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概論中國思想史發展的幾個階段
中國思想史,是有關中國人思想發展的記錄。《史記》、《漢書》有《儒林傳》,《後漢書》有《文苑傳》,《宋史》有《道學傳》,分別記載當時的學術人物,但還不是專門的思想發展歷史著作。中國最早的思想史專著是明末清初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比較全面論述中國人思想發展歷史的著作應是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1919年)。而近代正式用「思想史」為題的學術著作可能是梁啟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哲學史與思想史基本上相同,但是也略有不同之處。哲學哲學史側重分析思想家的代表觀點,而思想史則側重國民思想的變化過程。
春秋時期,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禮」,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克己復禮」。道家的老聃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天命」的絕對權威,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易傳》,《春秋》,《孝經》,《論語》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復探討的課題。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的真諦。大抵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禮」的社會秩序:
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 孔子對於禮的闡釋: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
禮,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著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陽貨》:「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禮,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藉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雖為諸子之一,但「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本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黃老之術而以「無為」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恢復六經的正統地位,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邵雍指出,「孔子贊《易》自羲、軒而下,序《書》自堯、舜而下,刪《詩》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軒而下,祖三皇也;自堯、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孫五伯也。」,這就是說,孔子整理「六經」,對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來文化的進行綜合,所謂集大成也。國學大師柳翼謀以孔子為「中國文化之中心」,「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錢穆亦認為「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宋儒朱熹曾嘆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中國國父孫中山所著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二講:「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孔子學說在中國周邊地區,如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都有深遠的影響,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
孔子言論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就是新儒學,又稱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的儒家學派。狹義的新儒學,是指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學。廣義的新儒學則可上溯到鴉片戰爭以來關於儒學變革的所有學說。
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是新儒學的准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儒家學者在西方文明沖擊之下被動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內容以求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這一階段的代表思想。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學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日趨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會改良思想,即用儒學來解釋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書》等。
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是新儒學的嬗變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孫文的籍古創制,孫文在學習西方民主經驗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礎上,仿慕儒家體制創立了政權與治權分立的民權學說和五權分立的政體學說。在《建國方略》中慕仿周禮制訂了非常詳細的「結會」「動議」等程序和儀規;在《民族主義》講稿中以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儒家道德,作為復興民族的基礎;在《民權主義》講稿中以儒家「聖賢才智平庸愚劣」的觀念來講解真平等與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義》講稿中以儒家倡導的大同主義作為民生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同義語。
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是新儒學的開宗明義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等人開始在「新儒學」旗幟下進行的儒學研究。新儒學開宗的政治基礎是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三民主義中含有儒學的內容。這一階段的特徵是:新儒學的活動主要體現於思想領域;新儒學的目標是在匯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釋和發展儒學。代表作有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賀麟的《儒家思想的新開展》等,尤其是梁漱溟的《人心與人生》可謂現世之見孔子之真者。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繼承陸王心學構築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和馮友蘭的「新理學」。總的說來,新儒學基本上是以儒學的「內聖外王」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學遭到普遍責難的時候出現的。這一階段的新儒學在思想研究領域進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沒有對社會發展產生有價值的影響。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是新儒學的恢復和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尚在進行之中。恢復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過去的一些新儒學著作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學術界開始反思和討論新儒學的功過利弊。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在過去「新儒學」研究的基礎上,對儒學和新儒學進行徹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為今用。發展階段的新儒學是當代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大眾儒學,是一種新的新儒學研究派別,是當代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概念和定義是劉周在「全世界都來踐行大眾儒學,促進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建設(倡議書)」和「劉周倡議書答疑」中首次提出的。大眾儒學的主要觀點是:
