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標志和建築有哪些兒童畫
課題:一座古建築 【教學目的】 1.從一個建築物開始練習畫風景,內容單純,兒童易於掌握。 2.造型目的:學慣用線表現景物的方法,景物的取捨和線的疏密排列。 【教學過程及方法】 1.觀察。中國古建築是我國建築藝術的寶貴財富,有亭、台、樓、閣、廟宇和宮殿等。建築特點主要有坡面屋頂,最尊貴的屋 頂形式是四坡式,有一個正脊,四個重脊,還有上翹的飛檐,上面裝飾仙人走獸。屋頂中間鋪有流水的瓦,覆蓋在屋頂檐部的叫瓦當。代表整個宅院或古建築格局的標志是門樓,它的建築形式與主建築形式是一致的。 2.選景。先想好畫哪一部分建築。可以取宮殿的一角,也可以百家樂畫門樓或一座宮殿。然後考慮畫在紙上的位置和大小。 3.造型。先觀察建築的外形特徵呈現什麼形狀。然後從局部入手,如把屋頂上的房脊加以具體勾畫。中國建築物上的裝飾比較多,要有取捨,有線、有疏密對比才不亂。 【教學要點】 1.不必要求畫准和畫對建築的透視和比例關系。也不要求畫得規則、工整。要求抓住建築物的主要特徵。 2.兒童畫復雜的建築物要先注意培養耐心和毅力。 【作業評點】 圖667至圖669這些幼兒作品抓住了建築的特點,用線輕松自然,線的疏密安排也好。 圖670至圖672這幾幅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寫生畫,用線大膽肯定,景物描繪具體詳實。
2. 中國有哪些標志建築物
1、萬里長城(結構嚴謹)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2、北京故宮(富麗堂皇)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3、頤和園(規模宏偉)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佔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4、布達拉宮(風格鮮明)
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聖地,每年至此的朝聖者及旅遊觀光客不計其數。1961年3月,國務院列其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其為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1月,國家旅遊局又列其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5、秦始皇陵(民族瑰寶)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 三年級英語第二單的著名建築物怎麼畫呢
建築物用彩筆畫。
第一步:在牆體位置畫出定位軸線。
第二步:在要畫牆體線的軸線的垂直方向放好尺子。
第三步:用另一把直角的尺子一邊貼著放好的尺子,另一邊與軸線平行。
第四步:移動尺子就可以畫好牆體線。【注意】:牆體設計是240實體,在圖上畫大約兩三毫米(1:100手工繪圖)。
4. 求世界各國標志性建築的簡筆畫
如圖所示分別是:帕特農神廟、自由女神像、大本鍾、獅身人面像、倫敦塔橋、莫斯科紅場、泰姬陵、羅馬角斗場、天安門
5.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簡筆畫
角背是梁的輔助構件
(二)、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類
1、在抬梁式構架中,層疊而置,並向上逐層縮短的梁,與各層瓜柱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長,叫做「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檁(或桁)的總數來稱呼,分別叫做「幾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檁,則稱「七架梁」,其上一層稱「五架梁」,再上一層為「三架梁」。這是因為從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則梁的兩端各收進一個步架。 +
宋代的梁稱為「栿」,以每根栿本身所承椽子的總數來命名。因為一步架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稱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稱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稱平梁。
2、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
三架梁兩端擱置在五架梁五架樑上面的瓜柱上,三架樑上正中立脊瓜柱,支撐脊檁。
所謂瓜柱指在抬梁式構架中立在梁或順樑上,將上一層梁支起,並使之達到所需要的高度的構件。若其本身之高大於本身之柱徑長,稱為「瓜柱」;反之,小於本身之徑或長寬者,稱為「柁墩」。瓜柱按其所處位置不同,又有金瓜柱、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稱。
角背是保持瓜柱穩定的輔助構件。瓜柱自身高度等於或大於柱徑2倍時,均需要安設角背,而脊瓜柱必須安設角背。
6. 建築物明信片怎麼畫 五年級 圖片
按我國明信片要求,在一張大小為長18cm寬10cm的較厚的白紙上,一面在左上方畫一排6個填寫郵政編碼的方框,右上方為粘貼郵票處,右側郵票下方畫三橫線為填寫收件人地址姓名位置,右下方為寄信人郵政編碼書寫處,左側留下的空白處是以後填寫信件內容的位置。畫好後,將紙反過來,在背面畫上自己想畫的圖案:房子、大橋、寶塔等建築物即可。
可以找張明信片參考;建築物圖案也可以找參考圖,不過還是自己隨手畫更好。
7. 華表怎麼畫
下面是我搜到的一些介紹,看著辦吧
華表:建築名
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華表一般由底座,蟠龍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組成。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華表是一種標志性建築,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徵之一。華表用於放在宮殿、陵墓外的道路兩旁,也稱為神道柱,石望柱,表,標,碣。
天安門前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名字叫華表。在華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著精美的龍和雲,柱頂上部橫插著一塊雲形的長片石,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雲間,給人一種庄嚴的感覺。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不過,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機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遊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
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天安門前的華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華表柱頭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盤」。漢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這種形式便流傳下來,並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隻圓盤。華表的柱頭上也有瑞獸,名字叫「犼」。古人創造出很多瑞獸,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託著人們祈福避禍的願望。「犼」是一種形似犬的瑞獸,根據所在方位的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外布滿雲紋,漢白玉的石柱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雲板,上面雕滿祥雲。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隻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犼相同。欄桿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庄嚴。
除了在天安門,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我們也可以見到華表。那麼為什麼華表要矗立於宮殿、陵墓、橋梁等處?華表究竟在這些建築物中起著什麼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恆表、表術,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於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華表頂端有一坐獸,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校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志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於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後將白鶴雕刻於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徵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志。
也有人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這種樂器名為「木鋒」,是一·種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先秦時,代天子徵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鋒以引起人們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徵求意見,而是等人找上門來,將這種大型的木鋒矗立於王宮之前,經過演變,就成了華表。
還有人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可觀測恆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築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築物的標志。後世華表多經雕飾美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雕有蟋龍雲紋,柱頭有雲板,校頂置承露盤,華表的實用價值逐漸喪失而成為一項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