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人如何走向自信中國應該如何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
准確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能夠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實踐遵循和路徑所依。
一是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數千年而長盛不衰,其奧秘就在於中華傳統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的獨特品質。因此,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而這些亘古及今始終綿延的文化傳統和文脈根本也是我們的精神命脈。
二是要傳承弘揚紅色革命文化。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無論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敢於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還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抑或是「敢於斗爭、敢於勝利,依靠群眾、團結統一,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究其實質而言,都是中華文明在特定歷史時空下的具體展現,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時期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紅色革命精神,不僅是5000年中華文明發展脈絡上獨具時代意義的一環,還是我們不斷增強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實依託。
三是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紅色革命文化,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價值。今天我們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這些寶貴精神財富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升華,是中華優秀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深度拓展和集中展現,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論表達和意義建構。由此可見,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首先應認識到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也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次,正是從這一意義出發,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鍵在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又要從紅色革命文化中獲得智慧滋養和精神砥礪。
吸吮著中華民族長期奮斗積累的豐富文化養分,使我們繼續前進的征途具有無比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偉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㈡ 國人的自信是從哪些方面來的
國人的自信是從國家的強大而來,國家的強大給了他們會有厚重的底氣,讓他們有很強大的自信面對外國人,這樣的話,只有國家強大,我們才可以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有底氣別人說話,所以我們之間是從國家而來。
㈢ 怎樣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
如今,國人越來越能感受到國家崛起帶來的榮耀和光芒,但是,面對外國人,依然還有不少中國人很難表現出應有的自信心。
為什麼中國學生不自信
作為教師,體會很深的是,就多數而言,我的中國學生遠不如歐美國家的學生表現得那麼自信,那麼敢於提問甚至挑戰老師,即使在同一個課堂上也是如此。我對國民自信問題的議論,就從這里說起。
中國學生缺乏自信,是因為他們的智力或水平不高?顯然不是。有些外國學生哪怕僅讀到一份資料、一篇文章,如果發現其觀點同老師不合,就敢拿來當面質疑。也許是中國學生比外國學生更崇拜老師?也不是。中國學生私下對某些老師很不服氣,是常有的事,只是不敢當面表露而已。
據我觀察,中國學生在老師面前之所以不自信,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到自己同老師在知識面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一個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和觀點如果持懷疑態度,那就是「不聽話」,就得不到好分數。而聽不聽話,在班級里的分數排名高低,是衡量好學生的首要標准。在如何把握這些標准方面,老師有很大權力。學生在老師面前不敢自信,由此而來。
在歐美的現代教育中,學生能否獨立思考,是否對知識刨根問底,以至是否自信,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准。同時,能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挑戰固有結論,也是衡量老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有意思的是,在歐美的中國留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耳濡目染,很多人都能跟當地學生同樣自信,同樣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因為在那裡,如果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研究生)不能發表獨立見解,反而會得不到高分數。此外,學生不必懼怕老師,老師反倒有幾分怕學生,因為學生也要給老師打分數。在大學里,學生評價不高的老師,選他的課的人數就少。長此以往,老師晉升職稱就成問題,甚至保不住飯碗。
可見,所謂中國學生不自信的問題,主要不在學生本身,而在於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人格關系是否平等, 在於對人(包括老師和學生)的評價體系,在於培育學生的社會環境。
真正的病根在社會內部
將中國學生的例子放到更廣闊的背景上,可以看到,部分國民在外國人面前缺乏自信,只是表象,真正的病根在社會內部。自信產生於自尊,而自尊又以相互尊重為基礎。人與人之間固有天資和能力上的差異,但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在不平等的社會里,國民性格必然被扭曲。魯迅筆下的阿Q,描繪的是近百年前國人在內亂外患之下那種無奈的沉淪。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揍,受了屈辱,回過頭來卻向柔弱小尼姑報仇發泄。在我們國家,兩千多年的專制等級觀念還遠遠沒有肅清,而今社會上嫌貧愛富之風又在污染一些人的靈魂。在下級、「層次低」的人面前頤指氣使、不屑一顧的人,轉過臉去就會在長官、富豪面前低三下四,自信全無。
如果在社會內部用地位、權勢、財富來衡量個人和群體的價值,在國際上也會用不平等的勢利眼光去評判事物。清末朝廷對內不講民族平等,對外不講國際平等。先是用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拒絕開放;後來在洋槍洋炮下敗退,又欲「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喪權辱國。他們對百姓趾高氣揚,在洋人面前則卑躬屈膝。對內沒有人權,對外喪失國權,何來民族的自尊自信!
