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戲曲類型的中國舞怎麼上場

戲曲類型的中國舞怎麼上場

發布時間:2022-08-10 02:35:41

『壹』 中國戲曲表演手段和技法有哪些

1 、始於離者,終於和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國戲曲的表現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戲曲舞台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台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台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戲曲並沒有象話劇那樣用「三一律」的原則對生活進行擠壓以便於表現。而是運用虛擬的手段,製造彈性的時空,又藉助於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像與理解,來完成對闊大天地的描畫。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製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台上馭馬行舟。

『貳』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主要的表演方式是什麼

主要的表演方式應該就是唱。然後把自己心裏面想說的話或者是想要抒發的感情,通過戲曲的方式唱出來。

『叄』 戲曲表演的四種基本功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中的四種藝術手段。

1、學習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擴大音域、音量,鍛煉歌喉的耐力和音色,還要分別字音的四聲陰陽、尖團清濁、五音四呼,練習咬字、歸韻、噴口、潤腔等技巧。當演員掌握了這一切時,更重要的則是善於運用聲樂技巧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與精神狀態。

2、京劇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節奏,是加工形式的藝術語言,便於與歌唱相協調。唱白和歌唱相輔相成,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重要藝術手段。歌劇演員從小就開始練習基本技能,背誦白色也是必修課之一。掌握了發音、力量、亮度等要素後。

一個人還必須根據人物的特點和情節的發展,恰當地處理好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才能達到賞心悅目、音色生動的藝術境界。

3、「做」是舞蹈身體運動的總稱,是經過加工的形體的生命運動。通過靈活運用手(手勢)、眼睛(眼睛)、身體(身材)、腳步(步法)等。,人物的形象和氣質得到了增強。

在京劇中,當戲劇性的沖突加劇,人們的情緒波動時,工作的范圍增加,工作的努力變得更加誇張。做工作通常指的是表演技巧,通常指的是跳舞的身體動作。這是歌劇不同於其他表演藝術的主要標志之一。

4、打是傳統武術中的一種舞蹈,用來表現格鬥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境,如摔倒、掙扎、暈厥等。那些使用古代武器如劍、矛、劍和戟(通常被稱為「戰爭武器」)單獨作戰或跳舞的人被稱為「戰爭武器」。那些滾在毯子上摔倒的人被稱為「戰爭毯子」。

還有一整套連續的武術技巧,如「控制」、「邊走邊走」和「騎馬」,一般用來渲染戰斗氣氛和英雄戰士的精神面貌。

(3)戲曲類型的中國舞怎麼上場擴展閱讀:

中國戲曲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和表演藝術組成,有360多種。它的特點是許多藝術形式被組合在一個標准中,它們各自的個性反映在共同的屬性中。

中國歌劇、希臘悲劇和喜劇以及印度婆羅門歌劇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種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他們逐漸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鞠萍戲、豫劇」為核心的中國戲曲園。

中國歌劇有很多種。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約有360種戲曲和數萬種傳統戲曲。

『肆』 戲曲如何用歌舞的形式展示出來呢

戲曲這個東西來自民間,如果不回歸民間,而還是讓國家體制內把它當做一種高大上的高雅東西,戲曲就彷彿成了藝術家不食人間煙火一般,傲慢得不得了,肯定越走越難。戲劇和舞蹈的融合,因為戲劇本身就包括舞蹈。

同時如今為了當代生活能夠塑造更多的藝術形象,同時也塑造了具有各種元素的共同的人物形象,有創造精神就開始發揮作用,這會是戲曲吸收更多的藝術營養,慢慢的在生活中不斷加工和塑造,這樣的話。就會形成很多的表演形式,但是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想結合起來需要演員們更加刻苦的去排練,所以這也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事情,但是我相信未來戲劇表演的形式會更加的豐富。

