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美食家有哪些

中國美食家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8 03:53:19

❶ 中國的歷代名廚都有哪些人

伊尹:為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聖」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為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於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於齊桓公。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水產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聞名天下。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
詩歌。

劉娘子:為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制。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袁枚不僅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還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美食家,所著《隨園食單》一書,是我國清代一部系統論述烹飪技術、南北菜點茶酒的食物本草類重要文獻。經40年的積累,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刊刻出版。今國內存世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小倉山房刻本(藏湖南中醫學院圖書館)、清·乾隆嘉慶間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清·嘉慶元年丙辰(1796年)經綸堂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年)著易堂鉛印本(藏揚州市圖書館)、隨園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民國上海中華圖書館鉛印本(藏長春中醫學院圖書館)6種。

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性單、雜性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14個方面。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20個操作要求,包括食物的性味,作料的配伍,洗刷,調劑,搭配的方法,以及火候,色香的掌握和補救,乃至盛具的講究等。戒單中提出了14個注意事項,其中不少經驗值得借鑒。書中用大量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14世紀至18世紀中流行的南北菜餚飯點,以及當時的美酒名茶。分別列出海鮮單9種,江鮮單6種,特性單43種,雜性單16種,羽族單47種,水族單(又分有鱗、無鱗兩類)45種,雜素菜單47種,小菜單41種,點心單55種、飯粥單2種,菜酒單16種,共327種。)此外,《隨園食單》雖言菜點茶酒,但其中不乏食物療法內容。如記載食物的葯用功能的有:「黃芪蒸雞治瘵」,「馬蘭頭,油膩後食之醒脾」,「酸菜,醉飽之餘,醒脾解酒」。另外「煨麻雀」單中,記有「薛生白常勸人勿食人間豢養之物,以野禽味鮮,且易消化」等等,不勝枚舉。記載飲食清淡,有益健康時,說到「富貴之人嗜素,甚於嗜葷」,且介紹「豆芽配燕窩以賤陪極貴」,「大頭菜入葷菜中,最能發鮮」等食單。

窩窩頭和慈禧
窩窩頭是用玉米面或雜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間空,呈圓錐狀,本來是過去北京窮苦人的主要食品。人們為了使它蒸起來容易熟,底下留有個孔(北京俗語叫窩窩兒),又因為它是和饅頭一樣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稱這種食品為窩窩頭。
關於窩窩頭,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後帶著一千餘人倉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後感到飢餓難忍,疲乏不堪。太監們四處搜尋,好容易從一個沒有逃跑的村民家中找到一個涼窩窩頭,獻給了太後。慈禧拿起窩窩頭狼吞虎咽吃了下去,頓感渾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沒覺餓。後來她回味起來,覺得這個窩窩頭比御膳房的珍饈美味不知香甜多少倍。在御駕回鑾以後,便命令御膳房為她做窩窩頭吃。御膳房廚師仿照民間窩窩頭的樣子,用細玉米面、黃豆面、白糖、桂花加溫水攪拌,一斤面捏成一百個小窩頭,蒸熟以後金黃閃光,形似寶塔,吃在嘴裡甜香可口,別有風味,受到了慈禧的稱贊,小窩窩頭也隨之成了清宮中的有名小吃。
西施和炒西施舌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間傳說的佳話頗多。在烹飪史上與這位美女相關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眾說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歷史傳說中,有這么一段故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其實「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個品種,屬瓣鰓軟體動物,雙殼貝類,肉質軟嫩,汆、炒、拌、燉,其鮮美的味道都令人難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楚霸王項羽和燒雜燴
在蘇北一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此菜更作為眾菜之首被推上席間,讓眾食客大快朵頤。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並列,將一些味性相佐的菜餚一並相烹,調以各種佐料。
這燒雜燴是怎麼來的呢?蘇北人一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說,項羽吃飯每頓飯菜無二樣,這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其中一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一些雞,魚肉等放入一鍋,精心烹制後,端到大王面前。未曾想,項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一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後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么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至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盡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後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事跡,「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一直燒到今天。

❷ 中國古代十大名廚,指的是哪十個人

十大名廚指的是伊尹、宋五嫂、王小余、易牙、膳祖、梵正、劉娘子、蕭美人、王小余、蕭美人、董小宛還有太和公。

伊尹

伊尹是南朝的一個政治家,不僅在政事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是當時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他的廚藝也很好。他提出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影響深遠。

