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南亞國家都怎麼稱呼中國
東南亞的國家在亞洲東南部、中國的南方,這些國家位於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之上,總共有11個國家,即越南、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其中越南、寮國、緬甸三國還是與我國陸地接壤的。
菲律賓稱為Tsina,應該是china轉換過來的。東帝汶稱中國為Xina,也是china演變過來的,而且有可能是由閩南語或者客家話演變過來的。
以上就是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稱呼,其實大多稱呼都脫不了一個詞那就是“china”。
㈡ 古代疆域遼闊的汶萊,是如何變成了不起眼的小國
如果從地圖上看,和我國遠隔南海相望的汶萊,是個並不起眼的小國。它不僅面積狹小,只有5765平公方里,還被馬來西亞的林夢地區完全隔斷,一分為二。
其實在歷史上,汶萊也曾經是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其疆域包括今天菲律賓南部,以及砂拉越和沙巴,整個加里曼丹島幾乎都是汶萊的領地,面積相當於現在的幾十倍還要多。
可是,究竟經歷了什麼,讓汶萊失去97%的領土面積,僅有的一點地盤,還被馬來西亞橫腰攔斷呢?
三、沙巴和砂拉越的丟失。
隨著西方殖民者不斷對汶萊領土的蠶食,曾經輝煌的汶萊帝國日漸沒落,如今占馬來西亞大部領土的沙巴和砂拉越兩個地區,也先後失去控制。
沙巴舊稱北婆羅洲,位於婆羅洲島北部,面積7611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1440公里。
1846年,汶萊蘇丹將北婆西海岸的納閩島割讓給英國。到1888年時,整個北婆羅洲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獲得自治地位,但仍未獨立。其國防、外交、財政等事務均由英國政府掌控,直到1個月後,馬來西亞成立,北婆羅洲更名為沙巴,並入馬來西亞,英國總督才正式移交權力離開。
砂拉越是加里曼丹島上最大的州,面積近124450平方公里,占馬來西亞總面積的37.5%。其南與印尼加里曼丹接壤,並將汶萊隔成兩部分。
早在19世紀初時,砂拉越地區的伊班族、卡揚族和肯亞族相互間通過部落戰爭,爭奪地盤,汶萊蘇丹逐漸失去對砂拉越內陸的控制。
古晉地區發現銻礦後,汶萊蘇丹的派駐代表班根丁·馬哥達,負責當地的管理。隨著稅收的不斷增加,砂拉越人的反抗愈加激烈。1839年,汶萊蘇丹奧馬爾·阿里·賽義夫丁二世指派班根丁·木達.哈新派兵鎮壓,並請求前來砂拉越的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布魯克,協助平息暴動。
作為回報,木達·哈斯任布魯克為砂拉越州長。1843年,布魯克的軍隊擊敗了木達·哈斯在砂拉越的駐軍,木達·哈斯死後,布魯克成為砂拉越唯一統治者,建立起白人拉惹王朝。
布魯克野心勃勃,向英國方面征詢,能否將汶萊最後的領土吞並,控制整個汶萊。但英國方面告訴他,盡管汶萊國土盡失,但仍然是一個主權國家,不能就此吞並。
於是布魯克不斷向沿岸推進,1861年,汶萊割讓民都魯給布魯克,1885年,布魯克家族又購入林夢一帶的土地,將其納入砂拉越的版圖。日漸強大的砂拉越,已經成為美國和英國承認的獨立國家。
二戰結束後,砂拉越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1963年,在加入馬來西亞的前提下,砂拉越隨著馬來西亞的獨立,正式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
原本大部地區屬於汶萊的馬來西亞,獨立之後向汶萊表示了非常強的合並意願。當時的汶萊王室也同意了,但在利益分配上一直談不攏,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㈢ 明朝時汶萊曾要求加入中國,卻被直接拒絕,如今是亞洲富裕國家嗎
汶萊國名全稱為汶萊達魯薩蘭國,“達魯薩蘭”意為“和平之邦”。汶萊被中國古人稱為渤泥,自古就是中國隔海相望的友好近鄰。千年以來,汶萊與中國往來不斷,交流密切,貿易頻繁。宋元時期,渤泥人喜好中國的服飾紋飾,崇尚中國的風俗文化。元代民間航海家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記錄,渤泥人“敬愛唐人”。曾隨鄭和四下西洋的費信也記載,渤泥人在街上遇到醉酒的中國人會把他們接到自己的住處,如遇故交,奉若上賓。
