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居是我國古代建築中民間建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中國五大特色民居是什麼
雲南客家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一起被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
北京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宅,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即由此開始。
陝西的窯洞:
到陝西旅遊,無論是游覽延安,還是游覽榆林地區,抬頭低頭隨處可見那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築成大井式院落的窯洞,一孔孔,一排排 遠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就有挖穴而居的習俗。因為高原上的黃土粘、硬,不易塌陷。窯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里鑿土挖洞,施工簡便、便於自建、造價低廉,而且住在裡面冬暖夏涼。直到今天,窯洞式房屋還廣泛分布在黃土高原,居住人口達4000多萬。 窯洞一般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洞口都朝陽,這樣便於陽光照射。最簡便的窯洞就是直接挖土形成的窯洞土窯洞;將土窯洞用石頭加固,就成石窯洞了,當然,如果用磚加固就是磚窯洞了。磚窯洞外表更美觀一些。 窯洞這種古老的居住形式和長期以來當地人在生活中形成的窯洞藝術,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甚至外國人來參觀、住宿。 如今,延安市有許多人家都認識到了世代居住的窯洞的價值,並藉此來發展旅遊業,改善自己的生活。延安市也開發了一些以窯洞為主題的景點,向外界展示窯洞的魅力。位於楊家嶺的世界最大的窯洞建築群――延安石窯賓館現在已經成為延安旅遊的一個新亮點。它依山而建,共有高低8排近300孔窯洞。窯洞牆上掛著農民手工繪制的圖畫;鏤空的格子窗上,貼著剪紙,窗檯上擺放著鮮花。每排窯洞門前擺放著石磨、石碾和石桌椅,充滿了濃郁的農家氣息。為適應旅客不同需要,一些窯洞里放著床,另一些窯洞則是傳統的土炕。窯洞內配有衛生間,生活設施齊全,環境干凈整潔。 在很多外地人來體驗窯洞生活的同時,當地的一些農民已經學著城裡人的樣子,搬出了窯洞,蓋起了寬敞、通風的平房或兩層樓房。在延安,時常會看到新式的農村民居,而與之交相輝映的,是新民居背後山坡上一孔孔古樸的窯洞。 有的村落,地面上並不見有房舍,而地下卻有若幹人家,構成黃土高原一種獨持的風貌。陝北的窯洞主要有3 種:用石砌的叫石窯;用磚塊砌的叫磚窯;在土崖上挖出窯洞,安上門窗而成的叫土窯。土窯有一種是在黃土斷崖邊,並列向里掘入,成為若干互不相通的單窯;另一種自平地掘入,先成一大平底四方階,然後從四壁各自向里挖成若干單窯;更有自附外地面掘斜洞以通於阱中,成為過道。窯洞上可以行人走馬,可以走載重大車。多數窯洞深7~8 米、寬3.3 米、高3.3 米。窯洞內溫度在10 ℃~22 ℃之間,相對濕度為30%~75 %,所以,溫度、濕度宜人。保溫隔熱,冬暖夏涼,有利於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又由於外界氣候和大氣中放射性物質對居住窯洞的人影響較小,哮喘、支氣管炎、風濕和皮膚病等患病率明顯減少,長期居住窯洞有益健康和長壽。
廣西的桿欄式:
干欄建築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區,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壯族居住的比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的干欄也有,但是受到漢式建築和佛教建築的影響較多。
雲南的一顆印:
在雲南中部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它的正房有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
雲南客家圍龍屋:
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
希望對你有幫助>_<
B. 中國特色民居有哪些
1、南方的竹樓。
2、北方的草屋。
3、河北的平頂房。
4、東北的夾壁牆房。大院。
5、天津的小洋樓。
6、北京的四合院。
7、黃土高原的窯洞。
8、內蒙的蒙古包。
9、福建的土樓。
10、江南的飛檐扇瓦方(牌坊式)。
11、上海的大廈。
12、新疆的伊斯蘭式房屋。
13、遍布全國各地的老式走廊式瓦房。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編輯本段]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編輯本段]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編輯本段]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碉樓與200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其他
先秦(221 - 206),這為皇帝和鄉親的住宅都稱為宮殿。這個詞宮成了皇帝自秦漢(佔有重要的地位- 220)居住的具體名稱。到了近代,除所有其他正式建築宮殿和住宅被稱為民居。
木結構的房子中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姆渡文化的網站(5,000-3,300年)在浙江省餘姚縣,浙江省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木結構技術。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網站在江村,臨潼,陝西省揭示了村莊和這一時期的建築布局。中國住宅可大致分為九種:
·北京的四合院(庭院住宅北中國)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重要形式。這是偉大的,在數量和分布廣泛,其中漢,滿,白流行,以及一些其他少數群體。這些房屋大多是木框架。主要房間是建立在南北軸線,兩個廂房,是在它兩側位置。家庭的老年人生活在正房和翅膀,是為年輕一代的卧室。婦女住在院子內。嘉賓和男僕住外院子里。這種分配是與封建的規則行事。四合院利差對整個中國的城鎮和村莊,但每個發展為各自的自然條件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導致自己的特點。在北京的四合院是有自己的風格最有代表性。
·江蘇住宅
住宅在長江以南河沿岸地區分布有那麼多名字,但總的安排是大致相同的四合院。之間的差別,二是住宅南部有小碼(或天津),只有兩個功能:排水和採光。在第一個院子里正房通常是一個大廳。在後面的往往是規模較小的多是樓房,該碼。屋頂瓦片和小石板,地面與幫助,以適應在南方多雨的氣候。在水鄉住宅通常建的河流,與前通往後門的胡同和河流面臨的大門。每家每戶有一個小碼頭,他們進行清洗,救助和艇上。
· U型南中國型住宅
中國西南的雲南省房子成為這一建設的很好的代表,他們也可以像湖南南部省份。結構整體安排或多或少與四合院一樣,但房子都在每一個角落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美國的形狀的房屋都用土牆,木桁架上的彩色繪畫。
·嶺南客家集團住宅
土樓是西部福建省客家傳統民居。有3點57平均地板,最高最多可以有6層。包括在院子里的房屋,土樓通常可以持有超過50個家庭。大廳,倉庫房屋,家畜房屋,水井和其他公共房屋都位於在院子里。客家人創造了這個特殊的防禦建設,以保護自己,它現在仍在使用。
·窯洞是中國西北地區
窯洞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那裡的黃土具有深度是中部和西部省份。黃土幾乎沒有滲水和很強的垂直的性質,這提供了一個發展的窯洞很好的先決條件。懸崖窯洞是土洞挖地球沿垂直懸崖水平。以這種方式建造的居所節省原材料和需要較少的復雜技術。窯洞是在夏季涼爽,冬季溫暖。它分為以下三種:懸崖,地面和箍窯洞。
·橄欖
橄欖(1木頭或竹子層樓),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省份,如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這是傣族,景頗族,壯族和其他少數群體的住所。
阿橄欖通常是獨立的,其他橄欖住房分開。由兩極的支持下,橄欖生活部門通常二樓高空,而第一層是提高家畜和儲存保留;橄欖,這樣才能抵禦水分,以及昆蟲的襲擊,蛇和其他動物。
· Diaofang
Diaofang(石室)是西藏住房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最流行的一種。根據後來漢,此石和泥土住房歷史公元111之前存在。該住宅的高度,由二至三層。主要是用石頭和土築,它們看起來像碉樓(碉堡),因此得到了Diaofang的名稱。其名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36年在Qianglong清朝(公元1644-1911年)王朝時代。
一樓是通常用於牲畜和家禽,二是保留卧室,客廳,廚房,倉庫。有些人是家庭經堂和三樓的陽台。
游牧蒙古族藏族還住在帳篷里,這是方便組裝和未組裝。
·蒙古蒙古包
蒙古認為中國西北地區被稱為蒙古族蒙古包帳篷。木沃特爾斯緊固與皮帶和螺栓,形成柵欄狀結構。每個蒙古包部分巧妙的和相當方便掩飾和發揚。一個小蒙古包直徑約4至6米內沒有支柱,而大人們需要3時58分兩極支持蒙古包。有地面厚厚的毛毯。每一個蒙古包有一個開放的頂部,而且通常其下一個爐子。
· Ayiwang
Ayiwang是維吾爾族的住所。這些房子都是連在一起,與周圍的院子。與前屋天窗被稱為Ayiwang,也稱為夏季房,它充當了客廳,以及接待室眾所周知的。所謂的房子冬天回房間是卧室,通常沒有天窗。這架飛機的安排非常巧妙,而且通常是壁龕內的許多房間。通常的牆壁裝飾石膏雕刻。
還有一些其他特別如船屋住宅。如今,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和現代化,在城市的人通常居住在樓房,已日益多樣化的風格和高度上升趨勢。
C. 中國傳統民居有哪些
傳統民居很多的。
上海的石庫門 ,北京胡同裡面的四合院。
福建的土樓,貴州的千苗山寨,傣族的竹樓。
陝西窯洞,江蘇民居(江南水鄉)蘇州園林等。
D. 中國民居的四大類型
中國民居的四大類型:
一、木構架庭院式住宅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建東西廂房。
這種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二、「四水歸堂」式住宅
中國南部江南地區的住宅名稱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一致,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採光之用(「四水歸堂」為當地俗稱,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這種住宅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後面幾進院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
三、大土樓
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圍成環形的樓房。一般為3~4層,最高為6層,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戶人家。
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這種住宅防衛性很強。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生存創造獨特的建築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四、窯洞式住宅
窯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
這種窯洞節省建築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它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
拓展資料:
中國傳統民居的四大類型及其分布區域?