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民族屈辱的歷史。中國在國際上一貫倡導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一律平等。但是,一項響亮的外交原則,卻不能掃除沉積於部分中國人內心深處的自卑-自大情結。走入開放時代,我們猛然意識到本國還很貧困落後,一些人不免在發達國家面前產生自卑感,心嚮往之。另一方面,這種自卑感常常以自傲的面目出現,就像阿Q那樣聲稱:「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
說到底,部分中國人在國際上缺乏自信,就像一些低分學生缺乏自信一樣,是評價體系出了問題。改革開放之初,經濟無可避免地置於一切之首。隨之而產生的一種心態,是以金錢來衡量人的尊卑。這種心態放到國際上,則是以財富多少來衡量本國和他國,誤將按照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硬實力,即「闊」或「不闊」,視為國際地位高低的主要象徵。雖然今天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但在很長時期里仍將是窮國。若僅以「財大氣粗」來建立自信,那麼中國的自信就遙遙無期了。其實,就像達官貴人、高才生以外的國民也有資格自尊一樣,物質實力不那麼強大的民族,同樣應當以自尊的姿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些人想以同發達國家比肩的方式,按照他們心目中的「國際標准」來確立自信,其結果往往是東施效顰。爭建亞洲第一高樓,以洋詞命名奢華住宅,以洋文標注國內自銷產品(更不消說偽造洋貨),花高價換取有名無實的洋學位,巧立名目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出高租包場到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而自詡「征服歐洲觀眾」……如此種種,都不過是向國人顯示自己的驕人之處,以此掩飾內心深處的自卑。
既要轉變觀念,也要改變某些隱性標准
要讓國民真正感覺到同外國人是平等的,而不是低人一頭,既要轉變觀念,也要改變某些隱性標准。直至今日,我們許多單位接待外賓的規格還是高於內賓,而在外賓里,又是接待富豪和西方人的規格高於其他人。剛剛發表的我國食品安全白皮書里說,全國食品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從去年的77.9%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5.1%,多年來中國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我們有理由期待,國內的食品消費者將能夠和吃中國出口食品的外國人,享有同等的安全感,而不必等到外國人批評抵制,才開始密切審視食品安全。
中國人要自信,平等的文化觀也是不可缺少的。由於逼迫中國打開國門的是西方列強,隨之而來的是西方文化的滲透,中國人難以避免地以「中西文化」之辨,取代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文明的深入體察,對於西方文明以外的他種文明,更是知之甚少。所謂的「東方文化」,其實指的是中國文化,而所謂中國文化,指的僅僅是漢文化甚至儒家文化。同時,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指出的:「我們又常常有一個誤會,把許多人類的共同精神價值看成是西方文化,而一說西方文化又立即產生民族主義的防範心理。」這個背景,阻礙了以平等態度對待外來文化,讓人難以欣賞各種文化中的精華,而割捨其糟粕。在中國貧窮積弱的時候,有人看到的是中華文明中的落後部分,提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在中國剛開始強大的今天,又有人提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華文明優於西方文明,顯露出一種文化自傲。
許多人看到國際政治中比比皆是的弱肉強食現象,便以為國際社會中沒有任何平等道義可言,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在中國面臨亡國威脅的年代,當大國爭霸仍是世界政治的主要特徵時,產生這種想法情有可原。但是,既然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平等一員,國力又有所增加,就應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為國際公道,為保護人類共同擁有的家園———地球,作出自己的貢獻。抱著「西方過去做過的事,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做」的態度,以破壞生態平衡來攫取資源,以傲視的姿態對待窮國,為獲利而不擇手段,是不會贏得國際尊重的。
提高國民自信的根本,在於建設一個平等、公正、民主、和諧的社會環境,讓人民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在認同祖國、熱愛民族文化的同時,以平等之心對待他國,遵從人類的共同精神價值,才能繼承從孔子到馬克思的寬闊胸懷,在包容中樹立民族尊嚴。(王緝思/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㈣ 九年級政治如何做自信中國人
我們只有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我們的自信才有堅如磐石的根基。 一個人如果沒有民族自信心,他的自信就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一個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人,必定會在國際交往上展示中國人的氣度和風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絕不做有損國格的事情。
