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下列哪些畫家屬於中國早期西畫家 a.李叔同 b.李鐵夫 c.李毅士 d.李超士
答案是【李叔同】,中國油畫之鼻祖,是最早在中國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貳』 中國第一個走出國門,外出留學西洋畫的畫家()
從晚清開始,一位名叫李哀的「清國人」考入了日本美術學校,並且專為學習西洋繪畫而來。中國第一個走出國門,外出留學西洋畫的畫家是李哀。
通常意義上的第一代外出留學西洋油畫家是指以1887年留洋的李鐵夫為代表的李毅士、馮鋼百、李超士、方君璧、李叔同、陳抱一、關良、常玉、余本、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潘玉良、吳大羽、顏文梁、朱士傑、常書鴻、龐薰琹、關紫蘭、唐蘊玉、周碧初、呂斯百、烏叔養等人。
『叄』 六十年代用西方繪畫技法畫中國畫人物的名家有哪些
一,蔣兆和
現代人物畫家,是現代卓越的人物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西畫之長,創造性的拓展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謹,表現人物內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國人物畫史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曾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一,黃胄(1925.3—1997.4.23)
中國畫藝術大師,社會活動家,收藏家。中國第一座大型民辦藝術館——炎黃藝術館締造者;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工藝美術館籌建者;黃胄美術基金會設立者。帶頭捐贈自己書畫作品與古代文物、書畫收藏。主持具有深遠影響的「93科學與藝術研討會」「95經濟與文化研討會」等若乾重要展覽及學術活動。黃胄獨創性地將速寫融入中國畫,開啟了全新的人物畫筆墨範式,拓展了中國畫藝術語言。黃胄的社會活動與藝術實踐,對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有大量藝術作品及《黃胄作品集》《黃胄談藝術》等三十餘部著作傳世。
三,葉淺予(1907年3月31日—1995年5月8日)
原名葉綸綺,筆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廬人,從事國畫教育,以舞蹈、戲劇人物為主的國畫創作,中國漫畫和生活速寫的奠基人。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美院教授。擅人物、花鳥、插圖、速寫等。曾為茅盾小說《子夜》、老舍劇本《茶館》等書插圖,出版個人畫集多種。 創作長篇漫畫《王先生》、《小陳留京外史》、組畫《天堂記》等,著有《畫餘記畫》和《十年惡夢錄》 。
四,周思聰(1939~1996),
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著名女畫家。天津市寧河縣人。
范增呢,沒有西畫的影響,就不算了
『肆』 中西方繪畫藝術代表人物有哪些
這個問題涉及到畫家畫派以及代表人物的相關知識,舉例介紹如下:
一、西方畫家以及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
喬托、波提切利、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威尼斯畫派
提香、喬爾喬內、丁托雷托
巴洛克藝術
魯本斯、卡拉瓦喬、委拉斯貴茲
洛可可藝術
華鐸、 布雪、法蘭哥那
新古典主義
威廉·布格羅、大衛、安格爾
歐洲浪漫主義
席里柯、歐仁·德拉克洛瓦
法國現實主義
科羅、米勒、庫爾貝、杜米埃
19世紀俄羅斯繪畫
沃羅比約夫、薩符拉索夫、希施金、庫因芝、列維坦
19世紀英國繪畫
