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塞罕壩在贏得世界掌聲後未來該如何發展
河北省委宣傳部副巡視員邊建國表示,這次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和經驗,提供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標志著塞罕壩精神和實踐在國際上也具有可借鑒、可復制意義,是對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貢獻,也表明聯合國對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充分肯定。塞罕壩林場不僅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成功範例,還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榜樣」。
薩巴認為,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宏偉願望,是鄭重的承諾。「生態文明建設體現在政府決策、法律制定、環保實踐等層面,中國的成功實踐對世界來說是一個絕佳典範。」他表示,當人們深入探究生態文明建設背後的理念,就可以發現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思想,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做出了深刻思考,這將讓我們邁向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這一未來不僅讓人類變得更好,也將讓地球變得更加美好。
Ⅱ 運用文化知識的作用說明塞旱壩精神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摘要 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Ⅲ 塞罕壩案例分析
摘要 親,您好!您的問題我這邊已經看到了,正在努力整理答案,稍後五分鍾給您回復,請您稍等一下~
Ⅳ 我們怎樣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始終牢記使命,扛起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重任。55年時間,塞罕壩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最根本的就在於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始終牢記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
今天,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深刻銘記任何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的歷史教訓;
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以切實之舉踐行使命,以身體力行落實責任,匯聚起13億人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之力。
(4)從塞罕壩的巨變看如何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擴展閱讀:
愛國的體現:
愛國體現了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要在社會中生存,都要獲取生存發展的物質條件,都要尋求慰藉心靈的精神家園,這一切首先得之於祖國。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這看似平常的話語,道出了最深刻的愛國理由:國家是小家的寄託,更是個人的寄託;國家是物質利益的寄託,更是精神家園的寄託。
失去祖國母親的保護,個人就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愛國是每個人都應當自覺履行的責任或義務。履行愛國的責任或義務,是對祖國母親的報答。
愛國是公民必須擁有的道德情操,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主要的部分。愛國是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Ⅳ 把荒山沙地變成綠水青山的體會
昔日的漫天黃沙、窮山惡水,如今的滿目蒼翠、綠水青山,塞罕壩上生態逆轉,美麗高嶺失而復得。
塞罕壩半個多世紀生態環境的變遷,印證著人與自然的關系法則:「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一)萬般辛苦終成就,不信青山喚不回
「自古極盡繁茂,近世幾番禍殃。水斷流而乾涸,地無綠而荒涼。哀花殘葉敗,驚風卷沙狂,感冬寒秋肅,嘆人稀鳥亡。悲夫!」這是今天刻在一塊巨石上的《塞罕壩賦》中,描述的55年前滿目瘡痍的塞罕壩。
1962年秋天,369名第一代建設者肩負國家使命上壩造林,挑戰他們的不僅有高寒惡劣的生存環境,還有最初連續兩年低於8%的造林成活率帶來的沮喪與迷惘。
已被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能不能人工修復成功?荒山沙地能不能變回綠水青山?
這是塞罕壩提出的生態之問。在塞罕壩建設機械林場是新中國大規模人工造林的開始,實際上也讓塞罕壩成為新中國大規模生態修復的一個實驗場。
信心,來源於「誓將荒地變綠洲」的堅定信念,來源於「老天雖無情,也怕鐵打漢」的奮斗精神,也來源於尊重生態造林規律的科學態度。
王尚海、劉文仕、張啟恩、王福明等組成的首任林場領導班子踏遍了塞罕壩每一片山地,每一座沙丘,帶領大家繪制出了細致詳盡的造林規劃圖。哪一片適合機械造林,哪一片適合人工造林,哪一片適合機、馬、犁同時作業,都瞭然於胸。
因地制宜,技術攻堅,精選引進樹種、改進傳統育苗法、優化種植方法……在1964年早春背水一戰的馬蹄坑大會戰中,全光育苗法、三鍬半人工縫隙植苗技術等科學有效的育苗、植樹方法得以全面檢驗並獲成功,516畝人工栽植的樹苗次年成活率達到91%,開創了中國高寒地區栽植落葉松的成功先例,也開創了國內使用機械成功栽植針葉樹的先河。
Ⅵ 結合「塞罕壩精神」試論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論文
跨越55年,三代人奮斗不息,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成了廣袤林海,這是怎樣的人間奇跡?
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海,塞罕壩的青松蒼翠,見證著幾代建設者的躬耕不息、跋涉不止;從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塞罕壩的綠水青山,見證著半個多世紀的滄桑巨變、改地換天。
艱苦創業,是塞罕壩精神的支撐。堅韌不拔造林擴綠,科學求實護林營林,塞罕壩,一直在創業的路上,一直在創新的路上。
塞罕壩的創業史,就是一部不斷開拓奮進、攻堅克難的奮斗史,就是一首盪氣回腸、氣吞山河的時代壯歌。
技術能改變更多脆弱生態,精神能激勵更多綠色傳人,塞罕壩的綠是有感染力的,它啟示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要進一步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提高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唯此,才能植出更多的「生態綠」~
Ⅶ 塞罕壩的巨變說明了什麼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質是什麼
摘要 塞罕壩林地面積由24萬畝增加到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1.4%提高到82%,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每年凈化水質和涵養水源達到2.74億立方米,固碳81.4萬噸,釋放氧氣57.06萬噸。林場積極發展綠色生態產業,職工年均收入10萬元,成為群眾致富的「綠色銀行」。
Ⅷ 塞罕壩如何從一棵樹變成一片"海"
三代人,通過55年的努力,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變身為百萬畝人工林海。
(8)從塞罕壩的巨變看如何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擴展閱讀:
1、「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56年前,人們在荒漠的紅松窪中,發現一棵成活的落葉松。正是從這一棵樹,燃起培植林海的希望。
2、369名胸懷熱血與夢想的年輕人來到這里,開始了植樹造林重建塞罕壩的工作。初時的塞罕壩只是一片荒漠。這里最冷時達到零下43度,所有能夠觸摸到的地方都會結成冰;黃沙漫地,連睡覺都成了一種奢侈。
3、「渴飲溝河水,飲食黑莜麵,白天忙工作,夜宿草窩邊。」這是塞罕壩人生活的常態,面對艱苦的條件和寂寞的生活,有人選擇了離開,也有人在困惑後留了下來。不為別的,只是心中的熱愛使然。
三代人,歷經56年的堅守,一點點地澆灌出萬頃林海的奇跡
參考資料:人民網-塞罕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