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中國5000年沒被別人打敗征服過
因為中國團結。。。。
『貳』 金庸:為什麼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征服中國
很簡單,因為各方面問題都有,主要是習慣、飲食、還有骨子裡面的那種不服輸的勁。具體以下細說:
一、中國是農耕文明,這樣的人到哪都不會沒飯吃。中國最好、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農耕文明,可以自給自足,哪怕已經工業化了,也在默默的在維系著一個國家應有的物資運作,其他國家能夠制衡的不多。畢竟最首先的是民以食為天,其他國家連我國的飲食都控制不了,那麼再怎麼略奪,也只是暫時的,這一點在歷史上已經有多次有了答案。
總的來說,齊心是很重要的,在被欺負的時候,哪怕平時吵成一團的我們,也可以一致對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勁,也就是我們沒有被征服的原因。
『叄』 歷史上中國強大時為什麼沒能徹底征服
中國的文化是愛好和平的,是把重點放在本國建設的,是不願擴大領土的。中國有能力征服周邊國家,但在當時看來沒有實際價值。
『肆』 怎樣理解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是沒有徹底被帝國主義徹底征服的
徹底征服了幹嘛呢,現在美國吞並了伊拉克有用嗎,徒添包袱而已。他們要的只是石油。
同樣的一個道理,西方入侵的根本目的還是商品原料和市場,進行資本輸出,所以,英國最早打敗中國,只割讓了香港,目的是建立據點,他怎麼沒有要台灣或廣東。美國也類似。這件事情,西方國家現在還在做,所以,中華大地跨國公司虎視耽耽,血汗工廠遍地林立,但他們對於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沒有興趣,只是想從中掠奪廉價勞力和原料。
俄羅斯和日本因為是我們的鄰邦,因而對於中國的野心是相當大的,這是需要與西方歐美區分開來的,俄羅斯要的是土地,日本要的是連人帶地,之所以他們沒有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太大,西方列強在華均有利益,因此,完全征服是不可能的。
鴉片戰爭本來不應該成為恥辱,而應該是中國崛起,重新融入文明世界的第二次機會,可異族專政的滿清由於本身就是殖民者,才釀成了百年恥辱。中國如果是明朝或其他漢人政權當政,鴉片戰爭根本不可能爆發。
中國在明朝末年,根據當時的工商業發展,生產力水平,和思想文化的進步,完全有可能自然過渡到資本主義或者向西方學習過程中實現國家的強大,可惜被東北的野蠻未開化民族滿清打斷了。
我們習慣於用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來形容,形容西方列強,確實,西方著眼的無疑是他們的利益,但是機遇和挑戰從來都是並存的,今天是,一百年前也是,亡國的機遇和強國的機遇也是並存的,在西方的侵略中,也是完全可以發展起來的,關鍵還是自己不爭氣,我們今天歡迎外國投資,也就是西方國家的資本輸出,雖然西方得了好處,但是我們自己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將落後歸結到西方人是無能者的借口托詞,是可笑的。
『伍』 中國為何會錯失征服全世界的機會
中華文明是碩果僅存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我們一直長期地在科學技術、文化、國力、財力、軍力等方面遙遙領先於世界。但是中國人一直沒有真正走出去擴張自己,尤其是漢人政權,一直以天朝自居,覺得地大物博,該有的我都有,沒有太大的擴張的必要。
唐朝疆域圖
最初可以理解為東邊、南邊大海的阻攔,西邊與北邊都是荒原與高大山脈限制了我們領土的擴張。中國人最早使用指南針,最早進入熱兵器時代,同時還擁有最為先進的造船與航海技術,並且明朝的時候我們的中華大地上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隨著航海時代的到來,可以說我們具備了稱霸世界的一切有利條件。然而我們並沒有成為東方的「日不落帝國」,直到清朝末年被列強轟開國門,反而被殖民。兩相對比不得不覺得有一點悲哀。
明朝疆域圖
