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城市如何發展的

中國城市如何發展的

發布時間:2022-01-29 07:45:58

⑴ 中國城鎮化該如何發展

全面理解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既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問題;既管當前,又管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重大的實踐問題。我們要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首先是要發展經濟。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鬆。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發展,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我們講的經濟較快發展,是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的發展,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別是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更需要長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我國經濟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式粗放,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投入、擴大投資規模,資源環境的代價太大。為此,必須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顯著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總結歷史經驗,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有利於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於增強人們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否則,如果經濟大起大落,不僅會打亂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而且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和損失。去年,我國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經濟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突出的是投資規模偏大,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比較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會由局部性問題演變成為全局性的問題,妨礙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我們要見微知著,防患於未然。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關口,工作搞得好,就能夠把來之不易的好形勢鞏固和發展下去;如果搞得不好,經濟發展也可能出現波折。我們必須極力避免出現大的問題和損失。 今年經濟工作的基本著眼點,是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大起大落。因此,必須更加註重搞好宏觀調控。今年宏觀調控的重點:一是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適當控制投資總規模,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堅決遏制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時,支持有市場有效益的產業和企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努力緩解煤、電、油、運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四是重視防止通貨膨脹,抑制物價總水平過快上漲。在宏觀調控中,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從當前實際情況出發,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等綜合措施,並注意把握時機和力度,做到適時適度,區別不同情況,松緊得當,不急剎車,不一刀切。 (二)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更加要求社會與經濟共同發展。如果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經濟也難以實現持續較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各項社會事業雖然取得明顯進步,但總體上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去年非典疫情的蔓延,集中暴露出這個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加快社會發展。 社會發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也包括社會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社會和諧等,還包括社會結構、社會領域體制和機制完善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理所當然地包括這些方面的發展和進步。 加快社會發展,就要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優化教育結構和教育資源配置,特別是發展義務教育、農村教育、職業教育與培訓。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推進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盡快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注重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發展,就要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繼續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加快社會發展,還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同時,要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為了加快社會發展,必須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各級政府都要較大幅度地增加對發展社會事業的投入。同時,要加快社會領域改革和體制創新,增強社會發展的活力。還要實行鼓勵、引導的政策措施,調動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參與社會事業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堅持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8億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城鄉差距、工農差距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更加註重加快農村發展。關鍵是要抓好四個環節。一是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農業是基礎產業,又是弱勢產業,要承擔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光靠市場調節不行,國家必須加強扶持和保護。這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國民收入分配要向農業傾斜,通過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等,加強對農業、農村的支持。要進一步落實對農業「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二是農業和農村自身要加快發展,推進城鎮化。要繼續實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科技進步,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素質和效益。深化農村改革,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加快農村社會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加快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三是城市發展要和農村發展相協調,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必然還要進一步發展,但要防止規模過大、標准過高的傾向,注意以城市繁榮帶動農村發展。