大家很奇怪,為什麼這個人在政治上有如此大的造詣,然而還有那麼好的廚藝呢。一般在古代的時候,那些有地位的人家都可以專門請櫥子為他們做飯。

但是這個人他也先是當過奴隸的,他在幼兒園的時候寄養在別人家,所以形成了一所烹飪的技術,長大以後他成為了當代的廚藝大師。

蕭美人

蕭美人是古代的一位美食家。她是清朝乾隆期間的一位糕點廚師,她能製作的糕點種類非常多,而且她製作的點心味道也非常的好。

我國歷史上的各個名廚他們的廚藝都很精湛。

❸ 中國名人美食家有哪些

杜甫他在詩歌里,從宮廷大餐到農家小酌都有生動描寫。《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中關於吃生魚片的情形,《病後遇過王倚飲贈歌》中的家常便飯,《贈衛八處士》中戰爭年代的簡單宵夜……不用說,他是一位超級美食家。

蘇軾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明過一味廣受歡迎的佳餚:東坡肉。蘇軾喜歡的菜餚材料還有各種魚,其中最有名的是關於河豚,有詩雲「正是河豚欲上時。」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尤其是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遍嘗南國各種水果,尤其是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李漁李漁的美食家修養,可以從《閑情偶寄》中的《飲饌部》看出來。《飲饌部》分三節,蔬食、穀食、肉食,也就是說,從蔬菜、米面到水陸空禽、鳥獸魚蝦,美食所需各種材料的製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袁枚33歲辭官後,他在南京購置「隨園」,在詩酒悠閑中度過一生。這期間,他撰寫了系統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隨園食單》。全書詳細記述了我國從14世紀至18世紀流行的300多種南北菜餚點心,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涉及。袁枚雖然著有烹飪專書,但是,他本人奉行「君子遠庖廚」的古訓,並不下廚操刀。

❹ 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吃貨

在現代我們會發現許多美食都是又美食家帶動起來的,那麼有人問了古代有沒有與美食家相同的人物呢,而古代這些人物有許多如:太和公、蘇東坡、袁枚、曹操、楊玉環、袁世凱,而今天我們來講解前三個人物吧。

袁枚,自己寫了一本《隨園食單》獨步吃遍天下!古代中國烹飪方式有很多。袁枚作為一位吃貨,在美食方面他用語言和筆記的形式,描寫了許多浙江的美食與烹飪的方法,南北的家常菜也有許多,他也向我們介紹了當地的名酒和名茶,是當時清代一部重要的飲食名著。要是說袁枚是有多麼愛吃,用這部飲食名著就可以看出來了。

❺ 美食家有哪些

綿長的中國歷史,出現過的美食家,多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最著名的當屬以下八位:

第一位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的頭銜已經很多,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老人家……是長長的一串,我認為,還應該再加上一個:美食家。孔子雖然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之類的大話,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十分講究飲食的人。他的講究涉及禮儀、衛生、口味等各個方面,《論語·鄉黨》有一節文字可以視為孔子的飲食文化思想綱要: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惟酒無量,不及亂。

不撤姜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言,寢不語。

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齋]如也。

講究之多,為常人所望塵莫及。孔子當然還在別的地方發表過自己的飲食見解,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徵引。單是這一節文字,已經足以證明一點:生活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美食家!

第二位是漢末的曹操。世人皆言曹操是奸臣,見識稍微深入者,或譽之為能臣;讀過文學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詩人;由詩歌而得知,曹操對於酒文化頗有心得,寫出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類的名句。殊不知,曹操還曾經下功夫研究過烹飪藝術。根據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所言,《文選》注所引群書中有魏武《四時食制》。也就是說,曹操可能在烹飪方面作過專門的研究,撰寫過專門的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輯錄自《太平御覽》等文獻的《四時食制》,都是講魚的產地和食用方法的。一共講到了十四種魚,有些今天已經很難考證出是什麼魚了。這里略舉三條如下: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御覽》九三六)

疏齒魚,味如豬肉,出東海。(《御覽》九四〇)

鱣魚,大如五斗奩,長丈,口頷下。常三月中從河上,常於孟津捕之。黃肥,唯以作

酢。淮水亦有。(《初學記》三〇)