『伍』 古代舞蹈跳法

一、中國原始舞蹈
其主要形式是有關狩獵、勞動的舞蹈。在內蒙古陰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岩畫上,刻畫著狩獵舞的形象。人扮成飛鳥、山羊、狐狸等動物。有的頭飾鹿角、羽毛,有的帶尾飾。這種舞蹈的產生,與狩獵密切相關。
由於原始社會的人們對大自然現象的理解不足,產生了畏懼感,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把動物、植物或自然物作為圈騰,認為圖騰能為人賜福或降災,把圖騰奉為祖先和保護神。從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畫上見到的人面蛇身、鳥身人面、人面獸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圖騰的形象。傳說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是以「龍」為圖騰的華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鳳來》,唱《網罟》之歌;女媧舞名《充樂》,是頌揚伏羲氏發明網罟,教民捕捉鳥獸和女媧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業績的。傳說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為圖騰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樂舞《扶犁》,唱《豐年》之歌,是歌頌炎帝教民播種五穀,發明農業的功績,尊稱他為神農氏。陰康氏舞名《大舞》,教民體育鍛煉,以抗陰濕之病。葛天氏舞名《廣樂》,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闕(段),祈求五穀豐登,鳥獸繁殖。黃帝以「雲」為圖騰,《雲門》是黃帝氏族的圖騰舞蹈;「鳳鳥天翟」舞是帝嚳時的圖騰舞;「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是帝堯時各氏族的圖騰樂舞。這些遠古氏族的樂舞,充滿著青春與力量的斗爭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術禮儀。

