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為何要從朝鮮撤軍
個人分析一、當初已經簽訂的朝鮮停戰協定,中國沒有再留在朝鮮的必要了。二、當時中國剛開始建設國家,需要軍隊穩定秩序。三、中國還有領土沒有解放,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需要軍隊。四、中國需要大量軍隊和蔣介石軍隊進行對峙。
❷ 有駐韓美軍,為什麼沒有駐朝解放軍
駐朝志願軍本來是有的 志願軍在朝鮮駐扎到58年 由於50年代朝鮮內部政治斗爭很激烈 朝軍內部的延安派(抗日時期在中國參加革命的朝鮮幹部,後來被派給朝鮮使用,很多人成為朝軍高層)被金日成清洗 許多人被下獄殺害 為了保住這些老戰友的性命 中國被迫同意提前結束志願軍駐扎 這批幹部後來被接回中國養老
中國和朝鮮長期以來就存在矛盾 並不是像人們常說的什麼鮮血凝成的友誼 中朝在戰後幾十年裡 關系不好的年代佔了一半以上 自從延安派被清洗之後 中朝關系陷入低谷 直到70年代朝鮮和蘇聯關系出現不和之後 中朝才又恢復了一段時間的友好 到了改革開放了 朝鮮又倒向了蘇聯 關系又冷淡了十幾年 由於中朝之間不存在美韓之間一樣的同盟和友誼 所以去朝鮮駐軍 朝鮮既不會答應 中國也沒有必要去駐軍 這不是什麼名字和形式問題 而是人們高估了中朝之間的友好程度
❸ 美國可以在韓國駐軍,中國為何不在朝鮮駐軍
中國反對帝國主義行為。
中國反對美國駐軍韓國
更反對蘇聯駐軍中國
怎麼可能自己反而駐軍朝鮮?
❹ 志願軍為什麼撤出朝鮮
志願軍撤離朝鮮的真實經過
1、朝戰期間志願軍與金日成的關系就很緊張抗美援朝期間,雖然中朝雙方面對共同的敵人,利益總體上是一致的,但這並不就意味著雙方沒有矛盾。相反,為了爭奪對戰爭的主導權,雙方不斷產生摩擦,造成了志願軍和金日成方面的關系常常很緊張。雙方比較突出的矛盾有:
(1)軍隊歸誰指揮的問題。據柴成文介紹,在金日成看來,中國出動軍隊只是在敵情緊迫的情況下幫助朝鮮抵擋一下,因此中朝軍隊的指揮權自然要由朝鮮領導人掌握。而且由於存在一個國家主權問題,要朝方將自己軍隊的指揮權拱手讓給中方,他們在感情上的確難以接受。而在毛澤東和彭德懷看來,要想打贏這場仗,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作戰經驗上講,中方顯然具有絕對優勢,朝方的軍事指揮才能則很成問題:朝方「軍事指揮異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結果3萬人未退出多少」;朝方「雖同意在人民軍中開展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但不同意建立政治委員制度」;「朝鮮黨徵兵問題異常嚴重,16-45歲男子全部征調入伍。入伍工人家屬無人過問,一般群眾沒飯吃。一切無長期打算,孤注一擲的冒險主義從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到」。同時,斯大林也明確表示過,志願軍「當然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因此在彭德懷看來,為了「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根本不存在將中國軍隊交給朝鮮指揮的問題。雙方就此發生爭執,而由於斯大林支持中國,這就迫使金日成做出了妥協,將中朝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中方。
