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最早的歷法創制於哪個朝代
是夏歷,也叫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運行規律,用《連山》(周易之前,夏朝所創的占卜書籍)伏羲創先天八卦和太極圖,其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是太陽一年行走的光影軌跡,被伏羲用八卦陣盤記錄刻度下來,確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及夏朝農業耕種文明的成熟,有了24節氣。 龍達
㈡ 我國最早的歷法出現在哪個朝代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是什麼在哪個時期24節氣在哪個歷史時期確定
最早的歷法是「夏歷」,相傳是夏代。
春秋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
西漢時期,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㈢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歷法
夏歷是古代漢族歷法之一,也是目前所知我國古代最早的歷法,與黃帝歷、顓頊歷、殷歷、周歷、魯歷合稱古六歷。
夏歷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歷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㈣ 中國最早的歷法
3早期歷法編輯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
㈤ 中國最早的歷書是哪個
我國現存最早的歷書是《夏小正》。《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歷」的月份,把一年分為12個月,對每個月的物候、氣象、天文、農事、田獵以及相關的農事活動都有比較具體的記載。因為《夏小正》中所記載的歷法是與農業生產的季節變化密切相關的,為農民安排各個季節的農事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人們就把夏歷也叫做「農歷」(俗稱陰歷),現在我們每年過的春節,就是夏歷年的第一天。
㈥ 農歷歷法始創於什麼朝代
夏朝,即中國最早的歷法夏歷
而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二十四節氣則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明末清初不是什麼朝代,而是歷史上對那一時期的泛指,不過明後期和清前期的確有一段時間共同存在,在明滅亡後,南方出現的幾個南明小朝廷也與清共存了一段時間,但最後都被清所滅
若閣下想知道具體時間的話,我認為應該是由明天啟年間至清雍正年間,即公元1621年至1735年,如果是明亡後南明反抗清統一的時期,應該是是1644年---1662年
㈦ 中國的歷法最早是誰發明的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黃帝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古六歷是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種古歷的合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古六歷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時期制定的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種歷法。
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7)中國最早的歷法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歷法,是中國歷史上由我國先民黃帝創制出來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歷法的出現對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夏歷(農歷)、彝歷、傣歷、羌歷、和藏歷等是我國現階段在廣泛使用的幾部自有歷法。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
㈧ 中國最早的歷法叫什麼
依次為夏歷、殷歷、周歷、黃帝歷、顓頊歷、魯歷。
所以,最早的是夏歷
㈨ 中國最早歷法
夏歷,即農歷。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
㈩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是哪一部
西漢初年,採用的歷法是秦朝的《顓頊歷》。但《顓頊歷》有一定的誤差,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漸漸覺得這種歷法與習慣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漢武帝採納司馬遷等人的提議,下令改定歷法。
公元前104年(元封七年)農歷十一月初一恰好是甲子日,又恰交冬至節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五月,漢武帝命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人議造漢歷,並徵募民間天文學家20餘人參加,其中包括治歷鄧平、長樂司馬可、酒泉郡侯宜君、方士唐都和巴郡落下閎等人。
他們或作儀器進行實測,或進行推考計算,共提出了18種方案。對這18種改歷方案,專家們進行了一番辯論、比較和實測檢驗,最後選定了鄧平、落下閎提出的八十一分律歷。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並規定以十二月底為太初元年終,以後每年都從孟春正月開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終。
這種歷法叫《太初歷》,是我國最早根據一定規制而頒行的歷法。《太初歷》規定一年等於365.2502日,一月等於29.53086日;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開始採用有利於農時的二十四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國月,調整了太陽周天與陰歷紀月不相合的矛盾。這是我國歷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太初歷》不僅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它問世以後,一共行用了1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