二、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禮樂
自夏禹傳子於啟進入了奴隸社會。經過夏、商兩朝(公元前21~前11世紀)到西周建國,奴隸制達到鼎盛時期,周代的統治階級已經充分地認識到樂舞用於政治的社會作用,而制定出禮樂制度。為了貫徹這種禮樂制度的實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遺存的樂舞,包括黃帝的樂舞《雲門》、唐堯的樂舞《大咸》、虞舜的樂舞《大韶》、夏禹的樂舞《大夏》、商湯的樂舞《大濩》及周武王的樂舞《大武》,總稱為六代舞,用於祭祀。並設立了龐大的樂舞機構「大司樂」,貴族子弟要受嚴格的六藝(禮、 樂、 射、御、書、數)教育。13歲入學,循序漸進,先學習音樂、朗誦詩和小舞。15歲開始學習射箭、駕車和舞《象》(《象》傳說是一種武舞,也有人認為是一種魚蝦等圖騰的舞蹈)。20歲時學習各種儀禮和大舞。
在舉行大祭時,由大司樂率領著貴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場合演奏不同的樂舞,勝利凱旋時奏《凱樂》;燕享賓客,表演《四裔樂》、《散樂》;舉行射儀時跳《弓矢舞》。在所有的祭儀場合中,一方面強調受命於天的神聖性,另一方面強調等級區分的尊嚴。西周的禮樂制度是奴隸社會政治文明的重大創造,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落,諸侯爭作霸主,禮樂制度已無法維護,奴隸社會的歷史大廈已面臨土崩瓦解之勢。
三、巫舞及民俗祭祀舞蹈
在原始社會由於人們崇拜圖騰和迷信神鬼,逐漸產生了溝通人神之間的「巫」。由「巫」掌管祭祀占卜,求神福佐或祓除不祥。「巫」原是由氏族領袖兼任的。傳說中的夏禹不僅是治水的英雄,又是一個大巫。他在治水中兩腿受病,走路邁不開步,只能碎步向前挪移,這種步法稱為「禹步」,成了後世巫覡效法的舞步,又稱「巫步」。晉代葛洪《抱朴子》記載了兩種「禹步」的跳法。商代開國的成湯也是一位大巫,商代初年大旱不雨,成湯以自身為犧牲,禱雨於桑林,降下了大雨。這種禱雨祭,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有遺留。漢代春旱求雨,暴巫祭共工,小兒舞8丈青龍。夏旱求雨,祭蚩尤,壯者舞7丈赤龍。秋旱求雨,暴巫祭少昊,鰥者舞9丈白龍。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6丈黑龍。天澇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現在龍舞已變成民間歡慶節日的舞蹈。
源於巫術的蠟祭,傳說開始於伊耆氏時代,是一種在年終舉行的祈祝豐收、酬謝神只的祭典。蠟祭的神有8位:①先嗇(神農氏);②司嗇(後稷);③農(農夫神);④郵、表、畷(茅棚、地頭、井神);⑤貓、虎(貓、虎神);⑥坊(堤神);⑦水庸(河道神);⑧百種(百穀神),蠟祭時穿著黃衣黃冠的巫唱祭歌,樂隊吹《幽頌》,打土鼓,跳《兵舞》。舉行蠟祭的這一天,成為農民休息娛樂的日子。蠟祭中的貓神、虎神都以神屍的具體形象出現,在楚國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覡扮演的。從《九歌》的詩篇可以看出這個大型巫舞表演情況:祭壇上布置著瓊花芳草,桂酒椒漿;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長劍;樂隊五音合奏,拊鼓安歌;「神靈」穿著綵衣翩翩起舞。
漢代初年巫風仍很盛,漢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晉代著名的巫女有章丹、陳珠等。傳說他們姿容秀麗,善於輕步回舞,靈談鬼笑,又會拔刀破舌、隱形匿影。《古今樂錄》記《神弦歌》11首,是巫的降神樂歌。
巫舞流傳在廣大的地域。漢高祖祭祠天地山川就用了北方的秦巫、晉巫和南方的荊巫、漢巫等。巫教的流傳在很大程度上是運用歌舞娛人,利用巫女的美色,用雜技、幻術、戲曲、繪畫種種藝術手段,為人佑福、驅邪、醫病,有眩人耳目的色彩。「巫」、「舞」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至今殘存在各地各民族的巫師,如:漢族的神巫、神婆,羌族的端公,滿族的薩滿,壯族的師公,納西族的東巴,景頗族的董薩,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瑪,雖然所降的神靈不同,風俗各異,但活動都不外乎祈福禳災、降神驅鬼,與原始巫教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漢高祖曾令天下立靈星祠,祭祀靈星成為全國性祭祀活動。靈星是天田星,主谷。祭祀時跳靈星舞。舞者為童男16人,舞蹈動作是教民種田的勞動過程:除草、耕種、耘田、驅雀、舂簸等。靈星舞一直流傳到明代,朱載堉的《樂律全書》中尚存「靈星小舞譜」。
四、俗樂舞興盛的兩漢時代
秦漢時代民間俗舞有顯著的發展。秦代已有了樂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宮「作角抵俳優之觀」。漢代初年,高祖劉邦喜好民間的楚聲、楚舞,並把俗樂舞用於宮廷祭祀。漢武帝擴大了「樂府」機構,任命李延年為協律督尉,大力採集民間樂舞,記錄了吳、楚、燕、代、齊、鄭各地歌詩 314篇,樂府中的樂工舞人有800餘名。為了政治上的需要,還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國賓客。角抵年年增變,內容日趨豐富,因而又稱為百戲。
百戲中包括的項目有:
①雜技——尋幢、跳丸、走索、沖狹等。
②幻術——吞刀、吐火、易牛馬頭等。
③武打——棍舞、劍舞、刀舞、對打等。
④假形舞蹈——鳳舞、魚舞、龍舞等。
⑤舞蹈——巾舞、鞞舞、鐸舞、鞉舞、長袖舞、盤鼓舞、《巴渝舞》、建鼓舞、雙人對舞。
⑥歌舞戲——東海黃公,總會仙倡。