明朝時期中國的造船與航海技術已經十分先進。鄭和七下西洋,耀武揚威,獲得巨大成功,這一進程也使中國最早獲得了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繪制了完整的航海地圖。中國也成為實質上的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海上霸主,甚至現在多國歷史學家考證中國邁過了好望角最早發現了美洲,到過南極,提前完成了環球航行。鄭和浩浩盪盪的船隊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他所乘坐的寶船是1500噸的巨艦,百年後哥倫布使用的最大的船才100噸。如果鄭和的這一航海事業得到延續,那麼在美洲、澳洲等等世界各角落建立殖民地的將會是中國人,而絕對不會出現清朝末年被殖民的狀況。
中國古航海圖--早於哥倫布
然而中國文化的精髓在於「和」字,尤其是漢人缺乏那種急速擴張的緊迫性與奴役別人的狼性。漢人政權喜歡萬國來朝的優越感,而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慣有的奴役虐待的心理。鄭和下西洋也是抱著揚國威與擁抱世界的理念進行的,不同於哥倫布等歐洲大發現時期的航海掠奪目的。明朝執政理念較為的保守,永樂皇帝與執政決策層並沒有意識到大太監鄭和航行能夠帶來的巨大的商業價值,把本來有巨大回報的投資方案生生地干成了穩賠不賺的面子工程。
已考證確定的鄭和下西洋路線
在唐、宋、元時期,中國擁有十分發達的海上貿易及國際交流,但是明朝頒布的禁海令,使原本繁華的海外貿易遭到沉重打擊,民眾不能出海,生生地扼殺了我國當時還是世界最領先的航海事業,中華「日不落帝國」徹底成為泡影。
鄭和下西洋
滿清入關,生生地掐斷明朝萌芽的資本主義,同時延續了「海禁」政策,甚至還有在收復台灣後,把百姓都遷到大陸,放棄台灣的荒唐想法。中國在這幾百年的時間里故步自封,並不斷倒退。而西方世界,正在經歷著探索發現、佔地為王的「大航海時代」,殖民政策催生的工業革命更是把列強拉進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堅船利炮開進我們的港口的時候,我們才發現當初不值一提的蠻夷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洋務運動-福州船政局
打敗仗,簽署不平等條約,漸漸地成為家常便飯。在飽嘗國家落後的痛苦後,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開始了向西方列強習的洋務運動。新式的船廠兵工廠建立起來,然而畢竟時間有些晚,同時幾千年來封建思想的禁錮,清政府依然故步自封。病入膏肓的帝國在各種蛇蟲鼠蟻的撕咬下,錯失了強國並再次領先的良機。
一個世紀以後,我們終於在很多領域又邁入了世界先進的行列,也從跟隨者漸漸地向引領者過度。在不遠的將來,中華民族將再次引領世界。我們依然不奴役別人,但我們絕不再被人奴役。
『陸』 為何古代時的中國不稱霸世界不稱霸世界有哪些原因
中國古代長期鼎盛於世界,強漢、盛唐、剛明,長期領先於世界,但是卻沒有徵服世界。為何古代時的中國不稱霸世界?不稱霸世界有哪些原因?其一受地形影響,其二受政治制度的影響,其三後勤補給問題。中國古代版圖最大時期也就是成吉思汗與蒙哥統治時期,靠蒙古騎兵作戰機械化程度高而征服歐亞大陸。但是卻沒有長期維持這樣的版圖,因為蒙古騎兵無法做到長期以戰養戰,只是打了勝仗擄掠當地資源而匆忙撤退。如果要征服世界的話需要多大的補給量,且不說補給量的大小,補給如何運輸至前線,要翻越高山還要跨越海洋穿越沙漠,在古時候無法實現這些問題,因此沒有徵服世界,因此古時中國雖然強盛,但是沒有如今的科技水平,所以無法稱霸世界。
『柒』 為何古代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把中國征服
大家都知道金庸的小說寫得很好,但金老更喜歡談論過??去和現在。他對中國歷史的興趣不亞於他對小說文學的熱愛。每次金庸先生討論中國歷史時,他都不禁為自己感到驕傲。那麼,為什麼中華民族可以永遠持續下去呢?金勇先生給出了細致的見解。
根據金庸先生的分析和預測,世界經濟中心已經從19世紀的倫敦轉變為20世紀初的紐約,然後在戰後的1970和1980年代轉變為東京。中國。無論是在北京還是上海,這都不是問題,只要在中國,就可以了!中國將在世界各國中站穩腳跟,並將永遠存在!