渤泥國國王抵達明國之後,便心生留戀之情,訪問期滿也不願回國。後來,不幸在中國染病,二十八歲就英年早逝,離世前的遺願是可以葬在大明國。從此以後,渤泥國和大明國的交易往來更為密切,是友好邦交之國,現在南京依然留有浡泥國王墓。
㈣ 戚繼光和鄭成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怎樣的地位評價他們的依據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么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里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葯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編輯:胡曼筠)
.「戚繼光抗倭」一目。
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掛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麼嚴重的後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戚繼光抗倭斗爭的經過:先指導學生觀看《戚繼光》像,然後讓學生閱讀戚繼光的生平事跡,再結合「動腦筋」一題說一說從戚繼光身上能學到哪些優秀品質?關於「戚家軍」的編練,教師可以補充戚繼光嚴於治軍的小故事,如條件允許,可嘗試著在課下排練「鴛鴦陣」,然後拿到課上表演,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戚繼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士兵們團結合作的精神風貌,因為這些都是「戚家軍」得以戰勝倭寇的重要因素。利用《戚家軍抗倭形勢》圖,簡要介紹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台州九捷」。在基本盪平侵擾浙江的倭寇後,「戚家軍」又開赴福建、廣東,與當地明軍一起剿滅了那裡的倭寇。
戚繼光抗倭斗爭的評價:教師請學生結合所講過的內容,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後回答),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中國古代史上還有哪支軍隊以紀律嚴明而著稱?對比一下「岳家軍」和「戚家軍」在抗擊對象上有什麼不同?由此引出對戚繼光及戚繼光抗倭斗爭的正確評價,需要明確的是,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並取得勝利的斗爭,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教師此時可補充一些民間紀念戚繼光的童謠、民間故事、傳說等,使戚繼光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並由此反襯出戚繼光人格的偉大,使學生進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戚繼光繼承父職後,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聯系課文中他的詩句,你認為他有什麼高尚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戚繼光決心將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業結合起來,使自己處在時代激流的中心,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決心。戚繼光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志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另外,「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則更明確地表明戚繼光為驅逐倭患、保衛海防、拯救百姓於水火,而並非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
元明的倭患