由此可知舞蹈在百戲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漢代樂舞是一個廣收並蓄,融合眾技的時代,舞蹈受雜技、幻術、角抵、俳優的影響向高難度發展,豐富了傳情達意的手段,擴大了舞蹈的表現能力,從《盤鼓舞》這一節目體現出來。它既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飄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騰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復雜的技巧。《盤鼓舞》不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講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現內在的詩意,對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眾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戲的出現。《東海黃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師黃公厭服白虎,表演人與獸斗是角抵戲的典型套路。黃公的法術不靈,終為白虎所殺,富於諷刺喜劇色彩。另一出《總會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圖騰舞蹈和巫舞的進一步發展。
兩漢時代由於封建制度趨於鞏固,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樂舞有了相應發展。各地著名的歌舞有:《東歌》、《東舞》、《趙謳》、《趙舞》、《荊艷》、《楚舞》、《吳歈》、《越吟》、《鄭聲》、《鄭舞》。
五、各民族樂舞文化的交流
中華民族古老的樂舞文化,是在各族樂舞文化不斷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的。這種交流,夏代已有了,《竹書紀年》載:「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後發即位,元年,再保庸會於上池,諸夷入舞」。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族樂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樂舞的傳入,約在秦漢之際,漢初宮中已有《於闐樂》。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傳入《摩訶兜勒》之曲,協律都尉李延年因胡樂更造新聲二十八解,在接受外來樂舞影響下,加以創造發展。班固《東都賦》描寫了漢代四夷樂舞齊集洛陽表演的盛況,有東夷的《矛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東漢靈帝好胡樂胡舞,京都貴戚皆相效尤。在漢畫像石上有胡人表演雜技、幻術和鼓舞的形象。漢代的《盤鼓舞》,把中原的優美典雅和西域的熱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漢代舞蹈審美的特徵。這個舞蹈在六朝時期就已湮沒無聞,直到近年才發現在安徽、陝西的民間尚有流傳。
中原和西域樂舞交流的另一成果,產生於北朝的征戰時代。西晉喪亂,關中人士紛紛避難涼州,帶去了漢魏傳統樂舞。氐族呂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遜把平西域獲得的《龜茲樂》與傳於涼州的中原舊樂相合,產生了新型樂舞《西涼樂》,甘肅敦煌是西涼國都,敦煌石窟壁畫記錄了《西涼樂舞》的韻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來北方最重胡舞,隋大業年間的九部伎中,西域樂部佔有6部,至唐貞觀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樂》。盛唐健舞《胡騰舞》和來自康居的《胡旋舞》更是風靡一時。出自中亞石國的《柘枝舞》,流傳到宋還盛行不衰。宋代的《柘枝舞》與中原的大麴歌舞形式相融合,改變了胡舞的原貌,發展成一種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繼漢代《盤鼓舞》、北朝《西涼樂》之後又一中西樂舞結合的典型產兒,豐富了中國傳統舞蹈的寶庫。
六、鼎盛發展的唐代燕樂
自周代開始,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重視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影響。
至唐代,樂舞機構有太常寺、教坊、梨園、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藝高超的樂舞伎人,重視舞蹈技巧的培養和訓練。唐代繼承了隋朝大一統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樂舞,又有北朝的西涼、龜茲、高麗、天竺、康國、安國、疏勒等東、西方樂舞,特別是接受了西域各族樂舞的影響,舊樂新聲,漢胡交融,促進了唐代樂舞的發展。
從九部伎、十部伎發展到坐部伎、立部伎,以規模宏大的三大舞——《破陣樂》、《慶善樂》、《上元樂》為代表,有的氣勢雄偉,有的安徐嫻雅,有的充滿幻想色彩。三大舞可算唐代史詩型舞蹈的創造。真正代表唐代舞蹈藝術風格的,是小型娛樂性舞蹈健舞和軟舞。健舞中以《劍器》、《柘枝》、《胡旋》、《胡騰》為代表。軟舞中以《綠腰》、《涼州》、《春鶯囀》、《烏夜啼》為代表。代表唐代樂舞藝術高峰的是歌舞大麴。唐代大麴是集縱向的繼承和橫向的借鑒二者之大成。漢代大麴在結構上有「艷」(引子)、「解」(樂段)、「趨」、「亂」(結束部分)等部分。大麴形式在唐代受了西域樂舞的影響,變得更加豐富完美,在結構上有「散序」(慢板不舞)、「中序」(有拍起舞、包含「排遍」若干段)、「入破」(繁弦急節的高潮;包括「虛催」、「實催」、「袞遍」)、「歇拍」(結束前的緩板)、「煞」(急促的結束樂段)等,形成完整的表演藝術形態。《教坊記》記載,唐代有46種大麴,其節奏復雜、曲調豐富,結構嚴密,具有大型歌舞的高級形式。
大麴中有一部分名為「法曲」,富於《清商樂》的優雅情調。法曲中的《霓裳羽衣》被譽為唐代舞蹈之冠。
七、宋代舞蹈及其戲劇因素
宋代舞蹈主要有 3個方面:宮廷隊舞、民間隊舞和百戲中的舞蹈。
宋代在唐代隊舞的基礎上發展為小兒隊舞和女弟子隊舞。
宋代的民間舞蹈十分興盛。每逢新年、元宵燈節、清明節、天寧節(皇帝的生日),民間舞隊非常活躍。《武林舊事》所記的元夕舞隊有70種,這70種舞隊有許多節目至今尚在民間流傳。
宋代百戲中的舞蹈,在軍旅中常有演出。《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載,軍士化裝成假面披發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齊奏,煙火彌漫,爆竹、喝喊聲中,表演《抱鑼》、《硬鬼》、《舞判》、《啞雜劇》、《七聖刀》、《歇帳》、《抹蹌》等,表演者從一兩個人到百餘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綠、黃、白各色塗面,金睛異服,兩兩格鬥擊刺,擺陣對壘。這些扮演了各種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戲劇情節的聯系。