很顯然,曹操是一個特別愛吃魚的美食家。

第三個是唐朝的杜甫。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詩聖杜甫是個一生潦倒、憤世嫉俗的苦情派詩人,其實大謬不然!杜甫出身名門,從小生活無憂,青少年時代曾過著呼鷹逐獸、裘馬清狂的日子。中年以後雖然吃過不少苦,但他畢竟是生活在統治階級集團中的人,山珍海味、龍肝鳳膽,全都見識過。在他的詩歌里,宮廷大餐、王公宴會、農家小酌,都有生動的描寫。《閿鄉姜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一詩中關於吃生魚片情形的描寫;《病後過王倚飲,贈歌》一詩中朋友招待的一頓家常便飯,主人盡其所能弄出有肉有酒的一桌飯菜,亂世見真情;《贈衛八處士》詩中戰爭年代一頓簡單之極的宵夜,「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充滿人間溫馨……都是文學史上的珍饈佳餚。可以說,杜甫是用詩歌表現中華美食的第一人。不用說,杜甫是一位超級美食家。

第四個是宋朝的蘇軾。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餚:東坡肉。除了豬肉,蘇軾喜歡過的菜餚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鮆魚、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關於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其一雲: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從中可見美食家蘇軾的勇氣。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遍嘗南國各種水果,楊梅、蘆柑(盧橘)、荔枝、龍眼、橄欖、檳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的。這當中,尤其喜歡荔枝,「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名句長留天地間。此外,蘇軾晚年還曾著意於湯菜(羹)的研製。他先後發明過幾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齏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兒)、薺菜,「新春階下筍芽生,廚里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蘇軾在田野間製作的,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蘆菔(就是蘿卜)。這款羹大概有不錯的保健作用,東坡先生挺得意,自號「珍烹」,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更有一款金牌東坡羹,名字叫「東坡玉糝羹」——其實是蘇軾的兒子蘇過發明的。「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味道實在是太好了,具體製法蘇東坡就秘而不宣,不肯公布菜譜,只告訴我們主要材料是山芋。

第五位是明朝末年的張岱。張岱本人雖是白衣之身,既沒有中過科舉,也沒有做過官,但是他出生於官宦之家,家道殷實,加之他的家鄉又是物產豐富的江南,因此有條件追求各種生活的享受。他自稱好精舍,好養婢,好孌童,好鮮衣,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犁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笙簫弦管,蹴鞠彈棊,博陸鬥牌,使槍弄棍,射箭走馬,撾鼓唱曲,傅粉登場,說書諧謔,撥阮投壺……樣樣精通。自然,張岱對於各種飲食也都極盡講究之能事。這其中,他於螃蟹吃法尤其有研究。每到十月,張岱便與友人兄弟輩組成「蟹會」,舉行吃蟹活動,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隻蟹,為怕冷腥,便輪番煮吃。輔食有肥臘鴨、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用鴨汁煮,如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謝橘、風栗、風菱,蔬菜有兵坑筍,飲用玉壺冰,飯用新余的粳白米,漱口用蘭雪茶。所有這些,都記載在他的《食蟹》一文中。

第六位是明末清初的李漁。李漁以戲劇家著稱,但實際上他跟張岱相似,也屬博學多才、興趣廣泛之輩,這可以從他的著作《閑情偶寄》中得到最好的證明。他的美食家修養,可以從《閑情偶寄》中的《飲饌部》看出來。《飲饌部》分三節,蔬食、穀食、肉食,也就是說,蔬菜、米面主食、水陸空禽鳥獸畜魚蝦,美食所需各種材料的製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第七位是清朝的金聖嘆。金聖嘆是清代傑出的文學批評家,他極力推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等著作,稱其為天下才子必讀書,並逐一加以評點。可惜的是,只有《水滸傳》和《西廂記》兩種評點本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他評點《水滸傳》時,見解新穎,才情四溢。金聖嘆生活清貧,狂放不羈,言行每每聳人聽聞,堪稱冷幽默的大師。江蘇吳縣任維初濫施刑罰,貪賄浮征,金聖嘆等十八人鼓動千餘學子,於順治死訊傳至蘇州之際,聚集在文廟哭鬧抗議。結果,惹惱朝廷,下令將包括金聖嘆在內的士子們凌遲處死。臨刑之際,金聖嘆飲酒自若,且飲且曰:「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另一種版本是「斷頭,至痛也,而聖嘆以無意得之,大奇!」(梁章鉅《歸田瑣記》)他給大兒子的臨終遺言也不是什麼重要事情,而是一味菜餚的配方。這又有不同的版本,一種版本是「…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滋味」;另一種版本是「…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死而無憾也。」就沖金聖嘆這種臨危之際仍然惦記著美食配方的精神,我們也得將其作為美食家供奉起來。謹以心香一瓣,獻於先哲靈前!