要把更多的財力等社會資源用於農村,並更好地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四是統籌推進城鄉改革,消除體制性障礙。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義務教育制度和稅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於城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四)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都有很大發展,但地區發展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關系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實現共同發展。國家要從宏觀政策上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根據我國當前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中央明確提出了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這是一個把握規律、統攬全局的重大決策。 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按照這個戰略布局,努力促進地區協調發展。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認真總結經驗,完善政策,落實各項措施,積極有序地推進西部地區的開發。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關系全局的重大項目,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要認真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突出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擴大對外開放,著力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調整改造,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經濟優勢,加快改革開放和發展步伐,加強現代農業和重要商品糧基地建設,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東部地區快速發展,有利於增強國家財力、物力和科技實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要繼續發揮東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東、中、西部地區要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在區域協調發展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五)堅持可持續發展。這就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這是基本國情。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統一,既要講求經濟效益,也要重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堅持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標本兼治,突出重點,有步驟地進行環境治理和建設;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資源開發與節約,依法嚴格保護環境與生態;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實行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從體制和機制上促進可持續發展。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 (六)堅持改革開放。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要求。按照「五個統籌」推進改革開放,才能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才能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才能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銳意推進改革。現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才能解決。改革仍處在攻堅階段,要堅持解放思想,勇於開拓創新。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注重製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五個統籌」。要統籌推進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實現宏觀經濟改革與微觀經濟改革相協調、經濟領域改革和社會領域改革相協調、城市改革和農村改革相協調、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協調,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進。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在新的發展階段,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要把利用外部有利條件和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國市場廣闊、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必須始終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要處理好內需與外需、利用外資與利用內資的關系。要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既要敢於擴大開放,又要善於保護自己,在擴大開放中注意維護我國企業利益和國家經濟安全。 (七)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我們從事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以人為本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也是進一步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具體體現。 堅持以人為本,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指導方針,也是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從全社會范圍來看,要比較充分地滿足人們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有相應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條件,這只能是一個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不能要求過急。現在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論生產力發展和物質財富的積累,還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完善,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還不可能完全做到。要注意處理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同時也要看到,以人為本是我們的執政理念和要求,應當從現在的具體事情做起,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貫穿到我們的各項工作中去。 堅持以人為本,當前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要進一步做好增加就業、加強社會保障工作,積極幫助城鄉特殊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要下更大的決心,堅決糾正土地徵用中侵害農民利益的問題,堅決糾正城鎮拆遷中侵害居民利益的問題,堅決糾正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中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問題,堅決糾正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堅決糾正教育亂收費和葯品購銷、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中央已三令五申,老百姓也有強烈願望。各部門、各地區都要以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負責的精神,抓緊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⑵ 中國城市規劃的發展