(1)地理區域的名稱:A南方地區,C西北地區,B北方地區,D青藏地區。
(2)A、B兩區域分界線大致與我國1月0℃等溫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重合。
(3)C即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特徵是乾旱,本區域多內流河.位於本地區新疆境內的坎兒井工程,與長城、京杭運河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4)D區域即青藏地區內地熱資源豐富,由於空氣稀薄,輻射強烈,所以太陽能資源也非常豐富;在本區域海拔較低的地區,主要種植高原地區獨特的農作物青稞。
(5)廣西貴港位於南方地區。
我國各地的傳統居民各有特色: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自明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2.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
3.土樓
土樓,是利用未經焙燒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夾牆板夯築而成牆體(少數以土坯磚砌牆)、柱樑等構架全部採用木料的樓屋。
簡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築牆作為承重系統的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根據《現代漢浯詞典》的解釋,所謂「樓」,就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
4.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
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E. 中國傳統民居類型
1、江南民居,主要類型有徽州民居
、水鄉民居
、上海里弄民居。
2、華北民居,主要類型有北京四合院
、山西大院
、關中大院。
3、中西部窯洞民居,主要類型
有靠崖式窯洞
、獨立式窯洞
、下沉式窯洞。
4、西南民居,主要類型以西南各個少數民族的民族特點呈現。民族的多樣性使得這一地區建築文化顯示出多樣性。
5、閩粵民居,主要類型
有閩南生土樓
、閩南民居
、莆仙民居
、福州民居
、山區木樓居
、廣東民居
、僑鄉民居。
F. 中國傳統民居有哪些 要細
藏族碉房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建築形式。當地並無專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築,形似碉堡,故稱碉房。碉房一般為2~3層。底層養牲畜,樓上住人。過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還有「氈帳」,這是一種便於裝卸運輸的可移動的帳篷。 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
藏族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築佔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築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帶曲尺形,中間設一小天井。內部精細雋永,外部風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強烈,民居處於一片銀色中,顯得格外晶瑩耀眼。
藏族民居在處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為簡單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難避免立面的單調,而木質的出挑卻以輕巧與靈活和大面積厚寬沉重的石牆形成對比,既給人以稱重的感覺又使外形變化趨向於豐富。這種做法不僅著眼於功能問題而且兼顧了藝術效果,自成格調。
內蒙民居在中國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氈帳稱「蒙古包」,是用木枝條編成可開可合的木柵做壁體的骨架,用時展開,搬運時合攏。小型的氈帳直徑為4~6米,內部無支撐,大型的則需在內部立2~4根柱子支撐。氈帳的地面鋪有很厚的氈毯,頂上開天窗,地面的火塘、爐灶正對天窗。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於游牧生活的需要,故鄉以易於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雲南民居干欄式竹樓是滇南傣、佤、苗、景頗、哈尼、布朗等少數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竹樓下部架空,以利通風隔潮,多用作碾米場、貯藏室及雜屋;上層前部有寬廊和曬台後部為堂和卧室;屋頂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遠,可遮陽擋雨。
多彩多姿的中國傳統民居折射出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講課時不妨引用「郵票上的各地居民」,讓學生認識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於進一步使學生加深理解地理環境的區域分異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維族民居阿依旺是新疆維吾爾族的住宅形式。這種房屋連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帶天窗的前室稱阿以旺,又稱「夏室」,有起居、會客等多種用途。後室稱「冬室」,是卧室,通常不開窗。住宅的平面布局靈活,室內設多處壁龕,牆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飾。