(2)越過三八線後是否南進的問題。當志願軍勝利地突破三八線並攻佔了漢城後,彭德懷考慮志願軍在戰場上已成強弩之末,並且認為聯合國軍是有計劃撤退的,中朝聯軍除佔領了一些地盤外,沒有對敵人有生力量造成什麼創傷,因此要求停止進攻,全軍休整。這讓朝鮮非常不滿,金日成認為即便「不能消滅敵人,擴大領土也是很重要的」,要求志願軍乘勝追擊。蘇聯大使扎哈羅夫也支持金日成說:「世界上哪有打勝仗的軍隊不追擊敵人、不發展勝利成果的呢?這將給敵人以喘息機會,犯下喪失戰機的錯誤。」斯大林得知中朝的爭論後,來電支持「中國志願軍的領導是正確的」,還批評蘇聯大使不懂軍事,不準他再干擾彭德懷的指揮。金日成再次被迫妥協,認為朝鮮人的觀點是帶有冒險性的,中方的建議是正確的。然而,據蘇聯駐朝鮮大使後來報告說:「所有這一切都嚴重地損害了中國人在朝鮮領導人心目中的威信。」
(3)停戰談判簽字的時機問題。第五次戰役後,中方已經感到吃力,決定「邊談邊打,爭取談判解決問題」,但「朝鮮領導人對於停戰談判有些戒心」,金日成認為這「是中國力圖達到停戰和擺脫援助朝鮮這一負擔最明顯的表示」,在後來的談判中他們又覺得中方過分寬容和讓步,金日成甚至對朴憲永說:「我寧願在沒有中國人的幫助下繼續進行戰爭,也不願意做這種讓步」。因此,蘇聯大使注意到,「朝鮮人對中國人的態度明顯地冷淡了,朝鮮人更加堅定了依靠蘇聯的方針」。而到了1952年下半年,當停戰談判因戰俘問題陷入僵局時,毛澤東主張把戰爭繼續下去,「因為這打亂了美國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准備」。但朝鮮方面卻希望接受美國的停戰條件。雙方又陷入矛盾之中,據拉祖瓦耶夫向莫斯科報告說:「金日成表示:應該建議簽訂停戰協定,拖延談判是不利的,因為美國的空軍正在繼續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造成慘重的損失。他看不到繼續就戰俘問題進行爭論有什麼合理性,因為這些爭論正在導致更大的損失」。同時金日成還認為中國志願軍的大多數戰俘都是以前蔣介石軍隊的人,在政治上不可靠,所以「為了他們去斗爭沒有特別的意義」。應該說,金日成考慮的是朝鮮的實際利益,而毛澤東則著眼於在東北亞的安全利益,斯大林從蘇聯與美國對抗的全球戰略出發,再次支持了毛澤東。
正是這一系列的矛盾與沖突,朝戰期間以及戰爭結束初期,中朝關系很是緊張,雙方產生了不少猜忌和摩擦。比如1955年蘇聯副外長庫爾久科夫在關於朝鮮和中朝關系的報告中稱:「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坐落在離平壤幾十公里的地方,朝鮮領導同志極少去那裡……朝鮮同志輕視了中國援助朝鮮的作用和意義,在平壤對武裝干涉者戰爭展覽館,12個戰功展覽廳只給了中國志願軍戰士一個,而其餘的展覽廳中,朝鮮人民軍的作戰行動被解釋成與中國志願軍的作戰行動無關。」
2、朝戰結束後毛澤東讓志願軍幫朝鮮戰後重建,想以此修復與金日成的關系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去抗美援朝,最終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成功,但卻換來了跟朝方關系的惡化,這並不是毛澤東想要的結果。因此,為了修復與金日成的關系,毛澤東決定在朝鮮戰後重建方面給其大力援助,以贏得金日成的好感。比如1953年先宣布整個朝戰期間中國援助朝鮮的7.29億元(人民幣新幣)全部「無償地贈送給朝鮮政府」,後又撥人民幣8億元無償地贈送給朝鮮,作為戰後重建的費用。