一、探尋城市規劃的本質屬性
(一)規劃「好」城市是根本目標
規劃就是對規劃對象未來一段時間的設想和安排,目標顯然是為了讓規劃對象變得更好。同理,城市規劃的目標是為了規劃建設好城市。然而,對於什麼是好城市一直缺乏統一完善的評判標准。目前,「一線城市」、「花園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等各種城市概念都有具體的評判標准,但這些標准大多是從若干局部對城市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判,缺乏對城市整體的評判。當然,要建立一個包羅萬象的指標體系,去對每個城市進行評價也不太可能。
即便如此,基於樸素的感性認識,通過不同城市的對比,仍能定性的判斷哪個城市相對更好。盡管不同的人判定和選擇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可能不同,如:判定某個城市更好,卻選擇了另一城市工作生活,但大多數人選擇的城市一定不是一個差的城市,大多數人未選擇的城市,即便城市可能整體較好,也一定具有明顯的讓人不得不放棄的理由。
大多數人的選擇可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通過一段時期內城市人口流入流出的數據可以得出初步的排名靠前城市的集合,分析其具有的共同特徵,可以得出好城市的一般標准。一是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世界上沒有不存在「城市病」的城市,只是問題有多有少、有輕有重,而較好的城市一般沒有明顯的重大短板。二是較好的城市一般都具有至少一項在某一區域或領域領先的方面,且仍在不斷發展完善。
上述標准可以概括為「一俊遮百丑」和「木桶效應」,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規劃師能夠在認識到理性有限性的情況下,以個人或團隊理性的閥值為限,重點在上述兩方面提出規劃解決方案,並保證按規劃推動實施,在漫長的城市生命周期內,不斷累積好的發展成果,解決城市短板問題,城市將日益趨向於理想中的好城市。
(二)可實施是規劃的根本價值
規劃因政治家的選擇而誕生發展,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決策者,政治家對城市的發展建設起著核心作用,規劃師一般只起到專業參謀者的作用。城市規劃的價值在於得到充分實施,再優秀的規劃方案得不到實施也只能是「圖上畫畫、牆上掛掛」,而城市規劃的決策執行者是政治家。因此,城市規劃要發揮作用,離不開政治家的支持,規劃師要懂得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思考問題,懂得政治運行的基本規律,在堅持公共利益優先的價值導向,以及規劃專業理念的前提下,當好專業參謀,引導並規范政治家不合理的短期政治沖動,與政治家一起共謀城市發展建設,而不是站在政治家的對立面,做向權力講述所謂真理的規劃憤青或百忍成鋼、逆來順受的規劃怨婦。
政治家一般都具有清晰的施政目標,追求簡單高效,喜歡有計劃、有步驟的推動具體工作以達成目標。「田園城市」方案正是由於符合政治家的這些要求才能夠被選中,並在若干城市中得到探索實踐,使得現代城市規劃得以誕生發展。中國控制性詳細規劃同樣源於市場經濟發展的政治需要,但在控規發展過程中,規劃涵蓋內容日益增多,管理工具愈發復雜,管理效率低下,越來越偏離了政治家的要求,才催生了以「三區四線」管理為核心抓手的國土空間規劃變革。
政治家的特點決定了公共政策要簡單可行、目標清晰,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規劃,同樣要具有上述特徵。如果將規劃布局方案視為城市規劃的主要目標,當前城市規劃一般均具有清晰的目標,但都缺乏保證目標實現的簡單可行的具體方案,在可實施性上存在較大不足。在這方面,發展規劃為城市規劃提供了可供學習借鑒的樣板,城市規劃可通過強化制度設計完善實施保障措施,將規劃目標分解為若干具體項目或工作,按計劃推動實施,並在實施過程中保持跟蹤,定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進行修正,確保規劃得到有效實施。
(三)統籌平衡是規劃的根本任務
城市因人類聚集而形成,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隨著不同人群的集聚,必然會分化成多種利益集團,城市將不得不面對為誰而建和發展紅利如何分配的問題。理想的分配結果是實現帕累托最優的均衡狀態,但現實生活中帕累托最優並不存在,如何通過城市規劃使城市逐步趨向於帕累托均衡的狀態,理應是城市規劃的根本任務。
首先,要統籌城市規劃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既不能為了效率將規劃局限於專業精英人士的游戲,也不可能為了公平而實現全面的公眾參與。將民主集中制引入城市規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參照醫學、法律等學科,在規劃教育上按照統籌規劃師、行業規劃師(文教體衛等)和社區規劃師分科,行業規劃師作為各相關行業的代理人,社區規劃師代理各社區的訴求,由統籌規劃師構建類似於倡導式規劃的協調機制,促成各方均接受的規劃方案。