中國舞蹈中的戲劇因素並非始源於宋代。春秋時的《大武》是表現武王伐紂的故事,漢代的歌舞戲《東海黃公》已具有戲劇的雛形。唐代歌舞戲劇有《蘭陵王》、《撥頭》、《踏搖娘》。《踏搖娘》已具備了舞蹈、音樂、表演、歌唱、說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員裝扮人物,表現故事情節。宋代宮廷隊舞和大麴中增加了戲劇因素。如隊舞中的參軍色,又名竹竿子,擔任勾隊、放隊、致辭、與領舞人對話,不但起了報幕人的作用還是節目中有機的一員,對推動劇情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宋代大麴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麴《綠腰》,宋代有《崔護六么》、《鶯鶯六么》。大麴《熙州》,有《迓鼓兒熙州》、《二郎熙州》。大麴《劍器》,有《霸王劍器》。《鄮峰真隱大麴》中的《劍舞》,包括了兩個內容,前半部表現鴻門宴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後半部表現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草書大進的故事。這些大麴都有了較強的戲劇性。
從北宋開始有了雜劇以後,在春秋聖節三大宴的娛樂節目中,仍然是以百戲、隊舞、雜劇相間演出,一直到明代中葉,還保持著這種組合形式。它們長期並行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中國戲曲中包含的載歌載舞、武術雜技種種要素,與中國古代的歌舞大麴、參軍戲、歌舞戲等,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系。
八、元代的戲曲舞蹈和宗教舞蹈
元代的戲曲藝術稱元雜劇。元雜劇中的「唱」、「雲」、「科」是它的藝術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劉玄德醉起黃鶴樓》中用了民間舞隊舞《村田樂》,《追韓信》中用了跑竹馬等。元雜劇中這種插入性舞蹈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祿山的《胡旋》舞和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雜劇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著許多舞蹈因素,如各種器械舞、對打、翻跟斗、撲旗踏蹺等。另有一些劇如《小尉遲》中有「做調陣子科」、《馬陵道》中有「卒子擺陣科」,這是一種隊形舞蹈。元雜劇中其他做工,逐漸演變為程式化的舞蹈動作,用以表現人物情態,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慘打悲的科」等。當時的雜劇藝人,還給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動作起了名字,如「撲紅旗」、「拖白練」、「踏蹺」等。
中國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自東漢以來,由印度傳入的佛教大興,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東漢桓帝等,祠佛「做倡樂,以求福祥」;北魏洛陽的景樂寺,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樂」等,名為正樂,是宣傳佛法的。唐代十部樂之一的《西涼樂》中,有《於闐佛曲》,宋代宮廷隊舞中有菩薩獻香花隊,也都是宣揚佛教的樂舞。 元代以信仰薩滿教(巫教)和喇嘛教(佛教)為主,在元朝的宮廷隊舞充滿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宮廷隊舞,共分4隊,元旦用《樂音王隊》,天壽節用《壽星隊》,朝會用《禮樂隊》,宣揚佛法用《說法隊》。每隊分10個小隊。在《樂音王隊》的10個小隊中,引隊是樂隊,有兩個婦女隊,一奏長春柳之曲,一執牡丹花舞,在第10小隊中還有婦女作花鞚稍子鼓舞,其餘都是男子隊舞,扮成神鬼相。在《說法隊》中還有扮成八大金剛相的舞蹈。此外,還有《寶蓋舞 》、《日月扇舞》、《幢舞》、《傘蓋舞》、《金翅鵬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著名的贊佛舞蹈,是元順帝時創制的《十六天魔舞》,名為贊佛,實為娛人,在宮中演出時只有受過秘戒的宦官才准觀看,並嚴禁民間演出。
九、明清時代的舞蹈
這一時期的舞蹈,大致可分為3類:宮廷隊舞、戲曲舞蹈和民間舞蹈。
明代宮廷舞,大祀慶成大宴用《萬國來朝隊舞》、《纓鞭得勝隊舞》。萬壽聖節大宴用《九夷進寶隊舞》、《壽星隊舞》。冬至大宴用《贊聖喜隊舞》、《百花朝聖隊舞》。正旦大宴用《百戲蓮花盆隊舞》、《勝鼓采蓮隊舞》。
清代宮廷宴樂隊舞的總名為《慶隆舞》,其中包括介胄騎射的《揚烈舞》和大臣對舞的《喜起舞》。舞的內容是有寓意的,開始樂隊站兩翼,歌者13人,奏《慶隆》樂章,表演《揚烈舞》,有穿黃畫布套者16人,穿黑羊皮套者16人,各戴面具,跳躍撲跌,像奇異的野獸。又上騎竹馬的8人,周旋馳逐,像八旗兵。一人射中一獸,群獸隨而懾服。這時,《喜起舞》舞隊上場,大臣朝服18人,對舞歡慶。
明、清的戲曲舞蹈,是戲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為5類:
①插入性的舞蹈,如明刊本《目蓮救母》劇中的《跳和合》、《跳鍾馗》、《啞子背風》。
②程式化的舞蹈段子,如:「起霸」、「趟馬」、「走邊」。
③程式化的舞蹈動作,如水袖、翎子、甩發、髯口、扇子、手絹、長綢等多種。
④刀槍把子。
⑤跟斗。
戲曲舞蹈是在中國古代舞蹈的基礎上,又根據劇情和人物的需要發展而形成的。它不僅具有中國古典舞蹈的特色,並且保存了中國古代舞蹈的精萃,這對打開中國古典舞蹈的寶庫,研究古代舞蹈的發展規律,有著啟示性的作用。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民族。因為各民族的生活、歷史、宗教、文化和風俗不同,產生了豐富多採的民族民間舞。從流傳至今的各民族民間舞蹈來看,這些舞蹈絕大多數在明清時期已定型成熟。