透納、康斯太勃爾
印象主義
布丹、畢沙羅、馬奈、德加、西斯萊、莫柰、雷諾阿、 莫里索、巴齊耶、卡耶博特、惠斯勒、卡薩特、羅賓遜、 路易斯·里特曼、薩金特、蔡爾德·哈薩姆、、喬凡尼·博爾迪尼、利貝曼、洛維斯·科林特、馬里亞諾·福圖尼·馬薩爾、華金·索羅利亞·巴斯蒂達、亨利·博、馬克尼可爾、威廉·亨利·克拉普、 克多耶、 克勞斯、約翰·巴托爾德·容金德、弗雷德里克·麥卡賓、 阿瑟·斯特里頓、 埃利奧瑟·格魯納
新印象主義
克羅斯、呂斯、修拉、西涅克
後印象主義
塞尚、高更、梵高、勞特累克
象徵主義
夏凡納、莫羅、勃克林、雷東、霍德勒、 斯泰因勒、施瓦布
納比派
塞呂西耶、瓦洛通、博納爾、維亞爾、德尼
維也納分離派
克里姆特、科柯施卡、席勒
野獸主義
馬蒂斯、魯奧、芒更、馬爾凱、弗拉芒克、 凡.東根、弗里茨、德朗、杜菲
立體主義
萊熱、畢加索、布拉克、佛雷內、 格里斯、羅伯特·德洛奈
巴黎派
基斯林、蘇丁、莫迪利亞尼、 夏加爾
表現主義
蒙克、蘇珊娜.瓦拉東、郁特里羅、 奧古斯特·馬克、
黑克爾、諾爾德、凱爾希納 、佩希施泰因、貝克曼、
莫蘭迪、格羅茲、 古圖索、培根
抽象主義
康定斯基、克利、庫普卡、馬列維奇
達達主義
杜桑、恩斯特
超現實主義
米羅、馬松、盧梭、德爾沃、馬格里特、
唐吉、達利、基里科、迪克斯、巴爾蒂斯
新造型主義
蒙德里安
未來主義
卡拉、巴拉
抽象表現主義
霍夫曼、德庫寧、阿伯斯、馬瑟韋爾 克蘭、蒂爾本庫倫
行動派繪畫
波洛克
光效應藝術
賴利、瓦薩里
波普藝術
羅伊·利希滕施泰因、勞申貝格、沃霍爾
新寫實主義
洛伊德、珀爾斯坦、霍珀、本頓、伍德懷斯、貝洛斯
超級現實主義
皮爾斯坦﹑戈因斯﹑埃斯蒂斯﹑克洛斯﹑科廷厄姆﹑貝爾(Charles Bell)、T.布萊克韋爾
二、中國畫家:
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張僧繇
隋唐五代
吳道子、閻立本、王維、李思訓、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黃荃、徐熙、韓干、薛稷
折疊北宋
李成、范寬、李公麟、米芾、郭熙、趙佶、張擇端、王希孟、文同、吳元瑜、崔白、易元吉、趙昌
南宋
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此謂之南宋四大家)、陸探微、吳炳、林椿、趙佶
元
趙孟頫、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趙雍、王淵
明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董其昌、徐渭、戴進、陳洪綬、周之冕、陸治、張宏、陳淳、呂紀、林良、邊景昭、惲南田、陳老蓮
清
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此謂之「四王」)、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一般把這個稱之為「揚州八怪」)吳歷、惲格、八大山人、蔣廷錫、華喦、鄒一桂、吳昌碩、任伯年
2、近代(1840~1919):
任伯年(1840~1896)、吳昌碩(1844-1927)、齊白石(1864~1957)、黃賓虹(1865~1955)、
徐悲鴻(1895~1953)、劉海粟(1896.3~1994)、潘天壽(1897~1971)、李苦禪(1899.1~1983)、
張大千(1899.5~1983)、林風眠(1900~1991)、傅抱石(1904~1965)、李可染(1907.3~1989)、
陸儼少(1909.6~1993)、石魯(1919.12~1982)
陳半丁(1876~1970)、張善孖(1882~1940)、蕭謙中(1883-1944)、劉奎齡(1885~1967)、
於非闇(1889~1959)、朱屺瞻(1892~1996)、吳湖帆(1894~1968)、溥心畲(1896~1963)、
高希舜(1896~1982)、豐子愷(1898.11~1975)、黃君璧(1898~1991)、錢松岩(1899~1985)、