自信中國人介紹
要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首先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維護祖國的利益,敢於同破壞祖國利益的行為作斗爭。
其次,要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我們要以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不崇洋媚外。見到外國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最後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我們要為祖國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
自信的中國人對國家有認同。一個自信的中國人,具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責任感、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能夠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尊嚴,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
自信的中國人對文化有底氣。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一個自信的中國人,能夠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
自信的中國人對發展有信心。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一個自信的中國人,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可以引領中國發展,創造中國奇跡。
㈤ 在國際交往中為什麼要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
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自信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有自信才會有勇氣和力量,有毅力和動力;有自信才會有執著堅守、自覺踐行。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強調要增強價值觀自信。應該說,現在很多中國人是自信的,但也有些人不那麼自信甚至很不自信。有些人言必稱西方,奉西方說法為圭臬,拿西方價值標准來評判中國,似乎中國哪裡都不如西方。這種妄自菲薄,動搖的是中國發展的精神支柱,消解的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有自信尤其是價值觀自信。這對於高揚國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幟,對於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進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自信是中華民族精氣神的集中體現
自信不僅是個人的可貴品質,也是民族的可貴品質。中華民族擁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有著穿越時空的恆久魅力,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國人自信的底氣。縱觀歷史,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有志氣、有自信的民族,始終對自己的價值觀充滿自信,自信是中華民族精氣神的集中體現。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驕傲,我自豪相信我們的國人都是這樣想的。生活在中國是幸福的。
㈥ 怎樣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
如何建立自信心
①建立自信的具體方法
(一)挑前面的位子坐
你是否注意到,無論在教學或教室的各種聚會中,後排的座位是怎麼先被坐滿的嗎?大部分佔據後排座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把它當作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當然,坐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二)練習正視別人
一個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許多有關他的信息。某人不正視你的時候,你會直覺地問自己:「你想要隱藏什麼呢?他怕什麼呢?他會對我不利嗎?」
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你旁邊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別人的眼神意味著:我有罪惡感;我做了或想到什麼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觸你的眼神,你就會看穿我。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視別人等於告訴你:我很誠實,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訴你的話是真的,毫不心虛。
(三)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當大衛·史華茲還是少年時,到鎮中心去是很大的樂趣。在辦完所有的差事坐進汽車後,母親常常會說:「大衛,我們坐一會兒,看看過路行人。」