『陸』 中國戲曲角色行當分為哪四大類

中國戲曲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大類。

1、生

生行是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見於宋元南戲,泛指劇中男主角。歷代戲曲都有這一行當,近代各地戲曲劇種根據所扮演人物年齡、身份的不同,又劃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點。老生生行的一個分支。因多掛髯口(胡須)又名須生。

2、旦

旦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女角色之統稱。早在宋雜劇時已有「裝旦」這一角色。宋元南戲和北雜劇形成後仍沿用旦的名稱,運用上又略有不同。崑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貼旦、老旦四個分支。其後各劇種又繁衍出眾多分支。

近代戲曲旦角根據所扮演人物年齡、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劃分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專行,表演上各有特點。

3、凈

凈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俗稱花臉。以面部化妝運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為突出標志,扮演性格、氣質、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角色。或粗獷豪邁,或剛烈耿直,或陰險毒辣,或魯莽誠朴。演唱聲音洪亮寬闊,動作大開大闔、頓挫鮮明,為戲曲舞台上風格獨特的性格造型。

4、丑

丑戲曲表演行當主要類型之一,喜劇角色。由於面部化妝用白粉在鼻樑眼窩間勾畫小塊臉譜,又叫小花臉。宋元南戲至今各戲曲劇種都有此腳色行當。扮演人物種類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詐刁惡,慳吝卑鄙。

近代戲曲中,丑的表演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同的劇種都有各自的風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

(6)戲曲類型的中國舞怎麼上場擴展閱讀

戲曲表演中有生、旦、凈、丑的行當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術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員必須運用行當的程式,而不是運用直接的生活材料來創造角色,這是戲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點。「行當」這個概念所涵蓋的基本內容,是某一種類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徵(包括年齡、身份、氣質、神態、行動、舉止等各方面),以及表現這些特徵的一套表演程式。

所以演員掌握了某一行當的程式,就等於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這類人物的基本特徵。中國繪畫講究幾筆就能描繪出對象的形貌和神韻,而行當的某些程式,也已經提煉到了這樣的程度,它往往幾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神氣質上的特徵。

行當的程式畢竟是一種造型的手段,一種表現手段。掌握了程式,並不等於就有了具體角色。演人物跟演行當,這是兩條路子。在中國表演藝術中,前一條是正確的路子,後一條是錯誤的路子。

歷來的優秀演員,當他們運用行當的程式來創造具體角色的時候,總是要根據自己對生活、對角色的理解,對程式進行選擇、組織、集中,使之與角色相適應;並不是把現成的一套程式拼拼湊湊往角色身上一裝,就算完成了角色創造。