中日兩國的關系歷來極為友好。元朝初年,高麗人趙彝向蒙古貴族進言,說日本可通。元世祖忽必烈於是決心降服日本。他幾次派人出使日本,要求日本臣服元朝,沒有得到答復,乃於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八年(1281年)兩次派兵出征日本,結果均因遭遇暴風而告失敗。當時,日本鐮倉幕府剛建立不久,各地武士階級(中小封建主)的分裂割據仍很嚴重。他們利用鐮倉幕府與天皇及其反對者之間的矛盾,乘機擴大勢力。為了掠奪財富,開始是通過商人以貿易形式同南宋往來。元軍侵日失敗後,有些武士和商人就打著貿易的旗號,攜帶兵器,到朝鮮、中國沿海一帶進行搶劫。這使元朝政府不得不嚴加防範,屢次下令「嚴商下海」,取消主管對外貿易的市舶機構。日本政府也恐元軍再來,除嚴加防範之外,終元之世不與元朝通使往來。由於元、日雙方處於敵對狀態,無法進行正式的貿易活動,日本的商人便在各地封建主的支持下,繼續以暴力方式,到中國沿海進行海盜和走私活動。同時,隨著日本封建兼並戰爭的加劇,丟失軍職而破產的武士數量日增,淪為浪人,他們也大量加入海盜行列。因此,到元朝末期,倭寇的騷擾日趨嚴重。
明代的倭患是元代倭患的繼續和發展。明朝建立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對立時期(1336—1392),倭寇「乘中國未定」「率以零服寇掠沿海」(金安清《東倭考》)。為了制止倭寇的侵擾,明太祖多次遣使到日本交涉,均不得要領。因此,下令實行海禁,停止與日本的往來,「專以海防為務」(《明史·日本傳》),大力加強沿海防務。永樂時,明成祖一方面允許日本政府和商人來中國貿易,同時繼續加強海防,永樂十七年(1419年)於遼東金線島西北的望海堝殲滅一股入侵的倭寇,使倭寇不敢再大規模騷擾我國沿海。
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的侵擾又猖獗起來。日本南北朝的戰亂,到14世紀末以北朝的勝利告終,但到15世紀中葉又進入藩侯割據的戰國時代。各封建藩侯為滿足自己的奢侈慾望,並彌補戰爭經費的不足,都積極支持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搶掠。中國的一些奸商,也與倭寇相勾結,合夥從事走私和劫掠。還有一些破產的濱海貧民,為飢寒所迫,也充當倭寇的脅從。當時明朝統治腐敗,海防鬆弛,浙閩沿海衛所,「戰船、哨船十存一二」,士卒也只剩4/10,「倭剽掠輒得志,益無所忌,來者接踵」(《明史·朱紈傳》),倭寇為患達到了猖獗的程度。
東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搶劫分贓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在大地主、大商人汪直、徐海、陳東、蕭顯、麻葉等的勾引下,「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明史·日本傳》)。第二年,倭寇越來越多,「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同上)。他們把根據地從海島遷到陸上,分成幾十人到幾百幾千人的小股,四齣劫掠。由於官軍的腐敗,倭寇一直闖到徽州、蕪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縣一帶。他們到處殺人越貨、擄人勒贖或出賣。例如倭寇騷擾江蘇崑山縣城,「孤城被圍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餘戰。其六門並被攻。被殺男女五百餘人,被燒房屋二萬余間,被發棺槨(挖墳盜棺)四十餘縣。各鄉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內房屋十去八九,男婦十失五六,棺槨三四,有不可勝計而周知者」(歸有光《崑山縣倭寇始末》)。倭寇騷擾浙江湖州,「大肆毀掠,東自江口至西興壩,西自樓下至北新關,一望赭然(空盡無物),殺人無算。城邊流血數十里,河內積貨(倭寇搶劫的財物)滿千船」(采九德《倭變事略》)。倭寇的殘暴騷擾,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