母親是位絕妙的觀察行家。她會說:「看那個傢伙,你認為他正受到什麼困擾呢?」或者「你認為那邊的女士要去做什麼呢?」或者「看看那個人,他似乎有點迷惘。」
觀察人們走路實在是一種樂趣。這比看電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啟發性。
許多心理學家將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跟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聯系在一起。但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借著改變姿勢與速度,可以改變心理狀態。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沒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樣,作出「我並不怎麼以自己為榮」的表白。
另一種人則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比一般人快,像跑。他們的步伐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會在15分鍾內成功。」
使用這種「走快25%」的技術,抬頭挺胸走快一點,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滋長。
(四)練習當眾發言
拿破崙·希爾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只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
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不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想讓你們知道我是這么無知。」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很涉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這個諾言的。每次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發言時,他就又中了一次缺少信心的毒素了,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盡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發言。所以,要多發言,這是信心的「維他命」。
不論是參加什麼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也許是評論,也許是建議或提問題,都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最後才發言。要做破冰船,第一個打破沉默。也不要擔心你會顯得很愚蠢。不會的。因為總會有人同意你的見解。所以不要再對自己說:「我懷疑我是否敢說出來。」用心獲得會議主席的注意,好讓你有機會發言。
(五)咧嘴大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給自己很實際的推動力,它是醫治信心不足的良葯。但是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一套,因為在他們恐懼時,從不試著笑一下。真正的笑不但能治癒自己的不良情緒,還能馬上化解別人的敵對情緒。如果你真誠地向一個人展顏微笑,他實在無法再對你生氣。拿破崙·希爾講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天,我的車停在十字路口的紅燈前,突然『砰』的一聲,原來是後面那輛車的駕駛員的腳滑開剎車器,他的車撞了我車後的保險杠。我從後視鏡看到他下來,也跟著下車,准備痛罵他一頓。「但是很幸運,我還來不及發作,他就走過來對我笑,並以最誠摯的語調對我說:『朋友,我實在不是有意的。』他的笑容和真誠的說明把我融化了。我只有低聲說:『沒關系,這種事經常發生。』轉眼間,我的敵意變成了友善。」
咧嘴大笑,你會覺得美好的日子又來了。笑就要笑得「大」,半笑不笑是沒有什麼用的,要露齒大笑才能有功效。我們常聽到:「是的,但是當我害怕或憤怒時,就是不想笑。」當然,這時,任何人都笑不出來。竅門就在於你強迫自己說:「我要開始笑了。」然後,笑。要控制、運用笑的能力。
(六)怯場時,不妨道出真情,即能平靜下來
內觀法是研究心理學的主要方法之一,這是實驗心理學之祖威廉·華特所提出的觀點。此法就是很冷靜地觀察自己內心的情況,而後毫無隱瞞地抖出觀察結果。如能模仿這種方法,把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心理秘密,毫不隱瞞地用言語表達出來,那麼就沒有產生煩惱的餘力了。例如初次到某一個陌生的地方,內心難免會疑懼萬分,這時候,不妨將此不安的情緒,清楚地用語言表達出來:「我幾乎愣住了,我的心忐忑地跳個不停,甚至兩眼也發黑,舌尖凝固,喉嚨乾渴得不能說話。」這樣一來,不但可將內心的緊張驅除殆盡,而且也能使心情得到意外的平靜。不妨再舉一個很實在的例子。有一個位居美國第5名的推銷員,當他還不熟悉這行工作時,有一次,他竟獨自會見美國的汽車大王。結果,他真是膽怯得很。在情不自禁之下,他只好老實地說出來了:「很慚愧,我剛看見你時,我害怕得連話也說不出來。」結果,這樣反而驅除了恐懼感,這要歸功於坦白的效果。
(七)如用肯定的語氣則可以消除自卑感
有些女人面對著鏡子,當她看到自己的形影或膚色時,忍不住產生某種幸福的感受。相反地,有些女人卻被自卑感所困擾。雖然彼此的膚色都很黑黝,但自信的女人會以為:「我的皮膚呈小麥色,幾乎可跟黑發相媲美。」而她內心一定暗喜不已。可是,一個缺乏自信的女人卻因此痛苦不堪地呻吟起來:「怎麼搞的,我的膚色這么黑。」兩種人的心情完全不同。有的女人看見鏡子就喪失信心,甚至在一氣之下,把鏡子摔破。由此可見,價值判斷的標準是非常主觀而又含糊的。只要認為漂亮,看起來就覺得很漂亮,如果認為討厭,看來看去都覺得不順眼。尤其,關於自卑感的情況,也常常會受到語言的影響,所以說,否定意味的語言,對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
