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和中國的第一次戰爭是什麼時候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 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時在位的齊明天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百濟。663年8月,
白江口之戰(3張)
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其國內了經歷了天皇集權、攝關統治(由權臣擔任攝政、關白,實際掌權)、院政(由天皇讓位於子弟,自己稱「上皇」、「法皇」,實際仍行使政治權利)、戰國大名紛爭等時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元朝入侵日本,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引用
⑵ 日軍侵華戰爭是哪一年開始的啊,什麼時間
日軍侵華戰爭於1931年9月開始。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局部侵華戰爭,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蓄意製造的侵華戰爭開端。
日本自發動甲午戰爭後,從中國東北獲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已把中國東北視為生命線。東三省保安司令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後,積極發展東北經濟,並得到英美等列強支持。
這引起了日本尤其是軍部的恐慌和反對,他們叫嚷:中國開港築路侵犯了日本「在滿蒙的特殊利益」,到了下決心「解決滿蒙問題」的時候了。為入侵中國東北,日軍進行了一系列的策劃和准備,其中包括:偵察地形,擬定作戰計劃;調兵遣將,加緊軍事部署;頻繁挑釁,製造各種借口;利用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狂熱煽動侵華戰爭。
(2)日本和中國什麼時候開戰擴展閱讀: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駐中國東北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
9月19日晨,日軍侵佔沈陽,隨即在幾天內侵佔安東(今丹東)、海城、營口、遼陽、鞍山、鐵嶺、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周圍廣大地區。
9月,遼寧(除錦州及遼西)、吉林兩省淪陷。11月,黑龍江省基本淪陷。1932年1月,錦州及遼西地區淪陷。2月,哈爾濱淪陷。至此,在短短四個多月內,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佔領地。
⑶ 日本侵略中國是哪一年我要具體日期
1、明清時期不斷有日本倭寇騷擾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燒殺掠奪,已至於近代對我中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894年7月,日本襲擊中國清政府運兵船,不宣而戰,8月清政府應戰,甲午中日海戰開始,是近代中國遭受列強蹂躪的重要標志。
1931年9月18日,日本製造皇姑屯事件,由於蔣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東北三省頃刻倫覆。
1937年7月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
2、十四至十六世紀侵擾劫掠中國和朝鮮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通稱倭寇。近代資本主義列強侵華,日本也扮演主要角色,1894年7月—1895年10月 中日甲午戰爭從中國掠奪大量書籍、文物、白銀等戰略資源,為進一步強大和發動侵華戰爭做鋪墊。
1931年,日軍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起開始侵華戰爭,霸佔中國東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則是掀開了日軍全國侵華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協議,自此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前後共計十四年。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侵佔大片國土,實施「以華治華」的毒計,扶植漢奸傀儡賣國政權,殘酷奴役、殺害中國人民,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產,嚴重的侵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嚴重的分裂了中國,使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日本在侵華戰爭中製造了一系列令人發指的暴行,比如在佔領區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南京大屠殺;用中國人進行「活體解剖」細菌試驗;製造平頂山慘案等;日軍殺害中國平民數千萬,並造成千萬中國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3)日本和中國什麼時候開戰擴展閱讀:
660年,唐滅百濟,為了復興自己的朝貢國百濟,日本出兵朝鮮,被唐朝和新羅聯軍在白村江擊敗。
1592年起,豐臣秀吉發動兩次侵略朝鮮的戰爭,史上合稱文祿·慶長之役(即萬曆朝鮮戰爭,韓稱壬辰衛國戰爭)。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餘人入侵我國台灣,殘酷屠殺我國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現沖繩縣)為日本保護國,並賠償日本兵費50萬兩白銀。
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重創「濟遠」號和「廣乙」號;擊沉「高升」號運輸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由此爆發中日「甲午戰爭」。9月,日艦隊在黃海海面襲擊中國北洋艦隊,擊沉4艘軍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及全船250人,「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已經壯烈的犧牲了。
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國遼寧省。
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2萬多中國人全遭殺戮,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
1895年2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3月,日軍佔領整個遼東半島,日軍所至,燒殺淫掠,無惡不為,僅在田莊台一地,就殺死我國軍民2000多人。
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割地賠銀的《馬關條約》。
6月,日軍再一次登陸台灣。
11月,日佔領台灣全島。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同日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交納3000萬兩白銀,日本才交還遼東半島。
1898年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1900年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鎮壓義和團等反帝愛國運動。7月,日軍攻陷天津,在津搶劫白銀200多萬兩。
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那裡燒殺淫掠。
1901年9月,清政府與日、俄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交出稅務、使館區管理權,並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組織。
1905年1月,日軍再度佔領旅順。3月,日軍佔領奉天(今沈陽),並與俄為爭奪中國領土在我東北進行大規模廝殺。
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獲得在我國東北南部之特權。