第八位是清朝的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間著名的詩人和詩評家,當時詩人倘能得到他的一句好評,立即身價倍增。因此,包括一批達官貴人在內的許多詩歌愛好者,都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詩歌作品送去請他點評——他的傳世名著《隨園詩話》即由此而來。袁枚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三十三歲上於父親亡故之時,即辭官回家,從此不再出仕,在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而居,在詩酒悠閑中度過一生。這期間,袁枚撰寫了日後被譽為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隨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不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個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餚點心,還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涉及。袁枚雖然著有烹飪專書,但是,他本人奉行「君子遠庖廚」的古訓,是不會下廚操刀的。因此,他不是烹飪大師,而是美食家。

❻ 著名的美食家是誰

四大菜系或者八大菜系,即使沒有遍嘗的機會,名字總能說出幾個來的。可是,對於歷史上那些曾經對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們,一般人卻關心不夠,知之甚少。有感於此,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美食家。綿長的中國歷史,出現過的美食家,多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這里只能擇其犖犖有名者介紹八位:

第一位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的頭銜已經很多,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老人家……是長長的一串,我認為,還應該再加上一個:美食家。孔子雖然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之類的大話,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十分講究飲食的人。他的講究涉及禮儀、衛生、口味等各個方面,《論語·鄉黨》有一節文字可以視為孔子的飲食文化思想綱要: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或如細嚼慢咽,飲食是一種態度)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惟酒無量,不及亂。

不撤姜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言,寢不語。

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齋]如也。

講究之多,為常人所望塵莫及。孔子當然還在別的地方發表過自己的飲食見解,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徵引。單是這一節文字,已經足以證明一點:生活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美食家!

第二位是漢末的曹操。世人皆言曹操是奸臣,見識稍微深入者,或譽之為能臣;讀過文學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詩人;由詩歌而得知,曹操對於酒文化頗有心得,寫出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類的名句。殊不知,曹操還曾經下功夫研究過烹飪藝術。根據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所言,《文選》注所引群書中有魏武《四時食制》。也就是說,曹操可能在烹飪方面作過專門的研究,撰寫過專門的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輯錄自《太平御覽》等文獻的《四時食制》,都是講魚的產地和食用方法的。一共講到了十四種魚,有

些今天已經很難考證出是什麼魚了。這里略舉三條如下: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御覽》九三六)

疏齒魚,味如豬肉,出東海。(《御覽》九四〇)

鱣魚,大如五斗奩,長丈,口頷下。常三月中從河上,常於孟津捕之。黃肥,唯以作

酢。淮水亦有。(《初學記》三〇)

很顯然,曹操是一個特別愛吃魚的美食家。

第三個是唐朝的杜甫。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詩聖杜甫是個一生潦倒、憤世嫉俗的苦情派詩人,其實大謬不然!杜甫出身名門,從小生活無憂,青少年時代曾過著呼鷹逐獸、裘馬清狂的日子。中年以後雖然吃過不少苦,但他畢竟是生活在統治階級集團中的人,山珍海味、龍肝鳳膽,全都見識過。在他的詩歌里,宮廷大餐、王公宴會、農家小酌,都有生動的描寫。《閿鄉姜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一詩中關於吃生魚片情形的描寫;《病後過王倚飲,贈歌》一詩中朋友招待的一頓家常便飯,主人盡其所能弄出有肉有酒的一桌飯菜,亂世見真情;《贈衛八處士》詩中戰爭年代一頓簡單之極的宵夜,「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充滿人間溫馨……都是文學史上的珍饈佳餚。可以說,杜甫是用詩歌表現中華美食的第一人。不用說,杜甫是一位超級美食家。

第四個是宋朝的蘇軾。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餚:東坡肉。除了豬肉,蘇軾喜歡過的菜餚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鮆魚、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關於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其一雲: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從中可見美食家蘇軾的勇氣。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遍嘗南國各種水果,楊梅、蘆柑(盧橘)、荔枝、龍眼、橄欖、檳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的。這當中,尤其喜歡荔枝,「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名句長留天地間。此外,蘇軾晚年還曾著意於湯菜(羹)的研製。他先後發明過幾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齏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兒)、薺菜,「新春階下筍芽生,廚里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蘇軾在田野間製作的,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蘆菔(就是蘿卜)。這款羹大概有不錯的保健作用,東坡先生挺得意,自號「珍烹」,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更有一款金牌東坡羹,名字叫「東坡玉糝羹」——其實是蘇軾的兒子蘇過發明的。「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味道實在是太好了,具體製法蘇東坡就秘而不宣,不肯公布菜譜,只告訴我們主要材料是山芋。