關良(1900.12~1986)、王雪濤(1903~1982)、董壽平(1904.2~1997)、蔣兆和(1904.5~1986)、胡潔青(1905~2001)、趙望雲(1906~1977)、葉淺予(1907~1995)、何海霞(1908.9~1998)、
吳作人(1908.11~1997)、黎雄才(1910.5~2001)、唐雲(1910.8~1993)、謝稚柳(1910~1997)、梁樹年(1911~2005)、郭傳璋(1912~1990)、陳大羽(1912~2001)、啟功(1912.7~2005)、
關山月(1912.10~2000)、於希寧(1913~2007)、黃苗子(1913~)、秦嶺雲(1914.2~2008)、
張民權(1914~2001) 、趙琗艇 (1915~今) 、俞致貞(1915~1995)、魏紫熙(1915.1~2002)、
賴少其(1915~2000)、崔子范(1915~2005)、白雪石(1915.6~2011)、蘇葆楨(1916.5~1990)、
劉力上(1916.7~)、田世光(1916.10.27~1999)、張仃(1917~2010)、宗其香(1917.11~1999)、
劉繼卣(1918.10~1983)等。
3、現代(1919~1949):
尹瘦石(1919.1~1998)、吳冠中(1919.7~2010)、宋文治(1919.10~1999)、李斛(1919~1975)、古元(1919~1996)、孫其峰(1920~)、程十發(1921.04~2007)、陳佩秋(1922~)、方濟眾(1923.6~1987)、亞明(1924~2002)、黃永玉(1924~)、黃胄(1925~1997)、朱宣咸(1927~2002)、陳逸飛(1946.4~2005.4)等。
『伍』 清代畫家郎世寧的代表作品
郎世寧在清宮里當了五十年畫師,歷經康、雍、乾三代。他最為知名的作品叫《乾隆大閱圖》,是乾隆最著名的戎裝標准像。這幅作品如今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有人認為他的畫「不中不西」,清代的這幾位皇帝倒是抱著寬容和好奇的態度,讓中西藝術試探性地融合、互補,由此培育出了一些「另類」的藝術之花。
既要精準,又要氣韻
和早期來到中國的絕大多數外國人一樣,郎世寧是因為傳教而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的,那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因為畫技不錯,加上康熙皇帝覺得他的西洋畫法很新奇,可以把人畫得栩栩如生,他就這樣當上了宮廷畫師。
他在清宮一畫就是五十來年。
從清朝開始,中國人才接觸到西方繪畫。一開始,色彩濃艷、造型逼真的西洋繪畫頗得國人關注。和以水墨為主的中國傳統平面畫法相比,這種西洋技法實在是太新奇了。
不過,新奇勁兒消退之後,另一種聲音出來了:西洋畫只追求畫得像,格調有點低,說白了就是有點「俗氣」。
中國畫追求「氣韻」,還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在這樣的認知下,精準的西方繪畫一度被中國畫家看成了「奇技淫巧」。
郎世寧是個聰明人,他很快就發現了中國藝術的特殊意韻。他知道,純粹的西洋畫法並不符合中國皇帝的審美,因為皇帝畢竟是受中國文化陶養的。
於是,他潛心研究,最後還真研究出了一種結合中西畫法的絕妙方法一既保留了西洋繪畫原有的明暗和色彩,又根據中國人的喜好作出了適當變化。
他畫人的臉。不像西方畫家那樣有意突出明暗對比。因為他知道中國人不喜歡臉上有陰影,認為那是瑕疵;畫山水風景,他會對西方的焦點透視法進行微調,因為那樣的固定視點會導致「近大遠小」,而且難見全貌,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
西方人若站在山下畫山,幾乎看不見山頂。中國畫則不同,山腳、山腰和山頂都顯露無余,連山間的行人都能看得清。這種「組合式」的視線。把不同位置看到的東西組合起來,形成事物的全貌。
中西繪畫的諸多不同,都被郎世寧慢慢摸索了出來。於是。他既發揚了西方繪畫造型准確、色彩艷麗的特點,又融合了中國人觀看的習慣,形成了結合西洋畫法和中國意境的新風格。
這種風格很受歡迎,所以郎世寧總要忙著畫像——除了給皇帝畫,還要給數不清的後妃、大量王公貴胄畫。他留下的肖像作品特別多。