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奪我國東北資源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1907年7月,日本與法、俄簽訂秘密協定,把南滿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1910年吞並朝鮮半島。
1914年8月,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山東黃河以南地區劃為對德「作戰區」。
10月,日軍佔領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
11月,日、英聯軍攻佔青島。
1915年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1918年日軍開抵哈爾濱,攫取哈爾濱至長春的鐵路管理權。
1925年5月,日本人開槍打死上海日商內外棉紗廠工人代表顧正紅、打傷其他工人十餘名。
後又夥同英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當場打死工人和學生71人,打傷數十人。
1926年3月,日艦炮擊大沽炮台,中國駐軍死傷10餘人,後日本調軍艦於大沽對中國進行威脅。3月18日,北京群眾舉行集會抗議,遭到鎮壓,47人被打死,200人被打傷,釀成「三一八慘案」。
1928年5月,日軍製造「濟南慘案」,打死中國軍民1000多人,並佔領濟南。6月,日本在沈陽皇姑屯車站炸死張作霖,陰謀奪取東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製造「九一八事變」,擁兵50萬的東北邊防總司令張學良不戰而退,日軍強占我國東北,在3個多月時間里佔領我東北全境,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橫屍遍野,使三千多萬名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1932年1月,日製造事端,進犯上海。日軍與奮起抵抗的駐上海十九路軍激戰33天,中國軍民死傷達1.6萬餘人,財產損失達20億元以上。3月,日本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
1933年1-5月,日軍先後佔領了熱河、察哈爾兩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並於5月31日,迫使國民黨政府簽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協定》。同年,日本成立「關東軍防疫供水部」(即731細菌部隊),後來擴大成一支大規模的細菌戰部隊。
該部隊用中國人進行鼠疫、霍亂、梅毒等細菌以及毒氣、槍彈等的活體試驗,並大量製造鼠疫、霍亂等各種細菌,用飛機播撒在中國各地,殘害中國人民。
1934年5月,日軍在天津南開八里台和吉林伊蘭縣強占民地修建機場,並動用飛機轟炸伊蘭縣,炸死我國民眾2萬餘人。
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冀東22個縣宣告脫離中國政府管轄,淪為日本殖民地,促使北平學生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⑷ 中國和日本打仗打了多少年
抗日戰爭打了14年。
「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2017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文件中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
拓展知識:
歷史上中日共發生過五次戰爭,即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1931年9月18,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華開始,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正式結束了。
抗日戰爭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1895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937年~1945年 二戰期間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抗日戰爭。
⑸ 中日戰爭,什麼時候爆發的
從唐朝白江口海戰起,打過多次,你說的是哪一次中日戰爭呢?如果是最近的20世紀那次,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的。此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局部抗戰開始興起。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展開回擊,隨後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即第一次淞滬會戰(淞滬抗戰)。
1933年1月1日,日軍開始進犯山海關,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高潮。
7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在廬山先後發表《蔣介石廬山抗戰聲明》,號召全民族抗戰;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宣告戰爭已經全面爆發。
一直打到1945年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向同盟國投降的簽降儀式,才算結束戰爭。
⑹ 日本是為了什麼與中國發起戰爭,什麼時間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1895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937年~1945年 二戰期間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抗日戰爭. 戰爭原因 日本從明治維新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日本在政府保護下,產生壟斷組織。首先,日本壟斷資本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表現在政治上,封建軍閥、貴族和地主官僚、壟斷財閥三位一體,控制了近代日本國家的政治生活,勞動人民無民主權利可言;表現在經濟上,壟斷資本家有的由舊式封建特權商人轉化而來,有的本身是大地主,封建剝削殘余大量存在,勞動人民生活貧困,造成國內市場狹小。其次,日本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一開始就受國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的壓迫。由此,代表軍閥、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天皇政權更具有強烈的侵略性和野蠻性。日本統治集團急需通過對外侵略擴張以轉移國內矛盾,爭奪國外市場。它們極力發展軍國主義,大力推行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迅速走上了「征韓侵華」的道路,這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戰爭原因 戰役背景 1874年 5月,日本以台灣高山族殺害54名琉球漁民為由,悍然出兵3600餘人侵我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台事專條》及「會議憑單」,默認琉球人是日本人,並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1875年,日本以「憑單」中「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中國先准給撫恤十萬兩」一句而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中國朝貢。1879年,日本吞並曾是中國屬國的琉球國,改其為沖繩縣。 1894年 是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駐守牙山。6月,日本以清軍入朝為借口,調遣大批日軍赴朝,迅速搶占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 7月25日,日軍不宣而戰,向牙山中國駐軍突擊,同時,日本軍艦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重創「濟遠」號和「廣乙」號;擊沉「高升」號運輸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挑起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8月1日,中日同時正式宣戰。