第五位是明朝末年的張岱。張岱本人雖是白衣之身,既沒有中過科舉,也沒有做過官,但是他出生於官宦之家,家道殷實,加之他的家鄉又是物產豐富的江南,因此有條件追求各種生活的享受。他自稱好精舍,好養婢,好孌童,好鮮衣,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犁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笙簫弦管,蹴鞠彈棊,博陸鬥牌,使槍弄棍,射箭走馬,撾鼓唱曲,傅粉登場,說書諧謔,撥阮投壺……樣樣精通。自然,張岱對於各種飲食也都極盡講究之能事。這其中,他於螃蟹吃法尤其有研究。每到十月,張岱便與友人兄弟輩組成「蟹會」,舉行吃蟹活動,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隻蟹,為怕冷腥,便輪番煮吃。輔食有肥臘鴨、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用鴨汁煮,如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謝橘、風栗、風菱,蔬菜有兵坑筍,飲用玉壺冰,飯用新余的粳白米,漱口用蘭雪茶。所有這些,都記載在他的《食蟹》一文中。

第六位是明末清初的李漁。李漁以戲劇家著稱,但實際上他跟張岱相似,也屬博學多才、興趣廣泛之輩,這可以從他的著作《閑情偶寄》中得到最好的證明。他的美食家修養,可以從《閑情偶寄》中的《飲饌部》看出來。《飲饌部》分三節,蔬食、穀食、肉食,也就是說,蔬菜、米面主食、水陸空禽鳥獸畜魚蝦,美食所需各種材料的製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第七位是清朝的金聖嘆。金聖嘆是清代傑出的文學批評家,他極力推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等著作,稱其為天下才子必讀書,並逐一加以評點。可惜的是,只有《水滸傳》和《西廂記》兩種評點本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他評點《水滸傳》時,見解新穎,才情四溢。金聖嘆生活清貧,狂放不羈,言行每每聳人聽聞,堪稱冷幽默的大師。江蘇吳縣任維初濫施刑罰,貪賄浮征,金聖嘆等十八人鼓動千餘學子,於順治死訊傳至蘇州之際,聚集在文廟哭鬧抗議。結果,惹惱朝廷,下令將包括金聖嘆在內的士子們凌遲處死。臨刑之際,金聖嘆飲酒自若,且飲且曰:「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另一種版本是「斷頭,至痛也,而聖嘆以無意得之,大奇!」(梁章鉅《歸田瑣記》)他給大兒子的臨終遺言也不是什麼重要事情,而是一味菜餚的配方。這又有不同的版本,一種版本是「…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滋味」;另一種版本是「…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死而無憾也。」就沖金聖嘆這種臨危之際仍然惦記著美食配方的精神,我們也得將其作為美食家供奉起來。謹以心香一瓣,獻於先哲靈前!

第八位是清朝的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間著名的詩人和詩評家,當時詩人倘能得到他的一句好評,立即身價倍增。因此,包括一批達官貴人在內的許多詩歌愛好者,都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詩歌作品送去請他點評——他的傳世名著《隨園詩話》即由此而來。袁枚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三十三歲上於父親亡故之時,即辭官回家,從此不再出仕,在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而居,在詩酒悠閑中度過一生。這期間,袁枚撰寫了日後被譽為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隨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不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個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餚點心,還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涉及。袁枚雖然著有烹飪專書,但是,他本人奉行「君子遠庖廚」的古訓,是不會下廚操刀的。因此,他不是烹飪大師,而是美食家。

❼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吃貨名人

第一位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的頭銜已經很多,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老人家……是長長的一串,我認為,還應該再加上一個:美食家。孔子雖然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之類的大話,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十分講究飲食的人。他的講究涉及禮儀、衛生、口味等各個方面,《論語·鄉黨》有一節文字可以視為孔子的飲食文化思想綱要: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惟酒無量,不及亂。

不撤姜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言,寢不語。

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齋]如也。

講究之多,為常人所望塵莫及。孔子當然還在別的地方發表過自己的飲食見解,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徵引。單是這一節文字,已經足以證明一點:生活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美食家!

