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紫禁城的防禦系統不包括哪些
紫禁城的防禦系統不包括武英殿。紫禁城的建築防禦體系主要由護城河、城牆和城門組成。
1、護城河
紫禁城城池的護城河,寬52米,兩側駁岸條石壘砌,深達6米,陡直堅固,河岸處砌築矮牆,用以防護。
在城內,河水自西北流入,向東南流出。護城河不僅是紫禁城防禦體系的一部分,自康熙年間起,還在河中栽植蓮藕,歲收之時,進奉宮中,供主子們食用。多餘的售賣,充實銀庫。護城河功能在於安全守衛、防洪排澇、消防滅火、提供用水、點綴景觀等。
2、城牆
紫禁城的城牆頂面寬6.66米,底面寬8.62米,牆身素土夯實,內外兩側包砌城磚,平整堅實,穩固牢靠。在城外牆下抬頭仰望,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一種壓迫感。高聳的城牆將整個紫禁城牢牢地保護其中。
角樓在古代是瞭望警戒的城防設施。角樓平面呈十字形,縱橫相交十字歇山頂,結構復雜,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秀麗精巧之中又顯富麗堂皇,是紫禁城中建築的傑出代表。
3、城門
紫禁城的城垣四面各闢城門,南曰午門,北曰神武門,東曰東華門,西曰西華門。四座城樓高聳威嚴,尤以午門最為壯觀。
午門最初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平面呈凹形,墩台高12米,正中辟三門,兩側各有一個東西向的掖門,為「明三暗五」的形制,自城牆地面至正吻高為37.95米,午門是紫禁城等級最高、體積最大、最為宏觀的一座城門。
2. 跪求古代城池的結構與組成。最好詳細一些。有圖。好的追加10分!
城池,又稱為城郭,詞中的「城」指城牆,是中國、韓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為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築城是東亞國家的傳統;與歐洲國家比較起來,東亞的城郭規模一般較大。城池依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府級、縣級、廳級、堡級等;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築也不同。
城池結構
城牆
城牆是城市的主要防禦線,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圍。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柵為主;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改為土石或磚等材料為牆。雉堞:女牆上的磚砌凹凸小牆,中央有射孔。女牆:外牆垣上及腰的矮牆。外牆垣:城外側的牆垣。馬道:城牆上的表面鋪磚。中腹填土:內、外牆垣之間的填土。內牆垣:城內側的牆垣。
城門
城池的城門數量由行政層級或規模決定。通常府城有8門,縣城開4門。通常分置於東、西、南、北四方。城門樓:城門座上的城樓,可分為樓閣式和碉堡式。城門座:城門樓的底座。城門洞:出入城門的孔道。瓮城:圈繞城門外的一道城牆,又稱為「月城」。
炮台
城池通常在城牆的險要處或轉角處設置炮台,增加防衛性。炮孔:女牆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內街道與設施
城內的基本設施與建設有官衙、市街、廟宇、學校、農田等。城內道路以聯系各向城門的街道為主。衙署:城市行政管理與軍事守備的官方機構。書院:城市的文教設施。文廟: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廟宇。武廟:祭祀關公或岳飛的廟宇。城隍廟:祭祀城市的守護神-城隍爺的廟宇。
現況
城池多位於現代城市的中心區,與近代的都市計劃沖突很大,因此多被拆除。目前多僅存斷垣殘壁,或孤立的城門可供憑吊。
古代城池建築特點
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築,到了明代以後,各地的城牆才開始大規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里,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版築的技術。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版築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採用懸版夯築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築技術築成的城牆,比以往更結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牆的攀爬難度。當時有的城牆還採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為1米×0.4米×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牆體的密度和強度。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採用這種樸素的土築辦法,近兩千年過後,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牆,依然是由夯土築成。這種土築的城牆,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於(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統萬城,便是土築史上的奇跡。統萬城採用「蒸土築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牆,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屍於牆內。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歷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萬城,建築質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代水泥相媲美。當然,這只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的土城牆,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牆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牆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牆外,與城牆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譬如當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里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於是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築營壘,哪裡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城池的構築,可謂布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有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稱作雉堞,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牆體。內側矮牆稱為女牆,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牆內部也都修有環城馬路和登城道。城牆每座城門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樓,這是城牆頂上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日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而在高大的牆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於牆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面(又稱敵台、墩台、牆台)。馬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這符合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為了增強馬面的防禦和戰爭能力,在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牆的防禦性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築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迴城下攻城;又可以憑借敵樓從正面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面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牆四角的角台,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牆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瓮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瓮中捉鱉。《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雲:「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指的便是瓮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由城牆、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瓮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成熟定型,並一直持續到明清時代。