《物性論》一書的作者是古羅馬大詩人盧克萊修,他奉勸天下人要多多稱贊膚色黑黝的女人說:「你的膚色如同胡桃那樣迷人。」只要不斷如此贊賞對方,那麼,這位女人即使再三對鏡梳妝,或明知自己的皮膚黑黝,也會毫不在乎。這樣一來,她就能專心於化妝,而且總覺得自己不失為迷人的女性。
接著,盧克萊修奉勸我們不妨將「骨瘦如柴」改說為「可愛的羚羊」,把「喋喋不休」改說為「雄辯的才華」。不同的語言可將相同的事實完全改觀,而且也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總之,運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詞,可將同一件事實,形容成有如天壤之別的結果。可見措詞這件事,誠然是任何天才都無法比擬的魔術師。在任何情況之下,只要常用有價值的措詞或敘述法,則可以將同一個事實完全改觀,當然驅除自卑感,而令人享受愉快的生活。
(八)自信培養自信
如果缺乏自信時,一直做些好像沒有自信的舉動,就會愈來愈沒有自信。
缺乏自信時更應該做些充滿自信的舉動。缺乏自信時,與其對自己說沒有自信,不如告訴自己是很有自信的。為了克服消極、否定的態度,我們應該試著採取積極、肯定的態度。如果自認為不行,身邊的事也拋下不管,情況就會漸漸變得如自己所想的一樣。有某一學生團體,提倡大學生每年選出一位最合乎現代且美麗的大學生,並且舉辦比賽。以下是那裡的工作人員說的。他(她)們到各大學、到大街上,看到美麗的人,就把小冊子拿給他(她)們看,請他(她)們參加這個比賽。從地方到中央,舉辦一次又一次各種的比賽。然而,大家變得愈來愈美,簡直讓人看不出來。那裡的工作人員說:「大概愈來愈有自信了吧!」這話完全正確。因為「我要參加這個比賽」的這種積極態度,使這些人顯得好美。「我要參加這個比賽」,這種肯定生活的態度產生自信,使這些人顯得更美。丹麥有句格言說:「即使好運臨門,傻瓜也懂得把它請進門」,如果抱著消極、否定的態度,即使好運來敲自己的門,也不會把它請入內。機會來臨時,更應該拋開自己消極、否定的態度。運氣不僅發自於外,也發自於內心「今天一整天都不說刻薄話」,這些事看起來容易其實不簡單。但是,只要下定決心去做,就做得到。如果能在聲音中表現得有笑容,那麼人生就會一天天變得亮麗起來。因為,如果聲音帶著親切的笑意,人們就會想和你交談,然後因為和人接觸而有精神起來。電話交談時,如果用有笑容的聲音說話,對方聽了舒服,自己也覺得快意。苦著一張臉或者冷言冷語地,不僅會讓對方不舒服,自己也會不痛快。用言語沖撞對方時,就是用言語在沖撞自己,自己對對方的態度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態度。我們應該像砌磚塊一樣一塊一塊砌起來,堆砌我們對人生積極、肯定的態度。即使不能喜歡所有的人,也應該努力多喜歡一個人也好,喜歡一個人,相對地,也會喜歡自己,然後,也會克服對他人不必要的恐懼。因為,自信會培養自信。一次小成就會為我們帶來自信。如果一下就想做偉大、不平凡的事,就會愈來愈沒有自信。
(九)做自己能做的事
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時,個性會顯現出來。重要的是,與其極欲恢復自我的形象,不如找出現在可以做的事。知道應該做的事,然後加以實行,就可以從自我的形象中獲得解放。總之,要試著記下馬上可以做的事,然後加以實踐,沒有必要非是偉大、不平凡的行動只要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就足夠了。因為我們就是想一步登天,所以才找不到事做。「今日事今日畢」,今天可以輕松做完的工作,如果留到第二天,工作就會變得很沉重。如果心想「真煩!」而留待第二天,工作就會相對地變重。今天能動手做的事如果拖到第二天,那麼那些延遲的工作就會使自己的負擔加重。從沒遇到有人說:「從明天起我要戒煙!」而把煙戒了的。也從沒有遇到有人說:「今晚酒喝到此為止!」而把酒戒掉的。以下是一位攝影師的小故事。一次,這位攝影師出席某個聚會。前往酒會的途中,這位攝影師說道:「我戒酒了」,問他:「什麼時候開始的」,他回答:「剛才我決定戒掉的。」他把煙、酒都戒掉了。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待這次酒會過後」或者「這次酒會是最後一次」。「永遠」也是一小時一小時累積起來,因為抽掉一小時,也就沒有永遠了。試著製作兩張卡片,一張寫上「Go ahead!」(做吧),另一張寫上「待會兒再做」。把這兩張卡片隨身帶著,當自己不太有自信時,抽出其中一張。這時應該抽出寫著「Go ahead!」那張。我們可以在背面先寫上「要有自信」。當自己不知道要不要做時,務必抽出這張卡片。因為今天關系著第二天,今天可以動手做的事如果沒有動手做,明天再要動手做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跑馬拉松,因為身體會疲倦,所以我們不可能每超越一根電線桿就更有動力。但是,只要不完全是肉體上的操勞,一次一次的達成目標會帶給人更多的動力。所以,應該把大目標分成幾個小階段來達成。每達成一個階段,都會產生新的動力。然後就會激發達成終極目標所需要的動力。心想:「大概很難吧!」然後陷入憂郁的人,一開始就被目標屈服了,而且,這些人會立一個自己做不到的目標,可見他們內心已經扭曲。一個健全的靈魂,會嚮往自己能夠做到的事。心智發育未成熟的人,會不斷採取非常強烈的自我中心的態度。這種表現型,以自我中心的人一旦訂立目標,一定是立刻吸引眾人注意的那個目標,然後,因為執著於那個 目標,而迷失了此時此地自己應該做的事到了最後就是獨來獨去,標新立異。年輕時候喜歡標新立異的人,老了以後往往抑鬱度日,就是這個緣故。年輕時無法克服自我表現、自我中心的個性,到上了年紀,就成了憂鬱症。有句俗話說:「雁子飛,烏龜也跺腳」,就是說「找不到自己要作的事」的人,不做像這句話中的烏龜嗎?假設烏龜看到雁子飛過天空而自己也想飛,那不是很奇怪嗎?烏龜應該有烏龜能做而雁子不能做的事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