第二位是漢末的曹操。世人皆言曹操是奸臣,見識稍微深入者,或譽之為能臣;讀過文學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詩人;由詩歌而得知,曹操對於酒文化頗有心得,寫出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類的名句。殊不知,曹操還曾經下功夫研究過烹飪藝術。根據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所言,《文選》注所引群書中有魏武《四時食制》。也就是說,曹操可能在烹飪方面作過專門的研究,撰寫過專門的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輯錄自《太平御覽》等文獻的《四時食制》,都是講魚的產地和食用方法的。一共講到了十四種魚,有些今天已經很難考證出是什麼魚了。這里略舉三條如下: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御覽》九三六)

疏齒魚,味如豬肉,出東海。(《御覽》九四〇)

鱣魚,大如五斗奩,長丈,口頷下。常三月中從河上,常於孟津捕之。黃肥,唯以作

酢。淮水亦有。(《初學記》三〇)

很顯然,曹操是一個特別愛吃魚的美食家。

第三個是唐朝的杜甫。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詩聖杜甫是個一生潦倒、憤世嫉俗的苦情派詩人,其實大謬不然!杜甫出身名門,從小生活無憂,青少年時代曾過著呼鷹逐獸、裘馬清狂的日子。中年以後雖然吃過不少苦,但他畢竟是生活在統治階級集團中的人,山珍海味、龍肝鳳膽,全都見識過。在他的詩歌里,宮廷大餐、王公宴會、農家小酌,都有生動的描寫。《閿鄉姜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一詩中關於吃生魚片情形的描寫;《病後過王倚飲,贈歌》一詩中朋友招待的一頓家常便飯,主人盡其所能弄出有肉有酒的一桌飯菜,亂世見真情;《贈衛八處士》詩中戰爭年代一頓簡單之極的宵夜,「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充滿人間溫馨……都是文學史上的珍饈佳餚。可以說,杜甫是用詩歌表現中華美食的第一人。不用說,杜甫是一位超級美食家。

第四個是宋朝的蘇軾。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餚:東坡肉。除了豬肉,蘇軾喜歡過的菜餚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鮆魚、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關於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其一雲: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從中可見美食家蘇軾的勇氣。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遍嘗南國各種水果,楊梅、蘆柑(盧橘)、荔枝、龍眼、橄欖、檳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的。這當中,尤其喜歡荔枝,「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名句長留天地間。此外,蘇軾晚年還曾著意於湯菜(羹)的研製。他先後發明過幾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齏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兒)、薺菜,「新春階下筍芽生,廚里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蘇軾在田野間製作的,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蘆菔(就是蘿卜)。這款羹大概有不錯的保健作用,東坡先生挺得意,自號「珍烹」,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更有一款金牌東坡羹,名字叫「東坡玉糝羹」——其實是蘇軾的兒子蘇過發明的。「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味道實在是太好了,具體製法蘇東坡就秘而不宣,不肯公布菜譜,只告訴我們主要材料是山芋。

第五位是明朝末年的張岱。張岱本人雖是白衣之身,既沒有中過科舉,也沒有做過官,但是他出生於官宦之家,家道殷實,加之他的家鄉又是物產豐富的江南,因此有條件追求各種生活的享受。他自稱好精舍,好養婢,好孌童,好鮮衣,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犁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笙簫弦管,蹴鞠彈棊,博陸鬥牌,使槍弄棍,射箭走馬,撾鼓唱曲,傅粉登場,說書諧謔,撥阮投壺……樣樣精通。自然,張岱對於各種飲食也都極盡講究之能事。這其中,他於螃蟹吃法尤其有研究。每到十月,張岱便與友人兄弟輩組成「蟹會」,舉行吃蟹活動,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隻蟹,為怕冷腥,便輪番煮吃。輔食有肥臘鴨、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用鴨汁煮,如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謝橘、風栗、風菱,蔬菜有兵坑筍,飲用玉壺冰,飯用新余的粳白米,漱口用蘭雪茶。所有這些,都記載在他的《食蟹》一文中。