為了改善志願軍與朝方的關系,中方命令志願軍全面參與朝鮮的戰後重建。比如修建房屋:「金城地區的志願軍部隊在20多天時間內,幫助當地人民修建了1400多間房屋。志願軍的一支部隊在7天內幫助昌道郡水泰里人民修建了300多幢房屋,還將節約下來的糧食救濟當地缺糧的人民。駐在淮陽郡的志願軍部隊經過55天緊張勞動,幫助當地人民蓋起了一座能容納1200多人的大禮堂,比戰前淮陽郡原有的禮堂還大。到1957年底,志願軍各部隊幫助朝鮮人民共修建民房27394間、學校283所、公共建築432座及其他小型工廠和磚瓦廠等。」比如支援災荒幫助耕作:「1954年志願軍指戰員節省糧食350萬公斤,衣物、用品10萬多件捐獻給朝鮮人民,幫助朝鮮人民渡過當年災荒。1955年,志願軍指戰員又自動募捐集資購買500部當時中國生產的雙輪雙樺犁,捐獻給朝鮮農業合作社。到1957年底,共幫助田間勞動5.3餘萬畝,送糞320萬擔,植樹550餘萬棵。」再如幫助修路:「停戰以後,志願軍在朝鮮的鐵道兵部隊共10個師,經過3個月的緊張勞動,共修復、改善和新建橋梁282座,延長1.5萬多米,並修復線路19處,延長6000多米,車站34處,延長1.5萬多米,給水設施37處,隧道21座,完成土石方21.9萬多立方米。」為了保證志願軍能夠真正做到這些,志願軍還專門規定連隊應有70%的人員、機關應有20%-40%的人員,全年幫助朝鮮人民勞動的時間應達到7個勞動日。
盡管如此費盡心機,但毛澤東修復中朝關系的努力終於還是失敗了,因為有三個關鍵性矛盾導致朝方對中方以及志願軍的芥蒂越來越深。
3、矛盾一:一些志願軍士兵的言行讓朝鮮領導人心生反感停戰以後,一些志願軍官兵的確存在違反朝鮮的法律和風俗、對待朝鮮老百姓不尊重甚至干涉朝鮮內政的個別行為,比如據王平將軍回憶:「我第二次入朝以後,有的同志向我反映,志願軍有大國主義的思想表現。他們說,一九五六年志願軍團以上幹部集中到平壤舉行授銜儀式,一千多輛小汽車開進城裡,堵塞了市內交通,平壤市的交通警察指揮不了,只好由帶紅袖標的志願軍來指揮。當時就有人講:『志願軍把平壤市軍管了。』影響很不好。朝鮮領導同志採取克制態度,事情過去就沒有再講什麼。還有的同志反映,有些指戰員對朝鮮群眾不夠尊重,把一些地區的貧困現象編成順口溜,影響了同朝鮮群眾的關系。我回到朝鮮以來,也發生了幾件事。一次,朝鮮政府的幾位領導同志外出視察工作,順道想到一處風景名勝區看一下。這個名勝區在我志願軍警戒區內,結果被我們的哨兵阻攔沒有去成。我所到報告之後,既感到驚訝,又深覺自愧。這是朝鮮的國土,怎麼能夠因為是我們的警戒區,就不讓人家國家領導人去活動呢?我自愧對部隊的教育不深入,自己也有責任。我嚴肅地批評了當地駐軍領導,並立即去向朝鮮政府道歉。朝鮮政府領導同志姿態很高,很通情達理,他們說:『這件事我們事先沒有聯系,志願軍戰士嚴格執行警戒規定是對的。』再一件事是,我們的一個排長污辱了朝鮮政府一位副部長級幹部的夫人,按紀律是要槍斃的。金日成首相知道這件事後對我講:『不要槍斃他。我知道你們的紀律,但希望你接受我的意見。志願軍在朝鮮犧牲了不少人,不要槍斃他了。這位領導幹部的工作我們去做。』金日成首相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維護中朝兩國之間的友誼。後來,我們尊重金日成首相的意見,把這位排長遣送回國。……有一次,我們陪同周總理觀看志願軍文工團演出,文工團員在舞台上扮演朝鮮阿媽妮、老大爺,道白中講志願軍是他們的救命恩人等等。周總理當即指出:『不要這樣演,我們的功績,要讓朝鮮同志去講,我們不能強加於人。朝鮮同志願意怎麼講就怎麼講,我們不加干預,但是我們這樣演,朝鮮同志看了聽了會不高興的。』」盡管「朝鮮同志」多次都表現的很「大度」,但其內心必然對志願軍頗多微詞。