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8),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登州(今山東蓬萊)人。他出身將門,17歲承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擔負起防禦倭寇的任務。倭寇的不斷侵擾,激起他殲敵衛國的熱情,曾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止止堂集·橫槊稿》上《韜鈐深處》)的詩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任參將,抵抗倭寇。他看到官軍非常腐敗,就到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大敗倭寇。次年馳援福建,搗破倭寇在橫嶼(寧德城外海中)的大本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升總兵官。二年後又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肅清東南沿海的倭患。隆慶元年(1567年)被調到北方,鎮守薊州(今天津薊縣)。晚年受排擠 ,居家病死。所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極受軍事家的重視。其他著作尚有《止止堂集》。
戚繼光曾賦詩明志:「遙知夷島浮天際……」
《戚少保年譜耆編》卷1:「(嘉靖三十三年)三月巡海上諸營……已而轉節過文登營賦詩雲:『冉冉雙幡度海涯,曉煙低護野人家。誰將春色來殘堞,獨有悲風吹晚笳。水落尚存秦代石,潮來不見漢時槎。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止止堂集·橫槊稿》上《過文登營》最後兩句作「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台州九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戚繼光由浙江都司參將調任獨鎮一方的分守台(州)、金(華)、嚴(州)等處地方參將。他根據該地三面阻山、一面臨海的情況,作出以陸戰為主、兼用水(海)戰的決策,將軍隊分駐於松門、海門,並製造戰船,加強海上防務。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16艘倭船由象山至奉化西鳳嶺登陸,竄擾寧海團前。戚繼光判斷倭寇的行動旨在誘離松門、海門的戚家軍,然後乘虛直犯台州(今浙江臨海),就在台州、海門配備必要兵力,另派水師至寧海外洋伏擊,自己親率主力前往寧海,並請寧海駐軍水陸會剿。倭寇果然分兵3路,分別東向桃渚、新河所和健跳所圻頭,企圖進犯台州。戚繼光令佐理軍務的兵巡僉事唐堯臣率領戍守海門、台州的軍隊救援新河,自率主力進剿寧海的倭寇。唐堯臣在新河大敗倭寇,騷擾寧海的倭寇也紛紛逃竄,但桃渚的倭寇仍繼續向台州進犯。戚繼光立即揮師南下,於二十七日中午趕到台州城外,枵腹進至花街,「五戰五勝,二路共斬首三百八級,生擒巨酋二浮,其漂溺無算」(《戚少保年譜耆編》卷2)。五月初一,健跳圻頭的兩千名倭寇又竄至台州府城東北的大田。戚繼光率領身邊的一千五百名親兵前往大田迎戰,因遇大雨,相持3日未能交鋒。倭寇趁雨西竄,欲經仙居改襲處州(今浙江麗水)。戚繼光率兵急趨上峰嶺,設伏截擊,「三戰三捷,計斬首三百四十四級,生擒五酋」(同上)。不久,戚家軍又取得長沙(在今浙江溫嶺市東南)大捷。經過一個月的戰斗,戚家軍九戰九捷,徹底消滅了侵犯台州的倭寇。與此同時,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等也在寧波、溫州一帶大敗倭寇,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了。
戚繼光抗倭業績永為民間紀念
數百年來,在戚繼光曾經任職和生活過的地方,人們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紀念他,而紀念形式之多、數量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許多歷史人物所不能及的。在京北的長城沿線和浙閩沿海地區,修建了許多戚繼光祀祠、塑像、碑刻、紀念館(堂)或亭台樓閣等紀念性建築。在他的故鄉山東蓬萊,不僅建有戚繼光紀念館和塑像,還修建了「水城」。紀念性命名也是民間紀念戚繼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上述地區,就分布著相當數量的因戚繼光而命名的山、水、石、木、村、路、橋、井、亭閣等,如浙江餘姚有戚家村,溫嶺有繼光路。以民俗的形式紀念戚繼光,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如八月十六過中秋,吃「光餅」等。紀念戚繼光的民間文學,主要有抗倭故事、治軍故事、愛民故事等十餘類,此外民間還流傳著相當數量的古謠、兒歌。反映戚繼光事跡的文藝作品,有閩劇《戚繼光斬子》、話劇《戚繼光平倭記》等戲劇,而民間舞蹈《藤牌舞》和《光餅舞》,則分別取材於戚繼光作戰的場面和「光餅」製作過程中的動作;在體育健身方面,人們還發掘整理了民間武術——「繼光拳」。總之,這些紀念形式,無不涵蓋了百姓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經歷數百年人世變遷,依然流傳至今,足可以體現戚繼光在民間影響之深遠。