『柒』 怎樣認識戲曲舞蹈

戲曲舞蹈

戲曲藝術熔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於一爐,但歌舞演故事則是基本的特徵。因此,舞蹈是戲曲表演的重要部分,始終與戲曲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元代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雜劇藝術繁榮,作家輩出。從留存至今的100多個元代雜劇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元代雜劇演出中的舞蹈活動。元雜劇演出中,常常要插入一段舞蹈表演。楊貴妃是唐朝著名的舞蹈家,擅長《霓裳羽衣舞》。所以,元雜劇作家白樸在《梧桐雨》雜劇中,為表現唐明皇與楊貴妃恣情享樂的生活,就安排了楊貴妃登盤舞霓裳的表演。

到了明代,中國戲曲出現了一個黃金時代,那就是「傳奇」劇的大繁榮。明代人演戲,也喜歡安插一些舞蹈場面。像吳世美寫《驚鴻記》時,安排了梅妃跳《驚鴻舞》。阮大鋮寫《春燈謎》描寫元宵觀燈的情景,插入了社火演出。她作的《燕子箋》要表現燕子給男女主人公傳遞信息,安排了一段「飛燕之舞」,把小燕子擬人化了。

戲曲中神仙鬼怪出場,往往要舞蹈一番。像《紅梅記》中李慧娘的鬼魂出場時,劇本規定要「舞起旋風科」。《牡丹亭》中的胡判官出場,有「笑舞介」。而在戲中包羅民間歌舞最多的要屬「目連戲」。戲中包括了各種各樣的武術、雜技、歌舞等。明代人鄭之珍整理改編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里,仍然插入了許多民間舞蹈。有《鶴舞》、《虎舞》、《武將舞》、《道士舞》、《長人舞槍》、《矮僧打缽》、《千手觀音舞》、《魚籃觀音舞》,還有《啞背瘋》———表演者化妝成女子,穿女衣,梳女頭。腰後裝一對假腿,當作女子的下肢。下身要穿男裝,腰前裝上男子的假頭和軀干。舞動起來上下協調,活像兩人在舞蹈。

傳統戲曲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十分重視以舞蹈美來解釋舞台行動和戲劇邏輯,用舞蹈之美來再現生活和鋪敘人生。戲曲的舞蹈美貫穿在戲曲表演體系中被人們習稱的「做」和「打」這兩種功法之中。戲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動都是舞蹈化了的。戲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說是舞蹈藝術的形象。因為戲曲舞台動作都是音樂化了的。也就是說戲曲動作是溶化在整體和諧的音樂節奏、韻律和音樂的旋律與音響之中。這樣的動作也就舞蹈。

戲曲舞蹈的語匯很豐富的。戲曲演員要調動起自身肌體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實現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飾、道具等,也都參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創造。戲曲演員手中拿的、頭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組合,如羽扇舞、團扇舞、摺扇舞、閉扇舞、雙扇舞、方巾舞、馬鞭舞、船槳舞、水旗舞等等,還有舞帽翅、舞鸞帶、舞甩發、舞紅綢等,任何一種生活用具一經納入戲曲舞台而成為道具時,就會產生出精彩的舞姿,構成富有表現力的舞蹈語匯和舞蹈組合。

舞蹈在戲曲藝術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戲曲藝術中保留和發展了豐富的傳統舞蹈藝術。戲曲舞蹈也為中國的民間舞蹈不斷地輸送藝術營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舞蹈工作者是以戲曲舞蹈為基礎,參照傳統武術身段、技巧等表現形式,建立了獨特的中國古典舞體系。