其次,要在理性與現實間實現平衡。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試圖用完全的理性編制城市規劃是不可能的,但理性不可或缺,不能因為理性有限而退到理性無用論的另一極端。規劃師既要注重理性,又要承認人理性的有限,通過合理確定規劃目標,用有限的理性解決能夠解決的城市問題,對於人的理性難以企及的宏觀長遠問題,規劃可以指明發展方向並通過制度設計,劃定城市發展的負面清單,避免城市無序發展,為市場預留多樣向好的廣闊發展空間。
最後,要在城市發展與公共服務和生態間取得平衡。發展是城市經濟的基本職能,只有發展好的城市,才會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促進人類向城市集聚。但發展受到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態承載力的限制,平衡好城市發展與公共服務、生態的關系,才能保證城市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具體到城市規劃上,就是要協調好工業、辦公和居住,與文教體衛、道路、市政和綠地等用地之間的規模關系,既要保證規劃各類用地規模的遠期平衡,又要保證規劃實施時近期各類用地的統籌協調。
二、未來城市規劃的發展思路
(一)正向引導與負面清單
受到人的有限理性限制,規劃師無法做到面面俱到,需要集中力量在一些重點領域開展有效工作。按照「好」城市的標准,城市規劃既要強化城市的潛在優勢,又要避免產生嚴重的城市問題。據此,城市規劃可集中力量在正向引導和負面清單兩方面重點突破。
在正向引導方面,城市規劃的目標就是要逐漸累積強化城市優勢。可通過對比、分析等方法,研判城市在某一區域、某一領域具有的潛在優勢,找出競爭城市和標桿城市,合理確定規劃目標、定位和重點工作,通過城市規劃有計劃的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使城市至少在某一領域或某一區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增強城市的吸引力。比如:深圳特區初期在編制規劃時,通過與香港進行對比分析,將製造業、毗鄰香港的羅湖區作為集中力量打造的產業和區域,不惜以犧牲特區外區域的規劃管理為代價,產生了特區內和特區外「兩個深圳」的問題,雖然過於強調理性的集中,而未兼顧整體的平衡,但也不失為城市規劃在正向引導方面的成功案例。
在負面清單方面,首先要分析城市現狀存在的若乾重大問題,通過規劃研究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積極推動規劃有效實施,逐步解決問題,補足重大發展短板。同時,對於大量的既無潛力優勢,又不存在也不可能產生重大問題的一般區域、一般事項,可通過規劃審批制度的改革創新,劃定城市發展的負面清單,建立全社會的誠信監管體系,負面清單以外的事項,規劃重點關注事前備案,事後追責、改正等關鍵節點、重要事項的管理權,建設單位可自行按規劃實施,規劃管理不再投入過多精力。
除此之外,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規劃還應組建信息收集、動態跟蹤部門,既密切關注競爭城市和標桿城市的最新發展動態,也動態監測本城市的發展情況,定期進行動態評估,及時調整完善規劃方案,監督規劃實施狀況,保證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新技術與價值取向
傳統的城市規劃是一項經驗性很強的工作,相關規范、標准來自於前人經驗的總結,工作方式類似於老中醫診病,此類工作的難點在於如何獲取和學習大量的經驗數據,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和算力,計算機就能做的比人更好。隨著國內大數據產業的發展、計算機算力的提升、各地成立數據管理部門和新基建的全面推動,人工智慧獲取城市經驗的相關數據將更加方便,全面超越人類規劃師將在短期內成為可能。國內吳志強團隊的「城市樹」系統,在此方面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成功探索,並在實踐中得到了一些應用。
馬克思曾說「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大量規劃學者意識到城市規劃過於注重經驗的問題,嘗試將數學分析引入城市規劃,構建了大量的城市規劃分析模型,但大部分分析模型是基於結論已定前提下的牽強附會,不具有科學價值。即便城市規劃具有運用數學,成為科學的潛力,受限於人類有限的理性,也不可能具有運用數學分析全部城市問題的能力,而人工智慧的算力理論上是具有無限提升可能的,人工智慧的基礎就是數學,理論上能夠用數學解決的問題都可以用人工智慧完成。如果城市規劃成功數學化,將進一步加速人工智慧在城市規劃領域的運用。