另外,從蘇聯外交部在1966年8月9日提交的《關於朝鮮戰爭的背景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朝鮮領導人對志願軍的確心存不滿:「在中國的志願軍駐扎朝鮮這段時間里,出現了許多中國人干涉朝鮮內政的情況。通過對朝鮮民情的考察,他們給**中央委員會送去的報告強調民間的貧困狀況,並批評朝鮮當局的政策。……朝鮮地方當局抱怨說,中國志願軍經常專橫地強迫老百姓修築工事,任意砍伐森林、屠宰牲畜等等。很多朝鮮人為朝鮮人民軍的敗退和重大損失而責備中國,他們認為『如果中國的援助早一個月到來,一切困難都不存在了』。朝鮮領導人當時說,如果不是因為中國人的主張,很可能1950年冬天中國志願軍取得進攻勝利的時候,就已經把美國人趕出朝鮮半島並實現全國統一了。」不僅如此,中國志願軍戰後繼續在朝鮮駐軍也被解釋成「中國領導人利用志願軍長期駐守朝鮮這一情況,試圖加強對北朝鮮的長期影響。……中國領導人甚至現在還通過各種可能的方式,利用志願軍在朝鮮參戰這個歷史來迫使朝鮮支持他們的冒險主義立場。」可見,不管現實情況如何,志願軍駐軍在朝鮮人眼中已經逐漸變了味道,他們開始表達對志願軍的不滿,把志願軍看成是佔領軍,認為他們侵犯了朝鮮主權,甚至對志願軍繼續在朝鮮駐守表示出了些許敵意。
4、矛盾二:金日成為穩固地位打壓勞動黨親華派幹部,並開始要求志願軍撤軍同時,朝鮮的戰後重建也出現了嚴重問題和重大危機:(1)過於強調重工業,造成經濟發展比例嚴重失調,結果導致居民生活呈現出物質匱乏的現象。據蘇聯使館觀察,除了配給的每天600-800克食品,工人們幾乎什麼也得不到,而當時朝鮮一個普通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只有1500朝元,但市場上一米棉布就要300朝元,一條領帶要300-500朝元。盡管如此,當蘇聯提出在援助計劃內增加一部分消費品時,卻遭到拒絕,金日成認為「只有在建立了強有力的重工業的條件下,才能保證整個工業、運輸業、農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2)造成了普遍的糧食恐慌。由於農業合作化速度過快,嚴重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滿的農民屠宰牲畜,吃掉種子,只是坐等國家的資金幫助。由於虛報糧產,再加上過高的實物稅(23-27%),農民實際繳納的糧食已經超過其收成的50%。1955年春天,朝鮮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強制性的徵收以及禁止糧食出售,還導致一些地方出現了反政府傳單和農民抗糧抗稅的情況。(3)侵佔、盜竊、揮霍國家和集體財產的現象十分嚴重,這類案件佔1955年刑事案件的70%。僅1955年上半年查出被侵吞和揮霍的資產就有40億朝元,而同期撥款給國家機關的全部開銷是30億朝元。
由於經濟建設出現了嚴重問題,引起了朝鮮勞動黨內其他領導人的不滿,一些幹部開始引用蘇聯和中國的經驗批評朝鮮黨所犯的錯誤,這使金日成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戰。1956年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後勞動黨內對金日成的批評日甚,金日成清洗黨內反對派的力度也就越來越大。為了穩固地位,金日成開始逐步打壓對其有異議的黨內高層幹部,特別是「在中國待過的」(即所謂的「延安派」)。比如56年批金的延安派包括幾個政治軍事委員(如貿易相、平壤市書記、駐蘇大使等)因想躲避打壓就逃到了中國,金日成就管中國要人,這引起了毛澤東的嚴重不滿,直接指責金日成還是搞斯大林那一套,在幹部問題上敵我不分,犯了「路線錯誤」,一句反對的話都聽不得,誰反對就殺誰,「黨內充滿恐怖情緒」。毛還派彭德懷(米高揚陪同)去平壤,迫使朝鮮勞動黨撤銷八月全會的決議。金日成提出的條件是「中國把志願軍撤了,你不要幾十萬軍隊老在這里。」當然毛澤東並沒有同意,而是迫使金日成承認了錯誤,但也加深了金日成對毛澤東和志願軍的不滿,中朝關系迅速轉冷。
