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後中國的狀況
經濟: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中華大地上到處都是創傷,遍地都是廢墟,很多人還在吃不上飯,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但是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中國兩黨還是決定要將這些日本人送回他們國家。
這么多人口不論是從人力還是物力上都是非常了巨大的付出,後來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光是遣送這部分人就用了三年多的時間。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在中國的這部分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也全都是中國提供的,據當時資料記載,光是在沈陽的這部分日本人在糧食和燃料方面就花了一個多億,中國為了保障集中營里日本人的溫飽問題,還為其一次性買了糧食和燃煤共七百噸,共計最少也是五千萬。
集中營里的日本人享受著日此好的待遇,而很多中國人卻還在挨餓。
當然,除了糧食和燃煤之外,衣服和葯物等生活必需品的花費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不僅如此,中國還應日本的要求給日本的僑民和戰俘撥款,還有一批高達四百萬的管理費。
這三年內給日本的花費總共有十個多億,要知道當年中國的經濟水平並不高,一個人一年的收入還沒有一百人民幣,所以這個經濟負擔實在是太重了,十個億,那是多少個中國人多少年的收入啊。
如果按照二戰結束簽訂的協議,這部分錢實際上應該是日本方面出的,中國只是先墊上而已,可以抗戰結束的中國馬上就進入了解放戰爭,連日本戰後的賠款都放棄了,哪還顧得上這部分錢。
科技:
當時中國科技落後,時中國的飛機產量僅僅是日本的零頭。由於沒有制空權,中國軍隊被日軍壓著打,動不動炸彈就從空中丟下來了。
炮兵陣地經常打不了幾發就得趕緊轉移,如果轉移慢了很快就會被日本空軍炸掉。當時中國軍隊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下堅持戰斗,可以想像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
此外,日本已經開始研發原子彈、噴氣式戰斗機等先進裝備,而中國則一窮二白,連螺絲都要進口,可以想像當時兩國的差距有多大。但就是在這種差距懸殊的情況下,中國軍民憑借大無畏的精神,前仆後繼,和日寇進行搏殺,最終用了八年的時間在盟軍的幫助下打敗了日本。
實事求是的說,中國能夠取得抗戰的勝利,真的不容易。抗戰的勝利是中國軍民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中國的大國地位是不屈不撓的中國軍民打出來的。中國無愧於世界五大國的地位。
(1)二戰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2. 中國二戰時發生過什麼團結的事,詳細點
團結的事情有很多種,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種,是國共兩黨合作還是共產黨和人民團結。
國共兩黨合作就自然不必多說了,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摒棄前嫌,與國民黨進行第2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戰爭後期日本對海上封鎖經濟。中國同美國的一些戰略合作物資無法運抵中國戰場,嬰兒有了南橋,華工回國參與抗戰,建設滇緬公路,開辟駝峰航線,第二運輸路線!
因此因此為了開辟滇緬公路與駝峰航線,國民黨政府當時組建了一支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為滇緬路的建設以及駝峰航線的開辟。犧牲了許多將領士兵。
3. 中國在二戰後經歷那些戰爭內容目的分別是什麼
建國後6次對外戰爭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至今,中國曾先後經歷過六次對外戰爭,即:
1、抗美援朝戰爭;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
2、中印邊境反擊戰; 印度獨立以後 認為應該繼承原來英國的全部領土 並把我國的臧南地區認定為他的領土 在印軍主動挑釁後 我軍主動反擊
3、抗美援越戰爭;這個也不用多說吧 4、中蘇珍寶島之戰 1969年3月,蘇聯軍隊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並向中國岸上縱深地區炮擊。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在這次事件中,蘇聯政府稱珍寶島屬於蘇聯,反誣中國邊防軍人侵蘇聯,並且公布了蘇聯政府對中國政府的「抗議照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珍寶島無可爭議地是屬於中國的領土,而且長期以來一直是在中國的管轄之下,有中國邊防部隊進行巡邏。蘇聯的所謂「抗議照會」是推行社會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的強盜邏輯。
5、中越(南越)西沙之戰; 這個我也不太清楚...