『捌』 為什麼同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的國家.印度容易被征服.而中國始終未曾被征服.其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這個應該從文化和民族及經濟角度來分析。
文化方面,當時的中國雖然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但是儒家文化對於中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有著統一的文化基礎和精神追求。對於西方殖民主義者是難以征服的。印度在當時有著巨大的宗教矛盾,思想分歧比較多,語言也沒有實現統一(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相對容易控制。
民族方面,中國雖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是一直是漢族是主要構成民族,民族矛盾相對較少。而印度一直以來民族矛盾正如同宗教矛盾一樣尖銳。同時外族對於印度的統治相對中國過於頻繁。這就造成了國家的統一與團結與否。分裂的民族更易被征服。
經濟方面,中國當時封建經濟發展了兩千多年,封建經濟非常成熟,也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資本主義處於萌芽階段。西方殖民主義者更難以入侵瓦解中國的經濟。這種經濟形態更利於軍閥的分據割治。相對而言,印度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自公元前2500年,哈帕拉文明出現,一直到西方殖民主義者控制印度,前後多次外來入侵和內戰。其中公元4世紀的時候印度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才建立。其後又有兩次大的入侵:公元8世紀時阿拉伯人入侵和16世紀突厥貴族入侵建立了莫卧兒帝國。在這期間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同時頻繁的外族統治給印度人民帶來的是麻木和民族意識的消融。
『玖』 為什麼同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的國家.印度容易被征服.而中國始終未曾被征服
1.在清末任人宰割的中國為什麼帝國主義卻戛然停止了瓜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主動放棄待宰羔羊的現象呢?因為在當時帝國主義國家眼中中國這只羊太瘦弱了,而帝國主義國家努力要掠奪的茶葉等產品在中國長勢不好,同時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生產的同類產品早在18世紀就早已供過於求,以至英國不得不把茶葉銷往美洲造成波士頓傾茶。而他們發現對於向中國傾銷產品的設想讓他們更為失望,中國的購買力弱小到了還不如菲律賓。隨著工業進步產品輸出被資本輸出取代,大量的土地掠奪和殖民戰爭已經沒有讓人感動的意義,所以帝國主義國家也就沒有興趣大量派兵駐扎實現對中國的完全控制。其實他們想這么做易如反掌。
2.從鴉片戰爭開始,其後的多次戰爭讓帝國主義國家很有信心,他們發現這個泱泱大國似乎已經失去了當年抗倭的魄力,更發現火器在面對長矛的時候優勢已經明顯到1900年前清朝軍隊沖鋒的時候依然不知道放低身軀以盡量躲避子彈。所以帝國主義國家不怕清的反抗,相反卻希望這頭羊茁壯成長。清政府就是這頭羊,溫柔、善良,雖然頭上長著角,但這看似有利的武器除了在發情期爭奪異性時派用場外沒有其它用途。帝國主義國家對清很信任,與其完全控制還不如以華制華來得更省事更人道。中國不是印度,印度之所以淪為殖民地,一是因為印度是早期殖民戰爭時期被占,二是因為印度王族經常帶頭鬧事,多次大規模反抗讓英國頗廢周折,他們沒更好的辦法,只能派總督完全統轄。
3.中國與西方和美洲相隔甚遠,殖民統治卻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非洲、美洲、大洋州、中東等等地方都要他們維護秩序。在行使世界警察職責的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感到無比的力不從心。曾經幫助清政府剿滅太平天國的戈登最後卻悲慘地死於蘇丹人民起義,可以很明顯看出帝國主義國家想進一步殖民中國的難度遠遠超出了考北大研究生的難度。
4.帝國主義國家自身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後,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對世界權力的重新評估使帝國主義國家把保護各自既得利益作為首要任務,美國提出的很牛b的「門戶開放」能夠引起整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共鳴便可說明這一點。這使得很多國家不想也不敢再妄想過多控制中國,免得成為其他國家的反對焦點。5.中國下層民眾的起義使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中國的野心幾乎變成不可能。無論是自己人殺自己人的太平天國,還是把女人倒著活埋後往女人陰道里插蠟燭的義和團,他們的每次起義都把中國搞得亂作一團,這加大了帝國主義殖民中國的成本,因為他們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把中國變成殖民地,他們首先要做的卻是幫助中國收拾殘局,歷史表明他們根本就沒有這個打算。
『拾』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為什麼很難被征服
我們中華民族情況很特殊,很難被征服。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頑強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大家又都變成一個民族,我們的民族從此又壯大起來。
縱觀中國歷史,大概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律:我們的民族先是統一強盛,後來慢慢腐化,組織力量衰退。此時如果出現一些改革,那麼就會中興。如果改革失敗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麼外族敵人就會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時候,我們民族有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們民族的轉機。
為什麼中國可以融合外族,而西方就融合不了,我想其中第一個原因是我國一開始就是農業社會,生產力比較高、技術比較先進,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可以發展文化;第二個原因是從西周開始,我們已有了一個嚴密的宗法社會制度,後世講到中國封建社會,總認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縛人的思想,很束縛人的行為,那當然是對的。其實這種宗法制度也有它的歷史作用,我們民族由於有了嚴密的繼承製度,從而避免了內部的爭斗和戰爭。一些游牧民族本來很強盛,但往往在關鍵的時候鬧分裂。父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或者三個兒子搶父親位子,羅馬也有這種情況。一搶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內亂。本來很強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我們民族從西周開始,雖然自己內部斗爭也不斷有,但基本上還是遵循世襲制度,即父親死了,嫡長子繼位,這是當時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重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