5、 矛盾三:金正日想借「聯合國」之名趕走志願軍,被中方拒絕由於金日成不滿毛澤東干涉朝鮮事務以及志願軍長期駐軍,因此他便開始想盡辦法以擺脫毛澤東的控制,特別是擺脫志願軍。當時,他想的辦法是藉助「聯合國」的名義鉗制甚至趕走志願軍。1956年11月,朝鮮政府向中國政府發出備忘錄,提出讓聯合國出面協助解決朝鮮問題。中國對此表示反對,認為這個建議違反了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蘇、中、朝共同制定的原則。毛澤東甚至判斷,朝鮮這一舉動表明,他們有可能脫離社會主義陣營,投靠西方。在11月30日與蘇聯大使尤金的談話中,毛澤東對朝鮮提出嚴厲的指責:金日成要趕走志願軍,他可能要走鐵托的道路,更可能走納吉的道路。中國回電朝方,指出聯合國事實上和法律上都是參戰的一方,而且聯合國只承認南朝鮮政府,故沒有資格出面協調;目前「全面解決朝鮮統一問題的條件還不成熟」,為此「需要經歷長期的斗爭」。當時蘇中關系還處於蜜月期,因此蘇聯政府也支持志願軍繼續駐扎的朝鮮:「不論是從朝鮮人民利益還是從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利益的觀點看都是必要的。」
此後,金日成對志願軍是耿耿於懷卻又無可奈何。為了尋求制衡中國的力量,朝鮮領導人開始向莫斯科大獻殷勤,副首相南日向蘇聯大使表示:「我們認為現在所有的進步力量都應當更加緊密地團結在蘇聯周圍。」在朝鮮新大使赴莫斯科前夕,金日成對他說:「除了鞏固與蘇聯的聯系和友誼,朝鮮沒有也不會有其他的政治路線。」
6、毛澤東想獲得國際工運領導權,為了獲得金日成的支持,主動從朝鮮撤軍正當中朝關系逐步惡化時,毛澤東對朝鮮的態度開始轉變。因為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和毛澤東威望的增加,他開始想要謀求與蘇聯共享國際共運的領導權,而達到這一目的的前提是必須獲得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因此,毛澤東開始主動採取各種措施改善與金日成的關系一邊贏得其支持,其中之一便是主動提及金日成日思夜想卻求之不得的志願軍撤軍問題。1957年11月,毛澤東對金日成說:「鑒於朝鮮的局勢已經穩定,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使命已經基本完成,可以全部撤出朝鮮了。朝鮮人民可以完全依據自己的力量來解決民族內部事務。」 並指出現在是「東風壓倒西風」,美國不敢妄動。金日成聽後是大喜過望,很快就表示同意和感謝。之後金日成兩次致電毛澤東,表示勞動黨中央贊成志願軍回國,並提出了具體實施辦法。最後雙方商定,朝鮮政府首先發表聲明,要求中美雙方撤兵,中國政府再表示響應和支持,然後開始單方面撤軍,至1958年底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從1958年3月15日開始至10月26日誌願軍分三批全部撤出了朝鮮。
為了表示誠意,中方在撤軍過程中規定,把營房、營具和大量物資器材、各種彈葯以及成套的醫院設備,無償地移交給朝鮮人民軍。各伙食單位飼養的豬羊雞鴨,自己生產的糧食蔬菜,節余的煤炭、馬草等,全部贈送給接防的朝鮮部隊。據說「許多部隊為了多留細糧給人民軍,寧可自己多吃粗糧;為了多剩柴火給人民軍,寧可自己用冷水洗臉。接防部隊到達時,燒好火牆和暖炕,煮好飯,燒好水,敲鑼打鼓夾道歡迎人民軍戰友。人民軍接防部隊來到志願軍駐地,各部隊把最好的房子讓給人民軍住,把細糧送給人民軍吃。」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人民志願軍移交朝鮮人民軍的各種物資,其價值摺合人民幣1.57億元。不僅如此,志願軍還利用撤軍的這七個月時間,幫朝鮮人播種插秧970多萬坪,鋤草1190多萬坪,收割37萬坪,平整土地185萬坪,植樹460萬株,送糞積肥5568萬余斤,運送物資2302萬斤,修堤壩329條(長8.3萬米),修水渠533條(長27.1萬米),修橋156座,修建房屋996間,修建公共場所166處,打井47眼,修路13.5萬多米。當然,朝鮮的歡送儀式也是非常重大,僅平壤就有30萬人送行。"
