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種痘免疫法是一種什麼方法它主要的發明歷史是什麼樣的呢
種痘免疫法是指一種是身體產生能夠對抗病毒的抗體去預防其他疾病的方法,種痘免疫法主要針對的病就是天花。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種痘免疫法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的。
其實我國在很早就發明了種痘免疫法,因為當時天花具有極強的傳染力,而且主要是在兒童之間進行傳染,這引起了當時很大的轟動,人們為了能夠不讓祖國的花朵繼續受侵害,也為了能夠讓父母們放心,所以在西元十世紀的時候就發明出了種痘免疫法。這個方法首次應用是在北宋時期,當時由於天花這病毒十分肆虐,而且天花這個疾病它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可以達到30%左右,就算是人們患了天花之後全愈也會留下永久的傷害。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
❷ 疫苗的起源
母冰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有些患過傳染病而康復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樣的疾病,於是他們用物理方法(如搗碎、研磨)處理發病個體的組織臟器製成最原始的疫苗。
早在公元4世紀初,東晉葛洪所著《肘後方》中,就有關於防治狂犬病的記載,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雲:「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殺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腦漿敷於被咬處,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思維方式。
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人痘接種術來對抗天花病毒的侵襲。據傳,11世紀中國就有接種人痘獲得成功的例子,17世紀逐漸普及。早期人痘接種,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時苗」。由於「時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熟苗」接種之法。所謂「熟苗」指的是以接種發出來的痘作為種苗,經過「養苗」「選煉」,連續種七代後,火毒汰盡,用來給健康人種就非常安全了。《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高度贊揚人痘接種:「我聽說100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18世紀初,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被引入歐洲。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在此基礎上發明並推廣了牛痘接種疫苗法。
❸ 中國最早發明人痘接種法是什麼
今天,每一個新生的嬰兒都要種牛痘,以預防「天花」。1979年10月21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最後一名天花患者在索馬里南部已被治癒,天花從此在地球上絕跡,這是人類第一次征服一種烈性傳染病的光輝成績。戰勝天花要歸功於牛痘預防接種,正是預防接種免使人們感染天花。在發明接種牛痘之前,人們首先發明了人痘接種技術,該項技術是我國古人對世界醫學做出的重要貢獻。
我國自古就有以毒攻毒的治療方法。例如晉代的葛洪記述「療狂犬咬方,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隋朝巢元方談到治恙蟲的醫方,即殺恙蟎制散而服。種痘也是這個道理。
天花這種傳染病,大約是在漢代的時候由俘虜傳入我國,所以也叫「虜瘡」,後又稱豆瘡、皰瘡、登豆瘡、天行斑瘡等。明代以前,對這種病一直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關於天花的流行,葛洪的《肘後方》已有記載,唐宋記載更多。自宋以後,已有人不滿足於療效不佳的醫法,開始探索預防天花的方法。種痘法至遲發明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清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至於具體的方法,在張璐的《醫通》(公元1695年)中記有痘衣、痘漿、旱苗等法,並指出種痘法的推廣是「始自江右(寧國太平縣),達於燕齊,近者遍行南北」。
古代痘衣法是把天花患者的襯衣,留給被接種人穿用,使受感染。痘漿法是用蘸有瘡漿的棉花塞入被接種人的鼻孔里,使受感染。旱苗法是將痘痂陰干研細,用小管吹入被接種兒童的鼻孔里。也有先用水把痘痂乾粉調勻後使用,稱為水苗法。早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痘痂作為痘苗,雖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漿法有改進,但仍有一定危險性。
清代朱奕梁在他的《種痘心法》中記述一種經過接種多次的痘痴作疫苗,「其苗傳種愈久,則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這種對人痘苗的選育方法,完全符合現代制備疫苗的科學原理。
我國發明人痘接種法之後,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國首先派入「至中國學痘醫」(俞正燮《癸巳存稿》),不久又從俄國傳入土耳其。1717年英國駐土耳其大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學得種痘法,隨即傳入英國和歐洲各地。18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已傳遍歐洲大陸。