沒有陰影的肖像畫
郎世寧為乾隆所繪的肖像畫《乾隆大閱圖》,表現的是乾隆皇帝在京郊南苑大閱兵時的情景。此時皇帝29歲,畫中的他與真人幾乎等大,策馬奮蹄,盔甲閃耀,銳不可當。
為畫好這幅畫,郎世寧頗費氣力。錦盔上的盤龍、雕鞍上的寶石、箭翎上的花紋,所有的細節都被刻畫得細致入微,駿馬披伏的鬃毛更是被畫得細密蓬鬆。
從畫面上看,光顯然是從絕對的正面打過去的,所以乾隆皇帝臉上、身上沒有一點陰影,不僅如此,馬都沾了光。幾乎沒有什麼陰影。人馬的下方也不見陰影,一人一馬像是飄浮在空中。這是郎世寧在了解當時中國人的欣賞趣味以後作的「必要處理」。
近處的風景畫得很寫實。郎世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從故鄉帶來的技藝。但遠處就完全改變了畫法。坡石草木並不逼真,尤其是一層層的土石陰影,深得中國山水畫皴法的奧秘。
能把肖像畫的重任交給一個外國畫家。足見乾隆的認可。而郎世寧也不負厚望,這幅肖像畫格外受乾隆喜愛,成了他最著名的戎裝標准像。
「洋為中用」
郎世寧的另一件代表作《百駿圖》,把中西結合的畫法表現得更加明白。這件作品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靜立、翻滾、覓食、交斗、嬉戲——這幅畫洋洋灑灑地塑造了一大群姿態各異的駿馬,聚散不一。自由舒閑。馬匹的立體感很強,用筆細膩,注重表現動物皮毛的質感。
靠近畫面底部的草叢,寫實技法幾乎達到植物圖譜的水準,顯示出畫家扎實的西畫功底;遠水、山巒以及老樹的枝幹卻使用了中國畫畫法。墨意淡淡暈染,營造出水氣淋漓、平遠清曠的韻致。
與此類似,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郎世寧名作《萬樹園賜宴圖》《乾隆觀馬術圖》等,無不是大場面、大製作。在這樣的大作品上,中西結合的畫法確實有它獨特的便利,小如豆芥的人物都能展現得色彩艷麗、神采畢現,寫實又華美。
為了宣揚自己的赫赫功績。乾隆還讓郎世寧設計版畫,《乾隆平定準部戰功圖》就是由郎世寧繪制圖案,並在歐洲刻制的銅版畫,畫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方純正的明暗效果和寫實性。乾隆的這個做法,可謂真正的「洋為中用」。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寧離世,享年78歲,其中的51年,是在中國度過的。
他的墓碑上,刻著乾隆親筆寫的墓誌。
特定的時代背景,加上幾位清朝帝王的包容態度,讓一種文人水墨、工_重彩之外的有趣畫風得以誕生。
畫史也給了郎世寧應有的地位。他位列中國外來畫家的第一人,他融匯中西的畫法,也總是被單列一格。
時間回到乾隆時期,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在畫師聚集的如意館,中國畫師聚在一起學習西洋的科技和文化,郎世寧這樣的「外來者」就在人群中間。這是一個碰撞和交流的過程,郎世寧影響著中國畫師,他自身也被中國藝術影響。這種碰撞,讓我們的藝術史變得更為豐富、更有趣味性。
來源:_望東方周刊
『陸』 為什麼潘玉良被譽為「中國西洋畫家中的一流人物」
她出身於青樓,走出青樓卻成為世界著名畫家,中國畫家中,她的作品第一個被盧浮宮收藏,並且在法國,她的作品被禁止出境,同時也是第一個考入羅馬皇家畫院的東方人,在巴黎大學的頒獎歷史中,她也是第一個獲得「多爾烈獎」的外國藝術家,她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中,都堪稱是一個奇跡,如今一幅畫價值3453萬。
當時的潘玉良被稱為「中國西洋畫家中第一流人物」,這個名銜看著名不經傳,但是在當初,也只有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這樣的大師才有這樣的稱號,而且潘玉良在國外的名氣絲毫不亞於他們,徐悲鴻當時認為中國稱得上畫家的三個人,其中有一位便是潘玉良,可見當時潘玉良的造詣深厚。從孤兒到青樓,再從小妾到享譽全球的藝術家,潘玉良在藝術上有多麼的著名,在藝術的道路上就有多麼的艱辛,她不僅僅憑借著自己的天賦,更多的是對藝術的執著,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她,堪稱是畫壇中的一個神話,如今也畫壇中稱為「一代畫魂」。