也就是說,不論是基於傳統的經驗、還是理性的數學分析,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和算力,人工智慧都能做的更好。只是受到當前技術水平的發展,以及行業壁壘的限制和交叉人才的缺乏,人工智慧技術尚未在城市規劃中得到廣泛推廣和運用。歷史已無數次證明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以智慧燈桿、光伏道路為代表的新型建築設施,以裝配式建築、無聊公司多層地下隧道為代表的新型施工工藝等,都將對城市規劃引起重大影響。因此,規劃師必須重視新技術,這也是規劃教育內部分科,統籌規劃師需強化學習的重點內容。
人工智慧能夠幫助人類提升理性的能力,卻無法代替人類在遇到倫理價值沖突時該如何做出判斷?而在日常生活中,倫理價值沖突是大量存在的,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均需具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在各類人文社會學科中,大量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對公平正義、倫理選擇、價值序列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完善的理論體系。然而,脫身於工程建設領域的城市規劃,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對倫理價值教育重視不夠。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大量的規劃師將從繁雜的技術工作中解脫出來,需要規劃師加強倫理價值理論的學習,強化倫理價值判斷能力和沖突處理能力,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城市規劃倫理價值判斷上,保證城市社會健康發展。
(三)制度設計與評估實施
實踐證明將城市規劃的核心定位於「空間的合理安排」是不準確的,是仍受到傳統工程技術思維限制下的城市規劃思想。當前,城市規劃是一項公共政策已被廣泛接受,然而公共政策的核心是政策制定或制度設計,那麼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規劃,其核心工作應該是「基於推動空間合理安排的制度設計」。當然,空間布局方案仍是制度設計必不可少且獨具特色的篇章,相當於城市規劃這一公共政策的目標,但規劃工作的重點還應包括推動布局方案得到實施的一系列指標、重點工作、保障機制、監督考核等內容。
受到知識教育背景的限制,現代中國規劃師普遍欠缺制度設計的技能。制度設計是一項遠比空間布局方案復雜而重要的工作,當前城市規劃暴露出的大量問題實質是實施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大量的規劃師進行制度探索創新。筆者通過大量學習和實踐,初步探索總結了解決用地供給不平穩問題的用地供應配比掛鉤制度,解決土地低效利用的地均產值與新增用地供給掛鉤制度和房產空置收稅制度,以及容積率轉移制度、人地掛鉤制度等。規劃師應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制度設計上來,通過實踐不斷探索豐富各項制度設計,形成完善的規劃管理制度工具庫,保證規劃有效實施。
規劃有了合理的目標、有了制度工具庫,更需要在實際執行時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避免實施走樣。理想的城市規劃應形成類似於計算機語言中的「when if」句式,輔助決策甚至藉助人工智慧實現自主規劃決策。即:當碰到哪種情況時,可採取哪些制度方案解決。如:當一條道路連續擁堵超過3個月,應立即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可選擇啟動周邊道路建設、限制車輛使用措施或完善公共交通等若干解決方案,但究竟採取那個方案,需要規劃師在動態監測的過程中,對現實情況進行評估,從而選擇更加貼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現代城市規劃自誕生至今已走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但中國城市規劃始終未能找到學科的內核,規劃理論一直奉行「拿來主義」,不斷學習模仿國外理論成果,不斷從建築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相關學科中引入相關理論。隨著中國本輪國土空間規劃改革的不斷深化,規劃師若不快速找到城市規劃的核心競爭力,城市規劃將成為一門低門檻、誰都可以做的行業,迫切需要全體規劃師共同努力,准確找到中國城市規劃的未來發展方向,並不斷推進規劃理論實踐的全面發展,探索形成城市規劃發展的「中國模式」。