中國傳統戲曲中重要的表現手段。從宋元南戲、雜劇到明清興起的崑曲、京劇、秦腔、梆子、川劇等劇種的盛行和成熟,戲曲舞蹈更加豐富和完備。「唱、念、做打」四大藝術之段中的「做、打」兩項 基本都是舞蹈或舞蹈化了的生活動作。可以說舞蹈貫串在戲曲演員的全部動作和表情之中,從出場、亮相在到下場,舉於投足,一動一靜,都是舞蹈,是構成戲曲表演的重要表現手段。因此戲曲舞蹈是中國傳統舞蹈重要的一支。如戲曲的袖舞(水袖)不但動作優美,而且能表達各種人物不同的感情。它與古人所說的「長袖善舞」是一脈相承的。早在周代就有「以舞袖為容」的「人舞」西安出土的漢代舞佣,也有揚袖而舞的生動形象。盛行於南朝及隋唐的白生舞也是以舞袖為主的。戲曲舞蹈正是繼承了「長袖善舞」的傳統,才創造了那些深刻表現人物內心感情的優美的水袖舞姿。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在前輩藝人創造的基礎上,將水袖歸納為勾、挑、撐、沖、撥、揚、揮、甩、打、抖等十種舞姿,運用時穿插組合,千變萬化。戲曲中的女角舞長綢,僧、尼舞拂(雲帚),大概也是與漢魏時代的「巾舞」、「拂舞」傳承下來的。正由於此,明人姚旅才認為:古代歌舞乃「今戲場歌舞之遺意」今世歌舞「則被直雲戲劇耳」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於明清以來,戲曲勃興,傳統的民間舞蹈也受到戲曲舞蹈的影響,形成了一種互相交融、相得益彰的局面。如秧歌、花鼓燈等民間舞蹈就從戲曲旦角的舞蹈和武打中吸收了不少滋養。一些民間舞蹈也演化為歌舞小戲,豐富了戲曲的劇種。但是戲曲舞蹈究竟不是單純的舞蹈,它是與劇情緊密結合,為表現戲劇中的人物、事件和場景服務的。它有許多特點,一是高度程式化和人物形象典型化,生、旦、凈、丑各有成套舞姿。二是大量運用敘事與表意的舞蹈動作,舉凡衣、食、住、行等一切日常活動。根據人物身份、劇情不同,運用其特有的音樂節奏將其韻律化、舞蹈化,與唱念結合,成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三是善於運用衣帽服飾和道具,這既是它的特點,又是它對中國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的繼承和發展。古代舞蹈素來重視使用道具《禮記》就有「不舞不授器」、「鍾、鼓、管、磬、羽、干、戚、樂之器也」的記載,民間舞蹈中也經常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傘等生活用品。戲曲舞蹈根據自己特有的規律,吸收了這些舞蹈的精華。以舞蹈采說,昆劇、京劇、梆子、川劇、二人轉等劇種,都百多種用法,京劇有拿、揮、轉、托、夾、合、遮、撲、拋等多種基本功,掌握了可以千變萬化地加以運用。川劇藝人也有耍扇三之式的口訣。帽飾的翎子功、翹子功;衣履的水袖、鸞帶、跤功等等,更是種類繁多,技巧超絕。各劇種又各自專長。四是姿態萬千的兵器舞和毯子功,這既是戲曲舞蹈的重要特色,也是訓練戲曲演員的重要基本功。 戲曲舞蹈多為虛擬動作,惟交戰時,極為寫實。從會陣、起打、過合、停止、追過場、耍下場、處處合情入理。十八般兵器加上種種高超的毯子功技巧,形成戲曲中獨特的武舞。這些技巧既可近從姐妹技藝武術、雜技中找到它們的資鑒,又可遠溯到漢代角抵和宋代諸軍百戲之中。豐富而絢麗的戲曲舞蹈還從飛禽走獸造化萬物中吸收了許多優美的動態和靜態舞姿,戲曲舞蹈經過漫長的藝術長河的淘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韻律和美的規律,這也是中國古典舞蹈美學的一宗寶貴遺產。

『捌』 中華民族特色戲曲表演形式有哪些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http://ke..com/view/25871.htm

閱讀全文

與戲曲類型的中國舞怎麼上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買的口罩快遞怎麼查詢 瀏覽:919
在越南讀大學費用多少 瀏覽:340
英國是怎麼打敗法國的 瀏覽:125
95歲英國女王叫什麼名字 瀏覽:170
英國移民綠卡多久能拿 瀏覽:693
什麼軟體可以翻譯印度人語 瀏覽:62
義大利的公路車哪裡買 瀏覽:560
印尼像荔枝一樣的水果叫什麼 瀏覽:784
今年中國杯在哪裡買 瀏覽:445
伊朗領土最大多少平方公里 瀏覽:577
新大洲本田在越南賣多少錢 瀏覽:740
印度國名怎麼來 瀏覽:114
義大利實心粉用英語怎麼寫 瀏覽:134
12萬印度盧布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344
伊朗人喜歡說什麼 瀏覽:537
去英國買什麼麥 瀏覽:345
ff中國基地建在哪裡 瀏覽:231
英國屬於地球哪裡 瀏覽:976
英國第二套房的首付是百分之多少 瀏覽:655
中國醫院看癲癇哪個醫院好 瀏覽:455