『柒』 中國畫和西洋畫作者
中國畫和西洋畫作者:黃澤金、徐悲鴻、曾梵志、吳冠中、林風眠、趙無極、劉海粟等。這七大畫家堪稱中西合璧的藝術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最貴畫家行例。
『捌』 中國著名油畫家有哪些
1、吳冠中(1919-2010),既是油畫家又是國畫家,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享譽世界的繪畫藝術大師。融合了中國筆墨的細膩與西洋油畫色彩的和諧。用筆簡練,詮釋自然之美,耐人尋味。
『玖』 明清油畫家
我根據您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的搜索整理,編輯了以下材料,供參考:
1614年,義大利人喬瓦尼在澳門的聖保祿修院設立繪畫學校,教授西方油畫,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傳授西方繪畫的美術學校。喬瓦尼的學生為第一批中國油畫家,其中倪雅谷、游文輝的成就較高,被先後派到北京進行宗教油畫創作。
康熙時期的南懷仁(1623—1688年,字敦伯,比利時人)、馬國賢(公元1692—1745年,原名Matteo Ripa,義大利那不勒斯人)、郎世寧(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1688—1766),義大利人,生於米蘭)、波希米亞的艾啟蒙,法國的賀清泰、王致誠( 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法國人,自幼學畫於里昂,後留學羅馬。)、潘廷章((公元?—1812年之前)原名Joseph Panzi,義大利人)在宮中亦有較多的作品。
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年-1852年),英國人,是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在早年到中國的畫家當中享負盛名,被視為十九世紀東方最有影響力的西方畫家,其作品深受印度、香港以及澳門的人們喜愛。
伍秉鑒,原是清朝廣州「十三行」領袖——同文行大班潘仕成麾下的一名賬房先生。著名的「浩呱花園」油畫廊老闆。
史貝霖(spoilum),清代廣州崛起的西洋畫大畫家中迄今所知最早的一個,有關他的文獻資料表明,他一開始是在玻璃上繪制油畫肖像而嶄露頭角的,玻璃畫在歐洲式微的18世紀,在中國卻異軍突起成為一個新型的外銷藝術畫種,一方面得出口傢具用玻璃畫裝飾的機緣而不斷完善,另一方面得益於有史貝霖這樣一批優秀的畫家在繪制玻璃畫。現存最早的一幅玻璃肖像畫上用英文寫的標簽,署明「史貝霖於1774年10月畫於中國廣州」。由此推斷他的藝術生涯可以上溯到18世紀60年代晚期。此作畫的是英國船長托馬斯.弗瑞(Thomas Fry),繼此之後現存有他題簽的油畫人物寫生肖像達十幾幅,風格上接近英國藝術家Arthur Devis的樣式。清代廣州西畫之所以能異軍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樣一批出色的肖像畫家的造化本領。史貝霖的意義,就在於他眾多的肖像畫贏得了西方訂畫者的歡顏。約翰.米雷斯(John Meares)在他1791年出版的《1788至1789年從中國到美國西北海岸航行記》中這樣寫道,史貝霖「是一位優秀的中國畫家,或許是這個龐大帝國這一領域上僅有的一個」。因此,18世紀70年代迄90年代,許多由中國人繪制的各種西洋畫,大都被歸附於史貝霖的名下或稱為「史貝霖畫風」。除此之外他還作有許多布面油畫。他是清代由玻璃畫轉向布面油畫的重要代表性西洋畫家。