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1806年由葡萄牙商人傳入我國。因為牛痘法更加安全,從而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法。
❹ 歷史上第一支人類使用的疫苗屬於什麼疫苗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英文:variolation),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爾·伯努利成功地讓世人發現,盡管種痘技術有其危險,仍能為一般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延長三年。
❺ 古代就有接種「人痘」免疫天花的方法,怎麼研究的
我國在16世紀時就已經發明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 天花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天花大約在漢代由戰爭的俘虜傳入我國。古醫書中的"豆瘡"、"皰瘡"等都是天花的別名。 長期以來,人類對於天花病一直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我國古代人民在同這種猖獗的傳染病不斷作斗爭的過程中,於明代發明了預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種法。清代的《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記載說:"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
乾隆十七年,清政府組織太醫院編纂(zuan3)的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裡面這樣記載:"選時苗的惟一標準是區別痘苗的順與不順……順的痘苗,蒼蠟光澤,肥大厚實,可以收而用之--對於那些沒有把握的時苗,寧願不用。也不能濫用,種痘者千萬謹慎。"此外,古代的醫師們還發明了用稀釋的痘瘡漿液,來作為種苗使用。
❻ 中國古代的種痘之術的歷史是什麼
關於實施種痘免疫的最早記載是在什麽時候呢
明末喻昌《寓意草》(1643)對顧諟明的二郎,三郎在北平種痘醫案的記載,較為具體一些:"顧諟明公郎種痘,即請往看.其痘苗淡紅,磊落中含水色,明潤可愛,且顆粒稀疎,如晨星之麗天門下,醫者先已誇為狀元痘."42清初董含《三岡識略》記載安慶一姓張醫師三代所傳種痘術,更為具體:其法取患痘者的稀痘漿,貯於小瓷瓶內,埋於土內待用.其用法:將所貯痘漿染衣令小兒穿著,則三日萌芽,五日痘長,十日痘萎.這是清代文獻關於種痘的最早記載.1681年,清政府曾專差迎請江西醫張琰,為清朝王子和旗人種痘.據張琰《種痘新書》說:"經余種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記之,所莫救者,不過二,三十耳."可見種痘術醫術已相當高.
對於種痘術的發明時間,地點,人物,醫書有不同的說法.除了前引清董玉山《牛痘新書》所稱"唐開元間,江南趙氏"之說,並有清代醫家張璐(1617-1700)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所撰《醫通》說:"邇年有種痘之術,始自江右,達於燕齊,近則遍行南北."書中記有痘漿,旱苗,痘衣等種痘法.康熙52年(1713)朱純嘏著《痘疹定論》卷二"種痘論"說,宋真宗時(11世紀)宰相王旦請峨眉山女神醫到京為其子王素種痘.這是醫典對種痘起源的最早的詳細描述,盡管是以帶有神話色彩的文本出現.
1727年清初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中則把發明人痘接種術確定在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聞種痘法起於明隆慶年間,甯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家之傳,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稱是由安徽太平縣人發明並傳之天下,但未具姓氏.書仲介紹了四種種痘法,即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1742年成書的《醫宗金鑒》也記有四種接種人痘的方法,清代朱奕的《種痘新法》則描述了人痘苗的選育方法:"其苗傳種愈久,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符合現代疫苗制備的滅活原理.
張琰在《種痘新書》自序中說:"余祖承聶久吾先生之教,種痘箕裘,已經數代."可知張琰之父善種人痘,傳自其祖父,其祖則稱傳自聶久吾.聶久吾(尚恆)生於明隆慶(1567-1572)六年(1572),而現存聶久吾著《活幼心法》等醫書中均無種痘內容.按張琰自序的說法:"宇內方書總無種痘之說,豈治痘之方則宜傳之於世,而種痘之術不可向人言乎 蓋秘其訣而不肯筆之於書,私其技而不欲公之於世也.余今乃洩人之所未洩,傳人之所不傳".清伍士山在《種痘新書序》言其曾問張琰:"公家既有秘傳,曷不公之於世,普利群生 "張琰嘆曰:"醫書充棟,惟種痘之術不傳,蓋術家欲專其利,故秘其術以自私也.余行術數十年,……今余年將就衰,欲將其術傳之天下,故纘述遺篇,詳加參考,且將祖父秘傳一一書之於冊".由此可見,種痘之術確曾長期在極少數方家內部秘傳,不為世人所知;就連張琰本人也是在"行術數十年"之後將其書之筆端,公諸於世. 《醫宗金鑒》說種痘"此誠去險履平避危就安之良法也.然種痘一科,多口傳心授,方書未載,恐後人視為虛誕之辭,相沿日久,無所考稽,使至理良法竟置無用之地,神功湮沒,豈不大可惜哉!今將種痘一法細加研究,審度精詳,纂輯成書,永垂千古,庶為種痘之津梁,咸登赤子於夀域也."其所謂"口傳心授",確實是種痘術自從發明直到明代一直未被公開的原因,這或許也是古代"醫道不分"且醫家在某些秘術傳承上深受道教秘傳傳統影響的表現.事實上,一般的痘疹治療,同樣存在著秘傳的現象,明孫一奎《赤水元珠》卷二十七上"痘疹心印小引"曰:"專門者以痘為秘術,為禁方,固不道其道,心其心,各師其見,各顓其法,而不思融洽眾理以契所歸."