附:
八月十六過中秋(節俗):浙江省台州市所屬的椒江、臨海、黃岩等縣(市)民間就將中秋節定為八月十六。相傳,當年抗倭形勢吃緊,戚繼光率軍於中秋之夜掃盪倭寇獲全勝,次日夜,軍民同慶抗倭勝利,並補過中秋佳節。後來為紀念這一事件,百姓過中秋節總是推遲一天,相沿成俗。
光餅(食俗):又稱繼光餅、肚臍餅,是浙江省台州市、溫州市所轄各縣(市)及福建省莆田市、寧德市所轄各沿海縣(市)民間常見的麵食。它以小麥兌水調勻,烤制而成,其形扁圓,中有一小孔可穿繩。據說當年戚繼光在浙閩沿海抗倭時,「戚家軍」以光餅穿繩扎於腰間,充戰時干糧。相傳此餅為戚繼光首創,故稱「繼光餅」或「光餅」。
口令的來歷(民間故事):
戚繼光抗倭時,夜間派士兵沿海警戒,為避免夜幕中敵我難辨,戚繼光讓警戒的士兵都帶著竹哨,如果發現人影就喊一聲:「哨起!」對方若是自己人,就要立刻喊「立正」而原地站直。在部隊操練時,戚繼光不停地讓士兵練習這兩個動作。後幾經演變,「哨起」「立正」就成了軍隊隊列練習的正規口令。
哄兒謠: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㈤ 汶萊有哪些歷史源流
汶萊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絢爛的國家,位於加里曼島的西北部,南臨中國海南岸,與中國的南沙群島鄰近。在地球上地處北緯4°至5°5′、東經114°2′至115°22′之間,赤道以北443千米。汶萊國土面積5765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62千米,共有33個島嶼。汶萊的全稱是「汶萊達魯薩蘭國」,意思是「和平之地」,寓意和平安詳,又名汶萊伊斯蘭教君主國。
汶萊熱帶雨林茂密,全境75%被森林覆蓋,森林鬱郁蔥蔥,宛如一塊璀璨的碧玉鑲嵌在南中國海的南岸。汶萊地形特點突出,沿海地區為狹長的平原,而內地多山,東部由廣闊的沿海平原向內地延伸為崎嶇的山地,西半部為丘陵低窪地。巴貢山是汶萊的最高山峰,海拔1841千米。全國有四大河流:汶萊河、都東河、白拉奕河及淡布隆河。
汶萊是一個和諧美好的國度,在這個美麗的國度里流傳著一個經典的神話故事,也就是汶萊第一位國王的故事。據說在汶萊的灣林夢河邊有一枚神奇的鳥蛋,一世蘇丹的父親是從這枚鳥蛋中誕生的,人們將其稱為神仙。這位神仙娶了一位當地部落的女子為妻,他妻子懷孕後,特別喜愛吃怪異的食物,為了給妻子尋找到這些食物,一世蘇丹的父親便帶著工具,遠離皇宮去他鄉尋找。在到達一條河邊時,一世蘇丹的父親與這里的一個部落的女子結婚,在女子懷孕後,他留下了一個記事本和指環給女子與未出生的孩子,然後繼續上路尋找食物。如此往復,在汶萊灣地區,他一共娶了14個妻子,生了14個孩子,並且都留下了同樣的信物,這些孩子長大後離開母親,都想尋找到父親,於是他們拿著信物去找父親。14個孩子相聚,雖然同父異母,但是他們都很團結和睦,推選了有智慧且英俊的阿旺·阿拉克·貝塔塔爾為首領,其他的則為軍隊首領,他們獲得了汶萊灣地區人民的信任,征服了周邊許多島嶼,修建了很多建築,形成了很多隻屬於汶萊的習俗和社會文化,阿旺·阿拉克·貝塔塔爾也成了汶萊的一世蘇丹。
從蘇丹的建立到後來汶萊的獨立,政治、經濟和文化都不斷向前發展,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汶萊是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和諧而又美好,因此汶萊也是寧靜的代名詞。汶萊這個國度似乎是伴隨著美好的神話故事誕生的,而它那具有神秘色彩的文化藝術也在此刻慢慢地發芽。
關於汶萊的古代時期,目前沒有過多的文字資料介紹,大多是通過考古資料或者事件論證而知曉。最早的文字記載主要來源於中國,早在公元5、6世紀,中國史書就對汶萊早期歷史有記載,中國當時稱汶萊為「婆黎」,而在公元977年後,又改稱為「渤泥」,當時汶萊領導著周邊許多島嶼,算是海上強國。在14世紀,周邊的滿者伯夷王朝向外擴張,汶萊遭到進攻,被奪走大量財富,淪為滿者伯夷王朝的附屬國,為了擺脫不利局面,有個名叫阿旺·阿拉克·貝塔塔爾的男子向馬(梀)加王國求助,隨後他與這個國家的公主結婚,增強了國家實力,他也成了汶萊的一世蘇丹。