19 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是廣州外銷畫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出現了一群傑出的中國早期油畫家。他們留下了一大批有相當水平的畫作;而他們原來真實的中文姓名,大多沒有留傳下來,後人所知道的只是他們製作外銷畫時的英文名字。這些英文名字.又大多以Qua(呱)傳世。後人根據其英文名字的音譯,把他們稱為新呱、林呱、庭呱、煌呱等等。(在中國角外銷畫家之中,還有冒呱、祥呱、鍾呱、周呱、發呱、興呱)「呱」是「官」字的近音,這是當時的外商,特別是十三行內的洋人稱呼中國外銷畫人的習慣,主要是為了方便他們的記憶及呼叫,與真正的「官」是沒有什麼關系的.而這個「呱」,亦隨著外梢畫的流行而發展為畫店、作坊的名稱。
首屈一指的是林呱(約1801-?活躍於1830至1860年間)被稱之為「中國最傑出的出口畫家」。.「林呱,或「藍閣」是其英文名字Lamqua的音譯.西方以及香港有關的研究者認為,林呱原來的中文姓名是關喬昌,而關喬昌可能是關作霖(史貝霖)的兒子。「因為兩人同姓『關,,而中國藝術家(或工匠)的職業在中國是傳子的。」而林呱早年的油畫肖像畫法與史貝霖高度相似,可進一步證明兩人的關系,當時廣州繪制外銷畫的一位名家關聯昌(庭呱)則被一致認為是林呱的弟弟。
關世聰(Guan Shicun的音譯),關世聰與關喬昌、關聯昌的關系尚不清楚。他之稱「林呱」,不知是屬於家族的沿襲慣例,還是出於經營的需要。康納爾認為關世聰與關喬昌是兩代人,他是關喬昌的兒子或侄子。
新呱(Sunqua,生卒不詳,活躍於移30-1870年之間),是19世紀中葉廣州著名的外銷畫家。他擅長油畫和水彩畫,畫題大多是商港風景。
關聯昌也經營著一間畫店,他的畫店在廣州十三行的同文街16號,鋪號「庭呱」。庭呱的畫作題材繁多,既有商埠風光,又有鄉村小景,家居景物,有市井小民的寫照,又有巨商大賈的肖像,以吸花卉魚蟲等等。但以「庭呱」名義推出的畫作,水平十分懸殊,如被確認是養聯昌所作的畫,一般具有較好的水平,如被認為是庭呱畫店的畫工所作的畫,則大多顯得笨拙和匠氣十足。
9 世紀中葉廣州著名的油畫家還有煜呱和南昌。煜呱(生卒不詳,活躍於1840-1870年)擅長畫商港風光,他喜歡把天空和海水塗成紫藍色,以流暢的筆觸描繪船艇及房屋,以白色的油彩加強海水及人物的質感.煜呱傳世的畫作有描繪廣州黃埔港口景色的《黃埔帆影》(油畫,41. 5 X 73厘米,約1850年,香港藝術館收藏),描繪香港海景的《維多利亞城及海港》(油畫.64. 5 X 110. 5厘米,約1850年,香港藝術館收藏),描繪澳門風光的《北眺澳門南灣全景》(油畫,41.5X74.8厘米,約1850年,香港藝術館收藏)。煜呱在廣州及香港都設有畫店,鋪號為「怡興」.
南昌(生卒不詳,活躍於1845-1875年間)也是一個擅畫商港風光的畫家。他特別喜愛繪畫廣州黃埔一帶的風光.存世的畫有《黃埔港的船屋》(油畫,38.2 X 64. 5厘米,約1850年,A. j. Hardy夫婦收藏),畫中的大船是一艘可居住的船隻,它類似房屋,有兩層樓,屋頂還栽種了各類花草。這種船屋,是東印度公司職員來往澳門及廣州之間的交通工具。不少的西洋人,就住在這種船上。
在19世紀中葉廣州的外銷畫界,除了林呱、庭呱、新呱、煜呱、南昌這些留下了姓名的畫家之外,還有一些佚名的水平很高的畫家。他們留下了不少的畫作。
在上海開埠的同時,就出現了由中國人繪畫的外銷畫。這些畫,無論從內容(商港風貌),或從形式(油畫、水粉、水彩)來看,都與廣州的商港風光畫高度相似,只不過描繪的對象變成黃浦江的風物而已。這類畫主要有佚名畫家的《黃浦江上的賽艇》(油畫,40. 5 X 139厘米,」世紀50年代,香港藝術館收藏)、《上海灘的洋行》(油畫,41.9X59.6厘米,約1850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收藏)、周呱的《黃浦江外灘風光》(油畫,52X101.6厘米,19世紀60年代,A. J. Hardy收藏)、佚名畫家的《從蘇州河對岸眺望外灘景色》(水粉畫,43X76厘米,約1860年,香港藝術館收藏)、《從聖三一堂眺望黃浦江})(水彩畫,33 X91.5厘米,約1860年,P. J. Thompson收藏)等等。上海的外銷畫,多著重突出黃浦江和外灘的景色,在畫法上則是比較工整、細致.