金日成雖然急於將志願軍驅逐出去,但是他對志願軍的作戰能力及對美韓的威懾能力還是很明了的,正因為如此,每當他有統一朝鮮的念頭時,總不忘向「中國同志」表達接受援助的渴望,比如60年代金日成就萌生了統一朝鮮半島的想法,他向原志願軍司令員楊勇表示:「我們已經派人去越南學習他們的經驗,南越打得很好……等我們更老以前,再較量一次也不壞,如果把這個擔了交給下一代,未必比我們打得好。我們有經驗的人把這個重擔承擔下來,同你們一道打一次好不好?等我們更老以前再干一番。」中國駐朝大使郝德青任期屆滿向金日成辭行時,金日成也表示說:「朝鮮早晚要打一場,這是不可避免的。……將來打仗還要請你們軍隊來呢!
❺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始終不把朝鮮納入領土
你好,這是多方面原因
朝鮮看似弱小,實則難以征服,隋煬帝幾次遠征高句麗都鎩羽而歸,動了國家根基,直接導致隋末天下大亂。
唐太宗自以為一代明君,數次征討高句麗也是無功而返,損失慘重,所以只要他們名義上歸順就行,真正的征服是得不償失的
不止是朝鮮,包括周邊越南,蒙古等等,其實古代王朝都沒有實際控制權
望採納
❻ 古代中國為什麼不佔領朝鮮背後有哪些原因呢
中國古代,跟朝鮮發生過幾次戰爭,由於各種原因並未全面佔領朝鮮,反而扶持當地力量,從而換取朝鮮政府臣服。
中原和朝鮮半島的地形圖可以看作是一個以渤海和黃海北部為中心的大盆地,如下圖所示,西部有太行山脈,東部有朗林山脈和太白山脈,左上有蒙古高原,裹挾著燕山山脈走向大海,右上有長白山脈延伸到遼東半島,一直延伸到渤海附近。西邊是黃河沖積的華北-黃淮大平原。上面是東北大平原的南部。在朝鮮半島,由於缺少大河,沿岸只有一個分散的小平原。
明朝時期,佔領安南,由於巨大財務支出,當地人反抗,迫使明朝只能放棄。
綜合所述:
朝鮮作為附屬國,本就老實,又年年納貢,這樣個聽話小弟留著很有用,沒必要花費巨大精力佔領這里,還不定討好。中國古代不是不想佔領,而是不想佔領這塊蠻荒之地,任其自由發展不好嗎。
❼ 為什麼古代中國不佔領朝鮮呢
在古代朝鮮半島並非始終保持著獨立的地位,早在周朝時,中國商朝的遺民箕子就帶領部分中原移民建立了箕子朝鮮。在東漢時期,漢武大帝更是直接派兵滅亡了衛滿朝鮮,設立了4個郡。
隨後,朝鮮半島先後經歷了高句麗時期、新羅時代、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時期,不過,這些朝鮮半島的政權雖然大多數臣服於中央王朝,但的確保持了半獨立的地位,多數中央王朝也的確沒有吞並朝鮮半島的想法和行動。為什麼會這樣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無利可圖。其實觀察東北就可以看出朝鮮半島的在中國古代的地位了。中國東北地區是著名世界最為肥沃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戰略地位,都極為優越,但是由於冬季極為嚴酷的氣候,東北地區一直人煙稀少。
❽ 為什麼不在朝鮮駐軍
我國不幹涉他國內政。
❾ 為什麼中國從朝鮮撤軍而美國不從韓國撤
中國不駐軍,有利於朝鮮團結民眾,否則朝鮮不是和韓國一樣,都是傀儡國家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