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社會成員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體情況的道德規范,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社會成員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所以儒學是一種超越社會形態和階級形態的社會統治方略和社會管理學說。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中國整個帝制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B. 與中國古代思想史有關的書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本書是由作者李澤厚所編著,2008年6月1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本書貫穿論說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種主要思潮、派別和人物。其中著重論證了中國的辯證法是「行動的」,而非「思辯的」,論說了秦漢時期所形成具有機反饋機制的「天人感應」宇宙觀流傳至今,莊子、禪宗的哲學是對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學,宋明理學作為道德形而上學仍具有重要價值,以及在明清時期思想中「內聖」與「治法」已出現分離,標志著中國式的政教合一將逐動搖,認為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趨向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批有關中國古代思想史的著作: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史》,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沈善洪:《中國倫理學說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華東師大出版社1992年版。
陳少峰:《中國倫理學史》(上、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楊幻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海書店1984年版。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桑咸之:《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白綱:《中國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林代昭:《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
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上、下),上海書店1990年版。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中國書店1988年版。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簡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傅築夫:《中國古代經濟史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柳詒征:《中國文化史》(上、下),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8年版。
陰法魯:《中國古代文化史》(1-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中華書局1983年版。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華書局1982年版。
陳嘉穀:《中國德育思想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馮友蘭:《貞元六書》(上、下),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年版。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台灣)學生書店1984年版。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李申:《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先秦—南北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李申:《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隋唐至清代之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匯通十四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牟宗三:《歷史哲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呂振羽:《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楊東蒓:《中國學術史講話》,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梁啟超:《近三百年學術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特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上、中、下),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李約瑟著陳立夫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
匡亞明主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9本
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
C. 如何評價,理解幾本影響最大的中國思想史,哲學史著作
其次由上可知二者的價值取向不同,哲學史編撰的目的在於客觀展現哲學家的思想來對現實進行啟迪,他對具體流派的識記絕不重要,而真理只有一個(後現代出現前的共識),歷史的得失進退並不能直接影響對最高真理的追求,所以學哲學的人往往看不起哲學史;而思想史雖然也有資鑒作用,但它更重要的是指出這種思想何以產生,當時又有哪些社會影響(包括現實和學術兩方面的地位)。這個區別只要比對下題主提到的李澤厚與馮友蘭的書就可以看出顯著不同啦。
D. 《中國思想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思想史》(錢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3o3TBuTP3SwtdngGzhDVBw
書名:中國思想史
作者:錢穆
豆瓣評分:8.5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4
頁數:296
內容簡介:
《錢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國思想史(新校本)》所述,起自春秋中晚期,下迄現代,共分四十四章,涵括了中國歷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要點,綱宗粗立,全部中國思想史的主要節目,已在其內。《錢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國思想史(新校本)》限於篇幅,未能盡述思想史的全貌,因此只做扼要的提點,有待讀者自己更進一步地研尋。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並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經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台灣。著有學術著作六十餘種。