西南少數民族民居干闌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傣家竹樓由十根柱子支撐,鋪以樓板竹篾,用編織的草排蓋頂,帶有欄桿、走廊,美觀別致。永寧納西族的樓房為木質結構,中央住人,也是經堂、休息的處所。崩龍族矮腳竹樓分前廳後廳,以竹籬笆隔開,男人住前廳,女人住後廳,前後廳各有火塘。景頗族竹樓以長脊短檐式屋頂為特色。壯族的「麻欄」則比較接近木構建築。
廣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樓房,全部木結構,有外廊式小樓,也有連幢的大樓,可供若干房共同居住。唯有瑤族的竹樓,樓下住人,樓上儲糧食雜物,畜廄不在樓內,而在樓後。白族的樓房,以坐西朝東為正向,三間為普遍,布局平均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廚房、畜圈分開,人亦住樓下,中間一間為堂屋,接待客人。布朗族的竹樓十分簡單,用竹片編成,茅草蓋頂。樓上,中央設火塘,火塘邊吃飯、待客,四周安置床位。
1.侗族鼓樓
每逢節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歡聚在鼓樓前「踩歌堂」或看侗戲。夏天,人們到鼓樓聊天乘涼;冬天,大家圍坐在火爐邊講故事。鼓樓至今仍是侗家人議事、休息和娛樂的場所。鼓樓是侗族人民的標志,也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徵。
侗族民間有"建寨先樓"之說。每個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都懸有一面牛皮長鼓,平時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有的地方發生火災、菲盜、也擊鼓呼救。一寨擊鼓,別寨應聲,照此擊鼓。就這樣,一寨傳一寨,消息很快就傳到深山遠寨,鼓聲所及,人們聞聲而來。因此,侗家人對鼓樓,長鼓特別喜愛。侗寨鼓樓,外型象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型,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堝,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翅起,給人以玲瓏雅緻,如飛似躍之感。
建於清初,距今有300年歷史的貴州從江增沖鼓樓為寶塔形,雙葫蘆頂,樓高25米,佔地面積160平方米。內有四大柱,每根直徑為0.8米,高15米,每柱之間距離為3.6米,構成高聳的錐形方架,為鼓樓的櫟梁骨幹部分。距內四大柱的外圍3米處,豎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將四大柱團團圍住,並以穿枋與內四柱相連,呈輻射形狀。再疊上數層,每層則用8根短瓜柱層層疊豎,依內四柱將穿枋逐層縮短,緊密銜接,豎到第11層。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層的上面,另立有兩層八檐八角的傘頂寶塔,為鼓樓的頂部。
2.傣族竹樓
傣族人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顧名思義,竹樓是以竹子為主要建築材料。西雙版納是有名的竹鄉,大龍竹、金竹、鳳尾竹、毛竹多達數十種,都是築樓的天然材料。
傳統竹樓,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築成。竹樓為干欄式 建築,以粗竹或木頭為柱椿,分上下兩層。下層四周無遮欄,專用於飼養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雜物。上層由豎柱支撐,與地面距離約5 公尺左右。鋪設竹板,極富彈性。樓室四周圍有竹籬,有的竹籬編成各種花紋並塗上桐油。房頂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蓋而成。一道竹籬 將上層分成兩半,內間是家人就寢的卧室,卧室是嚴禁外人入內的。外間較寬敞,設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場所,又是生火煮飯取暖的伙房。樓室門外有一走廊,一側搭著登樓木梯,一側搭著露天陽台,擺放著裝水的壇罐器皿。
傣家人的習慣進屋都要脫掉鞋子,光腳踩在竹席上 ,天長日久竹席就變成亮鋥鋥的。當人們步上木梯,坐在金黃色的篾席上,喝著主人送來的茶水或米酒,眺望著窗外綠茵茵的油棕、椰子和香蕉樹,聽著鳥兒的歌聲 ,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傣族喜歡獨家獨院,當孩子成人娶親,便有新的院落出現。誰家建造新竹樓,全寨子的人都會來幫忙,送 草排,贈青竹,來幫工。因此建房速度相當快,一幢樓一兩天即可竣工。新樓落成,男女老幼前往祝賀。傣族人民喜愛的「贊哈」,更是以自己的歌聲,祝福主人遷入新居後的美滿生活。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竹樓也在演變進化。不少竹 樓已不是全竹結構了。有的用木板作牆鋪地,有的用磚塊砌牆,有的屋頂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氈,青瓦或鐵皮鋪成。樓下不再飼養畜禽,只供堆放雜物。室內的陳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彩電、錄音機、音響等家用電器,已習以為常。
編輯本段特殊形式的水上民居瓜嶺古村寨是廣州惟一建在水上的清代建築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2003年發現後被廣州市立為內控歷史文化保護區。增城瓜嶺村寨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水道、荔枝林、碉樓、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戰亂時代,有戰略性意義,水道環繞全村,起到護村的作用,岸邊有全村最高的建築碉樓(相當於現在9層樓高),可以觀察遠方的敵人;對岸有生長上100年的荔枝林,相當茂密,豐收的季節,場面應該十分熱鬧;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築成一字擺開在水道的岸邊,能防禦外敵入侵,起到保護村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