清黃百家曰:"痘疹不知起自何時,相傳在晉宋之間.數千年來,毒痡極矣.天道好生,物極必返.邇乃有種豆之仁術.康熈戊申,余讀書甬上,有曁陽某者,挾此術至,吾友陳夔獻篤奉之,號於同志.余時卽欲學焉,而未暇也.歲辛酉,余以試事在省家,大人以帖諭雲:'痘疫盛行,余方日夜恐恐,適浦陽有傅啇霖者,以種痘術抵吾里,孫軰七人俱得安全,其未信者鄰里同舍多罹此厄.'余益感而願得之.今年夏,啇霖過訪余,與之促膝連床,啇霖亦不惜,盡傾底蘊.余時適往崑山,未得竟業.政初,啇霖之兄也,文譽斐然,本其家授,兼以此術濟世,葢自明初,其遠祖竇繼先生從戴原禮游,卽精於醫,傳至其曽祖思川,祖岐山,始以種痘術聞逺近,父希成,叔希美,為格等繼之,而政初集其大成. 其為符咒,可廢乎 曰不可.痘疫時行,實有邪祟,且忌諸犯觸,非此無以發人之誠信耳,故古有祝由科,非無謂也.因與政初詮次増定其家傳之本,為《天花仁術》一書,總種痘時痘為十卷,公之同好,所謂父不哭子,其利漙哉!政初更善針術,其經絡補瀉,悉本靈素,與今所行世者逈異,此其一端雲."
亦有人提出人痘法發明於清初.民國13年惲鐵樵著《保赤新書》卷二"鼻苗":"我國當清初時代,曾有人發明種痘之法,用出天花小孩的痘痂,研碎了和在新棉花絮裏,搓成小團,塞在嬰孩鼻孔之中,謂之鼻苗."作者此說亦無證據,不過作者接著說:"在發明這鼻苗的人,理想極通.天花既是外感,食積,驚恐為誘因,病源復雜,傳變自然厲害,若用痘苗引痘,那就純粹的內因,病源單純,自無危險,豈不是極通極通麼.……詳究其源,雲是玄女降乩之方,轉取痘氣薰蒸,發胎毒於安宓無病之時.……原其種痘之苗,別無他苗,惟是盜取痘兒顆粒之漿,……據此在發明之人,恐不能取信於大眾,卻要托之玄女以自重,在醫家之評論,全不計其發明之功,反要科其盜竊之罪.這就是中國醫學不發達之原因了." 清初痘疫大流行,確實給人提供了某種歷史心理學的背景.但毫無疑問清初發明種痘之說不合歷史事實.
李約瑟《中國與免疫學的起源》一文及其《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認為,1549年刊刻行世的明代醫家萬全所著《痘疹心法》中,首次提到種痘.又有研究者認為"基本可以確定種痘始於明隆慶年間(引者注:隆慶1567-1572),即16世紀中葉";"種痘術最初於晚明出現在皖南和江西的弋陽等地,大約在清初傳入江南";"人痘術在明隆萬年間已在皖南和江西等地出現,而且至遲到18世紀中葉,江南的人痘接種術已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
然而進一步的考證表明,1523年去世的明鄭善夫的《少谷集》卷二十中,最早提到種痘之事.該書卷二十•書四"與應南洲"曰:"春間得越中二手教,繼得顯仁濟上種痘事;近又得二兄宦跡,皆好音也.善夫入秋,病稍去體,然神思大減,眼就花,齒半揺動,百年未中,而衰颯如此,不肖可言耶.白下之命,於病軀散才甚稱,且得以暇日,求吾斯未信處,竊自慰也.石龍兄此時想履任相聚之喜,良莫可喻."