6、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 蘇聯當時與中國關系已經惡化 挑撥越南 加上越南想稱霸中南半島 於是就打響戰爭
4.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發生什麼事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日本軍隊於1937年7月7日製造盧溝橋事件,導致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七七事變後,建立了國民黨、共產黨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禦日本侵略軍,他先後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決、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團結抗日的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佔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5. 二戰時,中國戰場上發生多少次較大的正面對抗,時間,地點,傷亡情況,對正個戰爭有什麼影響,
1、【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國民黨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2、【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隊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3、【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黨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隊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國民黨軍隊主力。國民黨軍隊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5、【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黨軍隊包圍。但最後會戰沒有取得應有的戰略結果。 6、【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7、【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5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戰略目標。 8、【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9戰區第15集團軍等國民黨軍隊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 在國民黨軍隊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國民黨軍隊傷亡3萬多人。 9、【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黨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國民黨軍隊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0、【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11、【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12、【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黨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黨軍隊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13、【晉南(中條山)會戰:1941年5月】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國民黨軍隊中央軍」。國民黨軍隊傷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黨軍隊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14、【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國民黨軍隊第6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15、【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國民黨軍隊第9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16、【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黨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17、【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黨軍隊第18軍堅守石牌要塞,第6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18、【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在日軍3萬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黨軍隊第74軍57師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16天。最終國民黨軍隊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萬人。 19、【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黨軍隊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20、【長(沙)衡(陽)會戰:1944年5月~8月】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黨軍隊在衡陽進行了長達48天的抵抗,最終沒有支援而遭到失敗。 21、【桂(林)柳(州)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黨軍隊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22、【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國民黨軍隊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創造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萬多人。最終在國民黨軍隊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萬餘人,被迫撤退。 至於具體數據,你可以在網上搜索到!
6. 中國二戰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時間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羅斯法定結束日期為1945年9月3日) ,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戰爭最後以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中國二戰的歷史評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尤其是近年來,美化其對外戰爭,為其對外戰爭侵略翻案的議論甚囂塵上,日本首相、內閣官員及參眾兩院議員,下至數目眾多的民間組織、民間團體乃至個人,掀起了這場美化侵略戰爭的運動,日本這一舉動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亞洲各國的警覺和強烈的反對。
7. 中國在二戰中經歷了什麼
918事變,813事變後中國的歷次會戰
晉南會戰(中條山之戰)。
日軍華北方面軍集中了10萬餘人的部隊,包括從華中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中抽調部隊和飛行團,進攻晉南中條山地區中國第1戰區的近18萬部隊,結果日軍以1比20的極小傷亡代價打敗了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軍,7萬官兵罹難,8位將軍被俘,蔣介石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1.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馮玉祥 顧祝同 陳誠 張治中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投入了將近100萬的兵力,這次戰役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戰前日本曾囂張的說,三個月可以滅亡中國,結果光在上海戰場就打了三個月,雖然日本取得了勝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2.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唐生智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黨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萬餘人。
3.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閻錫山 衛立煌 孫連仲 傅作義 郝夢齡(陣亡) 王靖國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此時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 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著名的忻口戰役就是這次會戰中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4.徐州會戰 1938年1月4日~5月21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孫連仲 湯恩伯 張自忠 龐炳勛 王銘章(陣亡)