現存的古代著名城池
江陵城,又名荊州古城興城古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城古城歷經570多年的風雨滄桑。當年明清寧遠之役,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身負重傷,回盛京之後不久身亡。東南角建魁星樓一座。城內東、西、南、北大街呈+字形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偉壯觀的鍾鼓樓,它凌空飛架,與四座城門箭樓遙相對應,顯得威嚴壯觀,氣勢巍峨寧遠古城,寧遠古城是明末關外第一軍事重鎮。歷史上有名的「寧遠大捷」就發生在這里。今天你若來興城,出火車站第一眼就可看見站前廣場正中矗立的袁崇煥雕像。眺興城古城,從其形布局和城牆、城樓、瓮城的建築,以及至今架設在城牆垛口的紅夷大炮來看,我們不難想像當時硝煙彌漫戰場的情景。
西安古城.陝西省省會,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西安古稱長安,七大古都中建都歷時最長的古城,自公元前1027年起先後西周、秦、西漢、西晉、隋、唐等12個王朝在此建成都,歷時1160年。西安是中外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與古羅馬、雅典、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迄今已有3100年歷史。西安是封建盛世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通往中亞和歐洲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有古代遺留並保存至今種類眾多的名勝古跡,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秦始皇兵馬俑、古城牆、碑林、大雁塔及周、秦、漢、唐四大遺址為首的自然和人文佳景,處處閃耀著華夏古代歷史文化輝煌燦爛的靈慧之光。古城西安,西周時開始在這裡面建成都豐京和鎬京在今西安城西灃水兩岸。秦都城咸陽的實際位置在今西安北面的渭河畔。西漢都城長安在秦都城與今西安城之間的泊河之東岸。隋朝在龍首塬之南另建都城,改名大興。唐朝復稱長安,京師東遷另建新城,即五代、宋、元長安城。明清時在唐皇城基礎上建西安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大地如同一個巨大的歷史博物館,以大量珍貴文物、遺跡向世人展示著中國歷史上曾最為輝煌的篇章。西安附近名勝古跡眾多: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西漢帝陵墓13座,以漢武帝的茂陵最雄偉;唐朝帝陵18座,以李世民墓昭陵和李治武則天合葬墓乾陵最宏偉。另還有驪山、華山風光名勝馳名中外。西安古城牆初建成於明洪武年間,是在原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修建起來的,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城垣平面呈長方形,周長約12公里,高12米、頂寬15米、牆面均為青磚包砌。城牆四角均有角樓,共有城門16個,四面各有一主城門,城牆頂內外沿築有女牆,城牆之外有護城河環繞。
至於圖片看參考資料或網上搜搜都行
3. 古代西安城牆有哪些具體防禦設施,各自作用
西安城牆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由於唐朝末年戰亂頻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壞。朱元璋非常重視西安的地位。在建都地點未確定以前,廷臣也多次建議利用關中形勢,建都西安。朱元璋特地派皇子巡視西安,察看建都之事。後來,朱元璋又將次子朱樉封為秦王。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牆每隔120米修敵台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台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台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古代武器落後,城門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這里是防禦重點。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樓。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樓在最里,是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牆連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台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還建有馬道11處。城牆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較敵台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里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城牆上外側築有雉堞,又稱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內側矮牆稱為女牆,無垛口,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最初的西安城牆完全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最底層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異常堅硬。後來又將整個城牆內外壁及頂部砌上青磚。城牆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於排水,對西安古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四周環繞著又寬又深的城河,正對城門處設有可以隨時起落的吊橋。吊橋一升起,進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斷。
城牆,是人們為防禦外來侵襲而修造的自衛設施。西安城牆的防禦性很強,城外的護城河為第一道防線。河上設有吊橋,是進出的唯一通道。吊橋白天降落在護城河兩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橋升在空中,就斷絕了進城的道路。城門外有間樓(也叫譙樓),用以打更和報警,為第二道防線。閘樓後邊是箭樓,高30餘米,外面牆體筆直,箭孔密布,便於瞭望和射擊,這是第三道防線。箭樓和正樓之間是瓮城(也叫月樓),面積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敵人攻進,即形成「瓮中捉鱉」之勢,這是第四道防線。第五道防線自然是正城門了。敵兵要攻破這五道防線,極其不易。
除了城門設防嚴密外,城牆四個拐角還修有角樓。作用是輔助城門,觀察和防禦四面外來之敵。整個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座馬面(也叫墩樓)。每個馬面寬20米,從城牆向外伸出12米,高低、結構和城牆相同。西安城共有馬面98座,垛口 5984個,使城牆外側成鋸齒形。每個馬面上原有可供駐守軍隊的卡房(也叫敵樓)3間。城牆和馬面上有女兒牆,牆上有既能藏身又能8奈望、射擊的凹口和方孔。因此,西安城牆對研究封建社會的城市建設,歷史、軍事和建築藝術,都有著很高的價值。
4. 西安古代都城防禦體系。
外部報警裝置烽火台,函谷關蕭關潼關三關天險,長達寬達兩丈的護城河,內有外城,瓮城,皇城,皇城內有諸多宮牆,這些城牆起碼有30米高,城牆高築,強弓硬弩,易守難攻,而且漢代時駐軍常備5萬人,儲備豐富,可以堅守數年
5. 好象國外有城堡、要塞之類的防禦工事,古中國有沒有
因為我們國家古代是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皇帝掌握國家一切權利而地方藩王通常沒有這些權利,國防軍聽從國家號令,其主要任務是防禦國家而不是保護政要,而且我們國家人口優勢明顯,軍隊數量大到甚至比其他種族總人口都多,所以你可以認為每座城市都是一座城堡。至於戰鬥力……不用說吧?歐洲的城堡也就是應對幾萬人的攻擊時有支撐一段時間的能力,它的作用是保護各地的領主本人的安全,所以其實他們的規模都不是很大。如果遇到中國時的戰斗,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城市防禦體系遠比歐洲的要塞防禦體系更堅固更難纏。
6. 古代的軍事防禦體系是什麼樣的從建築的布局上
火炮發明前,城牆是最好的防禦手段,有錢的話可以又高又多,甚至可以修2層,外城,內城甚至3層,(北京,還有皇城)
火炮發明後,棱堡,但是工程量,耗資非常恐怖,不可能很大,基本上只有軍隊駐扎,沒有地方給老百姓了,所以只能當據點。
再以後,火炮先進了,什麼要塞都沒戲,所以要地下化,隱蔽化,交通壕連接多個火力點,范圍高達幾十平方公里,這種一般叫築壘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