E. 著名的歷史學家蔡尚思先生寫了著名什麼
一、人物簡介
蔡尚思(1905~2008),號中睿,1905年11月10日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潯中鎮詩敦村。著名歷史學家,中國思想史研究專家。歷任上海大夏大學講師,復旦大學、滬江大學、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和武昌華中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滬江大學副校長、代校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副校長、顧問。2008年5月20日凌晨2:40蔡尚思教授在華東醫院去世,享年104歲。
二、人物經歷
蔡尚思教授出身於泉州德化的普通農家。少時曾從事農牧勞動。1913年入塾啟蒙,後入德化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1921~1925年入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學(今永春一中),1925~1928年在北京自由聽講,並相繼考入孔教大學國學研究科和北京大學國家研究所。1930年代曾入住南京國家圖書館,遍讀歷代文集。這對他後來一生的成就助益極深。他認為,大圖書館是「太上研究所」。
蔡尚思教授青年時期在北京自由聽講和就學於孔教大學、北京大學期間,曾受業於陳垣、朱希祖、陳大齊、梅光羲、李翊灼、江瀚、陳煥章和王國維、梁啟超等學術界名流。到大學任教後,曾向太虛、蔣維喬問佛學,向章太炎問國學,向李石岑問哲學,向柳詒征問文化史,向呂思勉問通史。歐陽予倩、顧頡剛、劉掞藜、陳中凡、嵇文甫、張栗原、範文瀾、齊思和、夏康農、黃雲眉等給蔡的治學以很大鼓勵。其中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陳垣、梅光羲、柳詒征、歐陽予倩、顧頡剛、陳中凡、嵇文甫、範文瀾、齊思和等為教益最大最深的恩師益友。
蔡尚思成長甚早,20餘歲即跨入大學任教。1929~1934年先後任上海大夏大學、復旦大學和武昌華中大學講師、教授。1935~1942年,同時任滬江、復旦、東吳等大學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1946~1949年,任滬江大學教授。1949年起,並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特約編輯。
1949年上海解放後到1952年,任滬江大學副校長、代校長、教授。1952年,回復旦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教授,中共復旦大學黨委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研究生領導小組副組長。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任復旦大學副校長、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生部副主任、中國思想文化研究室主任等。他在各大學教授的主要課程有中國學術大綱、中國歷代文選、中國思想史、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墨子研究、中國經學概論、中國通史、中國政治史、中國社會史、中國教育史,等等。其教學時間最長的是中國思想史、中國通史、中國歷代文選三門課程。
學術貢獻編輯
蔡尚思在各種學術團體活動中作出了積極貢獻。1935年即加入中蘇文化協會;1937年,出席中國哲學會第三屆年會。1945年,與郭沫若、茅盾、馬敘倫、馬寅初、陶行知、胡繩、杜國庠、翦伯贊、許滌新、葉聖陶、周建人、鄭振鐸等24位學術界前輩、名流發起組織全國學術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1946年,與張志讓、沈體蘭、周予同等4人發起組織上海大教聯及文化研究所,任幹事與常委,配合解放戰爭從事政治活動。1940年代末被選為中國社會學會成員。1950年,與馮定、劉佛年、鄭易里、姜椿芳、胡曲園等20餘人發起組織中國新哲學研究會上海分會,與顧頡剛、李平心、周谷城、周予同、吳澤等14人發起組織中國新史學研究會上海分會,後來成立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均任理事。打倒「四人幫」後,任上海市史學會副會長,全國宗教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史學會理事,孫中山研究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中國哲學史學會等顧問。
三、參加活動
1、學術活動
1950年以後參加全國性重要學術活動有,全國歷史科學規劃會議,山東孔子學術討論會,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擴大會議等。「文化大革命」後,先後參加全國歷史學規劃預備會,山東大學文科理論討論會,全國宗教學研究規劃會議,中國歷史學研究規劃會議,重建中國史學會代表會議,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佛教討論會,中國史學會理事會等。期間,先後於上海、北京、武漢、濟南、曲阜、南京、西安、四川等地講學。
2、政治活動
蔡尚思積極參加愛國政治活動。從1926年「三一八慘案」起,他開始痛恨北洋軍閥等賣國政府,1931年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1932年加入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領導的中國民權同盟。抗日戰爭時期,秘密從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與漢奸賣國賊的賣國活動,反抗國民黨政府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解放戰爭時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與其同仁共同主持上海大教聯,發表宣言支持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反法西斯專政、反簽訂賣國條約、反美和罷工、罷課、罷教等活動;在各大小報刊發表政論與有現實意義的學術論文100多篇;在大學講壇上宣傳人民民主與社會主義,揭露與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統治。
四、學術成果
主要著作有《中國思想研究法》《中國歷史新研究法》《中國傳統思想總批判(正補編)》《中國文化史要論》《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孔子思想體系》《蔡元培《王船山思想體系》《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論》《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論》《中國禮教思想史》《周易思想要論》《蔡尚思自傳》《論語導讀》《墨子思想要論》《蔡尚思選集》《蔡尚思全集》
五、總結,以上就是蔡尚思先生寫的主要著作,另外蔡尚思先生還寫了許多代表文章數不勝數,他對中華歷史研究影響甚遠。
F. 四書是什麼
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這四部著作的總稱。
《 四書》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參,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
1190年(南宋光宗 紹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匯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
作為儒家學派的經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文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參考資料:網路
G. 求問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的專家以及著作。
1.教材: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研著: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3.參考書: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專家在1,3中可查
H. 中國思想史的書籍有哪些
摘要 馬克思史學就是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侯外廬的《中國思想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