⑶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也存在著不平衡。

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條件和區位差異決定的,同時也與社會變遷特別是戰爭有關。

中國最早在黃河中下游流域聚集城市雛形,此後在江淮地區及漢水流域,經過夏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逐漸發展起來。

此時城市空間分布的南北差異與當時各地區的開發程度以及人口與經濟的分布密切相關。

此後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不穩經濟動盪,推進了江南地區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提高,擴充了南方城市規模及水平,長久以來中國古代城市的「北強南弱」的局面在逐漸被改變。

隋唐時期結束全國分裂割據局面,政治走向統一,但由於長年戰亂,使得一些北方古老城市逐漸衰落,而大運河的開鑿,使得運河沿線的城市迅速崛起,淮安、揚州、蘇州及杭州等城市依託於漕運和運河商運,逐漸發展形成能夠輻射周邊的大城市群。

進入宋元時期,政治經濟重心難移,城市發展和分布呈現出南升北降的態勢。

明清時期,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全國各區域城市均得到不同發展,東南沿海的資本主義萌芽催生了部分中心城市開始形成。

直至晚清各個城市也伴隨著不平衡性的持續存在開始了近代化進程。

(3)中國城市如何發展的擴展閱讀:

宋代城市化程度高,是古代創業的黃金時代。

宋代的城市化程度遠超中國歷史上的其他王朝。宋代的城市人口比例達20%,屬前所未有,而後世就連清朝嘉慶盛世也只不過7%,民國只有10%。

當時世界上的最大城市也在宋代,北宋末年開封的人口達150萬,遠遠超過當時的倫敦的10萬人口。

宋代的城市文明的發展空前,如市坊之間界限模糊、開放夜市,都體現宋朝城市的自由度和開放性。

自發開店的傳統也始於宋代,因而可說是古代最適合創業的朝代。今天常見的如城市消防、環衛和水車,早在宋代就出現了同樣功能的設施。

由此可見出宋代公共設施的完善程度。如宋代在城市管理中的「數字化」,用代號指代城市的不同區域來提高工作效率。

也有私家園林定期向民眾開放,出現了與廣場、公園有同樣功能的聚會場所,如南宋杭州的宣武門前,人們元宵節來這里鬧花燈,也可以找皇帝討一杯酒喝。

⑷ 如何看待當前國內一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趨勢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一線城市?
按照維基網路的說法,中國目前的一線城市被英語世界承認的一線城市是上海,北京和廣州。另外,我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一線城市這個概念就是中國提出來的,在外國並沒有對應的說法。
既然這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概念,那麼這個問題看起來就沒有什麼解釋的意義了。因為首先這個概念並非類似國家發改委或中央機關提出,而是房地產行業提出的,那麼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可擴展性就比較大,今年和明年的概念可能千差萬別。例如,以GDP作為指標,那麼國內很多省會城市,GDP水平已經超越了當年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那麼我們是否應當承認它們為一線城市呢?這顯然是不妥的。因為一線城市目前已經從一個房地產分級概念,變成了咱們國家的經濟指標。房地產價格不是市場的決策者,而是城市繁榮的指標。所謂指標就是說,它不會因為自身的變化而改變大環境,相反,它只能體現出大環境的變化,只要市場夠大,房價只能作為市場的結果,而非原因。
因此,對於一線城市的數量這個問題,我們也應當從它們促進經濟發展入手……
第二,就是目前中國的城市規模。
我查到了2017年中國城市GDP數量和世界各國生產總值的數字:
可以直白說,目前上海的生產總值大約與泰國相當,北京的生產總值與委內瑞拉相同,第十名杭州相當於伊拉克。總體說來,我國現有大城市的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小型國家的水平。
按照列車類比中國的發展,那麼目前的三個一線城市是足夠的,一輛觀察左邊的峭壁,確定列車運動的空間;一輛俯瞰右側的懸崖,保證列車不要出軌;一輛眺望遠方的彼岸,為大家指明未來的路。即使有更多的車廂爭當頭車,也只能有限地提供發展的速度,而不能增加發展的穩定性。
其二,中國城市尚未走出獨創的發展道路。即使是杭州的電子商務之都的位置,也是阿里巴巴一個公司與城市管理者同謀的結果,阿里巴巴在裡面起了更大的作用。但是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偏科」的城市,因為國家發展像一場考試,但不是每個城市交出一張答卷,而是讓每個城市去答自己最擅長的題目。……
只有城市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再與外部世界進行聯通,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國家。所謂現代國家,就是城市的聯通,每個城市只需要自己的特色行業和相關產業作為支柱,不必擔心自己功能不全所帶來的短板。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大城市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度會慢慢降低,而小城市中迸發出來的活力才是下一個發展階段的動力。
本文來自知乎 馬文豪(節選)供參考。