9月17日,日艦隊在黃海海面襲擊中國北洋艦隊,擊沉3艘軍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及全船250人、經遠艦管帶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壯烈犧牲。 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遼寧省。 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近2萬中國人全遭殺戮,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 1895年 1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2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3月,日軍佔領整個遼東半島,日軍所至,燒殺淫掠,無所不為,僅在田莊台一地,就殺死我軍民2000多人。 4月17日,日本迫使戰敗的中國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割地賠款的《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要求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5月5日,日本因俄、德、法等國的干涉,被迫「放棄」遼東半島。 5月27日,日軍進犯台灣。 11月,日佔領台灣全島。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加付3000萬兩白銀,才「贖回」遼東半島。 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成了「暴發戶」。日本外務大臣井上馨興奮地說:「一想到現在有35000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或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 1898年 4月,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 1900年 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6月15日,日本內閣決定向中國派遣25000名官兵,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京燒殺淫掠。 8月24日,日艦「和泉號」上的陸戰隊在廈門登陸。28日,又從台灣派兩個步兵連入侵廈門。 1901年 9月7日,清朝政府與日本等11國在北京簽訂《辛丑和約》,同意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天津、山海關沿線的12個地區,賠款白銀4.5億兩,日本從中分得3479.31萬兩。 1904年 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戰,偷襲俄國在中國旅順口的艦隊。10日,兩國相互宣戰,日俄戰爭爆發。12日,清朝政府宣布(對日俄戰爭)中國「局外中立」。 1905年 1月,日軍攻陷旅順。3月,日軍佔領奉天(沈陽),與俄為爭奪中國領土和權益在我東北進行大規模廝殺。 9月5日,俄國戰敗與日簽訂《朴茨茅斯和約》。 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條約規定,清朝政府同意根據日俄《朴茨茅斯和約》將俄國在遼東半島的租借地轉讓給日本,並在中國東三省增加開放城市和港口,安東和奉天之間軍用鐵路由日本經營,禁止修建與「滿鐵」平行的線路。 1906年 6月,日本成立了對我國東北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侵略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和關東都督府。 1907年 7月,日本與法、俄簽訂秘密協定,把南滿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1914年 8月,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山東黃河以南地區劃為日本對德「交戰區」。 10月,日軍佔領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 11月,日、英聯軍攻佔青島。英軍(約千人左右)很快撤走,日軍卻拒不撤軍,妄圖長期侵佔山東。 1915年 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會見袁世凱,針對中國政府要求日軍撤出山東的照會,提出了秘密條款,共有5號,分為21條,即「二十一條」。 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1925年 5月15日,日本人開槍打死上海日商內外棉紗廠工人代表顧正紅、打傷工人十餘名。 後又夥同英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當場打死工人和學生71人,打傷數十人。 1926年 3月,日艦炮擊大沽炮台,中國駐軍死傷10餘人,後日本調軍艦於大沽對中國進行威脅。3月18日,北京群眾舉行集會向段祺瑞政府請願,遭到鎮壓,47人被打死,200餘人被打傷,釀成「三·一八慘案」。 1928年 5月3日,日軍製造「濟南慘案」,打死中國軍民1000多人,5月11日,攻佔濟南,並大肆燒殺,中國軍民共死亡6123人、傷1700多人。 6月,日本在沈陽皇姑屯車站炸死張作霖,陰謀乘亂奪取東北。 1931年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郊外柳條湖的「南滿」鐵路,誣指中國軍隊所為,悍然對附近的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製造了「九·一八」事變。日軍連續攻陷沈陽、鞍山、鐵嶺、撫順、長春等重要城市,隨後數月,繼續進犯東三省其他地區,1932年2月5日佔領哈爾濱,東北全境淪陷,3000多萬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1932年 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駐防上海的中國十九路軍奮起反擊,與日軍激戰33天,中國軍民死傷達1.6萬餘人,財產損失達20億元以上。5月5日,中日雙方在上海簽訂了《上海停戰協定》,日軍得以進駐上海。 3月9日,日本製造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告成立。清遜帝溥儀就任「執政」,並「委託」日本關東軍維持「國防」和治安、管理鐵路,並聘請日本顧問。 1933年 1月至5月,日軍攻佔熱河省後,大舉進攻長城各口,先後佔領察哈爾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5月31日,迫使國民黨政府簽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停戰協定》。確認長城一線為日軍佔領線,等於認可了日本對東北四省的非法侵佔;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區,便利了日本進一步控制整個華北。 1935年 10月至12月,日本製造「華北事變」。10月22日,日本在河北香河指使漢奸暴動,占據縣城。11月7日,策動宋哲元等進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11月25日,策動殷汝耕等漢奸在通州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冀東22個縣宣告脫離中國政府管轄,淪為日本殖民地。北平學生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1936年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的事件。又稱雙十二事變。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楊虎城果斷實行兵諫,軟禁了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了以「停止一切內戰」為中心的八項主張。張、楊表示:「我們持有公理,決不後悔。我們惟一的希望,只是求這些政策的實現和對國家有所貢獻。讓全國的同胞來裁判我們的功罪!」 1937年 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隨後借口演習中失蹤一名士兵,炮轟宛平城,守橋的中國29軍官兵奮起反擊,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爆發。這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