蘇丹國建立後,國王阿旺·阿拉克·貝塔塔爾對伊斯蘭教非常重視,15世紀的汶萊幾乎成為一個完全的伊斯蘭教國家,也正是由於汶萊對伊斯蘭教文化的吸收,因此在許多舞蹈藝術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伊斯蘭教文化的影子。伊斯蘭教是一個信仰和平的宗教,與汶萊舞蹈一樣,和諧、和善的精神一直是它的傳統與宗旨。古時汶萊受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六甲地區的影響,其中,在宮廷禮儀方面,汶萊主要受印度的影響,而在其他方面則受馬六甲的影響更大一些。隨著幾世蘇丹的更替以及伊斯蘭教的盛行,汶萊的國力日益強盛,汶萊也成了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中心,同時藉助伊斯蘭教,許多阿拉伯和印尼的穆斯林商人雲集汶萊,使得汶萊成了阿拉伯世界與東南亞海上貿易的中心。這個時期,汶萊舞蹈吸取了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的舞蹈精華,汶萊的宮廷舞蹈也發展迅速,培養了大批宮廷舞蹈藝術家。
隨著西方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關系的萌芽,商品經濟刺激了西方商人和貴族對物質財富的追求,當時富足的東方就成了他們侵略的理想之地,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汶萊的舞蹈藝術受到了外來文化的一些影響。從15世紀起,也正是汶萊宮廷舞蹈的發展時期,西歐的一些國家開始尋找通往東方的海上航線。首先是葡萄牙,葡萄牙王室不斷派出人員去尋找通往東方的海上航線,最終派出的人員到達了東方,這條航線的開通也為葡萄牙在東方的殖民奠定了基礎。後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都先後到達東南亞地區,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殖民統治,汶萊也先後遭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的殖民入侵。因此,至今我們所看到的一些汶萊舞蹈的服飾中仍然保留著一些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服飾特點。這一時期,西方列強的入侵,不僅有政治、經濟上的涉入,還有文化、藝術的滲入,如西班牙、葡萄牙等舞蹈的流行。這些國家文化的侵入對汶萊的傳統舞蹈有一定的沖擊。
1950年,汶萊28世蘇丹致力於實現汶萊的自治,他主張汶萊實行內部自治和一定程度上的議會民主,除了蘇丹和王室尋求汶萊自治外,汶萊的草根民族主義者也為汶萊的獨立而努力。蘇丹不斷地與英國談判,最後簽訂了《汶萊英國友好合作條約》,條約於1983年12月31日起生效,這一條約的簽訂保證汶萊擁有了對自己國家的主權,同時在許多方面也獲得了自由。1984年1月1日,許多人冒雨在清真寺前歡呼自己國家的新生,汶萊的徹底獨立,標志著汶萊開啟了新的征程。
從汶萊的歷史發展脈絡來看,汶萊舞蹈的多元化與西方列強的入侵以及周邊國家的影響不無關系,伊斯蘭教文化和印度文化都影響著汶萊的藝術文化。如汶萊唯一的陸上鄰國馬來西亞,雙方在民族構成、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等方面都有很強的同源性。
㈥ 藏在石油上的國家,華人建國的汶萊為何皇室富可敵國
汶萊是個古代正想加入中國卻被拒絕的國家,也是個由華人參與建國的國家。汶萊全稱汶萊達魯薩蘭國,國土面積僅5765平方公里,還沒有我國上海的6340平方公里大,總人口約46萬,還沒有中國一個中等規模的縣城多,是一個實打實的彈丸小國。汶萊位於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島上,與中國的南沙群島隔海相望。加里曼丹島分屬三個國家,除了汶萊之外,還有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總面積達74.3萬平方公里,其中印度尼西亞佔54萬平方公里,馬來西亞佔19.7萬平方公里。相比之下,汶萊的面積小的可以忽略不計,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汶萊被馬來西亞三麵包圍,而且兩塊領土還不相連。
