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於少年中國說的資料
《少年中國說》是一篇感情充沛、影響深遠的政論文,被選入各種讀本、課本,被人們廣泛傳誦。
下面對涉及文章內容的相關資料作一簡要介紹。
本文是梁啟超所倡導的「新文體」的代表作品。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中總結了「新文體」的特點:「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
《少年中國說》一文就充分體現了「新文體」的這一特點,為了表達一個意思,往往是鋪陳鋪張、反復強調。文章還採用了對比、比喻、排比、對偶等多種修辭手法,形成了自由豪放、感情充沛的文體風格。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的一篇著名的政論文章。文章以充沛的氣勢,表達了酣暢淋漓的思想感情。全文語言通俗流暢,感情豐富,被公認為是梁啟超著作中思想意義最積極、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在《少年中國說》一文的末尾處,其實還有一段文字,作者稱之為「附識」,一般選文未選,這里實錄於此,供學習使用——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此岳武穆《滿江紅》詞句也,作者自六歲時即口受記憶,至今喜誦之不衰。自今以往,棄「哀時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國之少年」。作者附識。
2. 中國少年說節選的主要內容。
中國少年說節選的主要內容是作者站在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立場上,在文中將封建古老的中國與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了鮮明的對比,極力贊揚少年勇於改革的精神,鼓勵人們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了要求祖國繁榮富強的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被公認為梁啟超著作中思想意義最積極,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視為自己「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從思想上來說,《少年中國說》具有強烈的抒情性。一方面,文章極具批判的力度,對中國這個「老大帝國」逐層進行解剖,並對那些手握國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狀態作了無情的批判。
另一方面,作者反復描述的「少年中國」則又寄託了作者渴望祖國繁榮昌盛的愛國思想和積極樂觀的民族自信心,同樣具有濃郁的抒情特質。
(2)少年中國說有哪些主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年,正在戊戌變法後,作者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那年是庚子年,當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爆發了義和團愛國運動。帝國主義聯合起來,組成八國聯軍,勾結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當時八國聯軍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是「東亞病夫」,是「一盤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強共管或瓜分。而中國人中,有一些無知昏庸者,也跟著叫嚷「中國不亡是無天理」「任何列強三日內就可以滅亡中國」,散布悲觀情緒,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戊戌變法失敗迫使梁啟超逃亡日本,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變法圖強的努力,到日本的當年就創辦了《清議報》,通過媒介竭力推動維新運動的繼續。
當時帝國主義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濫言,也糾正國內一些人自暴自棄、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
3. 少年中國說內容有哪些
內容如下: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賞析
從藝術上來說,它有別與以往的散文格式,機具創新意義,加之文中新老事物的對比運用,如既有古代傳統的「夕照」、「秋柳」,又有新時代的「金字塔」、「死海」等新鮮事物,更加鮮明的突出了少年接受新鮮事物 ,才能為國家帶來生機的道理。
全文感情真摯飽滿,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青少年的希望,充斥著一種憧憬美好未來的嚮往之青。號召青少年們發奮圖強,努力讀書,報效祖國,鼓勵少年們肩負起建設中國的重任。表達了對祖國變得繁榮富強的美好願望。
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即使放到現在,也有著極為強烈的教育意義,尤其在當代進行加強思想政治深化極具重要意義。作為青少年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去誦讀,感受先人對我們寄予的深切厚望。
4. 一句話概括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心思想,謝謝
中心思想:《少年中國說》謳歌了祖國未來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對肩負著建設少年中國重任的中國少年寄予無限希望,鼓勵他們奮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國的戰斗中去。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對於激勵中國少年和中國人民奮發圖強,棄舊圖新,起了一定的作用;對於後來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也起了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其以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與國家使命感大氣磅礴地宣揚了愛國主義思想。這對於喚起民族覺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創作背景: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年,正在戊戌變法後,作者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那年是庚子年,當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爆發了義和團愛國運動。帝國主義聯合起來,組成八國聯軍,勾結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當時八國聯軍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是「東亞病夫」,是「一盤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強共管或瓜分。而中國人中,有一些無知昏庸者,也跟著叫嚷「中國不亡是無天理」「任何列強三日內就可以滅亡中國」,散布悲觀情緒,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戊戌變法失敗迫使梁啟超逃亡日本,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變法圖強的努力,到日本的當年就創辦了《清議報》,通過媒介竭力推動維新運動的繼續。
當時帝國主義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濫言,也糾正國內一些人自暴自棄、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
作者簡介: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清朝光緒年間廣東新會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運動領袖之一。
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後投康有為門下,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人稱「康梁」。1895年春,梁啟超再次赴京會試,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是為「公車上書」。
1898年,梁啟超回京參加變法維新。其間,梁啟超表現活躍,他的許多政論藉助早期的媒體宣傳開始在社會上產生影響。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亡日本並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5. 《少年中國說》這篇課文的主題是什麼
全文把封建社會古老的中國和理想的少年中國做鮮明對比,熱情歌頌了少年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批評了消極保守因循守舊的思想,鼓勵人們要發奮圖強,創建出光輝的未來中國,表現作者熱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並對中國未來滿懷希望。
6. 《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圓明園的毀滅小島幾篇課文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是什麼
摘要 共同主題:謳歌了祖國未來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對肩負著建設少年中國重任的中國少年寄予無限希望,鼓勵他們奮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國的戰斗中去。
7. 少年中國說主旨
少年中國說主旨: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國應是擺脫帝國主義的奴役,而逐漸走向新生獨立自主和自強的新生國家。
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託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相關內容解釋:
《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託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8. 《少年中國說》的主旨
少年中國說主旨: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國應是擺脫帝國主義的奴役,而逐漸走向新生獨立自主和自強的新生國家。
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託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8)少年中國說有哪些主題擴展閱讀:
全文在闡發辨析「老大帝國」與「少年中國」的過程中,圍繞「老大」與「少年」的基本形象進行鮮明的對比。如有少年人與老年人的對比、中國過去強盛與今日頹老的對比,有「如其老大」與「如其非老大」的對比。
在每一對比中都大量運用鮮明的形象來說明,如將老年人比作「夕照」、「瘠牛」;少年人比作「朝陽」、「乳虎」;將老朽為保其位比為乞兒拾金錠;將老朽、少年與中國之關系比為遷居者、入室者與屋之關系。形象的對比不但使抽象的事理具體化,還使文章顯得搖曳多姿,奇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