徐州會戰包括滕縣血戰、臨沂之戰、台兒庄大捷和徐州突圍4部分。川軍打的滕縣血戰,為台兒庄布陣爭取了兩天時間。張自忠指揮的臨沂大戰,粉碎了日軍兩路夾擊台兒庄的計劃。台兒庄大戰重傷了日軍的2個王牌軍。李宗仁搞的空城計,讓日軍想在徐州殲滅國民黨70萬主力的計劃落空,日軍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
國名黨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至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餘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徐州大突圍是我國抗戰史上光輝的一筆。它使敵人的戰略企圖徹底破滅,為我國後來長江方面的抗戰保存了精銳力量,對後來長江方面的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取得,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可以說,從台兒庄大捷到徐州的大突圍,是蔣介石整飭軍紀、扎穩陣腳之後,砍出的漂亮的兩板斧。
5.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程潛 薛岳 邱清泉 桂永清 宋希濂 杜聿明 龍慕韓(槍斃)
蘭封會戰是日軍為配合徐州會戰,切斷徐州中國軍隊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戰區軍隊增援徐州,和中國軍隊發生的一場會戰。這會戰演發成了武漢會戰的序幕。
蘭封會戰對日軍來講是敗仗,如果土肥原在5月18日轉向商丘,估計日軍能夠提前一個星期佔領商丘。一個精銳的常設師團加上一個重炮旅團,將對從徐州戰場後撤的中國軍隊造成很大威脅。而且日軍第16師團和第3、13混成旅團可以全力截擊後撤的中國軍隊,而不是去救援土肥原。
由於在這次會戰中,國民黨將領龍慕韓作戰不力被處決,成為抗戰中第一個被處決的蔣介石中央嫡系將領。
6.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0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陳誠 白崇禧 薛岳 張發奎 孫連仲 王耀武 張靈甫 黃維 商震 池峰城 李延年 杜聿明 關麟征 鄭洞國
武漢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其中在萬家嶺一帶,日軍4個團被全殲,史稱萬家嶺大捷。中國空軍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毀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
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行動。日軍傷亡10萬以上,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雖然武漢最終失守,但「武漢會戰」卻有著重大的意義。會戰中,中國軍隊殲滅日軍十多萬人,同時大量消耗了日本財力,爭取到時間把工業遷入西南和西北地區,為相持階段作了重要的物資准備。自此以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再也沒有能力調動40多萬大軍作戰略進攻性的大會戰了。從這個角度上看,「武漢會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7.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湯恩伯 張自忠 李品仙 孫震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了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棗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擊斃敵軍1.3萬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8.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羅卓英 王耀武 關麟征 楊森 張靈甫
此役,日軍集中10萬兵力,勞師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承認「此次會戰與南昌、襄東(即隨棗會戰)兩次會戰,頗有決戰之勢。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中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此次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
9.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白崇禧 杜聿明 邱清泉 廖耀湘 鄭洞國 陳明仁 戴安瀾
日軍侵佔南寧和昆侖關之後,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0.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陳誠 張自忠(陣亡)湯恩伯 黃琪翔 孫連仲 孫震
此次會戰,日軍雖佔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餘人。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
11.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湯恩伯 孫連仲 李品仙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餘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12.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羅卓英 王耀武 張靈甫 韓璇
為保證南昌及其附近佔領地的安全,日軍發動企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進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的日軍倉皇撤退,予日軍以重創,日軍傷亡高達1.5萬人。
13.晉南會戰(中條山之戰)1941年5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衛立煌 杜聿明 傅作義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守,臨戰又缺乏物質和精神准備,因此遭到慘敗,傷亡慘重,退出中條山。此戰日軍傷亡9900人。
14.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楊森 賴傳湘(陣亡)歐震 王耀武 王甲本 劉振三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其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15.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楊森 李玉堂 方先覺 夏首勛 陳沛 孫明瑾 余程萬
這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薛岳將軍負責的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相當的損耗和遲滯。待敵深入長沙預定決戰地區,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進攻。同時,第二線反擊兵團周密協同,對日軍進行合圍。日軍屢攻長沙不下,周圍中國軍隊又不斷壓縮包圍圈。日軍彈葯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空投補給。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展開退卻。我軍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舍,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恢復戰前態勢。由於第9戰區部署得當、協同密切,作戰得力,從而取得了此次會戰的勝利。此役共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
16.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顧祝同 上官雲相 劉建緒 黃紹竑 汪之斌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中國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萬人。
17.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陳誠 胡璉 王瓚緒 王敬久 馮治安 王甲本
鄂西會戰歷時月余,第六戰區以10個軍的兵力抗擊了日軍約5個師團兵力的進攻.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18.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孫連仲 王耀武 余程萬 施中誠 胡璉 池峰城 張靈甫
在此次會戰中,中國空軍以及美國駐中國基地空軍也參戰並取得重大戰績。集結轟炸機和驅逐機約200架,對日軍飛機、艦船、地面部隊展開作戰,有力支援了地面作戰。
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1萬餘人。
19.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湯恩伯 蔣鼎文 胡宗南 李家鈺 何國柱 呂公良(陣亡)
豫中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一部分,日軍根據「一號作戰計劃」,發動了以打通平漢鐵路南段,消滅中國軍隊湯恩伯部主力為目的的「河南會戰」,史稱「豫中會戰」。其中「許昌保衛戰」成了當時這場戰役最為慘烈的戰斗之一。
這次會戰是侵華日軍發動的最大規模的戰役,日軍勢在必得打通大陸橫貫南北的交通線。
20.長衡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 1944年5月~8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方先覺 周慶祥 容有略 葛先才