乾隆之後,當朝的皇帝對西畫(或摻用西法的中國畫)失去了興趣;而宮廷中的傳教士畫家也老成凋謝,所以宮廷的西畫在乾隆以後便趨於式微。
西方繪畫雖然在16世紀就開始傳入到中國,但其進展卻是驚人的緩慢。受中國傳統繪畫,特別是「文人畫」影響極深的中國畫人們,經過了二百年的時間,還沒有在審美觀念上接受西方繪畫。在18, 19世紀的中國畫領域中,文人士大夫繪畫佔有壓倒的趨勢。正統的文人畫家承襲傳統之餘韻,熱衷於摹古仿古;在野的文人畫家則以獨特的筆墨形式表現其強烈的個性。
油畫傳入中國的情況:
明朝萬曆七年(1579年),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首次將西方油畫攜入中國內地。當時地方官員在檢查羅明堅所攜帶的物品時,發現了一些「筆致精細的彩繪聖像畫」。華南師大教授胡光華認為,「筆致精細」正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油畫所具有的藝術表現特徵,這些「彩繪聖像畫」應是最早傳入中國的西方宗教油畫。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實施「文化傳教」的過程中,巧妙地將西方天主教油畫及其銅版畫復製品分送給中國上層官吏和皇帝,引發了一連串西方油畫影響效應。他將油畫《聖母聖子和施洗約翰》送給山東漕運總督的夫人;將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兩幅上貢給神宗皇帝;又將表現天使和教皇的宗教銅版畫,獻給萬曆皇帝。結果「由於細節十分精美」,引起了中國皇帝對西方繪畫的興趣,詔令宮廷畫師在利瑪竇的指導下復制。
1582年來澳門傳教的義大利人喬瓦尼是個畫家,他在澳門的美術教育活動對油畫在中國的傳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583年,他為澳門大三巴教堂繪制的油畫《救世者》,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繪制的第一幅油畫。1614年,喬瓦尼在澳門的聖保祿修院設立繪畫學校,教授西方油畫,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傳授西方繪畫的美術學校。喬瓦尼的學生為第一批中國油畫家,其中倪雅谷、游文輝的成就較高,被先後派到北京進行宗教油畫創作。
明代西方油畫傳入中國,油畫創作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清代的油畫趨向多元發展,帶有鮮明的政治經濟特色。油畫在清代已成為中國皇帝的御用藝術。康熙皇帝對油畫十分欣賞,命傳教士南懷仁用西洋透視法作畫三幅,副本掛在暢春苑,並要求耶穌會給他派一名透視學專家,這就是後來不久入宮的畫家馬國賢。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桐蔭仕女圖》,傳為馬國賢的中國學生所繪。乾隆時期,西方油畫廣泛地作宮廷裝飾藝術,不少傳教士畫家應召承旨作畫。圓明園各處多有郎世寧的油畫。另外兩名傳教士油畫家王致誠、潘廷章在宮中亦有較多的作品。
清代南方通商口岸也是油畫藝術發展的中心,臨仿是南方通商口岸油畫發展的早期方式,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油畫創作。其油畫載體主要是瓷和玻璃,用於出口。瑞士賴色夫婦收藏的《搖紡輪的婦女》、《維納斯梳妝》等均是根據法國黑白銅版繪制而成的彩色玻璃油畫。18世紀後期,油畫創作在南方通商口岸形成風氣,成就最高的有史貝霖等。史貝霖作品的題材主要是人物頭像,並建立起油畫藝術家與藝術贊助人之間的聯系,其載體也由玻璃發展到布面。鴉片戰爭前後,活躍在南方通商口岸的油畫家越來越多。如1825年英國畫家錢納利定居澳門,與林呱、新呱和煜呱等共同創造了廣東油畫的興盛,也促成了畫風的丕變。
對中國明清油畫的研究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首先,明清油畫的研究資料寥若晨星,其作品少而分散;其次,明清油畫作品在題材內容、表現形式、風格技法上也難於甄別和考證。胡光華是林樹中先生的高足,為此書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他從歐、美和亞洲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多件明清油畫以及大量的中英文歷史文獻入手,條分縷析,清理出中國明清油畫發展的清晰的脈絡,填補了中國美術史研究上的空白。《中國明清油畫》版式大方,印製精美,不僅可以閱讀,而且可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