汶萊蘇丹擁有約合2560億人民幣的資產,比英國女王富裕的多,可謂是富可敵國。汶萊蘇丹擁有7000輛豪車,幾十架私人飛機,居住的皇宮面積達20萬平方米,比英國的白金漢宮還要大很多地方都是由純金打造,雖然皇室非常有錢,但並沒有對國民不聞不問,目前無奈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在東南亞國家中與中國的關系也相對比較友好。由於石油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因此無奈的富裕生活還能維持多久就難說了。
㈦ 汶萊是亞洲最幸福的國家,為什麼卻奉中國人為祖先
有一個國家位於加里曼丹島的西北部,屬於東南亞。它的土地面積比我國的一個城市小,它的數量也不是很大,大約30萬,但它被稱為最幸福的國家。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皇室中有一個中國人。這個國家被稱為博尼縣,現在是汶萊。汶萊,原名博尼,是一個由國王統治的國家。談到國王的統治,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國家非常虛弱。事實並非如此。這個國家非常富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六位。汶萊僅佔地5765平方公里,不到中國的一個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國王統治的國家,皇室實際上有一個古老的中國祖先——黃森屏。
當時,汶萊被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蘇丹入侵。汶萊新國王馬哈茂德·沙阿向黃森屏尋求幫助,並將女兒嫁給他。從那以後,這兩個政權結成了聯盟。黃森屏率領中國軍隊打敗了其他國家的入侵。汶萊也避免被其他國家征服。後來,汶萊國王馬哈茂德·沙阿去世,他的兒子繼承王位,黃森屏被任命為佛教徒,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汶萊的地位。事實上,汶萊和中國自古以來就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汶萊首都外的山上,有一座中國特色的古墓。雖然墓上的碑文看不清楚,但「王司令墓」這五個字仍然可以看到。節日期間,汶萊王室的所有成員都會參觀這座墳墓來表達他們的敬意。汶萊的繼任者可能為了紀念黃思平而建造了這座陵墓。
㈧ 汶萊為什麼仇視中國
因為它害怕中國隨時都會把它吞並,在南海被中國欺壓
㈨ 汶萊人對中國人的態度
如今的中國順應著時代的發展,到了現在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就有不少的外國人因此而來到中國,畢竟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加之如今的經濟水平得到了提高,外國人想要來我們國家游覽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就有一對汶萊的母女來到中國旅遊,被中國的文化和景色深深吸引住了,便在中國定居了下來,生活了幾年以後發現,中國並沒有自己國家所說的那般落後,相反的生活還非常方便,當有人問起她們怎麼評價中國的生活的時候,她們都表示:來了才覺得後悔!為什麼她們會這么說呢?來聽聽究竟是怎麼回事吧。
汶萊的母女之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完全就是因為被中國的生活所迷住了,原本她們在自己國家的時候聽說中國如何貧窮和落後,在來中國的路上十分忐忑,然而當真正了解了中國之後,才發現事實並非自己國家所說的那樣。
來了才後悔並不是在說中國的不好,而是在感嘆中國超越了自己國家,原本她們覺得自己的國家應該算是很好的了,但自己從接觸到了中國人民的生活,以及日常的交通,她們的觀點就改變了,覺得後悔這么久才來。
原本這對汶萊母女只是為了觀光旅遊才來,不過她們很感謝這次能夠來到中國,要不然的話就會錯過這么美好的國家,那才是真正後悔呢。
聽到這對汶萊母女對中國的評價,小編也覺得身為一個中國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或許咱們的生活之中有很多的不順利,但大家畢竟都是生活在華夏的國土之上,我們做的每一份工作,所學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國家能夠更好的發展,不是嗎?