文中提到的"顯仁",在卷十八《寄應南洲》一信中又曾提及:"顯仁親事,尚爾優游",可知"顯仁"其人時當在冠齡之下.而"濟上"則是地名,卷二十五《病中懐鄭繼之二首》詩句"衛川分手去,濟上寄書來"即其證;又按宋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卷七"濟上:濟水之上."綜上,"顯仁濟上種痘事"是說顯仁在濟南完成種痘之事,從信中提到的"白下之命"(指嘉靖元年即1522年明朝南京朝庭的詔命),及文中"石龍兄此時想履任相聚之喜,良莫可喻"一句,可知此信寫於嘉靖元年(1522),那一年他被薦任南京刑部郎中,不久改吏部,而不應是翌年上任途中罹病返家之後去世之前所寫.
由此可見,目前所知最早關於種痘之事的記載是在1522年.
(五) 988-989年:峨眉山頂女神醫始傳種痘術
清抄本《正一道門慶麻痘娘科》和抄本《痘門拜娘娘誥全科》都提到"戊子己醜行正令"這個時間點,值得注意.這種長久流傳於民間社會的宗教科儀文本,往往用秘言訣語的方式,流傳著某些鮮為人知的重要資訊.
《正一道門慶麻痘娘科》:"拜請天宮天姆娘,功德齊天不可量,戊子己醜行正令,普天伐土布恩光".《痘門拜娘娘誥全科》:"拜請天宮天姥娘,功德其大不可量,戊子己醜行正令,遍游天下種痘瘡,是男是女賴清吉,或老或少得安康".顯然"戊子己醜行正令"是指在"戊子己丑"年裏傳布這神聖的種痘術.那麼"戊子己丑"是指何年代
根據這些經書拜頌的天姥娘娘乃指向峨眉山上傳播種痘的神醫,參之以朱純嘏《痘疹定論》對該女神醫為王旦(在世時間是957-1017年)之子王素(在世時間是1007-1073)種痘及及傳播種痘術的事跡,"戊子己丑"當指宋端拱元年(988)和二年(989).因為在女神醫為王素種痘前,種痘術已在峨眉山地區傳播,只是因為方坤撰《全閩詩話》卷七明•鄭善夫:"其赴召也,便道游武夷,深入九曲,絕糧抱病,放舟南下,抵家而卒,年三十九,其徒髙瀫傅汝舟為庀棺斂,太守汪文盛葬焉."
宰相之子王素種痘始聞名於世而已.按《痘疹定論》,王旦生子而傷痘,命人為尋名醫,於是"時有四川人做京官者,聞其求醫治痘,乃請見而陳說種痘之有神醫,治痘之有妙方,十可十全,百不失一.王旦知之,喜相問曰:'此神醫是何姓名,何處居住也 汝即知之,為我請來.'彼應之曰:'此醫 環峨眉山之東西南北,無不求其種痘,若有神明保護,人皆稱為神醫,所種之痘,稱為神痘.'"乃請神醫."不逾兩月,敬請神醫到汴京.見王素,摩其頂曰:'此子可種.'即於次日種痘."此其證.
又,經中描述"峨眉山上三大娘",乃"身穿泗州綾羅緞,八副羅裙湊地裝,頭戴金釵玉霞帔,足踏系鞋三寸長, "可見經傳認同天姥娘娘乃小腳"三寸長",無疑裹足,乃為五代以後的人物特徵,決非唐或唐前.當然也不排除是清代的時代特徵滲入道教話語演變過程,盡管娘娘本非清代人物.
❼ 疫苗接種的歷史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英文:variolation),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爾·伯努利成功地讓世人發現,盡管種痘技術有其危險,仍能為一般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延長三年。
英國醫師愛德華·琴納聽聞民間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預防人類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於1796年5月14日對一名兒童接種由感染牛痘的農婦手中抽取的膿汁作為疫苗,三個月後,他將天花接種至兒童身上,並證實該名兒童對天花免疫,這個方法因此傳遍整個歐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為字源,紀念愛德華·金納使用牛痘作為疫苗實驗的里程碑。
路易·巴斯德並進一步闡釋接種的意義和目的,而其同事(Émile Roux及Duclaux)順著羅伯·柯霍提出的假說,將微生物和該疾病的關系確立。這項發現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種技術,隨後於1881年5月5日成功研發綿羊的霍亂疫苗,並於1885年6月6日讓一位兒童接受瘋牛病的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義來看,這便是人類史上第一劑注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