉丁字母式5種,數碼式2種,自造符號式1種,還有一個康有為的方案(未見原稿);從音節的拼音方式看,有17個是聲韻雙拼制,4個音素制,1個三拼制,6個拼法不詳;從拼寫的語音看,有10個是拼寫官話音的,9個是拼寫方言的,9個拼音不詳。從總體上看,切音字運動的主流是拼寫官話音的雙拼制漢字筆畫式字母方案。

2.切音字運動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方案。

(1)切音字運動的揭幕人盧戇章和他的切音字方案。

盧戇章(1854―1928年),字雪樵,福建同安縣古庄鄉人。他21歲到新加坡半工半讀,專攻英語。25歲回廈門教中國人學英語,教外國人學廈門話。他對流行於廈門的教會羅馬字接觸很多,教會羅馬字啟發了他創制拼音文字的思想。從28歲開始,他"屏棄外務,朝夕於斯,晝夜於斯"。經過10年努力,終於在1892年寫成了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創制的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方案《一目瞭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並手抄全文,自費刻印出版。

盧戇章認為:"竊謂國之富強,基於格致;格致之興,基於男婦老幼皆好學識理;其所以能好學識理,基於切音為字。"切音為字,就可以做到"字話一律","字畫簡易"。從而,人們可以"省費十餘載之光陰,將此光陰專攻算學、格致、化學以及種種之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哉"。他把推行切音字看作是國家"振興之本",這種觀點雖有片面性,然而,這也反映了他畢生致力於切音字的研究與推廣完全是出於愛國思想的指導。

盧戇章認為:"中國字或者是當今普天下之字之至難者。"但他並不主張廢除漢字,而是主張"切音字與漢字並列",通過切音字"可無師自識漢文"。他的這種"切音字與漢字並行"的觀點是切音字運動的一個普遍觀點。

盧戇章的方案採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的變體,他取拉丁字母"l、c、?"三種筆畫,加以變化,編制出一套55個字母的拼寫方言(廈門、漳州、泉州等)的切音字方案。他的方案雖然是拼寫方言的,但他主張語文統一,"以一腔為主腦"。認為:"以南京話為通行之正字,為各省之正音,則十九省語言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而中國之大,猶如一家,非如向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無言也。"

1893年,盧戇章出版了《一目瞭然初階》的節本《新字初階》,滿腔熱情地向群眾推廣,"有從而問字者,不惜焦唇敝舌以誘之。"

1898年,光緒皇帝實行變法維新,宣布"廣開言路","獎勵新著作、新發明"等。京官林輅存呈《上都察院書》,推薦盧戇章等的切音字方案。呈文得到各堂官會銜代奏。但是新政很快失敗,"百日維新"結束,奏請用切音字的事也就無下文了。

維新運動失敗後,盧戇章應日本的台灣總督兒玉邀請,去台灣主持總督府學務科。在台灣三年,受日本假名字母的影響,放棄了變體拉丁字母的方案,設計了漢字筆畫式的方案《中國切音字母》。這個方案有聲母25個,韻母102個,主要用來拼寫北京音,也可以拼寫泉州、廈門、福州等方言。

1905年,盧戇章到北京,向清朝政府學部呈繳《中國切音字母》。被駁回後回廈門,在民間推行他的方案。途經上海時,把《中國切音字母》修改、補充,改名為《北京切音教科書》。此外,還出版了包括北京、福州、泉州、漳州、廈門、廣東等六種切音字方案《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

1913年,盧戇章代表福建省參加在北京召開的"讀音統一會",對會議通過的注音字母採用三拼制持不同意見,回廈門繼續推行他的方案。

1915年,他出版了第三個漢語拼音方案《中國新字》,也是漢字筆畫式的。

⑦ 中國漢語拼音的由來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統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拼音的一種吧。 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

(7)中國拼音怎麼傳擴展閱讀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的漢語拉丁化拼音方案從此誕生了,它實現了中國人民自19世紀末以來為之嘔心瀝血,夢寐以求的願望。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都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漢語拼音方案》是近60年來中國人民創制拼音方案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⑧ 中國拼音怎麼來的 是古時就存在的還是近代才有的

近代有的。
來源:

1923年8月,教育部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決議組織「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員和一些語言學者自動組織「數人會」,提出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1928年9月,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正式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用於給漢字注音和統一國語,「與注音字母兩相對照,以為國音推行之助」。在國語羅馬字運動中,出版了一些讀物,如《國語留聲片讀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國音常用字匯》,用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兩式對照。但是,國語羅馬字始終沒有走出知識階層的圈子,沒有在社會上普遍推行,它的影響遠不如注音字母。
國語羅馬字一直在台灣使用,1984年台灣發表國語羅馬字修訂草案,徵求意見之後,於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稱為《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改用於《漢語拼音方案》相同的符號標調法來表示聲調。

⑨ 「中國」兩個字拼音是怎樣拼的

中國拼音:
[zhōng guó]
1. [Central Plains]:指中原地區與中國抗衡。——《資治通鑒》
2. 又驅中國士眾。將中國人。
3. [capital]:京城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

⑩ 中國拼音怎麼拼

中國:zhōng guó

閱讀全文

與中國拼音怎麼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寄宿高中哪些 瀏覽:980
去巴厘島玩7天換多少印尼盾呢 瀏覽:586
中國有哪些古老大國 瀏覽:789
伊朗的低壓料都有什麼型號的 瀏覽:92
伊朗人種是什麼民族 瀏覽:703
英國紙幣長什麼樣子圖片 瀏覽:843
越南如何宣傳本國政治體制 瀏覽:187
義大利餅什麼 瀏覽:331
香港哪個地方銀行可以收伊朗的錢 瀏覽:977
中國有哪些邊境 瀏覽:29
印度高端設備都有哪些 瀏覽:977
義大利chinese怎麼發音 瀏覽:199
印尼用什麼吃東西 瀏覽:369
從珠海去越南多少錢 瀏覽:371
越南過境簽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706
印尼回國要什麼證明 瀏覽:238
東鵬伊朗白玉怎麼做出來的 瀏覽:551
為什麼換越南盾與匯率不一樣 瀏覽:921
義大利早餐主要是什麼怎麼做 瀏覽:159
如何去買中國最好的刀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