第六位是明末清初的李漁。李漁以戲劇家著稱,但實際上他跟張岱相似,也屬博學多才、興趣廣泛之輩,這可以從他的著作《閑情偶寄》中得到最好的證明。他的美食家修養,可以從《閑情偶寄》中的《飲饌部》看出來。《飲饌部》分三節,蔬食、穀食、肉食,也就是說,蔬菜、米面主食、水陸空禽鳥獸畜魚蝦,美食所需各種材料的製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第七位是清朝的金聖嘆。金聖嘆是清代傑出的文學批評家,他極力推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等著作,稱其為天下才子必讀書,並逐一加以評點。可惜的是,只有《水滸傳》和《西廂記》兩種評點本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他評點《水滸傳》時,見解新穎,才情四溢。金聖嘆生活清貧,狂放不羈,言行每每聳人聽聞,堪稱冷幽默的大師。江蘇吳縣任維初濫施刑罰,貪賄浮征,金聖嘆等十八人鼓動千餘學子,於順治死訊傳至蘇州之際,聚集在文廟哭鬧抗議。結果,惹惱朝廷,下令將包括金聖嘆在內的士子們凌遲處死。臨刑之際,金聖嘆飲酒自若,且飲且曰:「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另一種版本是「斷頭,至痛也,而聖嘆以無意得之,大奇!」(梁章鉅《歸田瑣記》)他給大兒子的臨終遺言也不是什麼重要事情,而是一味菜餚的配方。這又有不同的版本,一種版本是「…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滋味」;另一種版本是「…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死而無憾也。」就沖金聖嘆這種臨危之際仍然惦記著美食配方的精神,我們也得將其作為美食家供奉起來。謹以心香一瓣,獻於先哲靈前!

第八位是清朝的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間著名的詩人和詩評家,當時詩人倘能得到他的一句好評,立即身價倍增。因此,包括一批達官貴人在內的許多詩歌愛好者,都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詩歌作品送去請他點評——他的傳世名著《隨園詩話》即由此而來。袁枚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三十三歲上於父親亡故之時,即辭官回家,從此不再出仕,在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而居,在詩酒悠閑中度過一生。這期間,袁枚撰寫了日後被譽為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隨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不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個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餚點心,還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涉及。袁枚雖然著有烹飪專書,但是,他本人奉行「君子遠庖廚」的古訓,是不會下廚操刀的。因此,他不是烹飪大師,而是美食家。

❽ 中國歷史上的美食家家出於什麼兩個飲食文化層

歷史上的美食家一般都是,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以及社會地位。但按照社會地位劃分士,農,工,商而美食家往往處於士的這個階層。
首先這是由於想成為美食家,有足夠的直徑或者社會地位,才能尋找到美食和財力的支持,其次想成為美食家,需要對美食有一些總結和開拓性的總結以及著作。
歷史著名的美食家。
孔子
歷史著名美食家盤點中孔大聖人一定是其中之一,孔子雖然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之類的話,但他卻是一個十分講究飲食的人,他的講究涉及禮儀、衛生、口味等各個方面,兩千多年前的他就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就是飯菜越精製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孔子還有「十不食」之論,不僅對食物的形制要求嚴苛,而且對烹飪手法、原料來源等都要求頗多。
蘇軾
宋人筆記小說就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要知道歷史上以「東坡」命名的菜就有60多種,他的胃口覆蓋極廣,早年除無肉不歡外,而且最嗜荔枝,一天三百顆荔枝,聽得都令人瞠目結舌,他不僅能吃,而且還會做,有兩道傳承至今都讓人贊不絕口的美味佳餚:東坡肘子和東坡肉,都是蘇軾首創菜式,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也不誇張。
3袁枚
中國古代美食家中袁枚有著非常高的地位,他游遍山河,嘗盡各地美味,把吃過的美食編寫成一部《隨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不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個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餚點心,還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涉及,但他本人奉行「君子遠庖廚」的古訓,是不會下廚操刀的,所以他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就是個愛吃會吃又會寫的美食評論家
張岱
歷史十大美食家中的張岱可以說以好吃聞名,他自稱「越中好吃」的人沒有超過我的,喜歡吃各地的特產,但是不合時宜的不吃,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比如:北京的一定要吃蘋婆果、馬牙松;山東的一定要吃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一定要吃福橘、福橘餅、牛皮糖、紅腐乳;江西的一定要吃青根、豐城脯等等,而且張岱還善於吃蟹,河蟹到十月時更加肥大,連蟹足都有很多,所以每到十月時節,他就與友人舉行吃蟹會,可以說是不僅愛吃而且會吃的典範了

❾ 中國現代著名美食家

中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顯然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識了。再孤陋寡聞的人,四大菜系或者八大菜系,即使沒有遍嘗的機會,名字總能說出幾個來的。可是,對於歷史上那些曾經對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們,一般人卻關心不夠,知之甚少。有感於此,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美食家。綿長的中國歷史,出現過的美食家,多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這里只能擇其犖犖有名者介紹八位:

第一位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的頭銜已經很多,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老人家……是長長的一串,我認為,還應該再加上一個:美食家。孔子雖然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之類的大話,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十分講究飲食的人。他的講究涉及禮儀、衛生、口味等各個方面,《論語·鄉黨》有一節文字可以視為孔子的飲食文化思想綱要: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惟酒無量,不及亂。

不撤姜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言,寢不語。

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齋]如也。

講究之多,為常人所望塵莫及。孔子當然還在別的地方發表過自己的飲食見解,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徵引。單是這一節文字,已經足以證明一點:生活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美食家!

