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書法具有哪幾種書體它們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徵在線等~
中國書法從大類上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
篆書。分大篆、小篆。特徵:象徵;筆畫有轉無折,一切轉彎的筆畫都成圓轉;圓筆中鋒,筆畫的起筆和收筆都呈圓形。
隸書。其典型筆法是有波勢,用挑法,即平常所說的「蠶頭鳳尾」。
楷書。三大特徵:筆畫平正,結構整齊;筆畫有規律;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是楷書的典型筆法。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隸書演變過來,而今草由章草演變過來。今草又可分為小草、大草、行草。特徵:筆畫省略,結構簡便;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具有符號化特徵;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便於快捷書寫和便於表達書者情感。
行書。從楷書演變而來。特徵是非楷非草,介於楷草之間。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字體。
Ⅱ 中國書法大致分為哪些書體類別
中國書法大致分為哪些書體類別?
中國書法大致可以分為五種書體,即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一、篆書:又可以分為小篆和大篆兩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標准字體。
唐 顏真卿《顏勤禮碑》局部
Ⅲ 中國書法有哪幾種書法
1. 篆書
又分大篆、小篆,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著名作品有李斯的《泰山石刻》,李斯的《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李陽冰的《三墳記》、《城隍廟碑》。
2.楷書
又有魏碑、唐楷之分,字形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著名作品有歐陽詢的《九成宮》,柳公權的《神策軍碑》,顏真卿的《告身書》,趙孟頫的《松雪齋集》。
3.草書
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廣義的草書,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書。著名作品有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米芾的《論草書帖》,文徵明的《草書詩帖》;。
4.行書
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字形端正平穩,入木三分。著名作品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李邕的《麓山寺碑》。
5.隸書
有秦隸、漢隸之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著名作品有韓擇木的《祭西嶽神告文碑》,史惟則的《大智禪師碑》,徐誥的《嵩陽觀記》,李白的《上陽台》。
楷體字體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在楷書產生之前,我國的書法已產生了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書體。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
小篆是秦統一中國之後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為便於書寫而刪繁就簡、規范統一的,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初的規范化書體。隸書是繼小篆之後出現的又一代表性書體,它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產生的。
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義不僅在於漢字從此走向了符號化,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和審美趨向,從而為楷書書法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並進而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開辟廣闊的天地。
於是在秦漢年間千姿百態的書法園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書(當時稱為隸書,即輔佐小篆,書寫更快捷)書法藝術。
遵循其規律,將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即楷書的萌芽期——秦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Ⅳ 中國書法體式有哪幾種進行簡要說明
1、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2、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3、草書
草書,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4、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5、行書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Ⅳ 中國書法有幾種字體金文屬於什麼字體
一、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篆書體、隸書體、楷書體,行書體,草書體。
其中又細分為
1、篆書體:大篆、小篆。
2、隸書體:古隸、今隸。
3、楷書體:魏碑、正楷。
4、行書體:行楷、行草。
5、草書體:章草、小草、大草、標准草書。
二、金文的書體,一般稱為大篆或籀書,也有稱為古籀的。
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鍾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現在也包括其中。
(5)中國式書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書法的書體與字體:
1、「字體」指篆字、隸字、楷字、草字,它不考慮書寫的行為問題,更不考慮書家的個人風格問題。在書法史上,它是最基礎的部分。
2、「書體」,典型的如行書,它不是文字意義上的字體,它只是楷字的快寫與連寫,它的書寫行為大於文字的休式。當然寬泛地說:如鳥蟲篆、飛白書、游絲書,或還有區別於典型大草的「小草」、「章草」,都是因為書寫行為而不是文字辨識而產生的,當屬此類。
3、「書風」,最接近於書法家作為藝術家的個人情性,趣味的、有創作意味的部分。比如顏柳歐趙、歐虞褚陣、蘇黃米蔡,或是二王典範,這些在過去被認為是「字體」與「書體」,說』『字體」顯然於理不合,說「書體」大概過得去但不嚴格,而說「書風」則是鼓為妥帖的。
「字體」,是指文字意義上的;「書風」,則是指藝術的書法意義上的。這是兩個極端。而「書體」則是介乎於兩者之間的中段,它既非是實用的、通用的、獨立的文字樣式,又不涉及過於個人的審關趣味;它依靠文字的有力的物質支撐,但眼光卻轉向藝術表現或至少試圖努力這樣去做。
「字體」、「書體」、「書風」三者之間的關系,最典型地顯示出書法必須保持的「騎牆性格」。它必須努力去探索日新日新的未來之途,但卻又必須把自己牢牢捆在文字的基礎之上。這是一個必須無條件服從的生存前提。
Ⅵ 中國書法分為哪幾種
中國書法分為5種: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1、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2、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3、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
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4、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5、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
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Ⅶ 很多人喜愛書法,我國的書法都有哪些類型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鍾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此時,楷書、行書、草書也相向發展。隸書以前的漢字是用繪畫式的線條書寫的,而隸書以後的漢字是用橫豎撇點折等筆畫構成的。自隸書出現後,漢字的結構基本上固定了下來。其後不久,出現了更為規范的楷書字體。漢朝以後楷書占據正統地位。盡管三國、魏晉、南北朝、隋等朝代戰火紛飛,但人們依然在追求書法的個性,書法的發展沒有滯步。
Ⅷ 中華漢字的書法字體有哪些
中國漢字的書法字體主要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篆書:
在秦朝之前字體是沒有名稱的,所謂的篆體就是一種官方的通用字體。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就是一些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在秦朝的時候統稱為大篆,其字體變化比較豐富,結構復雜,筆畫雄厚凝重。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所用的字體,被後人稱為小篆,代表作品有李斯的《倉頡篇》,變大篆為小篆,統一了文字。
隸書:
起源於秦朝,到了東漢的時候達到了高峰期,是漢字演變史上的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一個基礎,字體結構工整精巧,在宋代的時候隸書是最正式的書面文字。
楷書:
南北朝時期時由隸書過渡為楷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魏碑,影響了唐代初期楷書書風的形成與發展。
行書:
流行於晉朝,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蘭亭序》。
草書體:
代表人物唐代懷素,代表作品《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