㈩ 汶萊歷史上到底有多強大為何會衰敗
如果說到東南亞地區的汶萊,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它是一個幾乎忽略到不計的小國家,從現在的世界地圖來看,汶萊甚至小到需要用放大鏡來看的地步。那它到底有多小呢?其面積僅有5765平方千里,比我國的上海市面積還要小。而除了小之外,它的位置還極其的尷尬,領土被馬來西亞砂拉越橫插一杠,一分為二了,就如同兩塊飛地一般。
而汶萊國的徹底衰弱,發生在中國鴉片戰爭六年之後,當時的英國和汶萊國家的軍隊發生了沖突,隨後英國向渤泥國宣戰,在1846年英國軍隊攻入了汶萊國家的皇城渤泥城,當時的汶萊國王不得不與英國簽訂條約割地求和,導致汶萊再次喪失了大面積的土地。
而此時雖然汶萊與英國之間已經停戰了,但是英國並沒有從汶萊直接撤兵,而是等著後續的大動作。果不其然,在1847年,迫於英國的淫威,1847年汶萊再一次與英國簽訂了一個條約,而這個條約則基本上割去了汶萊國的全部領土。
此時汶萊王國實際所控制的區域大概就是現在汶萊整個國家的土地面積,其他的區域全部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而此時的汶萊國我們也不難發現已經成為了英國案板上的魚肉,於是在1888年的時候,英國與汶萊再簽訂了一個《英國汶萊條約》,自此汶萊徹底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就連皇室也完全被英國所管控。如此的一個狀態,一直持續到1941年日本對於汶萊的侵佔,汶萊又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
而此時汶萊之所以會被日本看上,主要還是得益於它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有了它,日本將擁有石油與海洋,對於它在東南亞與中國的統治會更加的穩固。
之後汶萊好不容易得到日本宣布了戰敗,於是它開始要求獨立。但出乎意料的是,英國人又來了,當時英國軍隊迅速再次佔領了汶萊全境地區,將汶萊獨立的想法扼殺在了搖籃之中。不過當時的汶萊王國並不願意接受英國的管轄,便號召群眾開始大規模的獨立運動,導致當地武裝沖突不斷。
新中國成立之後,汶萊受到中國的影響也成立了相應的黨派,想要尋求獨立的願望更加的迫切,但是依舊遭到了英國當局的無情打壓,在經過汶萊長達10年的奮斗後,迫於局勢壓力,在1959年英國終於做出來一部分讓步,允許汶萊部分地區實現自我管理,並且支持汶萊當地依據國情進行行政改革,但汶萊國家的軍事還有外交治安權力仍然歸英國管理。
而此時的英國為遏制汶萊進一步的獨立願望,想到了一個轉移矛盾的好辦法——它於1962年開始著手考慮讓汶萊加入馬來西亞,不過因為雙方利益分定不均勻的問題並沒有談攏。而隨後汶萊當地的革命武裝也就與英國人發生了大面的武裝沖突,決定通過武裝的方式脫離殖民,但是由於與英國的軍事力量相差太過於懸殊,武裝起義很快被鎮壓了下去,大量的汶萊人被屠殺。
直到1971年的時候,英國才放鬆了對於汶萊的軍事管控。在1978年的時候,汶萊在國際力量的支持之下與英國進行了談判。當時的英國女王在交涉之後終於鬆口,同意英國對於汶萊土地的“租借”到1984年終止,所以在1984年1月1號汶萊來正式成為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不過此時的汶萊雖說終究是實現了獨立,但版圖卻不可能恢復到從前了。而我們從中也可以知道,汶萊之所以衰弱,甚至萎縮到如今的地步,列強,尤其是英國是罪魁禍首。
不過雖然版圖不再依舊遼闊,但好在在獨立之後的汶萊,依靠著獨有的天然氣與石油資源,逐漸讓國家變得越來越富裕,現在他們的人均GDP達到了3.16萬元之多,居然排到了全世界的前20名。換句話來講,汶萊如今依舊是東南亞地區最富裕的,國家人民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如今的它依舊還是東南亞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