第二位是漢末的曹操。世人皆言曹操是奸臣,見識稍微深入者,或譽之為能臣;讀過文學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詩人;由詩歌而得知,曹操對於酒文化頗有心得,寫出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類的名句。殊不知,曹操還曾經下功夫研究過烹飪藝術。根據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所言,《文選》注所引群書中有魏武《四時食制》。也就是說,曹操可能在烹飪方面作過專門的研究,撰寫過專門的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輯錄自《太平御覽》等文獻的《四時食制》,都是講魚的產地和食用方法的。一共講到了十四種魚,有些今天已經很難考證出是什麼魚了。這里略舉三條如下: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御覽》九三六)

疏齒魚,味如豬肉,出東海。(《御覽》九四〇)

鱣魚,大如五斗奩,長丈,口頷下。常三月中從河上,常於孟津捕之。黃肥,唯以作

酢。淮水亦有。(《初學記》三〇)

很顯然,曹操是一個特別愛吃魚的美食家。

第三個是唐朝的杜甫。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詩聖杜甫是個一生潦倒、憤世嫉俗的苦情派詩人,其實大謬不然!杜甫出身名門,從小生活無憂,青少年時代曾過著呼鷹逐獸、裘馬清狂的日子。中年以後雖然吃過不少苦,但他畢竟是生活在統治階級集團中的人,山珍海味、龍肝鳳膽,全都見識過。在他的詩歌里,宮廷大餐、王公宴會、農家小酌,都有生動的描寫。《閿鄉姜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一詩中關於吃生魚片情形的描寫;《病後過王倚飲,贈歌》一詩中朋友招待的一頓家常便飯,主人盡其所能弄出有肉有酒的一桌飯菜,亂世見真情;《贈衛八處士》詩中戰爭年代一頓簡單之極的宵夜,「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充滿人間溫馨……都是文學史上的珍饈佳餚。可以說,杜甫是用詩歌表現中華美食的第一人。不用說,杜甫是一位超級美食家。

第四個是宋朝的蘇軾。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餚:東坡肉。除了豬肉,蘇軾喜歡過的菜餚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鮆魚、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關於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其一雲: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從中可見美食家蘇軾的勇氣。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遍嘗南國各種水果,楊梅、蘆柑(盧橘)、荔枝、龍眼、橄欖、檳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的。這當中,尤其喜歡荔枝,「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名句長留天地間。此外,蘇軾晚年還曾著意於湯菜(羹)的研製。他先後發明過幾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齏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兒)、薺菜,「新春階下筍芽生,廚里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蘇軾在田野間製作的,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蘆菔(就是蘿卜)。這款羹大概有不錯的保健作用,東坡先生挺得意,自號「珍烹」,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更有一款金牌東坡羹,名字叫「東坡玉糝羹」——其實是蘇軾的兒子蘇過發明的。「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味道實在是太好了,具體製法蘇東坡就秘而不宣,不肯公布菜譜,只告訴我們主要材料是山芋。

閱讀全文

與中國美食家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阿聯酋與伊朗之間是什麼 瀏覽:252
義大利國家有哪些國家的 瀏覽:52
中國共有鄰國多少個 瀏覽:893
印尼有多少華人華僑華裔 瀏覽:325
美國制裁伊朗給伊朗帶來了什麼 瀏覽:821
結合所見所想如何理解中國精神 瀏覽:704
中國最大的宅院是哪個 瀏覽:359
一千萬越南盾什麼生活水平 瀏覽:576
印尼gdp為什麼這么高 瀏覽:357
英國進入中國的關稅是多少 瀏覽:863
中國哪裡可以賽車 瀏覽:50
錯把工廠報價發給英國客戶怎麼辦 瀏覽:706
印尼人用微信怎麼實名制 瀏覽:635
義大利南部丘陵地區種植什麼 瀏覽:306
德國為什麼打英國空軍 瀏覽:425
廣西哪個市場換越南盾 瀏覽:181
想去印尼需要辦理什麼 瀏覽:662
中國女排和義大利比分如何 瀏覽:369
中山越南語培訓班機構收費多少 瀏覽:192
為什麼伊朗和伊拉克地震多 瀏覽: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