⑸ 如何評價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

基於對以往城市發展的反思以及對新的全球化背景條件的認識,我國的城市發展戰略方針應立足於長遠的發展,使城市參與全球職能分工,參與全球的信息交流,適應全球化的

城市發展戰略方針的提出,為解決我國大城市發展中長期以來所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方向。 城市體系中往往是雜亂、不和諧和相互制肘,規劃工作者也往往「規劃跟著領導走」,未能防止一些短視的、不合理的發展行為。區域的不和諧發展則使中心城市很難邁向全球市場,參與全球競爭與協作。因此,必須適應全球化的新背景、新形勢,建設和諧、有序、集約、可控的城市體系。實行「國家實行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針」,就可以把人口適當的引向中小城市,並控制他們大量的向大城市集中,以此來減輕大城市的人口壓力。
這一戰略方針的提出,為推動我國新技術革命的深入進行,提供了現實的指導。21世紀是信息革命的世紀,這種信息化的產業,是以精確地消耗物質和能量,實行小規模、多樣化的產品生產為特徵的。相比起傳統工業要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物質和能量高度集中,新產業發展卻不需要這些,因此,繼續擴大作為全國和大區范圍內的經濟、技術、信息中心的大城市的規模,已完全不適應新技術革命的要求。但是,由於我國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傳統工業在我國,特別是中小城市,還將有一個較大的發展。要使這種發展能夠順利進行,就必須把合理發展中小城市與新技術革命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穩步向前。 這一戰略方針的提出,為建立我國科學的社會主義的城市系統奠定了基礎。大中小城市應該相互協調、系統發展,這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客觀要求。 近年來,浙江在全國率先編制了全省城市體系規劃,許多地方也開始單獨編制地方城鎮體系規劃,在觀念轉變與行動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關鍵還是要從戰略上高度重視,體制上逐步理順,政策上大力扶持。我國所實行的城市發展的戰略方針,是對現代城市系統發展規律的自覺運用。實行這個方針,將使我國的城市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以大城市為中心,以中等城市為骨幹,以小城鎮為紐帶,有效地把廣大農村帶動起來的多功能、多層次的城市體系,以實現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工業化和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城市系統的新格局。

⑹ 中國城市發展問題

我覺得,國外的大城市在發展現代化的同時,沒有丟掉自己的歷史,沒有丟掉自己悠久的傳統.而中國的一些城市為了發展經濟不惜破壞祖先留給我們的悠久的文化與傳統.這就造成了一個城市只有華麗的外表,但是它的精神卻是空虛的,精神是外來的,沒有自己的思想.

⑺ 古代中國城市的發展

古代城市發展的規律在不同的朝代會有所不同,大概有如下幾個特點: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多。城市的職能多樣化,由原來的政治中心向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等綜合發展。出現了夜市,草市等,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在居民區也出現了商業活動的集中地。城市由北向南逐漸增加,南方城市多於北方,最終城市職能化出現。

⑻ 如何看待中國城市的發展

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寬廣,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還是十分不平衡的國度,談城市的發展是一個難題。但是,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趨勢,就你提到的規劃、就業、環保、治安等一糸列的方面,我以為最最重要的首先是解決國民素質問題。這方面不能很好地解決,上面提到的方方面面都不能真正得到解決的,就算說是通過一些手段來改變現狀,我想也是短暫的,不能持久的。因此我認為國家必加大對國民教育的投入。讓人民的文化素質、道德觀念、科技水平都 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樣城市的發展也好,農村的發展也好,才能有真正的實質性的發展。

⑼ 中國最大的城市是@@發展如何&&

如果是人口或者轄區面積,應該是「重慶」;
如果是市區面積或人口密度,應該是「上海」。
二樓說的「長安」,是陝西省的長安縣(亦或縣級長安市)嗎?暈!還沒有我們江蘇省縣城下面一個鄉鎮的鎮區面積大。

閱讀全文

與中國城市如何發展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東在印尼做得怎麼樣 瀏覽:594
中國人口增多多少 瀏覽:442
在中國適合去哪裡旅遊 瀏覽:586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一次能轉款多少 瀏覽:661
中國郵政起源在哪裡 瀏覽:912
伊朗和蘇聯關系怎麼樣 瀏覽:435
印度哪裡有賣新能源汽車 瀏覽:813
印度的硬核是什麼 瀏覽:953
義大利音文怎麼寫 瀏覽:649
美國對伊朗實行什麼制裁 瀏覽:126
中國鹹肉哪裡的最好 瀏覽:25
印度票房為什麼這么高 瀏覽:668
為什麼古印度文明沒有延續下來 瀏覽:734
印度的蝦醬是什麼樣的 瀏覽:939
義大利怎麼崛起 瀏覽:215
10月8日是印尼什麼節日 瀏覽:229
中國湯飯怎麼做 瀏覽:27
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出自哪裡 瀏覽:980
印尼主要出口什麼產品 瀏覽:767
二戰期間英國為什麼不和德國合作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