長衡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二部分,豫中會戰的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黨第10軍隊在衡陽進行了不可思議的長達48天的抵抗.最後因寡不敵眾,衡陽失守.在這里要強調的是中日雙方公布的日軍在長衡會戰中傷亡人數均是6萬人,驚人的一致,這是八年抗戰唯一的一次。
21.桂柳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白崇禧 張發奎 韋雲淞 闞維雍(陣亡) 孫元良
桂柳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三部分,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美軍空軍基地和打通大陸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交通線,發動桂柳會戰。 由於蔣和桂系之間的矛盾,這次會戰國民黨兵力嚴重不足,導致桂林柳州相繼失守,在整個會戰中日軍也付出了傷亡3萬余的代價。
22.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王耀武 施中誠 胡璉 李天霞 廖耀湘 韓璇
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雪峰會戰,是國民黨軍給日軍最嚴厲的打擊之一,也是中日戰爭的一次攤牌作戰。 此戰役直接給日本政府敲想了喪鍾。
8. 二戰中國戰場有哪些戰役
1、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1937年7月28日,日軍猛攻北平南苑,守軍將領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殉國。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2、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上海南火車站的日軍首先遭到國軍轟炸,雖然日本方面派出上海派遣軍(三個月後增加到50萬人),開始向上海進攻;中華民國則派出中央軍精銳和大批內地省份部隊(包括川軍、滇軍、桂軍、粵軍、湘軍等)合計70萬人,與日軍血戰三個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華」之戰略,此即為淞滬會戰。指揮凇滬會戰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先是馮玉祥,後蔣介石親自兼任。
淞滬會戰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太原會戰
1937年9月中旬,太原會戰爆發,在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領導下,八路軍第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取得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等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4、南京保衛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5、徐州會戰
1938年1月至5月,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在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傷亡合計6.5萬餘人,日軍在徐州會戰中傷亡在2.6萬人以上。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9. 1937年至1945年 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
1、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至1937年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要進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
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起因: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佔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當晚日寇突然向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自衛,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
2、台兒庄大捷
1938年3月,距離日軍全面侵華戰爭還不到一年,日軍的氣焰極度囂張,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異常高漲,在此契機之下發動了著名的台兒庄戰役。這是我們在抗戰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勝利,在當時雙方的實力差距非常明顯的狀況下能夠打贏這場戰役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情。
極大的鼓舞了軍民的士氣。在和日軍的激烈交手之下,王銘章節節敗退,不得以被逼迫到了藤縣東關附近,而在此刻他依然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迂迴戰。
但是在一次戰斗當中不幸被敵人的機槍掃中,以身殉國,在他壯烈殉國之後他的部下還是堅持和日軍展開纏斗,最終壯烈犧牲,沒有一人後退。
台兒庄大捷背後慘烈代價:苦戰四晝夜全軍覆沒,蔣介石為其落淚。
3、百團大戰
1940年7月22日,日本為盡快結束侵華戰爭,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汪精衛政權。同時,在華北地區實施「囚籠政策」,通過建立據點、碉堡等,把抗日根據地與其它地區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
為了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同時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認為,必須打一場大的戰役。從1940年7月22日發布預備命令到8月20日下達行動命令,八路軍總部部署的都是20來個團參加的正太戰役。
直到8月22日八路軍總部首次綜合戰情時,彭德懷才意外地發現,竟有105個團參加了這次戰役。也就是說,其中有85個團「沒打招呼」就直接投入戰鬥了。
4、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強令黃河以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中國共產黨為維護抗日大局,同意將安徽南部的新四軍調到江北。
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一個支隊9000多人由雲嶺出發北移,當部隊行至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有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
5、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日本把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提前拉進了戰爭中。
1942年年底,美軍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隨後,日本方面開始節節敗退,日本海軍幾乎喪失殆盡。1944年下半年,美軍開始染指菲律賓,並最後收復了菲律賓。
10. 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情況怎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4年8月,北京政府宣布中立,但1917年,以親日派頭子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派為獲取協約國和日本貸款,主張從速參戰,英法兩國也鼓勵中國參戰。1917年 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加入協約國。參戰後將數十萬中國青壯年運送到歐洲戰場充當勞工。
1919年1月,中國作為戰勝國代表,參加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抗日戰爭牽制了60%以上的日軍兵力,至抗戰結束,中國軍民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按1937年比值計算),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
(10)二戰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擴展閱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要求中國與之採取一致行動對德宣戰,並答應借給軍費,黎元洪表示同意。而日本支持段祺瑞參戰,答應借巨款給段祺瑞,以擴充其勢力。因日本支持段祺瑞,中國若參戰必有利於日本,美國遂指使黎元洪夥同國會反對參戰。
在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雙方展開了「府院之爭」。段祺瑞召開督軍會議,決定參戰,並要挾黎元洪和國會同意參戰案,但未能得逞,於是要求黎元洪下令解散國會。黎元洪利用人們反段要求,下令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職務,段祺瑞被罷職後,離京赴津,以天津為基地,揚言另組臨時政府,段黎矛盾白熱化。
黎元洪在段祺瑞的壓力下內外交困,只好同意張勛入京「調停國事」,後演為張勛率辮子軍入京復辟,史稱"丁巳復辟"。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舉行「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但是,英、美等國操縱會議,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並無理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日本。消息傳到中國,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會的最後一天,也是全體戰勝國在和約上簽字的一天。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